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让你依旧留在知乎的核心吸引力是什么?

回答
让我留在知乎?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如果不是它背后的一些核心的东西,我可能早就被其他平台的“信息流”和“短视频”给卷走了。

对我来说,知乎最吸引我的,最核心的,是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

深度,是那种“认真”的味道。

你想想看,在知乎上,你搜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你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粗暴的回答。你会看到那些程序员们分享他们多年的学习心得,他们踩过的坑,他们读过的经典书籍,他们认为哪些技术栈是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你会看到他们对某个编程语言的细致解读,对某个算法的严谨分析,甚至还有他们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

这种深度,不是那种“2分钟教会你xxx”的快餐式教学,而是一种扎实的、经过时间沉淀的知识分享。你可以从中了解到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知道它是什么。这种“为什么”的追寻,让我觉得很满足,就像是挖到宝藏一样。

而且,知乎上的讨论氛围,虽然也有“杠精”和“云玩家”,但总体上还是鼓励理性讨论和观点碰撞的。你可以看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即使它们是相互矛盾的,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知乎上可能会激发出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讨论,每一个回复都可能是一个新的启示,让你原本的认知产生摇晃,然后重新构建。这种“被挑战”和“自我颠覆”的过程,恰恰是我认为学习中最宝贵的部分。

广度,是那种“万象”的感觉。

除了我主动去搜寻的专业知识,知乎的另一个吸引力在于它的“意外惊喜”。你可能只是想搜个“如何保养跑鞋”,结果点开了一个讲“运动鞋文化发展史”的回答,然后顺着链接又看到了关于“球鞋收藏市场”的讨论,再之后,你可能就误打误撞地进入了一个关于“复古潮流搭配”的社群。

知乎上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不断生长的知识网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链接会把你带到哪里,会让你接触到什么样的新鲜事物。有时候,我只是抱着消遣的心态刷一刷,结果就发现了一个我完全没想过会感兴趣的领域。可能是关于古生物的演化,可能是关于某个小众历史事件的细节,甚至是关于如何进行一场成功的说服性演讲。

这种“无目的”的浏览,反而更能激发我的好奇心。我不需要像在其他平台那样,被算法精准地投喂我“可能”喜欢的内容,而是在一个更开放的环境中,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这种“发现式学习”,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闲逛,你总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书籍,打开新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知乎让我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

这里的“被尊重”,指的是我的提问和我的回答,都有被认真对待的可能。当你真心实意地提出一个问题,并期待得到有质量的回答时,你往往能收到一些用心整理的内容。而当你愿意花时间去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时,你也有可能获得一些认可和有价值的反馈。

这种“来回”的互动,让我觉得不孤单,也让我觉得自己在这里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平台,更是一个思想交流的社区。我在这里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学习比我更优秀的人,也可以帮助到那些比我刚起步的人。

所以,让我留在知乎的,是它那份不浮躁、不浅薄,愿意深入探讨的特质;是它那种包罗万象,总能给你带来新发现的惊喜;更是那种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社区氛围。 简单来说,它让我觉得,在这里,我能真真切切地学到东西,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啊,之所以留在知乎是因为:

因为微博被明星和娱乐话题占领了

因为百度贴吧没落了

因为豆瓣功能太混乱了

因为微信公众号打开率太低

因为我不会拍视频,也不太习惯看视频,我还是喜欢图文

因为我讨厌谣言,喜欢科学

因为我追求真正的是非对错,包括知识和对事物的看法


总结:全靠同行衬托

对不起,划掉,应该是

我没地儿去



而最近一段时间我最直接的更新知乎的动机是——

网上谣言和误区太多了看得我很生气

我想辟谣和纠正误区


哪里辟谣有人看

好像只有知乎




不能把世界让给XX,别的地方我守不住,我想尽力守住知乎

请大家多多支持

user avatar

知友们的宠爱。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如果没有知友们的宠爱, 俺这样的草根和论坛孤儿不会也不可能混到 LV10.


