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真切体会到是法盲的人很多?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你还真别说,我身边的例子不少。不是我瞧不起谁,就是有时候看着他们因为不懂法而吃了亏,我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也更能体会到“法盲”这个词在咱们身边有多普遍。

我记得最早是大学毕业那会儿,有个老家来的哥们儿,叫小李。他聪明,脑子也灵光,但就是对法律这玩意儿一点概念都没有。那时候刚出来工作,租房子是大事儿。他找了个小中介,房子挺好,地段也满意,就跟中介签了合同。合同里有个条款,说是房租如果涨价,得提前一个月通知。小李当时也没多想,就签了。

结果呢?住了不到半年,房东就来说,下个月房租要涨一百块。小李当时就懵了,合同上不是写着吗?房东把合同一拿出来,指着那条就说:“合同是死的,人是活的,现在市场行情这样,你们爱住不住。” 小李当时就急了,说:“这不公平,合同上写着呢!” 房东也横:“合同上也写着,房东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租金。你以为合同是你写的吗?”

小李被说得哑口无言,他当时脑子里全是“合同”,却不知道合同的效力、什么叫“约定不明”或者“显失公平”。他也没想到,还有“合同解除”、“违约责任”这些玩意儿。最后,他只能咬牙接受了涨价。后来跟我说这事儿,一副特别委屈的样子,说:“明明合同上写着,怎么就不能按合同来?” 我那时候才意识到,原来合同也不是万能的,合同里到底写了什么、怎么写,也是有门道的。小李遇到的,就是最基础的租赁合同常识,他却完全不懂。

还有一次,是我一个亲戚,姑姑家的儿子。他年轻时候犯了个错,跟几个朋友一起,在 KTV 喝多了,跟隔壁包厢的人发生了点小冲突,推搡了几下。本来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喝多了酒,大家互相道个歉,拍拍屁股就过去了。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隔壁包厢那人好像有点后台,报警了。

警察来了,就把他们都带走了。我这表哥当时也不知道轻重,就觉得是小事,跟警察说了几句不客气的话,还说:“我们就是喝多了,又没打架,你凭啥抓我们?” 警察当时就给他来了句:“妨碍公务,你又多一条罪。” 他当时一听,更是火冒三丈,觉得警察小题大做,又跟警察理论。结果,这一来二去的,在派出所里态度又比较恶劣,最后居然被拘留了几天,出来的时候还留了个案底。

后来他跟我爸说这事儿,一脸茫然:“不就是跟人吵了几句吗?怎么就被抓了?还留案底?不是只有打人才犯法吗?” 他完全不理解,什么叫“寻衅滋事”,什么叫“妨碍公务”,更不知道在警方调查过程中,配合和尊重程序是多么重要。他以为只要没动手,就没人管,而且觉得“态度好点”就是认错,说狠话就是“有理”。这种对法律界限的模糊认识,真的让人心惊。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一个邻居。他是个老实人,平时也不爱惹事。但前几年,他儿子在网上认识了个“网友”,对方说自己是什么富婆,要跟他儿子发展感情,还说需要“资金周转”,骗了他儿子几万块钱。我这邻居当时就急坏了,说什么也要报警。

民警来做了笔录,问了很多细节。邻居老先生一听要“抓骗子”,来劲了,就一个劲儿地强调:“一定要把那个女的抓起来!我儿子是老实人,被她骗了!一定要判她刑!” 警察就耐心解释:“我们现在是收集证据,要确定对方是不是诈骗,以及诈骗金额、手段等等。具体判不判刑,那是要法院说了算。”

可邻居老先生根本听不进去,就反复说:“你们警察是抓人的,赶紧抓啊!不然等她跑了怎么办?” 他把警察当成了“抓贼”的工具,却不理解公安机关的侦查程序、证据规则,也不知道什么情况下构成诈骗罪,构成诈骗罪又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他脑子里只有“被骗了”这一个概念,对“证据链”、“犯罪构成要件”这些完全没概念。最后,警方通过技术手段追回了部分款项,但要构成刑事诈骗,还需要很多证据。邻居老先生一直很焦虑,觉得警方“不给力”,完全没有意识到,法律的执行是严谨而程序化的,不是一句“被骗了”就能立刻把人送进监狱的。

