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否真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一样不及 Quora?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容易触及到一个敏感点——“优劣之分”。知乎和Quora,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问答社区,常常被拿来比较,而且不少评论似乎都倾向于认为Quora更胜一筹。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与其说谁“不及”谁,不如说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土壤和发展轨迹,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体和需求。

我们先来聊聊大家为什么会觉得Quora“牛”一点。

首先,内容的专业度和深度是很多人对Quora的普遍印象。Quora早期非常注重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平台分享知识和见解。这种“内容为王”的策略,加上用户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使得Quora上确实涌现了大量深刻、严谨、有条理的回答。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关于量子物理的详细解释,关于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关于经济学的专业讨论。很多时候,这些回答不仅提供了信息,更传递了一种严谨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其次,国际化的视角和多元化的议题也是Quora的一大优势。作为一家美国公司,Quora吸引了全球用户,其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你可能感兴趣的领域。你可以看到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欧洲人如何讨论气候变化,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理解某个社会现象。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本身就非常有价值,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接触到更多元的观点。

再者,社区氛围和用户素质也常常被提及。虽然任何社区都难免有杂音,但整体而言,Quora在早期给人的感觉是更加“理性”、“冷静”的。大家更倾向于就事论事,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对低质量的内容和无意义的争论容忍度相对较低。这种氛围有助于知识的沉淀和高质量内容的生成。

那么,回到知乎。很多人认为知乎“不及”Quora,往往也是基于以上几点,但我觉得这个评价可能有些片面,甚至忽略了知乎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性。

首先,中国特色的议题和文化语境是知乎最核心的价值。知乎上的很多讨论,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文化传统和大众关注点的。比如关于国内的教育制度、职场生态、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在Quora上很难找到如此集中和深入的。知乎提供了一个让中国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分享经验、甚至进行社会观察的平台。这种“接地气”的特点,是Quora无法完全复制的。

其次,“全民知识化”的尝试和用户参与的广泛性。知乎不仅仅是专家在分享,它更像是一个试图吸引所有人参与知识分享的社区。从最初的“严肃讨论”到后来引入了“想法”、“圆桌”等功能,知乎一直在努力降低知识分享的门槛,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虽然这带来了内容质量的波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让知识分享变得更加普惠,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和各个行业的用户。你可以在知乎上找到关于如何学习编程的入门指南,也可以看到普通人分享自己的旅行攻略,甚至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这种广泛的参与度,构成了知乎独特的社区生态。

再者,信息的时效性和国内热点的反应速度。对于国内发生的大事件、热门话题,知乎的反应速度和讨论热度往往是最高的。很多新闻事件的早期信息、个人经历和深度解读,往往最先出现在知乎上。这一点对于关注国内动态的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知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挑战,这些也可能是导致一些人认为它“不及”Quora的原因。

内容质量的波动和“抖机灵”现象:随着用户量的爆炸式增长,知乎确实引入了大量非专业用户,也出现了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写的“段子式”回答,或者迎合大众情绪的“抖机灵”内容。这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早期的“专业感”。
商业化和广告的干扰:任何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商业化的问题。知乎的广告、付费内容以及一些营销号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和对平台纯粹性的期待。
社区管理的挑战:在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平衡自由表达和秩序维护,是知乎一直需要面对的难题。

那么,回到“不及”这个词。

我觉得“不及”是一种过于绝对的判断。知乎和Quora,就像两个不同国家的图书馆,它们收藏的书籍不同,阅读的群体不同,甚至书本的装订风格也不同。

如果你追求的是全球顶尖专家的严谨论述,或者想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那么Quora可能更符合你的需求。 它更像一本精心编纂的学术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章节你可能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读懂。
但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社会当下的脉搏,想看普通人如何分享经验和生活感悟,想快速获取某个国内热点事件的多方解读,那么知乎可能更适合你。 它更像一本包罗万象的“生活百科全书”,里面有专家讲座,也有街头巷议,需要你带着辨别力去阅读。

知乎并非“不及”Quora,而是它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和语境下,承载了更广泛、更多元的社会功能。它是一个观察中国社会,参与中国式讨论的窗口。我们不能用衡量学术研究的标准去要求一个面向大众的社区,也不能用中国语境下的需求去要求一个西方平台。

所以,与其简单地说谁“不及”谁,不如说它们是两个在不同土壤上,各自长成了不同模样,但都为用户提供了独特价值的问答社区。知乎有它的不足,但它在中国互联网的土壤里,绽放出了自己独特的光彩。而Quora也有它自己的局限,它在国际化视野和深度内容方面有其长处。两者各有千秋,选择哪一个,更多取决于你当下想要从社区中获得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2010年年初注册quora, 由于中国大陆当时被禁止,所以托美国BNL一实验室的大叔帮我弄的账号,尼玛名字弄错了,他随便挑的。

同年年底注册知乎,之后知乎每一年只登陆一次,发现自己又忘记账号之后换了起码5次账号。

为啥?