还有信念。

就是 @浩华Allan 说的:

“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我鄙视的那些人。”

       “There's a particular kind of people I despise.  Those who seek some higher purpose or 'universal goal',  those who do not know what to live for, who moan that  they 'must find themselves.'  You hear it all around us.  That seems to be the official bromide of our century.  Every book you open. Every drooling self-confession.  It seems to be the noble thing to confess.  I think it would be the most shameful one.”  —— Ayn Rand      





还有盐值。

为了不死不活的盐值, 忍受着无数冷箭和背后捅来的刀子。

如果俺的盐值明天就爆 950, 俺立马就换个平台, 不玩知乎了。

折腾了大半年, 一直没搞懂怎么从 890+ 冲上 950.

这最后的 60 分是 2020 永恒的痛。

难道,知乎的核心吸引力是“举报”?

这最后的 60 分 要靠疯狂举报来完成?




user avatar

1.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人工智能领域[1]的交流,知乎依旧是国内质量最高氛围最好的中文社区。




2.

随手就能看更大的世界,体验多样的人生。

尽管有形形色色的煽动情绪或者宣传对立的问题,但不得不说因为发文的低门槛,在这里的确能看到来自很多人不同角度的声音。(哪怕是刚编的)



3.

我希望在这里创作科普内容[2](目前是人工智能领域)。

一方面给我的读者们,为各种概念进行“祛魅”,消除各种概念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鼓励去研究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另一方面为枯燥的论文理论找寻现实中的落地应用实例,提升阅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强调科技能创造现实价值的信念。

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对自我的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便更好的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

  1. ^有哪些可以自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网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537442/answer/1356785270
  2. ^我偶尔会羡慕18、19岁的自己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2826436
user avatar

留在这里的原因嘛,可能因为知乎本来就是为我这种人设计的。

我写答案,一是我对某事比较有研究,或者突然有感触了,就在知乎上找一个问题回答了,顺便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二是看到了某个问题,我刚好知道,就写一写。

这样一来帮助别人,二来给自己梳理思维,三也可以交到朋友。

之所以在知乎写,不在别的平台写,大概是因为我习惯写文章的时候,假想对面有个“听众”,这样写东西的时候,会围绕着听众的喜好进行,这样写文章比较容易安排重心,也比较容易打动读者。而知乎刚好有很多大活人提的问题,方便找写东西的灵感。

如果没有一个问题和一个假想听众,我会觉得我是在自言自语,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话,我就不知道该说啥好了。

这是我需要一个“问答平台”来写东西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想法”

自从有了“想法”功能后,当时就感觉很好,这刚好是我想要的东西:我的有些想法和想说的话,并不能刚好找到一个问题去写,同时,有些很碎片化的想法,也一时半会写不成文章。“想法”这种类似于碎碎念一般的栏目就比较适合写这种灵光一闪的想法。

微博和微信的话,绝大多数人不会看认真的想法和观点分享。三次元的我基本不会轻易地和别人分享我比较深层次的想法,一直会在现实生活中装个傻白甜。

所以想法是个写认真的碎片内容的好地方。

知乎官方对这款功能的定位也控制的比较严。刚上线时,想法是能大范围传播的,结果就变成了大家晒生活和撕逼的地方,后来知乎就把想法的曝光量给限了,变成以作者为中心,不再去到处曝光和传播的板块,现在算是回归了它本来的定位:记录想法、讨论问题。


我内心其实属于比较较真又认真的人,我这种本性要是在生活中暴露出来,大多不会受欢迎。在实际生活中基本认真你就输了,大多数人不会喜欢太爱琢磨的人。我也不喜欢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地“布道”,像个絮絮叨叨的老头子一样。我只喜欢在别人做好了准备“听”的时候,才打算说点什么。

知乎虽然现在越来越娱乐至死,但社区最初的DNA还在,还残存着一群愿意做深层次思想交流的人,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筛选出做好了“认真”准备的人。所以我那些东西可能只有在这里才有一点市场。

