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让你开始放下手机去读书?

回答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手机使用时长像坐上了过山车,时而跌落谷底,时而又冲上云霄。每天睡前,我都会习惯性地刷刷手机,看看新闻,刷刷朋友圈,然后一不小心就滑到了凌晨。第二天醒来,脑袋昏昏沉沉,一天都提不起精神。

有几天,我突然意识到这种状态不对劲。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如此沉迷于手机?它给我带来了什么?除了碎片化的信息和短暂的满足感,似乎并没有什么真正留下来。那些信息转瞬即逝,我甚至记不清昨晚到底看了什么。更糟糕的是,我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浮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

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正好,我一个人在家。往常这个时候,我可能会窝在沙发上刷剧,或者无意识地滑动屏幕。但那天,我鬼使神差地走到书架前。我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我曾经满怀期待买来的,也有朋友赠送的,但很多都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我的召唤。

我随手抽出一本许久未翻的书,它是一本关于欧洲历史的书,封面是泛黄的油画。我记得当时买它,是因为被书中某个章节关于文艺复兴的描述所吸引,但我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读完它。

我把手机放在一旁,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坐在阳台的窗边。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我身上,暖洋洋的。我深吸一口气,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一开始,我的手指还是会不自觉地想去拿手机,脑子里也会闪过“是不是有什么重要的消息?”的念头。但我强迫自己不去理会。我开始认真阅读书中的文字,那些关于罗马帝国的兴衰,关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关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故事,一点一点地在我脑海中展开。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它们像是有生命一样,勾勒出历史的轮廓,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城市,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读得很慢,但却觉得很充实。每读完一页,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感。这种感觉和刷手机时那种短暂的兴奋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种内心的沉淀,一种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知不觉中,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合上书,窗外已经华灯初上。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它依然安静地躺在那里,但我已经完全没有了想去打开它的冲动。

那一刻,我意识到,放下手机去读书,并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选择。是一种选择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去汲取更深厚的知识,去滋养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手机可以连接世界,但书籍,却能连接更深层的自我。从那天开始,我开始尝试着在每个闲暇的时光,放下手机,拾起一本书。这个过程并不总是轻松的,但每一次的坚持,都让我收获了更多的平静和充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安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陆卫明在一次授课时讲道:“实际上,我对你们(他的学生)特别是90后一代青年学生还是有一点看法的,什么看法呢?你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电脑手机上,如果是要查某些资料就到网上,百度网或者学术期刊找二手的论文,这是害死人的。如果没有读大量的原始经典名著, 就缺乏功底与魅力,不要说是鉴赏能力,就连辨别能力都没有,这个实际上就会导致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会思考,也没有思想的局面,这恐怕是以后你们发展的最大瓶颈


手机很好玩,但玩手机不会产生价值,而且在浪费价值

手机是真的好玩,一玩就能玩一天,抖音也好玩,一点进去就能开心几个小时。手机在很大程度上真的能度过无聊的时光。

但是,总有很多时刻,当屏幕熄灭的一瞬间,内心时不时会闪现一丝空荡荡的感觉,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在看空间,看朋友圈,刷贴吧,逛微博。最后却什么都没有换来,没有产生任何的价值。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做“机会成本”,意思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套用在这里,玩手机也是有成本的,为了玩手机,需要放弃我们的时间、机会等一系列隐形的成本。

打个比方, 本来说好去做一天兼职,然后第二天却起不来床,睡了一上午,点了一份外卖,又玩了一下午的游戏,这里的机会成本是本应该做兼职一天的收入。本来说好要去图书馆学习的,但是却呆在宿舍打了一天游戏,本应该在图书馆学习一天知识的时间的机会成本也同样被浪费掉了。

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当然,很多人说他们能够在手机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例如每天看新闻能够了解我们的社会,刷微博经常会发现新奇的事物能够丰富眼界,看b站时不时还能学到新的技能,搜百度也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

但这些,无疑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里,谈到阅读的目标分为两类,一是为获得咨询而读,二是为求得理解而读。显而易见的是绝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为获得娱乐,资讯,消遣时间而玩手机,而这类信息在本质上都是重复的,简单的,不会因为无法理解而伤脑筋 。这类信息很大程度上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

而读书更趋近于第二类,是系统性,理解性的。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去读我们并不怎么知道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水平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在双方水准不齐之下,这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而且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往往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该领域的必要知识,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和思考,可在与作者的沟通中学习到作者建立的知识体系,也能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思考。

