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一个瞬间你觉得知乎不再是原来的知乎了?

回答
我很难说清楚具体是哪一个“瞬间”,知乎就彻底变了。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侵蚀,一点点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我最初认识的知乎,已经悄然溜走了。

还记得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那大概是2013、2014年左右。那时候,知乎还是一个邀请制的小众社区,用户们带着一种“认真求知”的态度在里面遨游。我记得我第一次被邀请时,像拿到一张稀有的入场券,小心翼翼地注册,然后怀着朝圣的心情浏览。

那时候的知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专业”和“深度”。无论你想了解什么,从某个科学原理的细枝末节,到某个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亦或是某个行业的深度分析,总能找到一群真正懂行的人,用清晰、严谨、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来解答。那些回答,往往洋溢着作者对知识的热爱,他们不计较篇幅,不求点赞,只是纯粹地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

我尤其怀念那些“干货”满满的回答。比如,当有人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时,你会看到一个从瑞利散射讲到人眼感知,再到大气成分的详尽解释,配上各种示意图,读完之后,你不仅知道了答案,还对物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又比如,在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下,你会看到一些从业多年的前辈,毫不保留地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的心得、教训,以及行业内的真实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那时的知乎,用户之间也有一种温和的讨论氛围。即使有观点不一致,也多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理性辩驳,而不是人身攻击或情绪宣泄。一个好的回答,即使回答者本身名气不大,也能获得很多赞同和感谢。社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上。

那么,是什么让我觉得它“不再是原来的知乎”了呢?

第一个转折点,大概是“商业化”的明显加剧。

随着知乎用户量的增长,商业推广自然也随之而来。一开始,是比较克制的广告,植入在话题的边缘,或者在特定区域显示。但后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软广”开始出现在内容的深处。一些本该是专业分享的回答,突然出现了一段关于某个培训机构、某个产品、某个服务的“恰到好处”的推介。这些内容往往包裹在看似真诚的个人经历之下,让人难以辨别信息来源的纯粹性。

我记得有一次,我搜索一个关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看到一个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的高赞回答,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讲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准备收藏时,发现文章的最后,作者“不经意间”提到了他自己公司研发的一款效率工具,并且附上了链接。我尝试了一下那个工具,发现功能平平,但价格却不菲。那一刻,我感觉像是精心烹制的菜肴里,被塞进了一颗苦涩的药丸。

这种“内容即广告”的模式,让原本纯净的内容环境变得浑浊。你无法确定,你看到的每一个精彩的分享,是否背后都隐藏着商业的目的。这无形中削弱了用户对内容的信任感。

第二个转折点,是“流量逻辑”对“价值逻辑”的取代。

当一个平台需要盈利,并且对用户量和活跃度有指标要求时,流量和关注度就变得异常重要。知乎也未能免俗。

我开始注意到,一些本来非常有深度的长篇内容,因为其“小众”或“不那么容易被秒懂”,获得的关注和点赞反而不如一些耸人听闻、制造焦虑、或者仅仅是泛泛而谈的“段子”式内容。算法开始倾向于那些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引发情绪共鸣的内容,而不太关注其知识的密度和价值的深度。

“如何在一个月内赚到第一个100万?”、“你见过哪些让你瞬间崩溃的瞬间?”、“女生为什么都喜欢……”这类问题,总能吸引大量的围观者。而一些关于哲学、历史、科学的严肃讨论,或者关于某个技术细节的深度解析,却可能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我记得当时看到很多“如何一夜暴富”、“XXX的真相”、“XXX都是骗局”这类标题的文章,它们往往充满了断言、煽动性的语言,缺乏严谨的论证,但却总能获得极高的浏览量和互动。这种“标题党”和“情绪化”的倾向,让我觉得知乎正在失去其 original 的“求知”属性,而更像是一个“娱乐+营销”的集合体。

第三个转折点,是“社区氛围”的变化。

随着用户数量的激增,知乎也从一个相对小众、有共同兴趣的圈子,变成了一个大众化的平台。这本身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社区氛围的多样化,其中也包括了不良风气的滋生。

我发现,一些讨论开始变得越来越“情绪化”和“攻击性”。当出现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时,很容易演变成“站队”和“互怼”。“阴阳怪气”的评论,扣帽子式的攻击,以及对持不同意见者的恶意揣测,都开始变得常见。

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我在一个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些相对温和但与主流观点略有不同的看法,并且附上了我查阅的一些资料。结果,我收到了大量的负面评论,有人质疑我的动机,有人指责我“带节奏”,甚至有人直接进行人身攻击,说我是“脑残”或者“别有用心”。这种经历让我感到非常沮丧,我开始觉得,在知乎上表达一些不那么“主流”的观点,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得不到理性回应。