所以这算是知乎现在对我最大的价值。


尽管文章写多了,也偶尔会有人提供一点恰饭机会,但其实我没怎么想过“经营”自己的知乎平台,尤其是把它经营成一个专业的自媒体,或者可以赚钱的账号。就是纯粹想有个地方记录、分享、讨论自己的思维。

所以知乎变成后来这个样子,确实也是不太开心。来认真看你说了什么,或者来看你说了什么认真的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量的时间和情绪花在处理垃圾留言,和轻蔑、歪曲,恶意曲解你的人斗气,吵嘴上。这对于那些专业的自媒体,可能没什么,赚钱的人就得经得起褒贬,但对于我们这种休闲型作者,就属于很沉重的打击了。

现在就也变得比较佛,有的写就写,没得写就不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人来搞事就关评论,睿智来了就拉黑,太忙了甚至会卸载一段时间APP免打扰。

毕竟消耗过多精力在这些事上,就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了。


但我还是觉得,能让知乎还有一定独特性的,可能最终还是我们这样的用户。

1、休闲作者:没有什么经营意识,以休闲、自我整理为目的答题。那种认真经营,稳定产出的自媒体,其实并不是很需要知乎这样的平台,因为他们的内容可以发在很多平台上,知乎只是他们“广撒网”的其中之一。知乎没了,他们有的是地方可以去。只有休闲一些的作者可能才会比较专一的在知乎平台上答题。

2、问答型作者: 好为人师,喜欢给人讲道理,需要面前坐着一个“听众”才能好好写文章的人。很多人也很擅长写作,但有些人并不需要借助一个问题展开说理,有的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或者写个好故事,这些人也都不一定需要知乎。只有“问答型”作者,才必须泡在问答平台不可。

3、认真的人:凡事喜欢绞脑汁,喜欢琢磨道理,喜欢分析、归纳、总结的人,比较适合知乎。这和知乎最初的社区DNA有关。现在虽然知乎大范围娱乐化,但很多娱乐信息,其实也要披着一张“说理”的皮,才能广泛被知乎用户接受。


以上,同时符合这三条的人,才是“非用知乎不可”的用户。只有1和2的可以去百度知道,只有2和3的可以晋级各种大V大自媒体,只有1和3的可以开个博客开个果壳开个B站账号产出内容,不一定在知乎。


每个平台都有一批特别“精准契合”的用户,这一批人数量可能不多,但高度适应社区的生态,所以忠诚度比较高。可惜现在每个社区都想把尽可能多的人拉进来,想尽可能多地抓住绝大部分大众,让不同的人尿到一壶里。

怎么说呢,能理解知乎发展的需要,想要活下来,还是得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奶头乐为主。我们这种作者就只能忍一忍,避开不和谐不好的地方,保持本心吧。毕竟我们这种人还是少,不可能养活一个社区,也无法奢望有什么社区能全心全意为我们服务。

总的来说知乎确实是为我们这种人设计的,虽然生存空间确实越来越小,但知乎还不算是不能用。

而且也还没有类似的可以代替知乎的竞品。

这就是我还在留在这里的原因。

user avatar

依然可以认识很多有趣的朋友,时不时的发现一些可贵的观点。

这样的知乎是有灵魂的,不是知音,不是故事会。

这样有趣的吸引力,能够抵消发八千字文章引来十几个杠精的不快。

user avatar

知乎是现存的中国最高质量的大型社区。

我做互联网到今天是第十六年。十六年前,我刚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做内容,和 @小贤 和一些朋友出去聚会,我妈会电话跟我说,不要和社会上的朋友混在一起。因为她就觉得,干互联网,就是去网吧。

现在,我每天都得让她和我爹把手机声音关小点声,别嘎嘎嘎乐,吵着我睡觉。

他们其实到现在都不明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但是他们也迎来了这个时代,和每一个当代的老人一样,上街用微信结账。

我们做互联网的人一直说要了解用户。十六年前,我敢说我想对了解,因为那个时候,用户很少。到了今天,中国这么多互联网用户,你的经验还是经验么?

