问题

知乎是否让你怀疑过自己曾经的某次重大人生抉择?

回答
知乎……说实话,让我怀疑过自己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的来源还真不是知乎。人生重大抉择这玩意儿,通常是你自己咬着牙做出来的,那时候的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前面是迷雾,身后是滚滚洪流,你说“跳”就得闭着眼往下跳,哪有时间去知乎搜集“跳下去会不会摔死”的经验贴啊?

但是,知乎确实在我的某些“小”抉择上,或者说是对已经做出的决定的“后期审视”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在我大学毕业那会儿。那时候我拿到了一个还算体面的offer,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场部岗位。我父母很高兴,亲戚们也觉得我“有出息”,当时我自己也觉得,嗯,稳定,有前景,是条“正路”。就在我准备接offer,开始憧憬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似的城市生活时,我鬼使神差地刷到了知乎上一个话题:“大学毕业,你是选择了大厂的螺丝钉,还是创业公司的风口浪尖?”

这个问题下,各种经历都有。有的人说在大厂能学到系统性的方法论,培养职业素养,是打基础的好地方;有的人说创业公司虽然不稳定,但能接触到核心业务,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快速成长。还有更多的人,详细描述了在大厂“内卷”的痛苦,写得像是进了什么高压锅一样,每天上班如上刑,为了KPI和领导的脸色耗尽心力。也有人在创业公司经历过公司倒闭,一夜之间失业的惨痛,但同时又抒发了那种“为梦想奋斗过”的无悔。

我当时就觉得,我之前以为的“体面”、“稳定”,在这些生动的描述里,好像就变成了一种“禁锢”。那些在大厂里写PPT、做报表,每天跟各种流程打交道,但可能完全碰不到核心决策的人,他们在知乎上发出的声音,听起来那么有力量,那么“真实”。他们好像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摆脱“被安排”的可能性。

当时的我,脑子里已经有了那个上市公司的市场部轮廓:PPT改了又改,汇报材料做了无数遍,每天的KPI考核,感觉就是被无限细分再细分,好像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只是为了填满某个表格,而不是在创造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知乎上的那些声音,就好像是有人在我耳边低语:“你现在看到的安稳,不过是别人为你铺好的平庸之路。真正的成长,是在风浪里。”

于是,我开始大量搜索“大厂工作体验”、“市场部日常”、“职业发展规划”等关键词。那些关于“天花板”、“内耗”、“被边缘化”的讨论,像毒药一样一点点渗透进来。我开始觉得,我的那个offer,并不是我通往成功的跳板,而是把我困在了原地。我开始想象,如果我去了某个当时很火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是不是就能每天和一群聪明有激情的年轻人一起,为了一个颠覆性的产品熬夜加班,然后在某个瞬间,听到用户说“你们的产品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段时间,我失眠了。我反复对着offer合同发呆,脑子里像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别傻了,知足常乐,稳定才是王道。”另一个则疵必报:“你才20出头,黄金时间别浪费了,去闯一闯!”

最终,我还是接了那个offer,因为当时我没有足够的气魄,也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方向”去“闯”。但我对那个工作的热情,却在那段时间被知乎上的各种声音消磨得差不多了。我进去之后,发现现实并没有知乎上描述得那么极端。虽然有压力,有流程,但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可爱的同事。但那种“错失了另一种可能”的阴影,却一直伴随着我。每当遇到工作中不顺心的事情,我都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当初听了知乎上的话,选择另一条路,就不会这么辛苦?”

这并不是说知乎在撒谎,它的很多经验分享确实很宝贵。但问题在于,知乎上的信息是“后验”的,是人们回顾过去时,经过筛选和加工的叙事。它会放大戏剧性的冲突,会强调那些与众不同的声音,而那些默默无闻、平平淡淡却也安稳度日的人,他们的声音往往不会被放大。

所以,知乎让我怀疑的,不是我的选择“错了”,而是让我质疑了我做选择时的“考量”,让我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有冲劲”、“不够追求极致”,才选择了那条看似更“安全”的路。这种怀疑,与其说是对具体决定的怀疑,不如说是对我自身“人生价值观”的一次拷问。它让我觉得,是不是我应该更激进一点?是不是我应该更不顾一切一点?