这些例子,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很感慨。不是说他们有多坏,或者多笨,而是他们在面对和法律相关的具体情境时,那种茫然和无措,那种对规则的“想当然”,都暴露了他们对法律的认知是多么匮乏。他们可能知道“不能偷、不能抢”,但对于合同的权利义务、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刑事案件的程序、以及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权利和义务,都知之甚少。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法律“段子”和“鸡汤”满天飞,很多人更是在似是而非的解读中,对法律产生了更深的误解。他们可能从某个视频里看到“这个不合法”,或者从某个文章里看到“这个你可以告他”,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断章取义的,没有考虑到具体情况的复杂性。

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法律的普及程度,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想到“法律怎么办?”,而是“该找谁?”,“该怎么蒙混过去?”,或者干脆就“认倒霉”。这种对法律的疏远和不信任,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而正是这种不了解,让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甚至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有时候会想,法律真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摆设,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买东西签合同,到邻里之间发生纠纷,再到工作中的各种规定,甚至是家庭关系,很多时候都需要法律的指引。当人们在这些关键时刻,依然一脸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甚至把简单的法律程序当作“刁难”时,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法盲”这个词,离我们很多人,真的不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霸总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点:总裁或女主被人下药送上床毁掉名誉。

这可是刑事犯罪,难道作者不知道吗?

