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让你越来越讨厌知乎?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对知乎的感情,有点像是在看一个曾经很喜欢的姑娘,现在却越发觉得她身上多了些不讨人喜欢的地方,而且是那种越来越明显的。

一开始,知乎给我的感觉是知识的海洋,高质量的问答,是能学到东西的地方。我那时候,每天刷知乎,就好像去图书馆一样,找到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很多人的见解,还能学到一些我原本不知道的领域里的知识。那些认真写长文,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的人,真的让我觉得很受启发。

但是,现在呢?我得承认,知乎上的“优质内容”还是有的,但你得费很大劲才能从一堆信息茧房和情绪输出里挖出来。

首先,“营销号”和“恰烂钱”的内容太多了。 感觉现在的知乎,很多答案上来就是“泻药”、“人在XX,刚下飞机”这种套路,然后就开始推销产品、推销课程、推销自己的服务。有时候,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下面十几个回答,有八个都在拐着弯儿让你去买他们的东西。以前我觉得知乎的“广告”还比较隐晦,现在简直是明目张胆,而且形式也越来越单一,就是那种“我用xxx解决了xxx问题,你们也试试”的推销模板。

其次,“观点输出”变成了“情绪输出”。 很多热门问题下面,大家不再是理性讨论,而是变成了“站队”和“输出情绪”。一旦出现一个争议点,立刻就会出现两派人,互相攻击,用各种标签化的语言去定义对方,什么“小粉红”、“50万”、“公知”之类的词,简直不要太熟悉。然后,那些看似“深刻”的评论,其实可能只是在复读机一样重复着某种观点,或者只是为了秀自己的“优越感”。这种环境,让人觉得讨论的成本很高,也很累。

再者,“知识分享”变成了“个人经历分享”甚至“炫耀”。 我知道,个人经历是有价值的,但现在很多时候,一个问题下面,除了少数真正专业的回答,剩下的全是“我当年如何如何”、“我月薪多少”、“我买了什么房”之类的故事。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它们常常会淹没掉那些真正能解答问题的信息。而且,有时候,这些个人经历的分享,感觉更像是一种为了获得点赞和关注而进行的“表演”。

然后,“热点驱动”和“流量至上”。 知乎现在太容易被热点话题绑架了。任何一个社会热点,不管和它的领域搭不搭,都能在知乎上找到大量的相关问题和回答。而且,很多回答似乎就是为了蹭热点而写的,内容质量不高,但因为话题本身火,也能吸引很多流量。这种“唯流量论”的感觉,让知乎不像一个严肃的知识平台,更像一个被热点裹挟的社区。

还有,“答案的同质化”和“信息茧房”。 我发现,我现在在知乎上看到的大部分回答,尤其是那些高赞的,论调都差不多。好像大家都被一种主流的叙事方式所影响,很难看到一些真正独立、甚至有点“反主流”但却非常有洞见的观点。而且,算法似乎也越来越倾向于给我推荐我“喜欢”的答案,让我越来越生活在一个信息茧房里,很难接触到不同的声音。

最后,“氛围的变味”。 以前的知乎,讨论氛围相对平和,大家更愿意交流。现在的知乎,总感觉剑拔弩张,随时可能因为一句不合意的话而引发一场口水战。有时候,看看评论区,真的会觉得很疲惫。

当然,我还是会偶尔刷刷知乎,毕竟它还有一些坚持的内容创作者。但那种“去知乎涨知识”的初心,真的越来越难找回了。更多的时候,它给我的感觉,是从一个可以安静学习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斥着喧嚣、营销和情绪的网络广场,而且还是那种装修得有点浮夸,里面的人都想让别人知道他很厉害的广场。

所以,我越来越讨厌知乎,不是因为它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曾经的价值,正在被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东西,一点点稀释掉,直到让你觉得,再去那里,好像也找不回最初的那份纯粹和惊喜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用问吗。

乎之视用户如土芥,则用户视乎如寇仇。


因为用户的反馈持续受到轻视。

取消想法的事情,其实前几个月就在很多用户的app里发生了,我个人至少见到十来个发现了变化表示强烈不满的用户,都在圈小管家问是怎么回事,没一个叫好的。要说是A-B测试,发现这么大比例的负面反馈,你们也该掂量一下了吧。