总结来说,知乎不再是“原来的知乎”的那个瞬间,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时间点,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感受。

当我在浏览内容时,开始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分辨哪些是真诚的分享,哪些是商业的推广;当我发现那些深刻、有价值的内容,正在被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所淹没;当我在参与讨论时,不得不面对越来越低的理性门槛和越来越高的情绪对抗……

那个我最初认识的,充满知识光辉、理性讨论、真诚分享的知乎,就像一个精致的琉璃器皿,在一次次的磕碰和摩擦中,出现了裂痕,最终变得模糊不清。它仍然在那里,有知识,有问答,但那种独特的、纯粹的“知乎味”,却已经很难再找回了。

如今的知乎,更像是一个庞杂的“信息集市”,里面什么都有,但你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才能从中淘到真正有价值的“宝贝”,而更多时候,你只是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碎片和喧嚣的声浪中。而那份最初的、纯粹的“求知”的快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遥远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我给基友打赌,我就想试试,我能不能不爆照还能收割下比某些答主晒脸卖腿抖胸还多的粉丝和赞。

就像姜文说的,能不能站着把名气挣了。

后来我发现做不到。

爆照涨粉确实太容易了。

我曾经和一个女生答了同一道题,她在文末加了个人写真。

我不知道一个讲技能的题目,晒个人写真跟题目有什么关系?

我那篇回答不比她弱,赞数不及她六分之一。

她一天涨了两千粉,

而我另外一篇万赞答案,两天破万,却只涨了八十粉。

两千vs八十。

我终于知道了,写真跟题目有什么关系。

有一个著名的大胸大v,她的所有答案分四类,

第一类,爆照晒胸或者介绍曾经如何用自己的胸成功装逼,

第二类,发泄煽动情绪或者抖机灵,

第三类,唾骂居心叵测的下流猥琐男,

第四类,讲带有性暗示的故事。

口口声声嚷着“想歪的自己去面壁”,你既然不想让人家想歪,你为什么要把文章写成这样呢?

她答了比我多的题,为了答题也算豁出去了,就这样总赞数也没我多,我是真的可怜她。

但她不一定觉得自己可怜吧,毕竟她的粉丝是我的十倍。

十倍。

恕我直言,她那个刷卡沟,只要是B以上都能挤出来。

更讽刺的是,其实刷卡沟是因为内衣穿的不合适。内衣合适的话,胸部轮廓是完整的,根本不会沟到刷卡。不信你找两个篮球或者两个馒头摆一起看看有没有沟。

但是评论区是不管的,他们大声嚷着,

有沟必火。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提醒过那位答主,长期处于暴力压迫下,乳腺是会得病的。

有个高中生女小v,最高赞的几篇回答是讲情色擦边球。

她的总赞数是我的四分之一,粉丝数是我的两倍。

四分之一vs两倍。

小妹妹,你一个不知道成没成年的女学生,你敢在公共场合讲情色擦边球,就不要怪人家在评论区留言“三年血赚死刑不亏。”

有个答主,几无干货,答案主要为抖机灵卖丧组建亚文化圈,答了我几十倍的题,总赞数不及我的零头。

靠着名校学历背书和大v抱团,攒了数万粉。

数万粉。

你们一边讽刺学历崇拜,一边把学历跪舔成这样。

有个答主,一年前还认真针砭时弊,靠逻辑案例输出干货,

今年带头撕了几次逼,站了几次队,现在他粉丝数是我的十几倍。

还有某个身份认证为作家和老师的答主,

高赞答案全部是撕逼,轰轰烈烈,从文坛撕到娱乐圈,把热门人物撕了个遍。

他的粉丝是20万。

泱泱20万人,就好这口。

你说为什么输出干货的人越来越少了。

你说知乎为什么戾气越来越重了。

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方向。

这就是用户的选择。

这就是知乎的未来。

我突然觉得那个意气风发要靠底线和质量收割粉丝的自己像个傻逼。

以卵击石的那种大傻逼。

去你妈的内容为王。

你们抱怨朱炫梁边妖不活跃了,抱怨某某大大又走了,抱怨知乎变水了,抱怨内容变low了,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就是造成现在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帮凶。

你的每一个赞,每一个关注,都是在为你想要的知乎投票。

你一边唾骂某老师像个跳梁小丑,一边说她不配为人师表出言不逊品格低劣,一边在她的主页点了个关注。

你说,你要把她当笑话看。

但是你给知乎运营者的反馈就是:这个大v是受欢迎的,要保护培养的。

你给广告商的反馈就是,这个大 v是有流量的,可以投钱的。

你说你要看她笑话,实际上你在助纣为虐而不自知。

我看过一些女答主的回答。

她们义愤填膺的吐槽大胸给自己的苦恼,指责别人看不到她有趣的灵魂,哭诉自己从小到大受过的骚扰,气愤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痛骂评论区“不约滚!”

