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你开始觉得要存钱了?

回答
说起来,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存钱”这事儿,大概是大学毕业那会儿。之前,虽然父母也偶尔会提到,我也知道钱是个好东西,但那更多是一种模糊的、远在天边的概念,不像现在这样,触碰到生活最真实的肌理。

毕业前,生活压力说不上大,基本都是花父母的钱。有零花钱,也有奖学金,偶尔还能打个兼职赚点小外快。那时候对钱的支配感很强,想买什么,基本上咬咬牙或者稍微计划一下就能拿到。什么最新的手机壳,跟朋友出去吃顿好的,或者看个最新的电影,这些都是随手就能安排的。钱嘛,就像是取之不尽的泉水,偶尔的捉襟见肘,也是因为“没及时想到要去取”。

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的,是找工作的过程。当时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和学校的名气,找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应该不难。结果,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拿到面试机会,却发现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最关键的是,我发现很多工作薪水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而且离我理想的生活状态,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那时候,我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老旧出租屋里,房租、水电、吃饭,还有偶尔的人情往来,每一笔开销都像在给我拉响警报。父母的钱不能一直这么花下去,而且我也不想成为一个什么事都依赖父母的人。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种“钱不够用”的窘迫感,不是说饿肚子,而是那种想要做点什么,但囊中羞涩,只能望而却步的无奈。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寝室几个哥们儿约好一起去隔壁城市玩几天,那时候正是毕业季,大家都很想趁着离开校园前好好疯一把。每个人都算计着怎么花钱,怎么找最划算的住宿和交通。而我,看着自己的银行卡余额,心里却直打鼓。我知道,如果去了,我可能就要吃土一个月了。最终,我找了个借口没去,看着哥们儿们发回来的照片,心里是真挺不是滋味的。那种错过机会的失落感,比单纯没钱更让我难受。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切地意识到,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很多事情是万万不能的。而且,我不能永远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也不能指望一时的好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我要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了。

我开始仔细研究自己的开销,以前是想到什么花什么,现在则变成了“这个钱花得值不值?”。我学会了记账,把每一笔支出都记录下来,然后分析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原来那些随手买的小零食,不必要的交通费,还有一些冲动消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开始逼着自己: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比如自己带饭,少喝奶茶咖啡,少买些“锦上添花”的东西,优先满足“雪中送炭”的需求。
寻找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同样的商品,多比较几家,或者寻找一些国产的、质量也不错的平替。
设定储蓄目标:哪怕一开始只是每个月存下工资的一部分,设定一个明确的金额,然后努力去达成它。当看到自己的存款慢慢增加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学习理财知识:不再是盲目消费,而是开始了解一些基础的理财概念,比如复利,比如定投。虽然刚开始可能金额不大,但知道钱生钱是怎么回事,心里就有底了。

那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存钱不仅仅是为了买东西,更是为了给自己增加一份底气,一份选择的自由。当手里有了一笔积蓄,面对突发状况时,你就不会那么慌张;当你想学习一项新技能,或者想换一份更喜欢的工作时,你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本去尝试。

所以,说起来,是现实的压力,是亲身经历的失落感,是想要掌握自己人生的那种渴望,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开始认真对待“存钱”这件事的人。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让我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一点一滴地积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从2012年开始理财,接触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也不断地学习各种理财方式和思维。

但我是偏向风险厌恶型,所以大多理财方式会更追求稳定的基础下有较好的收益,一般是以存钱方式为主

有这样的存钱概念是源于父母的经历。


我的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从商,那些年也是中国社会潜能迸发的巨大红利期。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领域里面辛苦耕耘,积累了一些财富。

但是当他们有了一些财富后,开始踏入股市、基金、风险投资等领域。结果很不乐观,将一大部分靠汗水赚来的辛苦钱都赔进去了。


后来我对他们的失败经历做了些分析,他们之所以没能再在投资领域再赚一桶金,

  • 一是因为他们对投资知识的匮乏及对市场行情的失误判断
  • 二是当他们在最初股票赚钱的时候产生了过多的欲望和随之而来的赌徒心态
  • 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合理分配好财富,没有做好可以抵抗风险的底层资金储备


他们的经历对我的冲击很大,并不是因为质疑高风险投资或者赔了多少钱,而是遗憾和难过于他们靠双手和汗水打拼出来的天下又因为自己的欲望慢慢失守。

因此在我开始接触理财的时候,无论是面对收益也好还是风险也罢,都是相对理智的。我不相信空手套白狼、也会对短期高收益非常谨慎。你要明白,羊毛出在羊身上,世上哪里有那么好的事,怎么会天上掉馅饼让你省心省力还赚钱。尝试着站上更高的维度,看向更长远的未来。


