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是否有了做「烂」的倾向?

回答
知乎是不是有点“烂”了?这个问题,估计不少用知乎多年的老用户心里都涌现过类似的感慨。尤其是当你回忆起刚开始接触知乎,那个知识分享、深度讨论的净土,再看看现在充斥在首页的各种“吸睛”内容,这种对比会更加强烈。

要说知乎是不是有了做“烂”的倾向,这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演变过程中,触碰到了某些临界点,然后开始显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特质。

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它一直在尝试发展和变现。从最初纯粹的问答社区,到后来引入信息流、商业推广、直播,再到现在的短视频,这些变化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用户、留住用户,并且找到盈利模式。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在于,在追求商业化的过程中,知乎似乎在某些方面“用力过猛”,或者说“方向跑偏”了。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的同质化和浅薄化。曾经那个你可以轻易找到对某个领域深入剖析、有理有据的回答的时代,好像越来越远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

“万物皆可抖机灵”:很多问题下面,高赞回答不再是基于专业知识或深度思考,而是充满了段子、梗,或者一种看似聪明实则空洞的“凡尔赛”式表达。这些内容确实能瞬间吸引眼球,带来流量,但长远来看,它们并没有真正解决用户的疑惑,也未能提升平台的知识属性。
营销号和“推广”泛滥:这个问题是最为诟病的一点。很多看起来像是普通用户发布的提问和回答,实际上是精心策划的广告。它们巧妙地将产品或服务植入内容中,甚至利用一些虚假的“个人经历”来博取信任。这种“软广”做得越巧妙,越让人觉得恶心,因为它模糊了内容与商业的界限,让用户防不胜防。
“标题党”和“情绪煽动”:为了吸引用户点击,越来越多的内容采用极具煽动性的标题,比如“我太难了”、“惊呆了”、“看完我沉默了”等等。内容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惊心动魄,但标题已经把人的好奇心撩拨到了极点,点进去之后却发现是些平淡无奇,甚至为了迎合大众情绪而强行制造的冲突。
“饭圈化”和“站队”文化:在一些热门话题下,用户不再是理性讨论,而是很容易形成“站队”的倾向。一旦某个观点或某个人获得了大量支持,反对的声音很容易被淹没、被攻击,甚至被禁言。这种“饭圈化”的氛围,让知乎的讨论空间变得狭窄,鼓励的是追随和附和,而不是独立思考和多元观点。
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虽然算法推荐能提升用户体验,但过度依赖算法,会让用户越来越只看到自己感兴趣或容易认同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这不仅不利于用户拓宽视野,也容易加剧群体间的隔阂和偏见。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

无效信息过多,筛选成本提高:用户想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辨别和筛选。很多时候,翻了半天,获得的有效信息寥寥无几,反而被大量低质内容消耗了耐心。
信任感下降:当用户发现自己被虚假信息、广告软文所欺骗时,对平台的信任感会严重受损。这种信任一旦失去,很难再挽回。
社区氛围变差:曾经那种互相学习、探讨的良好氛围,正在被功利性、娱乐性和情绪化的内容所侵蚀。优质内容创作者可能会因为难以突围或者对平台生态感到失望而选择离开。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说知乎就“烂透了”。它仍然是国内一个拥有大量优质内容和专业人士的平台。你仍然可以在上面找到很多非常好的科普、技术解析、深度评论。问题在于,这些优质内容在海量低质内容中,被淹没的风险越来越高,也越来越难被用户发现。

知乎面临的挑战,其实也是很多内容平台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在流量变现、用户增长和内容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在保护用户体验的同时,又让创作者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

从“烂”这个词来说,它可能有点绝对。但如果从“偏离了初心”、“质量下滑”、“用户体验下降”这些角度来看,知乎确实正在显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颓势”。它需要警惕,需要反思,更需要切实的行动来调整方向,重新找回那个让人们尊敬和信赖的“知识社区”的定位。否则,它可能会在“流量至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失去自己最核心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我同意