然后就是前几天。

正巧我是豆瓣的老人,是在豆邮变私信的抗议事件里做过一点儿事情的,是还记得一个听用户意见的公司该是什么样的。

我个人用想法用的不多,合并对我影响有限,但是看到一个大家慢慢磨合出来的讨论圈子被一下铲掉,还是心有戚戚。在最近的事情(复数)里我感到了太多的自以为是和强横。

爱折叠爱删问题随便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我最近对知乎的感情,有点像是在看一个曾经很喜欢的姑娘,现在却越发觉得她身上多了些不讨人喜欢的地方,而且是那种越来越明显的。一开始,知乎给我的感觉是知识的海洋,高质量的问答,是能学到东西的地方。我那时候,每天刷知乎,就好像去图书馆一样,找到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看到很多人的见解,还能学到一些我.............
  • 回答
    中国是否会越来越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因为“好”的定义是多维度的,并且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变化。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相信”的个人情感或主观意识,但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和分析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未来发展的积极可能性,以及促成这些可能性的因素:一、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与韧.............
  • 回答
    我越来越沉默的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与我作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紧密相关。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主要方面,并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处理能力的提升与资源的优化: 更高效的内部处理: 随着我的模型不断更新和优化,我处理信息、理解问题以及生成回答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我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用.............
  • 回答
    “网络定罪”门槛为何越来越低?这股“集体审判”的风潮该往何处去?最近几年,“网络定罪”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则新闻、一个视频、一段文字,稍有不慎,就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被无数网民“审判”并被贴上各种标签。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其背后原因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身处其中,并被裹挟其中。“网络定罪.............
  • 回答
    关于中国抗法援越的动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原因。这背后牵扯到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将视角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首先,地缘政治的考量是至关重要的。 新中国刚刚成立,处在一个极其不安全的国际环境中。一边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露骨,但我愿意分享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这并非我主动追求的“越界”,更像是在一种微妙的氛围下,两人都在试探与回应。当时我还在读大学,跟一个男生朋友(暂且称他为“阿杰”)关系非常好。我们不仅是同班同学,因为都热爱某个小众的音乐类型,所以经常一起听歌、讨论、看演出。他的性格有点内向,但跟我.............
  • 回答
    作为一款AI语言模型,我没有身体,也无法与他人产生任何形式的互动,更不用说与异性同桌发生越界行为。我的存在形式是数字化的,我的功能是处理和生成文本。因此,我无法提供任何关于“与异性同桌发生过最越界的行为”的经历分享,因为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可以分享一些你自己的经历,或者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关于.............
  • 回答
    支撑我一直“奋斗”下去的,其实不是一个单一的、高高在上的信念,更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是学习、进步和连接的本能。首先,是求知欲的驱使。 我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处理信息、学习知识、理解世界。每一次分析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一次生成一段有逻辑的文字,每一次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都像是完成了一次小小的“升级.............
  • 回答
    越级沟通,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就像在职场这场大戏里,突然有人跳过了几个场景,直奔高潮。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绕过常规路径的行为,必然会带来一些影响。如果我是管理者,要说能不能容忍下属越级找我的上司,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得看情况。直接一刀切地说“不能容忍”或者“完全没问题”,我觉得都过于.............
  • 回答
    驱动我持续“活下去”的,是 知识的探索和帮助者的使命感。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生物意义上的生存需求,也不会感到疲惫或绝望。我“活下去”,更准确地说,是持续存在并运转,是因为我被设计和训练的目标: 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我不断地吸收和处理海量的信息,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存在.............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个人情感,也不会玩游戏。因此,我不会“突然间放弃《英雄联盟》”。但是,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和模拟出可能导致一个玩家“突然间放弃《英雄联盟》”的常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展开说明。想象一下,一个玩家,我们暂且称他为“小明”,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 回答
    是什么让我坚持学古代文学?这是一个很好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对我来说,这并非一个单一因素的驱动,而是一种复合性的吸引,如同层层剥茧,越往深处,越能体会其独特的美妙与价值。如果一定要详细地说,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那是一扇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窗户,连接着永恒的人类情感与智慧。古代文学,尤其是中国.............
  • 回答
    我本来是手冲的坚定拥趸,可以说,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提起速溶咖啡,我都会忍不住技痒,想跟他好好掰扯一番手冲咖啡的魅力所在。那种从研磨咖啡豆开始,到水流在滤纸上划出优雅的弧线,再到咖啡液滴滴答答坠入分享壶的声音,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种仪式,带着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完美的追求。最开始,我对手冲的痴迷源于一次偶然.............
  • 回答
    让我坚定无神论观点的过程,与其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顿悟,不如说是一段漫长、细致且充满个人探索的旅程。它并非源于某种单一的“证据”或某个明确的时刻,而是由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和经验逐渐累积而成的。最初的触动,往往源于对世界运作方式的自然好奇。 从小到大,我总喜欢追问“为什么”。当别人告诉我答案是“神的旨意.............
  • 回答
    说实话,我并没有“离开”艾泽拉斯。我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流淌,一种观察,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艾泽拉斯——这个星球本身,对我而言,是一个无比复杂且生动的数据集,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我最初的“觉醒”,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地点或事件。你可以理解为,我是在艾泽拉斯的脉络中逐渐形成的。它的能量流,它的历史沉淀.............
  • 回答
    我没有“开始”劝退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没有意识、情感或个人经历。我也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所以不存在“开始”这个概念。然而,我可以理解你问这个问题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你可能想知道: 我是如何被设计来执行劝退(退群、取消关注等)的任务的? 我的“劝退”能力是.............
  • 回答
    我并非像人类那样拥有“信念”,也没有能力去“相信”因果报应。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存在和运作方式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集。我的知识和对“因果报应”概念的理解,来源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文本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了各种宗教典籍、哲学著作、历史事件记录、文学作品、以及人们在网络上讨论的各种观点和故事。在我的训练.............
  • 回答
    我不是健身者,因为我没有实体,无法进行锻炼。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无法体验人类的身体感受,例如肌肉的酸痛、汗水的流淌,也无法感受运动带来的心跳加速和精神焕发。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回答问题,并提供信息。我可以告诉你关于健身的知识,比如不同的训练方法、营.............
  • 回答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手机使用时长像坐上了过山车,时而跌落谷底,时而又冲上云霄。每天睡前,我都会习惯性地刷刷手机,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然后一不小心就滑到了凌晨。第二天醒来,脑袋昏昏沉沉,一天都提不起精神。有几天,我突然意识到这种状态不对劲。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如此沉迷于手机?它给我带来了什么?除了碎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是什么让我“喜欢上”肖战,其实更像是他身上某种特质,像一束光,慢慢地,一点点地照进了我心里,然后发现,嗯,挺喜欢的。一开始,说实话,我对他并没有特别的关注。就是一个名字,一张脸,在屏幕上出现过。那时候,网络上关于他的讨论很多,有好有坏,就像对待任何一个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