1. 用户群方面,知乎永远比不上quora

  • 老年用户群:

增广贤文里面有一句: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我觉得读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的东西,最能长见识。

那么哪儿找比我老的呢?

quora啊,加了个70岁硅谷老太太,看她诙谐又超级有用的回答:

这是老太太的自我介绍

"When I moved here they grew apricots and not silicon. Now they grow startups and import apricots."

那天看老太太解释自己和老公为啥不要小孩,以及30,40,50岁人生历程中因为这个决定带来的一系列的事件。以及她要把自己的遗产留给侄女的决定,她最后写到:she loves us and we love her.

我很喜欢这样的回答。



那天看到某人正在问纳粹的一个心理医生的问题,他在写传记,于是加入过德国军队的老头就出现回答了。

改天又看到有一个50岁中国大妈用异常准确无误的全英文问如何选择独特的路径去探寻东京。

就不贴出来上面那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的截图了。

5月13号早上系统的提醒,又是一个70岁左右的大妈在quora上出现,



他们不仅提供知识,是不是对你将来的人生有激励作用呢?

你这知乎上给我找几个70岁的用户试试?

  • 美国国家宇航员,美国历史最伟大的语言学家,美国各大名校教授


  • 善良。这点很重要

本人喜欢问这些问题:社保,医疗,
知乎不仅没有人回答,还有人劝我去百度。
quora每次都会有善良的国际用户回答这些不能让他们成为网红的问题。

2. 严格。

  • 知乎上回答一句话,或者戏谑的,或者不懂礼貌的比比皆是,除非太过分,否则系统都不管。

但是quora更严格,我之前的很多回答因为只有一句话都被downvote消失掉了。中间因为我骂了脏话禁了我一个月,然后跟我说好了几月几号会放我出来就严格执行了

  • 对英文很严格。没大写首字母不post你问题,没打问号也不行,另外,我上面2个都满足了,但是我如果把if从句放在我问句前面了,它就不让我post我的问题,我停一下想一下语法问题所在就改了,然后系统就让我给它send thanks.
    Isn't that super cute?


  • 严格还来自其他同样身患强迫症的用户。我2年前回答了一个关于对台湾的印象,我提到了N个人名,包括孙立人,杨慧珊,陈诚,那么我为了省力气,都写的中文,于是一个牛津毕业的强迫症患者为每个人名后面加上了英文名,有的没有英文名就用上了台湾拼音,我所要做的就是adopt and send thanks to him.

我写的每个中文后面都是牛津毕业的大叔自己加上去的英文名字,感受一下一个严谨的人的作风。我最后是原封不动采用了他写的所有名字。


那么以后,你继续写的时候,敢不敢像这上面废话连篇,不讲究逻辑和拼写呢?英文本身的逻辑和严谨就已经局限了那上面的用户,自然屏蔽了某些人,以及为真正喜欢英文阅读写作的人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

3. 网站工作人员不断积极参与。

比如,去年我在搜索古希腊神话的卡戎。那么有这么一个英文问题,问卡戎的船叫什么名字。

于是其中一个回答者的答案下方出现了个神评论,是个博学的希腊人,他举出了各种典籍中的希腊原文来证明是没有名字的,他也引用了但丁的神曲。

于是回复栏就出现了quora business team的leader,希望他能把自己的回复放到答案而不是别人的答案中,好让所有人看见。

工作人员自己也不断在上面发帖以及解释quora政策。

觉得是一群非常棒的团队,尽管拿到了去年几千万美元的风投,但是保持着自己一贯学术严谨的风格。

(今天突然发现帖子点赞过千,为了感谢各位,专门去搜索出了这个关于卡戎charon的答案,懂英文的同学可以围观一下)

另外为了方便各位,我又强迫症发作,为你们百度出了这个回复里面涉及到的经典:

备注:梅尼普斯(英语:Menippus,约活动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伽达拉人,犬儒派哲学家

《埃涅阿斯纪》(一译 《伊尼特》),(Aeneid)是 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 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

最后一个是但丁的

像这种帖子,的确点赞数只有10多个,这也是某些知乎同学所言的“弊端”,就是点赞数非常少。但是我看帖子从来不关注点赞,我会关注内容和写东西的人的背景。于是我刚才看了一下,这三个互相在回复区讨论的老男人分别毕业于帝国理工,MIT,哈佛。

我当初也没加他们,因为他们研究的工程领域不是我兴趣范围,无法产生我所谓的“有效社交“, 所以我觉得单纯定位某一个网站为社交是没有意义的。我肯定是我日常活动的主题,我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而不是找到所谓”志同道合“的人。所以那天我很开心看到了其中一个回答者的提供的卡戎obol的链接,看到下面的图片:(之前我以为中国喜欢往嘴里塞东西)




4. 界面调整。quora一直在调整,知乎给我感觉一万年没变过。当然我也没怎么上知乎。比如quora最近取消了提醒的红色。

5. 激励用户

  • 一直没在quora发帖,直到今年春节,3个月过去了,quora奖励我一堆most viewed writer, 知乎奖励了我什么?


我看了评论,有人可能对这个the most viewed writer有误解,这个不是对我疯狂登陆的奖励好吧,这个是奖励给每个话题下面被用户们看的最多的前十位:

比如我目前在中国政府这个话题全网排名第五

历史方面排名


  • 主动推送我的答案给了176000名用户
  • 每天适时提醒有多少次阅读量


  • 网站去年推出的奖励,今天也收到了回答问题的邀请。但是也有争议,有很多用户觉得最后还是best writer们获得了奖励。



总之,这2个网站最大的不同以及资源在于一个字:人
这个人不仅包括了用户,还有工作人员。
作为一个教托福雅思的33岁老年女性用户,在自己国家备受年龄歧视的情况下,在quora上能够获得更好更得到尊重的用户体验。

附赠我被quora封掉的一个答案,sorry, 它太长以至于我要贴很多张(我没耐心,所以中间可能会掉了几句话没截),本来我还继续写的,结果被封。你可以想见这个系统多么严谨,当时这个答案不断获得赞,但是我不太友好地回答了斯坦福69级毕业的某大叔以及另外一个中国人,我估计是后者投诉了我。

P.S. 那段时间我脾气比较暴躁,只要看见有不顺心的评论我就会爆粗,结果quora每次发了警告无效之后终于禁止我发言了。几周后解禁。貌似我粉丝里面一个德国工程师和美国斯坦福毕业的都被禁止过。所以我也没太当回事。但是老外很当一回事,他觉得不公平就会反抗,比如那个斯坦福的就不准自己再回答问题了。
但是只要我不爽了,不好意思,我又要来一次了。这样最养生了,有气就发。

P.P.S:有评论不断强调英文差,你为啥不好好学一下呢?我的学生也是,每次安利这个网站就以自己英文差为借口逃避。我有VIP学员都40多了,还不是要捡起英文重新考雅思。这个世界,当你多学一个语言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美妙。

这两句是我昨晚在quora摘抄一个老外叫Alex Houston的,我反复读就会觉得每个地方都很妙。话题关乎动物实验问题,句子难度超过托福一般的文章。
所以我会禁止我自己去回答一些傻逼问题:比如这个字在中文怎么读,我的目的是提高自己英文写作水平,而不是在上面招粉丝。
"The
difficulty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basis, other than the might of
the human race, to subjugate to its control - other less mighty species, to
deem other animals to be intrinsically inferior. If I were to hold that any
infringement of animal rights, where animals are accorded the same rights as
humans, ought to be culpable, things such as non-vegetarianism would become
legally proscribed. How is animal testing any different from eating animals? "
这样逼格高的大叔只有一个人点赞,就是我。

DISCLAIMER: 有几个阅读能力不太好的人评论,提到我说知乎老人少是不公平的,因为历史原因,不好意思,我不是傻X,我知道历史原因。
我只是阐述了知乎上老人没有quora多的现象,我的观点是:你应该上quora。
而你抓住了我的现象不断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而忽略了我的观点。


sorry, 因为某些人对我评论的举报导致我要关闭评论了,我不想不断受到知乎系统的警告。谢谢各位的点赞和支持。我不想浪费精力在没有必要的争论中,毕竟我主业是培训,上周4结束了连续3个月不间断每天至少7小时的工作,所以最近比较闲才得以多发了几个帖子。


