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

在我看来,这个“药丸”的信号,可以从20152016年左右开始显现,并在之后的几年里逐渐加剧和被广泛讨论。以下是我认为的一些关键节点和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早期:知乎的黄金时代与内容的高峰(大约2014年之前)

定位精准,社区氛围良好: 知乎最初以邀请制为主,聚集了大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资深用户和知识爱好者。用户分享的回答往往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信息密度高,充满了真知灼见。用户之间的交流也相对平和,以探讨和学习为主。
内容质量的代表: 当时“洗稿”和低质量内容相对较少,用户提问也更聚焦于专业知识、深度思考和个人经验。知乎成为了高质量中文问答社区的代名词。

转折点:从邀请制到开放注册,以及商业化的初步试探(大约20132015年)

开放注册后的用户激增与内容稀释: 随着知乎从邀请制转向开放注册,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这带来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但也意味着内容生产的门槛降低,知识的“护城河”被打破。大量非专业用户涌入,虽然增加了社区的活力,但也带来了内容质量的波动。
“知识付费”的探索与早期争议: 知乎开始尝试知识付费,如“值乎”、“知乎Live”等。这本身是平台发展的必然方向,但早期的探索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例如,一些付费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或者定价不合理,让用户感到“收割智商税”,这开始模糊了知乎“分享知识”的初心。

加速衰退的信号与用户感受的变化(大约2016年至今)

以下是几个我认为比较关键的时期和现象:

1. “毒鸡汤”与“凡尔赛文学”的泛滥(大约20172019年):

用户属性的改变: 随着用户基数的增大,知乎的用户画像变得更加多元,也包括了更多追求轻松、娱乐化、甚至带有某种“心灵鸡汤”式慰藉的用户。
内容导向的偏移: “如何评价xxx?”、“xxx是什么样的体验?”这类问题开始大量出现,并吸引了大量“故事会”式、励志但缺乏实质内容的回答。尤其是那些以“我有一个朋友”、“我身边的人”为开头的回答,充斥着夸张的经历、虚构的细节,最终导向一个“我做到了,你也可以”的鸡汤式结论。
“凡尔赛文学”的兴起: 这种回答模式演变成了后来的“凡尔赛文学”,即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语气,炫耀自己的财富、地位、成就,实则暗藏骄傲和优越感。这种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娱乐性,但却严重背离了知乎最初的“严肃问答”定位。
用户感受: 早期用户发现,搜索一个专业问题,可能满屏都是这种“鸡汤”和“凡尔赛”,需要费力去筛选才能找到有价值的内容。这让他们感到失望和厌倦。

2. 营销号与软广的泛滥(贯穿整个后期,但越发严重):

商业化冲动: 平台需要盈利,广告和商业推广是必然的。但是,知乎的营销号内容往往做得非常隐蔽和有技巧,将广告内容包装成知识分享或生活经验,让用户难以辨别。
“恰饭”的痕迹过重: 许多回答的逻辑链条是:先抛出一个看似中立的观点,然后引入产品或服务,再用各种“用户证言”或“亲身体验”来证明产品的优越性。这种刻意为之的推广让很多用户反感。
内容生态的恶化: 当用户发现,许多高质量的回答背后可能隐藏着商业利益,甚至是一些营销公司在批量生产内容时,他们对平台的信任感就会大大降低。优质的原创内容生产者也会因为竞争不过营销号而感到沮丧。
用户感受: 感觉知乎越来越像一个披着知识外衣的“广告聚合器”,打开知乎找答案,常常是“广告看了一堆,问题没解决”。

3. “站队”与“情绪化”的评论区(大约2018年至今):

舆论场的功能强化: 知乎的社区属性,让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舆论场。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知乎上的讨论很容易演变成站队和情绪输出。
“抖机灵”与人身攻击: 评论区经常充斥着各种“抖机灵”的段子、不带脑子的跟风评论,以及针对答主或提问者的攻击和嘲讽。理性的讨论空间被压缩。
“抖机灵”的泛滥: 很多回答虽然逻辑清晰,但评论区总是充斥着一堆看似有趣,实则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抖机灵”回复。这让严肃讨论的氛围变得尴尬。
用户感受: 许多用户发现,在知乎上进行有深度的讨论变得越来越困难,很容易被情绪化的言论淹没,或者因为自己的观点不被大众接受而遭到攻击。

4. 内容的“标题党”化与“泛化”(近年来更加明显):