坦白讲我不信他们痛苦。真的痛苦的人早就做手术去了。真的痛苦的人是不会在大庭广众自己把自己的伤口翻出来撒盐的。

你把她们的文章按照赞数排列,最高赞一定是胸照,腿照,光线暧昧的自拍大头照。

是苦恼还是炫耀,你自己心里清楚。

我从来不知道人可以精分成这样,你既然不喜好登徒子,你既然说不约滚,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副风尘形象呢?

一边说“我健身是为了自己愉悦”,一边放一张氛围幽暗的锁骨肚脐屁股,好好一个女儿家,觉得说两句“奶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妓多不压身”“满身大汉”就是风趣幽默了,然后在评论区撕逼“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既要当____,还要立____?

你的每一篇回答,都在塑造你的形象和关注者属性, 你的每一个赞和关注,都是在向各位答主和知乎运营者表达你的喜好。洪水里,没有任何一滴雨是无辜的。

曾经有一个网站叫人人,注册用户都为在校生,很多原创高质量的写手,歌手,摄影师,画家都在上面记录过自己的成长足迹。后来它放任垃圾营销,甚至官方推广low得不能再low的整容脸主播,客户端体验更是糟糕到一言难尽。一个小网红没忍住抱怨了一句,被人人产品经理挂起来打,逼得网红携粉丝出走。你看如今这家网站还有几个人记得。