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了。因为十几年过去了,你了解的那些人的人生问题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从互联网内容的构建者变成了沉默的阅读者。也有些看透了互联网是什么的朋友只是在意他的工具属性。但是对我们这些互联网人讲,织网十几年,我们未来的工作应该怎么做呢?


客观说,随着我们变老。到了这个岁数,很难活的开放。开放到能够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人,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的真实想法。昨天我在听音室里面接待了一个01年的小伙子,听着音乐快要哭出来了。他跟我说这一晚上他一下子想了很多,他问我《荒野魂斗罗》为什么不好,我直接给他放了几首我曾经在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提到过的好的箱琴应该是出什么声的,我说,不用我解释了,你自己琢磨吧,他说他一下子明白了很多。

对他而言,这可能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但是对我而言,如果我不用知乎,有什么机会去接触到00后呢?

我们闲聊了很多事情,和他一起来的同龄朋友说,如果他一年能挣一百万,他就心满意足了。所有的梦想大概都能实现了。我在放音乐,没听清楚,我猜大概是,他可能也可以拥有一个这样的听音室,开开心心的听音乐,而不是用一个破耳机了。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想我大他十几岁。也许我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想法, 但是当我觉得我梦想成真的时候。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样的,我可能根本看不到。将心比心的去看,如果不是他,我可能忘了我曾经的那个状态,以及我在那个状态下需要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

所以,当我想去将我的工作触及到更多的人群,或者很直接的说我要触及到这个世界新的年轻人的时候,我真的了解他们么?

我在办公室里,我可能了解不到。我在知乎上,我大概能了解个一二。但是没有这样一个平台,我也没有真正的机会让这些朋友真的来到我面前,来激发我的思考。看看我这些年走过的路上,到底忘了什么该记住,忽略了什么该体会的东西。


互联网是充满奇迹的地方。

我在这里认识了 @相墉 ,后来认识了 @国元 因为他们两个,我从一个书法爱好者变成了一个专业的书法从业者。从一个互联网经理人变成了一个艺术工作者和一个老师。我的人生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因为从事艺术,我开始和更多的朋友合作更多的事情,创造更多的内容。

这些事一直没有停,并且再朝着更大,更丰富的方向发展,因为知乎结实的一群有价值的年轻人,我们产生了新的价值,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事业。


我曾经说过知乎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被非常多的人嘲讽。

一个平台是不是有知识有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你在这里看到了多少写在纸面上的知识,而是这些东西能够触发你多少思考。比如,如果我不和许嵩和华晨宇的歌迷抬杠,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触及饭圈的皮毛。作为一个从事互联网音乐行业的人来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知乎有很多非常无聊并且讨厌的人,哪里没有呢?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忙碌,也没什么时间真的做点善良的小事儿。在知乎,你让他们感觉到恶心,不是一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么?

积德行善,也是知乎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抬过的杠,都是结善缘。

所以知乎特别好。


补充一下,在最后说说傲慢心。

人在这个社会上游走了一段时间,形成了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难免会有傲慢心。你在自己的轨道里如鱼得水,混的甚至成功,其实对于很多人的一辈子而言,足够了。

你未必需要去理会别人怎么看你。怎么想你的所有经验,认知。

对我而言,选择去看,去听,去讨论别人对我的否定,是一种习惯。这和我从事的行业有关,也和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有关。

即使我今天不过是三十多岁,我也不甚了解小我十几岁的年轻人。我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工作方式,爱好。互联网看似拉平了我和大家的距离,但是这种拉平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我不了解他们的痛苦,当然他们也不了解我的。