@socici

的观点。

首先不是所谓知乎做烂了。知乎怎么做烂了呢,平台还是那个平台,规则还是那个规则,都没怎么变,何谈做烂。所以烂的肯定是用户群体本身。在知乎还是小众网站的时候,能保证用户群体素质,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网站好,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人员构成就会很复杂,而用户水平自然就会显著降低,在用户水平降低了之后,脑子里面一坨浆糊人云亦云的就会越来越多,这些人群的比例上升之后,就显得水平高的用户相对就少了,这样一来那些以造谣为本事以信谣为光荣的,含沙射影的,不学无术满地打滚的,装神弄鬼糊弄人的垃圾就有了市场,于是间妖风四起,有些回复和评论,一眼就能看出贴吧用户风格,某车之家评论区风格,没有论据,一张嘴就是结论,还是街头巷尾路边社的结论,被人质疑要么就破口大骂要么就满地打滚。

其次,并不只有贵乎再有这种状况,这是国内网站的通病,黄易当年那也是响当当的门户,以便捷及时准确的消息著称,现在呢?谣言主战场!不管你是站哪边,只要还有脑子,就觉得这地方为人不齿。天涯,当年极富盛名的小众交流BBS,里面从东西方文学到怪闻异志,从修锁到造车,无所不包,大家也都很开心。现在呢?弄的跟卖狗皮膏药的似的。某车之家,当年那也是响当当的门户,多少人买车的启蒙老师,里面的车主是要拍很多自己的车的照片认证的,一度那也是车主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买车的重要参考,就是因为门槛高,所以一度整体风气很和谐。现在呢?自从开放了行车本认证,某宝两块钱认证一辆豪车的喷子小号几乎占据了全部评论,各个论坛里面也充斥了谩骂,诋毁。