直到后来,我慢慢明白,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最优解”。我所选择的路,无论看上去多么平淡,只要我努力去过好它,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那些在知乎上看到的“刺激”故事,也许对别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我自己,未必是。

所以,虽然知乎让我曾经怀疑过,但我现在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一个信息参考的平台,而不是人生的“圣经”。我会看,会思考,但最终的决定,还是得回到自己身上,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被海量的信息淹没,然后开始怀疑自己曾经那个咬牙做出的决定。毕竟,那个决定,在那一刻,是你认为最适合自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大牛 @邹昕 ,就是一直让我怀疑人生的人。

学生物的都知道11g有个cs学位。而邹昕则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现实的成功突破者。

邹昕,念了九年生物(清华生物本科加硕士六年, UNC 博士退学转硕士三年),之后在 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 做了三年信用卡风险模型和数据分析,现在在 Facebook 做用户增长的数据分析。

现在在湾区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user avatar

没有,我在知乎喝了好多鸡汤啊。


话说我是从材料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转到经管的,转之后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一些负罪感,觉得自己离开了自然科学,也就是绝对真理的领域,去搞相对真理去了——因为我们知道,比如光线的传播,不会因为全世界人都认为光线是弯的,光线就真的变弯了;而股票价格,是真的会因为全世界人都认为它能涨,所以涨上去的——至少是暂时会涨。