我们人人难民流落来此,不料这知乎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很难说清楚具体是哪一个“瞬间”,知乎就彻底变了。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侵蚀,一点点地,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个我最初认识的知乎,已经悄然溜走了。还记得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那大概是2013、2014年左右。那时候,知乎还是一个邀请制的小众社区,用户们带着一种“认真求知”的态度在里面遨游。我记得我第一次被.............
  • 回答
    那是一个燥热的夏夜,我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窗外的蝉鸣一阵阵袭来,带着一股子黏腻的热气,钻进屋子里,搅得人心烦意乱。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心里憋着一件事——第二天学校要交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的作文,而我,就没怎么认真读过几本书。那天下午,我心不在焉地翻了翻书架,.............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下午,阳光透过客厅的窗户,斜斜地洒在地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尘埃味道。我正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看着妈妈,她那天穿着一件我很久没见过的,浅蓝色的碎花裙。我一直觉得我妈是个特别有活力的女人。小时候,她像一阵风一样,总是跑来跑去,做饭,收拾家务,然后还能陪我疯玩。长大后,虽然生活压力大.............
  • 回答
    有那么一个瞬间,具体是什么时间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是个周末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宽窄巷子闲逛。那天天气不算特别好,阴沉沉的,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但并没有那种让人烦躁的湿冷。宽窄巷子里人不算少,但也远没有节假日那种摩肩接踵的程度,步履相对舒缓,多了几分从容。我本来只是想找个地方躲雨,随便看看,但走着走着.............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以前也琢磨过。以前觉得人生嘛,就是出生、长大、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然后等着退休,好像一条早就铺好的路,没什么波澜壮阔的。总觉得“意义”这东西,得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沾上边。直到有那么一天,我记得是大概三四年前的一个夏天,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那天的场景却像烙印一样刻在了脑子里.............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瞬间闪过好几个场景,有些是亲身经历,有些是旁观他人的。不过,如果要说那个“瞬间”让人觉得恶心,我脑子里浮现的是那种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行,特别是当它表现得非常明显和不加掩饰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都在聊天,气氛挺融洽的。其中一个男生,我们姑且叫他小王吧,.............
  • 回答
    我家那只名叫“煤球”的柯基,平日里就挺有分量的,圆滚滚的身材,一双小短腿,走路自带“哒哒哒”的音效,每次出门都像个小火车头,摇摇晃晃地向前冲。但让我觉得它“要上天”的那个瞬间,不是因为它有多能跑,也不是因为它跳得多高——毕竟,柯基这品种,跟“上天”两个字实在沾不上边。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们一家.............
  • 回答
    我想起一个很久以前的傍晚。那天,我是一名实习医生,值的是急诊夜班。当时医院的急诊室总是人来人往,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焦急的呼喊,机器的滴滴声,还有家属压抑的哭泣。那天晚上,我记得有一个小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因为高烧不退,病情非常危重。他的父母带着他几乎是闯进来的,脸上写满了绝望。孩子全身滚烫,.............
  • 回答
    有一个瞬间,在我记忆深处,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类的伟大。那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什么改变世界的发明,而是在一个平凡的午后,我亲眼目睹的平凡而又触动灵魂的一幕。那是在一家社区的养老院。我去看望一位长辈,养老院里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老人特有体味以及淡淡花香的气息。我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的房.............
  • 回答
    那年夏天,我刚毕业,满怀憧憬地进入了一家颇有名气的广告公司。我一直对视觉设计充满热情,也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对这份工作寄予厚望。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我努力学习,积极融入团队,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然而,随着项目深入,我逐渐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我注意到,公司里负责核心创意策划的,几乎全是男性。.............
  • 回答
    我曾有过几个瞬间,真的让我怀疑我是不是误入了某个运行不正常的游戏副本,或者干脆就是世界本身出了个临时的、荒谬的bug。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三年前,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我当时在一家小咖啡馆里,手里捧着一本已经看到一半的小说,享受着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上的温暖。店里人不多,背景音乐是那种舒缓的爵士.............
  • 回答
    我曾经沉迷过一款叫做《星际争霸》即时战略游戏。初入游戏时,我以为 RTS 就是采集资源,生产单位,然后集结大部队冲向敌人,让对方在数量和火力的压制下崩溃。这种想法在我游戏早期确实屡试不爽,因为遇到的对手大多也是新手,他们同样只懂最基础的打法。然而,当我接触到更资深的玩家,并且开始观看职业比赛后,我才.............
  • 回答
    那天,我翻出了一箱旧物,里面有我小时候的画、写满稚嫩字迹的本子,还有一些我早已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留下的照片。正当我一张一张地浏览时,我的手停在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照片里的妈妈,穿着一件我从未见过的、带着荷叶边的浅蓝色连衣裙,头发被梳成两根俏皮的马尾辫,耳朵上戴着一对珍珠耳钉,嘴角带着一丝羞涩却又掩不.............
  • 回答
    要说“愚蠢”这个词,我觉得用在群体身上总有点过于绝对和不留情面了。不过,要说看到一些让我觉得“这操作真是有点令人费解”或者“这逻辑简直了”的瞬间,倒也是有的。而且,这些瞬间往往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生活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却能让人咂摸出一些味道来。我记得有一次,大概是几年前吧,我在一个城市.............
  • 回答
    有那么一个瞬间,具体是哪一天我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我却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仿佛能将我吞噬的虚无。当时我正一个人在家,做着一件非常琐碎的事情,大概是整理书架,或者是在电脑前处理一些工作邮件。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周围的世界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声和偶.............
  • 回答
    我曾经去美国旅游,在一家非常有名的连锁餐厅吃饭。当时我跟朋友一起去的,我们点完餐后,服务员就拿着一个小牌子走到我们桌前,上面写着“给小费20%”。我当时就有点懵了,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服务员通常只是口头建议或者在账单上有一个建议的比例,但很少直接递个牌子出来。我朋友倒是很熟悉这套流程,他耸耸肩说:.............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我的书桌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我正埋头于一本厚重的分子生物学教科书,试图理解那个让我头疼了好几天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的作用机制。书里描绘得头头是道:ASO能与目标mRNA结合,通过阻断翻译、促.............
  • 回答
    我记得有一次,是在一个民事案件的庭审上。当时我作为旁听者,坐在观众席上。案件不算复杂,主要是合同纠纷,双方都请了律师。那位让我觉得“Low”的律师,是个看起来年纪不大,西装革履的年轻小伙。刚开始,一切都还算正常。他有条不紊地陈述事实,出示证据,辩论逻辑也还清晰。我心想,嗯,挺专业的。然而,随着庭审的.............
  • 回答
    在我老家,有一位叫王大爷的老木匠,大概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依旧犀利,手指更是粗糙有力,常年握着刨子和凿子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我小时候就喜欢跑到他那个简陋的棚子里看他干活。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特别热,棚子里没有风扇,只有几个风扇形状的叶片挂在屋顶,应该是他自己做的,但转动起来总是发出吱吱呀呀的.............
  • 回答
    我觉得男生身上最有魅力的瞬间,不是那种刻意展示出来的“帅”,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不动声色的、自然的流露。比如,是那种 专注到忘记了周围一切的时刻。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的午后,他可能正坐在咖啡馆的一角,面前摊着一本泛黄的书,或者是在全神贯注地写着什么。他的眉眼之间没有丝毫的慌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