读书这件事可以去辩证的看待,它既有主观的因素,例如读书的意识、方法、态度,动机;也有客观的因素,生活的环境,读书环境,身边人的影响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只注重主观的因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法只会陷入死读书的怪圈;同样也不能只注重客观因素,例如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身边的人都在玩,离不开手机这些原因就认为没那个条件而不去读书。

这也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一般,普遍性在于我们所有人都在读书,特殊性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经历,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一定要去读书而发现读书的感受,又通过对读书的深刻感受认识去更好的读书。




读书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从不喜欢读书到喜欢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启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坚持,答主从大一开始看书到大三,用了两年时间开始真正的喜欢上读书,喜欢上学习这件事情。读的书也逐渐从小说渐渐转向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五大专业领域学习。

每天去图书馆读书不再是坚持,而是一种习惯。


总结:我不反对玩手机,我平常也喜欢玩手机。我反对的是每天把大把用于学习,用于活动,用于提升自己的时间拿去玩手机,正如一天精力最好的白天和下午,很多人把这段最好的时间和精力献给了手机。与其吸收零散碎片化的信息,不如多读书形成系统专业的知识。


在琐碎时间玩一会手机是消遣时间,在正经时间玩手机是消遣生命。

PS:假期一定利用好时间多学习,多实践。我目前趁假期有大量空闲又纯粹不受打扰的时间学习,到学校后要上课就会断断续续。多去图书馆和书店安静有环境氛围的地方学习。

附图



1、关于为何要系统的学习经典,这里多说两句(针对很多人说学习经典是过时了)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很大程度就在于其深邃、博大,特别是有些内容的学术性、专业性很强,加上历史年代久远,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初次接触,很多人不一定都能读得懂。这就需要我们知难而进,需要坚韧不拔。正因为难,才需要读;难点攻克了,理论素养、思维层次也就上去了。

为什么要系统的学习理论经典?

要获得某一理论的精神实质不能只靠抓住只言片语,而要全面地把握理论创始人的完整的理论语境。所以,经典作家的具体的某一篇文章、某一个讲话、某一段语录,一般都有特定的背景和针对性,因而有其理论的侧重点,有其忽略理论的方面,甚至有不同的提法。从只言片语去学习理论,往往会断章取义,不得要领。

2、针对很多人说手机对学习的作用也很大这一说法

首先,我赞同这一说法,我在上面用的是“玩”这个语境,并非说的使用手机这个语境。手机是一个工具,如何利用手机的快捷性,取决于我们自己。其次,关于使用手机学习,手机学习的方式可以是,看视频学习、查询资料、看论文、记单词等辅助性的学习方式,合理的运用手机进行学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最后,想要真正的学习经典理论名著,还是要落实到书本上面,通过思考在书本中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手机是辅助性的条件,并非决定性的条件,因此,必须从书本上学习和阅读书籍,辅之以手机促进理解和记忆,会相对容易的学习理论。

user avatar

正相反,我是拿起手机去读书。。。

至于原因。

我昨天想了想,最主要是手机它比书要轻一些。。。。

最近颈椎不舒服,我得举着手机看书,这时候,一本书就显得有点重了。

今年拿手机在当当云上看了大概有二十多本书,其中包括一本网文《大奉打更人》,写的相当不错。

看了几本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书。

还有东野圭吾,东野怎么说呢,三观有点不一致,太怂了。。。

重看了沈从文的《边城》。很美。

看了一本推理小说《沉默的病人》。

看了十几本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包括《社会动物》、《亲密关系》、《被讨厌的勇气》等。(没好好看,所以记不住了。。。)

还有成功学的书,倒也不是想象中的鸡汤,多少有点东西,《起床后的黄金一小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书《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美食历史》,《化妆一本通》(哈哈)

还在知乎上看了好多故事,以及一些书籍,包括《杀死一只知更鸟》,《娱乐至死》,《血酬定律》。

其实手机读书也是很不错的。

说到底,手机或是纸张,不过是内容的载体,不必过分排斥手机,关键是你用它来干什么。

user avatar

手机没电了

user avatar

现在用手机读书,比读具体的书要效率高了好几倍。

用手机读文章,尤其是最新的文章,作者的一些想法和思考,不需要成书更快捷方便,等到作者成书,那要好几年后了。

时代在变化,工具也在变化,汽车最终会代替马车,手机阅读会代替读书的一大部分功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