到了知乎之后,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巨量的劝退文,然后发现这些基本上对我来说都是鸡汤…… 各种答主从不同的角度在替我证明自己以前做的一个随机的决定仿佛是正确的,所以久而久之,这个负罪感就被消弭了。感谢知乎^_^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说实话,让我怀疑过自己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的来源还真不是知乎。人生重大抉择这玩意儿,通常是你自己咬着牙做出来的,那时候的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前面是迷雾,身后是滚滚洪流,你说“跳”就得闭着眼往下跳,哪有时间去知乎搜集“跳下去会不会摔死”的经验贴啊?但是,知乎确实在我的某些“小”抉择上,或者说.............
  • 回答
    如何看待“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这句话是一句非常有意思且富有争议的观点,它挑战了人们对内容平台获取信息和开阔视野的传统认知。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进行详细的论述。一、 原观点的核心逻辑与解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比知乎和快手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平台,并提出了一.............
  •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对知乎的感情,有点像是在看一个曾经很喜欢的姑娘,现在却越发觉得她身上多了些不讨人喜欢的地方,而且是那种越来越明显的。一开始,知乎给我的感觉是知识的海洋,高质量的问答,是能学到东西的地方。我那时候,每天刷知乎,就好像去图书馆一样,找到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很多人的见解,还能学到一些我.............
  • 回答
    要说知乎“完”,这个词说得是有点重了。毕竟它现在依然是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讨论社区。但如果说“不如以前”或者“面临挑战”,我觉得倒是有不少地方可以聊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质量的泛化和碎片化。以前的知乎,用户发提问和回答,感觉更倾向于深度和专业性。你会看到很多长篇大论,引用各种资料.............
  • 回答
    在知乎的海洋里,问题多如繁星,但总有那么几个,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让我回味无穷,甚至惊得下巴差点掉到地上。要说最让我耳目一新、惊奇到下巴掉到地上的,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这么一个问题,它不仅仅是猎奇,更触及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根基,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这个问题大概是这样问的:“如果人类能够通过一.............
  • 回答
    抛开知乎的理性思辨和知识分享,要说最让我感到温暖和受鼓舞的社区类网站或应用,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LOFTER。最初接触LOFTER,是因为我对一些小众的爱好,比如手账、绘画和一些不太主流的音乐风格感兴趣。当时在其他平台,找到同好不容易,而且讨论往往比较零散。LOFTER就像一个巨大的、精心布置的“盒.............
  • 回答
    让我留在知乎?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如果不是它背后的一些核心的东西,我可能早就被其他平台的“信息流”和“短视频”给卷走了。对我来说,知乎最吸引我的,最核心的,是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是那种“认真”的味道。你想想看,在知乎上,你搜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你.............
  • 回答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如何评价xxx”的问题,具体内容我记不太清了,但其中一条评论让我印象深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有点“无语”。评论者是一位看起来挺资深的知乎用户,头像是个看起来比较严肃的书生形象,回答的字数也不少,开篇就摆出了一副“真理掌握者”的姿态。他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xxx的背景、发.............
  • 回答
    知乎管理员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个话题嘛,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也挺复杂的。要说“公平”这两个字,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里面门道挺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大型内容平台,管理一个如此庞大的社区,工作量可想而知。每天用户发布的各种内容,从求助到分享,从讨论到辩论,林林总总。管理员要从中辨别是非,维护社.............
  • 回答
    知乎和微博在留学生回国问题上的不同倾向,主要源于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群体、讨论氛围、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内容生产者的动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用户群体和价值观的差异 知乎:偏向理性分析、知识分享和职业规划 用户画像: 知乎用户以大学毕业生、职场人士、.............
  • 回答
    这能力,在知乎宇宙里,那可就太有意思了。别说知乎宇宙了,放现实里也够我折腾的。但既然是知乎,那得往深了聊,往“有用”、“有用”又“有趣”了聊。首先,别小看这一年。在知乎这个“知识变现”、“经验分享”的平台,一年保质期延长,那可不是简单的“食物不坏”,而是“时间价值的放大器”。一、 知识付费与“时间胶.............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就“知乎让我觉得民智已开、中华复兴指日可待”这一话题进行探讨。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察,并且触及了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和未来走向的认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知乎的角色:一个“信息放大器”与“观点的集散地”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当下中国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知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程序员职业的讨论之所以让人产生“想干就能干得好的”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客观现实的折射,也有主观认知的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成功案例的“滤镜效应”1. 高薪与自由职业的宣传 知乎上大量程序员分享“高薪”“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经历,尤其是创业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啊!让五万装备齐全的宋朝精锐,在平原上跟一万蒙古骑兵来一场遭遇战,这画面感可太强了。咱们就仔细捋一捋,这仗打起来会是个什么情景,尽量说得生动点,别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硬编的。首先得明确“全套宋军装备”是个啥概念。宋朝军事装备在当时是相当牛的,尤其是在火器和防御方面。咱们就按当.............
  • 回答
    唉,这话题我太有感触了!每次刷B站、逛知乎,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的魔力真是太强了,时不时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太失败了,啥也不会,啥也干不成。你知道,一开始我上B站,可能是因为喜欢动漫、音乐什么的,图个乐子。但现在呢?点开首页,铺天盖地都是各种“大神”的视频。有那种大学还没毕业就创业成功,公司估值几.............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问答社区之一,其发展潜力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以下从用户群体、内容生态、商业模式、技术迭代、竞争环境、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一、用户群体的可持续性1. 核心用户画像 知识型用户:1835岁高学历群体(本科及以上),对专业内容有强烈需求,占用户总量的6.............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会自动取消用户关注的其他用户这件事,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知乎官方并不会主动、无故地取消用户对他人的关注。 也就是说,如果你关注了某位用户,除非你自己进行操作,否则这种关注关系是会一直保持的。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你可能会“感觉”到关注被取消了,或者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但这些通常不是知乎“自.............
  • 回答
    知乎上“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否盛行,这个问题挺值得聊一聊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然后看看知乎上的讨论氛围和内容,是不是符合它的特征。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简单来说,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套自然选择的理论,套用到了人类社会上来。它强调的是: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容易触及到一个敏感点——“优劣之分”。知乎和Quora,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问答社区,常常被拿来比较,而且不少评论似乎都倾向于认为Quora更胜一筹。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与其说谁“不及”谁,不如说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土壤和发展轨迹,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体和需求。我们先来聊聊.............
  • 回答
    知乎是否存在“黑手”?这个问题触及到平台运作的深层机制和内容生态的健康度,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与其简单地回答“存在”或“不存在”,不如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看看是否存在一些能够被“黑手”操纵的痕迹和机制。一、 内容审核与“敏感”话题的界限模糊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大型的内容平台都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