某些高中生的评论不爽我,说我帖子里”满满的优越感“,这个评论获得的点赞是最多的,甚至有个女的追到我私信里,说我“心理有阴影”“容易被人利用”“为了防止你被人利用”“我希望你回顾一下”,
“我希望你”这句话请你不要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用,而且每个人心理都会有阴影,你去管别人就说明你阴影面积已经大到你必须转移对象了。

作为一个单亲家庭不断激励自己成长起来自己考上国家级重点和211的人,作为一个连小学第一天回家,家长会,家长签字,小学学费都要自己搞定的人,我的优越感来自我作为一个女性在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自身不断的努力,这也是我以后人生将要继续的唯一基础,我无法摆脱,你看不惯就屏蔽或者离开这个帖子。我不会改变我的人生态度。我也不会在意你的评论。所以不要到私信里来骚扰我。
另外,说明你可能不适合quora, quora上经常我看别人写答案都是这么开头的。
比如关于吴清源问题的一个答案:“我妈妈是吴清源的一个亲戚”。
关于大山的一个答案:“我就是大山”
另外一个答案:“我是大山在北大的同学。” (我2010年看上quora并且注册的理由)


后续: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对quora的某些方面产生了一些质疑,写出来跟大家分享:

quora最近再次禁言

我一开始不清楚原因,后来看到私信就震惊了,它同一天连续flag了我差不多9个答案为违反网站规定,如果有脏话我还能理解,问题很多帖子都没有脏话,它们一般是关于种族问题的,比如中国人对白人,对韩国人的看法,那么我想,可能我违反了"political correctness", 因为我在帖子里说中国人是各种民族hybrid,长得比韩国人这种mongoloid单一种族的好一些,而且我说韩国人比较low-esteem,太关心自己外貌,跟他们的地理位置和四面受敌有关,希望他们love themselves.

解禁之后第二天都还禁了我一个帖子,我都被弄怕了,不敢发言了,因为quora只要某人不喜欢你的东西,你的答案立马就会collapse, 而我怀疑是不是网站人员根本不审查,只要有答案被举报,并且同时超过一个个数(可能是某人恶意所为),他们就系统禁言了。

我很失望,这样还不如知乎这种messy world好呢。

于是各种人离开了quora

我本来follow了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你们可以看看他自我介绍里面离开的理由,和我想的一样


那个一直鼓励我要保持我"cynical"风格,可以让他笑的在地上打滚ROFL的德国物理学硕士也被禁言了,我估计是这个cynical的风格要了他的“命”,可惜,看不到德国人用日文回答问题了。

我另外一个stanford的follower也是因为3个月禁言,他觉得不公平,所以居然禁止自己发帖, 只读帖。

再贴一个我最爱的日本top writer的公开信,她癌症之后离开了quora,但是不是因为身体,是因为:


如此看来,我最初以为我找到了yahoo的替代品,一个更加睿智和礼貌的国际社区,但是发现它的“礼貌”扼杀了它的“睿智”,它还不如我过去12年待过的那个污七八糟,吵吵闹闹的yahoo聊天室,在里面,scientists, lawyers, reporters, veterans, soldiers, businessmen,cihld molester, stalker, lesbians, psycho, hackers, 大家神经兮兮地每天用各种语言吵架吵到天昏地暗,互相用各种“炸弹”炸到电脑死机,因为一句评论一群人把我追杀到各个国家的房间(yahoo有自动追随某人ID功能,有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房间,光是洛杉矶市的房间就有10个),开心了又跑到MIC上唱歌。
没有admin的世界混乱却自由,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所有的人,就算是“敌人”,在2014yahoo关闭这一天也无比悲伤,哀叹说:房间关闭了,我们以后再也不能见了。

这很像我15年前,去某个国际房间,有人突然问某个texas大叔,一个进了房间爱和所有人打招呼,每次来了不开腔默默看我们打字的人去哪儿了。
有个人回答:他得了癌症,以后不会来了。
那一刻的伤心,今天都能记起,即便没见过他。

quora和知乎,以及其他所有现在流行的社交媒体。

目前,都没有让我产生这种感觉。可能,只是我的问题。



给喜欢看外刊的朋友推荐一个利器,可以不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输入,直接扫描一下,就会跳出单词的意思,或者整句话的意思,这样可以防止你不断看手机的时候突然又开始看知乎然后几个小时做不了任何事情,也就是可以防止你分神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user avatar