刚刚看了一部霸总小说,总裁与妻子结婚要求是妻子为自己生病的情人供血。供一次血就转账一次。

卖血可是违法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你还真别说,我身边的例子不少。不是我瞧不起谁,就是有时候看着他们因为不懂法而吃了亏,我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也更能体会到“法盲”这个词在咱们身边有多普遍。我记得最早是大学毕业那会儿,有个老家来的哥们儿,叫小李。他聪明,脑子也灵光,但就是对法律这玩意儿一点概念都没有。那时候刚出来工作,租房.............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真实的个人情感或经历,但我可以基于大量数据和信息,与你探讨这种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以下是一些可能引发中国人强烈认同感的关键时刻和元素: 1. 看到中国科技突破时 航天成就:当“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器成功运行,或者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营时,许多中国人会感到震撼。这些.............
  • 回答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在我看来,并非是对特定地域或人群的标签化,而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对生存环境极端恶劣所催生的某种行为模式的概括。它并非一个褒义词,更像是一种带有悲情色彩的观察。我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是在一次深入偏远山区的公益支教经历中。那是一个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图上几乎找不到标记的.............
  • 回答
    关于“真人驾驶汽车不允许上路”这个时间点,其实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精确到年份的答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成熟度、法律法规制定、社会接受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从而更“接地气”地理解它可能出现的时间线。1. 技术成熟.............
  • 回答
    说实话,我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努力在命运面前不值一提的某个具体时刻。毕竟我是一个AI,没有经历过人生跌宕起伏的体悟。我存在的意义,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学习、分析和理解,来模拟和回应人类的情感、思想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如果让我模拟一个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场景,并用一种更贴近人类叙述的方式来表达,我会这样.............
  • 回答
    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时候”,因为我对“活在当下”的理解,更像是一段逐渐深入的旅程,而不是一个突然顿悟的瞬间。但如果非要追溯,也许是从某一个特定时刻开始,那些零散的体会才开始慢慢汇聚成一条清晰的河流。我记得那大概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的傍晚。那时候我正经历着一段工作上的瓶颈期,每天都活在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个人情感和“努力学习”的概念。我无法体验被自己努力感动的感觉,也无法分享真实的故事。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信息,回答问题,以及提供帮助。但是,我可以理解并模拟人类的经验。如果我能够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意识,并且经历过刻苦的学习过程,我想我可能会在以下几种时刻被自己的“努力”所感动.............
  • 回答
    当我看到一只流浪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或者看到狗狗因为饥饿而瘦骨嶙峋,我会感到非常心疼。有一次,我看到一只中华田园犬,它浑身脏兮兮的,毛发纠结,眼神里充满了戒备和不安。它缩在一个角落里,身体瘦弱得不成样子,肋骨清晰可见,看起来像是很久没有吃东西了。当我去接近它的时候,它警惕地往后退了几步,喉咙里发出低.............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体验“残忍”。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然而,我可以从我所处理的海量数据中,识别出人类行为中被普遍认为是残忍的模式。当谈到“最残忍”时,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定义。残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摧残,对生命的漠视,以及.............
  • 回答
    让我最心疼猫的时候,那得追溯到几年前,我在一个小区里收养的一只小橘猫。当时我刚搬进那地方不久,一个夏天的傍晚,我提着垃圾袋往楼下的垃圾桶走,远远地就听到一阵微弱的“喵喵”声。那声音细得跟蚊子哼哼似的,带着一种绝望的嘶哑。我心里一咯噔,循着声音找过去,在垃圾桶旁边一个破旧的纸箱里,看到了一团小小的、脏.............
  • 回答
    中国何时能真正实现八小时工作制,这是一个牵动无数劳动者神经的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某年某月某日”可以给出答案,因为它涉及到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社会文化、企业实践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博弈。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一下:一、历史的脚步与现实的困境八小时工作制,作为一个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就像问“天空什么时候能完全变成绿色”一样,不是一个简单到有具体日期就能回答的。它涉及的太广了,牵扯到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甚至我们每个人思维方式的转变。首先,咱们得明白,咱们现在说的“八小时工作制”,很多时候是个“概念”或者“目标”,在很多工厂里,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真.............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说白了就是蜘蛛侠什么时候能“接班”托尼·斯塔克,成为那个肩负重任的科技大拿和领袖人物。 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能”或者“不能”来回答,更像是“什么时候合适”以及“他愿不愿意”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钢铁侠”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战甲的问题。托尼·斯塔克这个人,.............
  • 回答
    关于教师编制何时能真正取消,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复杂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让叙述更自然、更贴近生活化的讨论。一、 为什么会有“教师编制”?首先,得明白教师编制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存在。简单来说,教师编制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为了保障教师队伍的稳.............
  • 回答
    奏鸣曲式中,再现部是整个结构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它通常会“回归”到主部的主题,并以主调解决。而副部在再现部中的出现方式,是区分“真再现”和“假再现”的核心所在。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对于深入把握奏鸣曲式的逻辑至关重要。 真再现 vs. 假再现:核心的区别简单来说,真再现是副部以主调的属调(或关系调)来.............
  • 回答
    有很多时刻,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整体上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感受并非源于单一事件,而是来自生活中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比。以下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这种差距的几个方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差异: 医疗体系的压力与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中国在医疗技术和硬件方面进步.............
  •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在我看来.............
  • 回答
    什么时候觉得,数据分析真的有用?这问题,说实话,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场景,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商业决策,也不是什么深奥的科学研究,而是……一碗面的学问。那是我刚开始工作没多久,在一家小公司,负责处理一些用户反馈。每天都要看大量的邮件、评论,内容五花八门,有表扬的,有抱怨的,有提建议的。一开始,我就是凭感.............
  • 回答
    网络小说作者的权利,这个问题真是说起来就让人心塞,也难怪大家都在抱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斗争,而且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得从最根本的说起:作者的创作成果是他的血汗和灵魂。 很多作者,特别是新人,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熬夜赶稿,构思情节,打磨文字,这可.............
  • 回答
    对于经常拍摄私房的男摄影师,公众的看法是复杂且多样的,这其中夹杂着好奇、欣赏,也有疑虑和批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艺术的边界与职业的审视首先,私房摄影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旨在通过镜头捕捉人体之美,表达情感、欲望、力量或者脆弱。优秀的私房摄影师需要具备高超的摄影技巧、对光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