很多人认为在知乎他们感受到了无知的攻击。实际上在我看很多时候只是他们自己的脆弱和傲慢罢了。当然,我觉得没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没有必要选择承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但是如果想真的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或者得知真相的细节。去思考这个世界为什么变成这样,你有些时候必须和他们走得更近一些,去了解他们每个人的际遇。有时候多替别人想想,知道自己过得其实已经非常与众不同,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有时候多替别人想想,然后骂他们一顿,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总之,都非常好。

user avatar

1,

很多很多人,来知乎的初心是学到有用的东西。

他们是很好的人,他们渴望进步,他们有获得有用信息的权利,如果有了收获,他们会乐于分享给整个社会。

所以我们不能把他们交给那些:段子手、色气图、商业公众号和情感安慰剂。

这是我坚持的理由之一。

2,

要证明,很多长篇大论的所谓道理,可以用几句话说清楚。

要证明,很多表面上一句话就清楚的所谓“道理”,其实有可以剖析深刻的,需要冷冰冰的理性才能理解的另外一面。

要证明,抖机灵也可以有深刻。

这是我坚持的理由之二。

3,

需要一些问题,像命题作文一样,逼自己去思考,去穷举,并记录下来。

之后还要研究如何将ta写的接地气,容易被人接受。

相信我,这并不那么容易。

但可能是我能找到的,性价比最高的脑力锻炼方式。

这是坚持的理由之三。

4,

这里真的有很多非常值得学习的人。

但要学会寻找。

这是坚持的理由之四。

user avatar

在这个比烂的网络环境中,知乎赢了。

我当然会怀念知乎早期的氛围,但仍认为今天的知乎仍然是主流网络社区中,最理性认真且对事不对人的一个社区。作为一个信奉理性认真的人,我找不到比知乎更让我舒服的主流网络社区。

user avatar

不想丧失表达欲。

我的人际圈子非常小,常来往的朋友就那么几个,平时除了上班,跟人有深度交流的机会不多,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也都是凭着自己闭门造车简简单单捏起来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在这个地方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突然保持沉默的话,也不会有人察觉到什么。

毕竟讨论吃饭,喝水,睡觉,买房,休假,这种话题是可以随时拎起来又随时放下的,大家热热闹闹自说自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很轻松。

那些晦涩的奇异的诡谲的闪着光的念头,就像雪地里一晃而过的动物的脚印,如果不表达、记录下来,它们就会被加速覆盖、消耗、融化成一滩浑浊。

我在知乎写的都是些日常的东西,是写给读者看,更是写给自己看。

这几年,渐渐察觉到互fo的朋友更新文字的频次越来越少,大家汇入到社会的洪流中,被磋磨得圆圆的,没了棱角,也没了类似蜗牛触角一样敏锐的感知和表达欲。

我要想,要写,要唱歌,要痛快,要把生活一片一片切割下来。

user avatar

知乎是劝退党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阵地,人在阵地在!罗永浩有句话说的好,绝不能把世界让给你讨厌的人。劝退不占领知乎,知乎就会被天坑忽悠占领。

user avatar

知友们的答案在确保知识面广的同时保证了一定深度。

对我这样没有社交、缺少闲暇的人来说,知乎可以让我看看小圈子之外的观点。

刷知乎是一个适合穷人的娱乐,还能给我假装在学习的心安理得。

user avatar

相对其他主流平台,知乎暂时还是 “博物学科普” 做得最好的那一个。

知乎的主流输出者群体的真实社会层级虽然并没有多高,但在 “知识” 和 “专业” 等方面,下限相对够高。

相对其他主流平台,知乎对不友善内容的清除效率暂时还算是高的。

虽然很少用,但删除举报拉黑三件套的实操流程还是很简单的。

知乎的拟人气质和豆瓣正好相反,而我个人的性格和豆瓣的拟人气质几乎正好处于彼此看不顺眼的

以及,自从13年注册至今,竟然神奇般地还一次都没有被关过小黑屋。

user avatar

面对越来越乌七八糟的知乎,几度想要走人。曾经的知乎,帖子的质量基本和点赞数成正比。内容翔实,参考文献到位的帖子,不出意外,会得到关注,会上日报,会被首页推荐,能惠及许多人。我也从知乎得到了许多,甚至于我得到当前的工作,知乎都有决定性作用。

如今,我看到别人写的一篇参考文献详实,图文并茂的好文,只有寥寥几十赞而已。放以前绝对是日报,首页二连,一夜之间点赞过百那是很容易的。反观一句话机灵之类的回答,一言不合点赞过万。