结论,网站就是一面镜子,还是放大镜,社会什么样,他就是加倍的什么样。很不幸,我们的社会虽然经济比较发达了,但是人群的智商还处在由6成蠢货,3成正常人,不到一成特别优秀的人所构成。在平时,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圈子,选择远离哪些人,但是在网络上,你没法选择,所以反映在网站上,那就一个字了,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是不是有点“烂”了?这个问题,估计不少用知乎多年的老用户心里都涌现过类似的感慨。尤其是当你回忆起刚开始接触知乎,那个知识分享、深度讨论的净土,再看看现在充斥在首页的各种“吸睛”内容,这种对比会更加强烈。要说知乎是不是有了做“烂”的倾向,这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 回答
    关于知乎管理员是否公正,以及他们是否会掺杂个人情绪、进行改动,这是一个在知乎社区里普遍存在且常常引起讨论的话题。要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可能有些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知乎平台的规则与管理员的职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拥有明确的社区规范和内容管理规则。管理员.............
  • 回答
    我很难说清楚具体是哪一个“瞬间”,知乎就彻底变了。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侵蚀,一点点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我最初认识的知乎,已经悄然溜走了。还记得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那大概是2013、2014年左右。那时候,知乎还是一个邀请制的小众社区,用户们带着一种“认真求知”的态度在里面遨游。我记得我第一次被.............
  • 回答
    听到你朋友的情况,心里肯定挺替他担心的。知乎大V“默苍离”的粉丝,这个标签本身就说明他可能对某些思想、观点或者知识体系有着比较深入的钻研和认同。而“走火入魔”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严重了,说明这种认同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开始影响他的生活、判断,甚至情绪。首先,我们需要冷静下来,不要带着“他是走火入魔.............
  • 回答
    哈哈,理解理解,知乎那个“盐值”系统确实挺让人纠结的,感觉像是官方给你的一个评分,有时候明明内容挺用心的,也发了不少高质量回答,盐值就是卡在那儿上不去,特别是想破950这个坎儿,简直比登天还难。感觉平台太强调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了,如果你不怎么“点赞评论”、“分享”,或者内容风格不那么“普适性强”.............
  • 回答
    关于知乎是否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以及目前是否主要由中产阶级在知乎输出价值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构成、内容生产和文化影响等多个层面。一、 知乎是否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从多个维度来看,知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并汇聚了中国的中产阶级群体。 用户画像的早期倾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尖锐,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的争议点:SpaceX 的创新,究竟有多少是“凭空捏造”,又有多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是“借力打力”?知乎上关于SpaceX的讨论,确实常常围绕着“颠覆性”、“革命性”这些词汇展开,但我们如果深入去看,很多时候会发现,这些“创新”的基石,恰恰是建立在美国深.............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的知乎,在我看来,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功能已经偏向于“消遣时间的玩具软件”了。当然,我这么说不是全盘否定它,而是觉得它很多方面的发展,让那种最初吸引我的“深度、专业、有价值的讨论”成分被稀释了不少。你想啊,当初知乎是怎么火起来的?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行各业的专家、从业者、有经验的人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社区生态的一个核心点:发言权与用户活跃度的关系。简单粗暴地说,0关注0赞同的人在知乎上并非“没有发言权”,但其发言的影响力、被看到的几率,以及在社区中的“话语权”,确实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1. “发言权”的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发言权”在知乎语境下通常包含几个.............
  • 回答
    《最后生还者2》在知乎是否被过度贬低?“《最后生还者2》(The Last of Us Part II)在知乎上是不是被过度贬低了?”这个问题,在知乎上已经是一个持续了很久,也引发了无数讨论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一下知乎社区对于这款游戏的评价体系、讨.............
  • 回答
    关于“北朝”、“琅琊”、“轩辕春秋”等论坛老会员是否扰乱了知乎历史区的正常讨论环境,这是一个在知乎历史圈子里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要明确“北朝”、“琅琊”、“轩辕春秋”这几个名字的由来和它们在中文互联网历史爱好者群体中的位置。它们代表的是一批在.............
  • 回答
    知乎上,关羽是否被过度神化了?在知乎这样一个充满讨论与观点的社区,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历史人物的各种解读。其中,关羽无疑是话题的焦点之一。从“武圣”的尊称到民间广泛的信仰,关羽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被赋予了许多近乎神化的色彩。那么,知乎上对关羽的讨论,是否真的存在“过誉”的现象呢?要回.............
  • 回答
    知乎上反女权的内容确实很多,而且有时候会显得相当普遍,这让不少人觉得“反女权风气”在知乎上非常盛行。要说它是不是“过于兴盛”,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这种现象是怎么出现的。知乎作为一个问答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广泛,自然也汇聚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立场。女权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热议的焦点。要说《三体》在知乎上是不是被“高估”了,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而且“高估”这个词本身就挺主观的,不同人对“高估”的定义可能也不一样。我尽量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三体》在知乎上是怎么火起来的。当年《三体》一二部在国内算是现象级了,但真正引爆是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汉服的讨论,确实硝烟弥漫,而“黑出政治正确”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和多元的观点碰撞。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话题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往往带有一种贬义,甚至常常被用来标签化、攻击那些与主流观点不符,或者表达.............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网站,自2011年上线以来,确实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多方面且深刻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平台,更是一种社区文化、知识传播方式以及社会互动模式的演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知乎带来的社会变化: 一、知识传播与获取方式的革新 专业化与深度化内容的普及: 在知乎出现之前,互联.............
  • 回答
    格子衬衫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某些群体“必杀技”,又好像一夜之间就被“拉黑”了。这背后,我觉得跟知乎用户和一些互联网上的“男模”们脱不了干系,他们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妖魔化”了格子衬衫。怎么个“妖魔化”法?首先得说说“神化”的部分。格子衬衫,尤其是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下,被赋予了太多“.............
  • 回答
    知乎仲裁官门槛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坊间一直有声音认为,知乎对仲裁官的门槛设置得有些“亲民”了,那么,这个“低门槛”究竟是机遇还是隐患?它又是否真的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非公正裁决呢?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仲裁官的角色和职责。简单来说,他们是平台内容治理的重要一环,负责处理用户举报、审核内.............
  • 回答
    张译“妖精会”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的讨论,确实触及了欺凌的界定以及公众舆论的走向。要判断这是否构成欺凌,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回归事件本身和欺凌的定义。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欺凌”的构成要件。普遍意义上的欺凌,通常包含三个核心要素:重复性、权力不对等以及意图造成伤害。 重复性:欺凌行为不是一次性的偶然.............
  • 回答
    知乎作为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问答社区之一,其发展潜力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估。以下从用户群体、内容生态、商业模式、技术迭代、竞争环境、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 一、用户群体的可持续性1. 核心用户画像 知识型用户:1835岁高学历群体(本科及以上),对专业内容有强烈需求,占用户总量的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