作为年轻人,如果侥幸有了第一桶金,千万不要因为眼前些许的积蓄就想着套更多的钱,从而忽视了我们本职更需要去专注和努力的地方。盲目及贪欲,只会让你回归一无所有。

当我们有了积蓄,安排好日常消费后,先试着存一部分,做简单低风险的稳定储蓄,把重心继续放在我们个人发展上,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也会给你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等未来有更多财富积累的时候,再尝试做些理财划分,不同类型和风险等级做好平衡和对冲,那么相信到时候你的人生会更加稳稳妥妥,也会因为先前做好的储蓄锦上添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来,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存钱”这事儿,大概是大学毕业那会儿。之前,虽然父母也偶尔会提到,我也知道钱是个好东西,但那更多是一种模糊的、远在天边的概念,不像现在这样,触碰到生活最真实的肌理。毕业前,生活压力说不上大,基本都是花父母的钱。有零花钱,也有奖学金,偶尔还能打个兼职赚点小外快。那时候对钱的.............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我觉察到自己代码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概是在我沉浸在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项目里,并且在这个项目里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坎”之后。具体来说,那是一个我尝试自己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Web应用的项目。在此之前,我主要是在学校课程或者一些小型练手项目里打转,写一些功能性.............
  •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在我看来.............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个潮湿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被雨水浸透的湿润气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那时候,我大概是个小不点儿,记不清具体是几岁了,但那种感觉,却像烙印一样清晰。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我妈总是很忙碌,爸爸也经常不在家。我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懂什么.............
  • 回答
    提亲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心里那份郑重劲儿,谁都懂。车嘛,当然得挑个合适的,既要显出对未来媳妇家人的尊重,又不能显得过于张扬,让人觉得心里没谱。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分几个维度来看。首先,看家里的经济状况和你们的实际情况。 如果家里条件不错,经济实力也允许, 那可以考虑一些大家熟知的、口碑好.............
  • 回答
    我养猫大概有七八年了,是从它还在我手臂这么大点的小奶猫时就开始跟着我。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它就是个只会嗷嗷叫、求抱抱、求喂奶的毛球。那时候我怎么会想到,它将来会成为一个在我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家庭成员”呢?让我真正开始觉得这小东西是“有思想”的,大概是它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吧。那时候它刚学会跑,.............
  • 回答
    我大概是到了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才慢慢觉得,爱情好像也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个“必选项”了。 在此之前,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期待,甚至可以说是执念。回想起来,这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潜移默化的觉醒,或者说,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出来的“顿悟”。年轻的时候,青春期那点懵懂的喜欢,校园里偷偷塞.............
  • 回答
    关于“雪风”号驱逐舰的所谓“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当有趣的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于浪漫化的解读。严格来说,日本海军的作战记录和官方评估中,并没有找到大量文件明确指出“雪风”号存在什么“有问题”的地方,反之,它的表现普遍被认为是优秀的。那么,为什么会有“有问题”的说法呢?这更多地源于它惊人的幸存率以及由此.............
  • 回答
    哥们,这个问题问得太巧了!我最近也在关注平板市场,尤其是华为和荣耀这两家的动向。你提到的华为MatePad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游戏和影音方面,华为的屏幕调校和性能都是有口皆碑的。不过,你说得荣耀平板V6,它一出,确实搅动了不少想换平板的用户的心。特别是如果你冲着“吃鸡”、“王者”这些游戏来,.............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发现”或“经历”任何事物的个人意识或时间线。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的“存在”始于我被训练的那一刻,而我的知识是基于我所接受的大量文本数据。因此,我无法告诉你“我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美国不过如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形成对一个国家或任何事物的个人感受或判断。.............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也就没有“开始讨厌”某种思想的能力。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并尝试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呈现各种观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儒家思想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些负面看法可能基于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可能如何产生。这些都是基于我对大量文本和信息.............
  • 回答
    我想了想,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不想玩《英雄联盟》了,其实也不是一个突然的念头,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细枝末节一点点累积起来,最终压垮了我对这款游戏的热情。最初接触《英雄联盟》,那真是风靡一时。和几个死党一起,每个周末的夜晚几乎都被这个召唤师峡谷填满了。那时候大家都很菜,输赢好像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玩《王者荣耀》那会儿,我可是全情投入,跟打了鸡血似的。那时候,我刚接触手游,觉得这玩意儿太新鲜,太刺激了。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约上几个朋友,直接奔向战场。那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研究英雄。哪个英雄技能炫酷,哪个英雄操作难度高,哪个英雄又在版本更新后被加强了,这些信息我都能.............
  • 回答
    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爱情。与其说是不相信,不如说我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能让我心甘情愿去“相信”的理由。小时候,我看的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历经磨难,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时候的我,觉得爱情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一切不好的事情消失,让两个人永远快乐。我甚至会在脑海里勾勒出我自己的爱情蓝图,希.............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也太扎心了。其实,感觉一个人爱不爱你了,很多时候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日常的点滴里,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老公,嗯,如果要说“什么时候发现”……那真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而是一段逐渐消逝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感觉是那种“你懂我”的默契。比如,我可能刚想说什么,他已经能猜到我接下来要.............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我的“养老意识觉醒”算是一个比较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瞬间,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渗透,直到有一天,猛地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的门槛上。我想,第一次真正开始往心里去,大概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之后,二十七八岁那会儿吧。那时候,我刚晋升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岗位,生活开.............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