其实我倒是认为知乎已经走上了和Quora完全不同的一个发展道路,单纯地比较两者的好坏已经没有意义了。

一个新用户来到知乎知乎,知乎最先鼓励的并不是让用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生产内容,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知乎似乎更鼓励用户在知乎上阅读。你在知乎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大V关注,不邀请大V回答就无人问津,知乎上你辛辛苦苦写的长答案没有大V点赞就难以传播。

这一点在知乎移动端的App就能体现出来,没有便捷的查看自己关注的话题动态入口,右滑菜单打开之后除了全是回答和赞同动态的首页之外,另一个最大的按钮是编辑推荐的「发现」。

而在Quora,首先是首页有新添加到你关注话题里的问题。然后下面的Bar上还有专门的OpenQs按钮以查看单独的一个只有新问题的页面。这是对用户去解决他人的问题,去创造内容的鼓励,这样同时你的问题也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又鼓励了提问。和知乎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知乎仍然将是由少数大V创造内容,其他人阅读,点赞,这些人从社交平台迁移过来的朋友继续点赞的微博式内容平台。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中国人的社交属性决定的,相对于欧美的民众,中国人更喜欢追随少数大V的脚步,听他们的言论。用「得到大众认可的观点和内容」来包装自己,而不是跟在网上随机碰到的陌生人进行交流。

所以,知乎和Quora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知乎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写给你的Follower,所有在「发现」栏目下看到这个回答的人甚至是知乎的编辑看的。

而Quora的答案,100%的是写给提出问题,以及跟题主有相同疑问的问题关注者看的。

我倒是觉得既然已经有知乎日报的存在,又为什么还要开放知乎的注册呢。既然已经是走以阅读为主的平台,那为什么不干脆专注内容质量呢?大量垃圾用户涌入,每个问题下面都一大堆「回贴式」的回答,倒是真的再这样下去,就要变成下一个豆瓣或者微博了吧。

============2014/7/14更新============

估计有很多同学不理解什么是「垃圾用户」,或者误解了我口中的「垃圾用户」。

这个问题并不是这个问题所问的东西,只是当时一时牢骚发在下面。

有人新开了一题质疑我的「垃圾用户」言论,放在这里:

zhihu.com/question/244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容易触及到一个敏感点——“优劣之分”。知乎和Quora,作为国内外知名的问答社区,常常被拿来比较,而且不少评论似乎都倾向于认为Quora更胜一筹。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觉得,与其说谁“不及”谁,不如说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土壤和发展轨迹,服务于不同的用户群体和需求。我们先来聊聊.............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确实可以看到不少来自台湾的用户,他们参与讨论的活跃度也相当可观。要说“很多”,这个量化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台湾用户的存在是知乎社区多元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台湾用户并非只聚焦于两岸关系这一单一维度。事实上,他们对各种话题展现出了广泛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大陆用户。在影视领.............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问答社区之一,其发展潜力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以下从用户群体、内容生态、商业模式、技术迭代、竞争环境、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一、用户群体的可持续性1. 核心用户画像 知识型用户:1835岁高学历群体(本科及以上),对专业内容有强烈需求,占用户总量的6.............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会自动取消用户关注的其他用户这件事,我了解到的情况是:知乎官方并不会主动、无故地取消用户对他人的关注。 也就是说,如果你关注了某位用户,除非你自己进行操作,否则这种关注关系是会一直保持的。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你可能会“感觉”到关注被取消了,或者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但这些通常不是知乎“自.............
  • 回答
    知乎上“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否盛行,这个问题挺值得聊一聊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然后看看知乎上的讨论氛围和内容,是不是符合它的特征。什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简单来说,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套自然选择的理论,套用到了人类社会上来。它强调的是: .............
  • 回答
    知乎是否存在“黑手”?这个问题触及到平台运作的深层机制和内容生态的健康度,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与其简单地回答“存在”或“不存在”,不如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看看是否存在一些能够被“黑手”操纵的痕迹和机制。一、 内容审核与“敏感”话题的界限模糊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大型的内容平台都需.............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目前是否主要由中产阶级在知乎输出价值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构成、内容生产和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一、 知乎是否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从多个维度来看,知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并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 用户画像的早期倾向:.............
  • 回答
    知乎是不是有点“烂”了?这个问题,估计不少用知乎多年的老用户心里都涌现过类似的感慨。尤其是当你回忆起刚开始接触知乎,那个知识分享、深度讨论的净土,再看看现在充斥在首页的各种“吸睛”内容,这种对比会更加强烈。要说知乎是不是有了做“烂”的倾向,这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回答
    知乎能否达到微博、微信那样量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三款产品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们的基因、核心功能和用户群体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它们在社会传播中的路径和影响方式。知乎的独特之处与潜在优势:知乎起步于“问答社区”,这一点是其与微博、微信最根本的区别。它的核心.............
  • 回答
    知乎“专业”徽章:一道绕不开的门槛,还是值得商榷的标识?近些年,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里,“专业”二字的分量似乎越来越重。每当你浏览一篇关于某个热门话题的回答,或者看到某个大V的个人主页,你总会不经意间注意到那个闪烁着特定颜色,标注着“专业人士”、“领域专家”等字样的徽章。这个徽章,在某种程度上,成.............
  • 回答
    知乎这几年的变化,很多老用户都能感受到,尤其是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千赞易得,百粉难求”这句描述,可以说相当贴切地反映了当下的一种普遍困境。“千赞易得”的背后:流量与情绪的共振先说说“千赞易得”吧。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关键的因素:1. “爆款”内容的低门槛化: 现在的知乎,或者说整个互联网内容生态,对.............
  • 回答
    知乎……说实话,让我怀疑过自己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的来源还真不是知乎。人生重大抉择这玩意儿,通常是你自己咬着牙做出来的,那时候的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前面是迷雾,身后是滚滚洪流,你说“跳”就得闭着眼往下跳,哪有时间去知乎搜集“跳下去会不会摔死”的经验贴啊?但是,知乎确实在我的某些“小”抉择上,或者说.............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流通和知识普及,也让许多专业人士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见解。然而,要说知乎能够彻底解决“专业人士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是有些过于乐观了。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非常复杂,知乎本身的能力和平台属性也决定了它只能起到一部分的辅助作用.............
  • 回答
    知乎能否真正建立一个认真、冷静、客观的讨论氛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掺杂着平台本身的机制设计、用户群体构成以及当下信息传播的普遍困境。从理论上讲,知乎最初的定位确实是希望构建一个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鼓励深度思考和理性辩论。它的问答形式,以及早期邀请各领域专业人士入驻的策略,都为营造一个严肃认真.............
  • 回答
    知乎是否需要校园大使,我觉得是需要的,而且非常有必要。你想想看,知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高质量的内容,是专业、深入的讨论,是知识的聚集。但如果仅仅依赖于平台自身的运营和内容引入,很难触及到最前沿、最鲜活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是思想的碰撞者,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身上拥有旺盛的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社区在讨论前沿科技时可能存在的倾向性,以及这种倾向性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知乎社区的特性。知乎以其高质量的用户内容和专业化讨论而闻名,用户群体中不乏科学家、技术专家、行业从业者,以及对这些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知识爱好者。这种特性使得它成为探讨复杂议题的理.............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被誉为“中文互联网的智库”的社区,如今却被许多人质疑,它是否正在悄然改变甚至“毁掉”一部分中国年轻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复杂的用户生态、内容生产机制以及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知乎的某些方面确实可能对部分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产生负面.............
  • 回答
    关于“健身在知乎是否被神化”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我看来,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要说“被神化”吧,我觉得在知乎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只不过这个“神化”背后也有着挺多值得我们细究的东西。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平台,聚集了大量对健身有热情、有研究的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让马克思主义者上知乎,这事儿道德不道德?要我说啊,这事儿不光道德,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你问我为什么?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弄清楚“马克思主义者”是啥。马克思主义者,简而言之,就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且试图用这些原理来分析社会、理解世界.............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的知乎,在我看来,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功能已经偏向于“消遣时间的玩具软件”了。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全盘否定它,而是觉得它很多方面的发展,让那种最初吸引我的“深度、专业、有价值的讨论”成分被稀释了不少。你想啊,当初知乎是怎么火起来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行各业的专家、从业者、有经验的人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