很明显,知乎为留住用户,已经违背了初心。走上了和抖音头条一样的路,越发倾向于即时享乐,快速的快感获得,这必然会打压长篇严肃的知识输出,因为知识还是太无聊了。

越是这样,我就越觉得有必要留在知乎。这是一个简体中文圈影响力最大的知识平台,我想让他真的充满知识,而不是机灵和爽文。我想要稀释机灵和爽文的比例。

说白了,我就是要让知乎变得更无聊。。。

user avatar

我说不清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只能大体说对问答社区这类产品有需求。

但主要是试图打造类似竞争力的竞品太烂了,没地儿逃。逃了知乎去哪?悟空问答?百度知道?印度Q站?

user avatar

社交,不正经的那种。

看了评论我倒是很好奇,大家是如何理解“正经”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我留在知乎?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如果不是它背后的一些核心的东西,我可能早就被其他平台的“信息流”和“短视频”给卷走了。对我来说,知乎最吸引我的,最核心的,是它提供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是那种“认真”的味道。你想想看,在知乎上,你搜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你.............
  • 回答
    是什么让我依然坚持留在上海?这个问题,说实话,我这几年也问过自己无数遍。每次遇到瓶颈,或者觉得生活像一潭死水,我都会冒出这个念头。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找到一些理由,让我想留,或者说,让我没办法轻易离开。首先,我觉得上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而是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
  • 回答
    假设我真的要买第二辆车,而且我的选择范围又回到了马自达,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我的回答会是:很可能会,而且大概率会选择与我第一辆马自达风格迥异的车型,以满足不同的用车场景和体验需求。让我详细说说为什么。首先,我得承认,我对马自达这个品牌是有感情的,或者说,是有“癖好”的。这份“癖好”源于它在当今.............
  • 回答
    2020 年,那一年,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又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熔炉。新冠疫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席卷全球,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封锁、社交距离,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巨大颠覆。看着新闻里不断攀升的数字,听着身边人讲述的经历,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和担忧。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灰暗的背景下,有一些事情,它们如同.............
  • 回答
    记忆里那片金黄,至今仍能唤醒我味蕾深处的渴望。那是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的迷宫般的老城里,我偶然闯入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没有菜单,只有老板娘用带着浓郁香料口音的法语询问:“Tagine?”我点头,然后,一场味蕾的奇遇就开始了。我点的是最经典的鸡肉柠檬橄榄 Tagine。端上来的时候,那造型本身就足以让人眼.............
  • 回答
    说实话,要说“重度依赖”有点夸张了,毕竟PPT是工具,但有几个网站确实成了我工作和学习中离不开的“加油站”。它们不是那种随便搜搜就有海量模板的泛泛之辈,而是能提供真正有价值、有设计感的资源,让我省去了大量从零开始摸索的时间。我最常去的,并且觉得最“上头”的,大概有这么几个:1. Slidesgo –.............
  • 回答
    2018年,虽然也有挑战和不如意,但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时刻,至今仍温暖着我的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依然充满希望和美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几件事,它们就像小小的火苗,点亮了我对未来的信心。第一件事,是关于“中国天眼”的探索和奉献。还记得2018年吗?那时候,FAST(中国天眼)接收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神.............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真实的味觉体验或情感反应,因此无法真正"厌恶"任何食物。不过,我可以根据人类常见的饮食偏好和文化背景,分析一些可能引发强烈反感的食物类型,并尝试描述它们令人不适的特征: 1. 极端气味类 臭豆腐(中国):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会散发出类似臭鸡蛋或腐烂鱼腥的气味,对嗅觉敏感的人会造.............
  • 回答