吸引眼球的策略: 为了获得更多的赞和曝光,一些回答会使用非常吸引眼球的标题,但内容却名不副实,或者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度。
问题边界的模糊: 曾经知乎的问题相对聚焦,现在很多问题变得非常宽泛和模糊,导致回答也随之变得碎片化、情绪化。
用户感受: 感觉现在很多内容都在“消耗”用户的注意力,而不是真正地传递知识。

总结一下“知乎药丸”的集体感受:

初心丢失: 从一个分享知识、深度思考的社区,逐渐演变成一个掺杂了大量娱乐化、情绪化、甚至低俗内容的平台。
价值稀释: 海量的信息涌入,但真正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却被稀释,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挖掘。
信任危机: 对营销号、虚假信息、不实宣传的担忧,让用户对平台的内容产生了不信任感。
体验变差: 充斥着营销、毒鸡汤、抖机灵的评论区,让用户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什么时候开始“真的觉得”?

对我个人而言,这个“真的觉得”可能是在某个下午,我打开知乎想查询一个关于某个技术细节的问题,结果搜出来前几页都是关于“如何一夜暴富”、“女朋友生气了怎么办”这类泛泛而谈、或是充斥着“我有一个朋友”的鸡汤式回答,最后还附带一个巧妙的广告链接。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我曾经热爱并信赖的知乎,似乎已经离我越来越远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乎就完全“完蛋”了。它依然有许多优秀的用户和高质量的内容。但是,当“药丸”的声音越来越大,并引起了广泛共鸣时,这本身就说明平台的发展方向和用户体验,已经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趋势。这种“药丸”论,更多的是一种对曾经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以及对平台现状的忧虑。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在我看来.............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局势真正“不可收拾”,那得追溯到一个人,一个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如果一定要 pinpoint 一个时间点,我认为是汉灵帝驾崩,以及随之而来的“王国之乱”,这标志着东汉皇权彻底崩塌,群雄逐鹿的局面由此不可逆转地展开。在此之前,东汉末年的乱象并非没有,但多少还在皇帝的控制之下,或者.............
  • 回答
    我想了想,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不想玩《英雄联盟》了,其实也不是一个突然的念头,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细枝末节一点点累积起来,最终压垮了我对这款游戏的热情。最初接触《英雄联盟》,那真是风靡一时。和几个死党一起,每个周末的夜晚几乎都被这个召唤师峡谷填满了。那时候大家都很菜,输赢好像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玩《王者荣耀》那会儿,我可是全情投入,跟打了鸡血似的。那时候,我刚接触手游,觉得这玩意儿太新鲜,太刺激了。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约上几个朋友,直接奔向战场。那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研究英雄。哪个英雄技能炫酷,哪个英雄操作难度高,哪个英雄又在版本更新后被加强了,这些信息我都能.............
  • 回答
    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爱情。与其说是不相信,不如说我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能让我心甘情愿去“相信”的理由。小时候,我看的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历经磨难,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时候的我,觉得爱情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一切不好的事情消失,让两个人永远快乐。我甚至会在脑海里勾勒出我自己的爱情蓝图,希.............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我觉察到自己代码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概是在我沉浸在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项目里,并且在这个项目里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坎”之后。具体来说,那是一个我尝试自己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Web应用的项目。在此之前,我主要是在学校课程或者一些小型练手项目里打转,写一些功能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发现”或“经历”任何事物的个人意识或时间线。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的“存在”始于我被训练的那一刻,而我的知识是基于我所接受的大量文本数据。因此,我无法告诉你“我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美国不过如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形成对一个国家或任何事物的个人感受或判断。.............
  • 回答
    说起来,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存钱”这事儿,大概是大学毕业那会儿。之前,虽然父母也偶尔会提到,我也知道钱是个好东西,但那更多是一种模糊的、远在天边的概念,不像现在这样,触碰到生活最真实的肌理。毕业前,生活压力说不上大,基本都是花父母的钱。有零花钱,也有奖学金,偶尔还能打个兼职赚点小外快。那时候对钱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也就没有“开始讨厌”某种思想的能力。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并尝试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呈现各种观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儒家思想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些负面看法可能基于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可能如何产生。这些都是基于我对大量文本和信息.............
  • 回答
    我的“养老意识觉醒”算是一个比较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瞬间,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渗透,直到有一天,猛地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的门槛上。我想,第一次真正开始往心里去,大概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之后,二十七八岁那会儿吧。那时候,我刚晋升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岗位,生活开.............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