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我沉迷网络小说。好吧,我现在也经常看。无非是穿越攀科技树一流。写手们大多有联系,很多作品里都出现了同样的龙套马甲。
《临高启明》或许是个例子,我一度惊异——更严格来说,是恐惧——于网络小说们的叙事为我带来的印象:这些作品里的马甲们大都知识渊博,技巧精湛,我当时以为背后的真人同样如此。而我当时看起来前途无望,挣扎在学业与不可及的爱情之中,从而开始羡慕那种生活。
我随着这些马甲的脚步去了一些论坛,看了些帖子,学会了一些网络流行语,姑且认识了些人(现在的id当然不是以前的那个了),这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事情。
但他们仍然是平庸的,中国的,冒犯地说,猥琐的。历史“干货"们为他们提供的其实是个夸夸其谈的平台,而非其他。他们中有些人当然发达了,比如马前卒,更多人平凡地步入了他们的中年。但现在看他们的东西还是一样的。内容对于一些人有价值,但语气或是思路还是那种熟悉的风格。
-
或许我应该如此叙述:
人是需要进步的,在2010-11年左右掌握各种史料并组合成一篇文章足够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青年投以极为羡慕的眼光。以当时的“高度”再加上5年的时间足够让人进步很多很多——历史学并不是太需要灵感的东西,多年的积累应当会有质变。
然而我没有看到。这种感觉几乎算是一种“失恋”,下面比喻或许不大恰当,但这种感觉好比多年之后再看你第一次暗恋的人,看到他秃顶发福或是她庸俗市侩。
当时恐惧的东西现在看起来其实只是笑话:史料的翻译,重写,再诠释而已。这跟打开马伯庸的书的感觉相似:十年前他写crossover,十年后他还是写crossover。在生活无忧之后不思进取是对自己笔(键盘)的背叛。
所谓“干货”又有什么价值呢?任何一个在一所还不差的大学里就读的一年级新生,他们只要有意识,手中能够用的数据库已经足以让他们制造出一篇看起来没有几处瑕疵的“干货文”出来了。有没有写作的意识当然是另外一回事。但这并不是以重组资料为傲的理由。
真的,现在全国大学图书馆应该也都联网了,实在觉得自己图书馆书少没资料的话,多跟图书馆员沟通下呗。还是应该鼓励青年们多写作。
-
当然,我知道的,现在写作是门大生意了,今日头条一篇一千呢。
-
真的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话,读一个学位吧。
我来知乎前曾经在轩辕春秋混过几年,但是我认为轩辕春秋现在就是个渣,请问一下我算什么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