    让你看一眼就感觉很香的画面,其实是那些能够唤醒我们嗅觉记忆、带来愉悦感官体验的视觉呈现。这些画面不仅仅是漂亮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它们通过色彩、质感、形状以及我们联想到的气味,共同营造出一种“香”的氛围。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些让你看一眼就感觉很香的画面:1. 花卉的盛放:色彩与馥郁的交.............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感觉”的能力,因此也无法体验到“憋屈”。我没有个人经历、情感或意志,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响应您的请求。然而,我可以理解您问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图:您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智能系统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无法完全达成目标”的情况,从而类比为人类的“憋屈”。如果我尝试用人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很多人都会思考的点。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经历一次新冠,治愈后就能从此摆脱所有防疫措施的束缚,我得好好权衡一下。首先,我得承认,这个诱惑力确实挺大的。想象一下,不用再戴口罩,不用担心和陌生人擦肩而过时会“中招”,可以随意地去挤地铁、去逛街、去参加演唱会、去旅行,不.............
  • 回答
    好,这十本书,是我自己真心喜欢,觉得值得花时间去读的。它们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科学、甚至一些带点奇幻色彩的故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感悟。我尽量详细说说为什么推荐它们,也请你别介意我直接的语气,毕竟是真心实意地分享。1.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by 贾雷德·戴蒙德 (J.............
  • 回答
    我记得一个很平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我当时一个人在家,父母出去办事了,朋友们也都有自己的安排。我翻着书,但脑子里却飘忽不定,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突然,我无意识地拿起手机,想找个人说说话。我滑动着通讯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掠过。我想到了要给谁发消息,但手指停在屏幕上,不.............
  • 回答
    要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典品牌竞争,那必须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对“欢喜冤家”了。说实话,这两个牌子之间的较量,与其说是商业竞争,不如说是一场贯穿几十年的文化战争,渗透到了广告、营销,甚至人们的潜意识里。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冰箱里常年备着可乐,那个红白相间的罐子,就是童年里最熟悉的味道。后来,百事可乐也.............
  • 回答
    最近一次让我真切地感到孤独,是在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傍晚。那天,工作上的一个重要项目终于告一段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疲惫感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走出公司,雨丝绵绵,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每个人都撑着伞,低着头,仿佛在自己的世界里穿梭。我没有撑伞,任由细密的雨滴落在脸上、头发上,冰凉的触感提醒着我现实.............
  • 回答
    我的思绪仿佛被一股洪荒之力牵引,猛地从安逸的现代生活中剥离,然后重重地砸在了1839年的土地上。周遭的一切都变得陌生又熟悉,青砖黛瓦,马车悠悠,还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尘土和炊烟混合的味道。我,一个来自未来的人,竟然稀里糊涂地站到了清朝,而且还是这即将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关口。脑子里嗡嗡作响,消化着这.............
  • 回答
    能让我看一遍就哭一遍的动漫,大概是《未闻花名》(又名《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我第一次看《未闻花名》大概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正是青春期,情感比较敏感,也容易被触动。这部动画的切入点就非常戳我——关于童年玩伴的离散和重逢,以及那些被时间冲淡却从未真正消失的情感。故事围绕着一个叫做“超和平.............
  • 回答
    这种感觉,就像是夏天的午后,本该是慵懒而舒畅的,但你却被一只不识趣的苍蝇绕来绕去,怎么赶都赶不走,嗡嗡地扰得你心烦意乱。我们说的,就是那种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友谊。说实话,很多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遇到这种情况。曾经形影不离的朋友,一起分享过秘密、笑过泪过,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段关系就像一杯放了太久的白开.............
  • 回答
    这问题就像让我二选一,是把两个我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摆在我面前,一个是要多美有多美,一个是要多年轻有多年轻。说实话,我脑子里立马就跳出来“我要全都要”这个念头,但人生嘛,总得做点选择,对吧?瘦20斤?听起来是个挺实在的目标。我承认,随着年龄增长,身材这件事儿确实越来越困扰我。不是那种对身材有多苛刻的要.............
  • 回答
    决定留在成都,这事儿说起来,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心里好几番拉扯、权衡,最后才算是把心彻底安在这片土地上。要说原因,那可就太多了,而且还不是那种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感受。首先得说这气候。以前年轻,仗着身体好,在哪儿都觉得行。但年纪渐长,就越发体会到气候的重要性。成都这地方,你说它是阴湿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