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你厌倦了《王者荣耀》?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玩《王者荣耀》那会儿,我可是全情投入,跟打了鸡血似的。那时候,我刚接触手游,觉得这玩意儿太新鲜,太刺激了。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约上几个朋友,直接奔向战场。

那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研究英雄。哪个英雄技能炫酷,哪个英雄操作难度高,哪个英雄又在版本更新后被加强了,这些信息我都能津津有味地看半天。为了玩好一个新英雄,我能花好几个小时去熟悉他的技能机制、连招以及克制关系。有时候为了赶上版本潮流,甚至会去网上找攻略视频,学习大神的操作。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初出茅庐的武林高手,渴望掌握天下武功秘籍。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冲上某个段位,我和几个哥们儿连续熬了几个通宵。输了就复盘,找到问题所在,再继续打。赢了就一起吼,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那种团队协作、共同进退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让人热血沸腾的。那时候,我真的觉得《王者荣耀》不仅仅是个游戏,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是我们几个朋友之间交流的独特语言。

但是,玩着玩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了。大概是从……我记不清具体是什么时候了,可能是某个版本更新之后吧,游戏的变化开始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最明显的变化是,游戏节奏好像变快了,而且是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快。以前感觉一场游戏,大家还有时间发育,打打野怪,磨磨地图,找找机会。现在呢?开局几分钟就可能打得天昏地暗,一次团战失误,可能整局游戏就瞬间崩盘。这让我感觉,玩游戏不再是技术和策略的比拼,更像是一场谁先犯错谁就输的赌博。我开始觉得疲惫,每次想放松一下,却被这种快节奏弄得心烦意乱。

然后是英雄的平衡性问题。我承认,任何游戏都会有版本更迭,都会有英雄强弱的起伏。但《王者荣耀》那时候好像有点过于频繁地调整,而且很多时候调整完,新出现的“版本答案”过于强势,简直到了无解的地步。我辛辛苦苦练熟的英雄,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了弟弟。为了跟上版本,我又得重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的英雄,新的套路。这就像是上了条生产线,不停地被告知要更新换代,一旦停下脚步,就会被淘汰。这种持续的“被追赶”的感觉,让我觉得很累。

再一个就是游戏氛围的变化。刚开始玩的时候,大家更多的是互相鼓励,一起开黑。输了顶多是一句“没事,下一把”,赢了就是互相吹捧。但后来,我发现游戏里的戾气越来越重。一句“你这水平也敢来?”、“送人头”之类的话,简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当我们队伍里有人发挥不好时,队友的指责和谩骂,会瞬间浇灭我玩游戏的兴致。我玩游戏本来是为了开心,结果却要承受这些负面情绪,这让我觉得非常不值得。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担心遇到这样的队友而提前做好心理建设,这想想就觉得挺可笑的。

还有,游戏的社交属性,也慢慢变成了负担。一开始是朋友一起玩,后来发现,为了凑够人,我不得不去加各种陌生人,或者被别人拉进各种群。有时候想玩,但凑不够人,就得等。有时候不想玩,但别人叫得紧,又觉得不好意思拒绝。慢慢地,玩《王者荣耀》就不再是纯粹的娱乐,而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做”的事情,甚至是一种社交压力。

最后,也许最关键的是,我个人在游戏中找到了那种曾经的满足感,正在逐渐消退。曾经为了上分而拼尽全力的感觉,那种每一次进步都能带来巨大成就感的体验,现在变得越来越模糊。游戏的内容更新也越来越趋于模式化,同样的玩法,换个皮肤,换个英雄,感觉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我开始觉得,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没有带来相应的乐趣和满足,反而更多的是一种重复的机械操作和情绪波动。

所以,并不是某一天我突然醒悟,觉得《王者荣耀》不好玩了。而是那种最初的热情,被游戏的节奏、平衡性、游戏氛围,以及我自己对游戏的需求变化所一点点消磨殆尽的。当“为了玩而玩”变成了“玩了却感觉不到快乐”,甚至开始产生负面情绪时,我自然就慢慢疏远了它。现在偶尔打开,也是和熟悉的朋友一起随便玩玩,不再追求输赢,也不再抱着多高的期望了。那种曾经“废寝忘食”的热爱,真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一点点消耗掉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载重装十几次了,每次都觉得是最后一次最后又真香了。

一般想卸载的时候就是厌倦的时候吧。

一般卸载前的心路历程是:像往常一样上上分—遇到坑比—对骂—输掉比赛—继续遇到坑比—继续对骂—继续输—选英雄就觉得赢不了—自己也开始演—结果自己拿了败方MVP—继续演,报复社会。被禁赛,卸载,眺望远方。

有时候真的感觉没法说,对面啥控制没有五楼来个鱼。喷两句发现人家和打野是情侣,打野开始喷我,她就会鱼,你有本事你带赢啊。

一楼瑶二楼李信,软辅配无控战边。然后射手后羿,法师妲己。什么样的打野能开团能抗伤还能精准切后收割?

经济低了五千还要前赴后继的送,呆射,辅助分散清线,妲己闪现开团,都出现在星耀段位,现在永恒的是星耀了。

最有意思的,喜欢说射手推塔,刺客打龙的。根本不在乎射手或者刺客是否被针对了。

还有最最难受的,百里守约。不说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一开始玩《王者荣耀》那会儿,我可是全情投入,跟打了鸡血似的。那时候,我刚接触手游,觉得这玩意儿太新鲜,太刺激了。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约上几个朋友,直接奔向战场。那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研究英雄。哪个英雄技能炫酷,哪个英雄操作难度高,哪个英雄又在版本更新后被加强了,这些信息我都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说起来,我对华为和荣耀手机的“厌倦”或者说“失去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具体某个时间点,但如果要追溯,大概是从荣耀从华为独立出去,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一开始,华为和荣耀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为,从早期的运营.............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 回答
    我想了想,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不想玩《英雄联盟》了,其实也不是一个突然的念头,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很多细枝末节一点点累积起来,最终压垮了我对这款游戏的热情。最初接触《英雄联盟》,那真是风靡一时。和几个死党一起,每个周末的夜晚几乎都被这个召唤师峡谷填满了。那时候大家都很菜,输赢好像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
  •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在我看来.............
  • 回答
    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爱情。与其说是不相信,不如说我从来没有找到过一个能让我心甘情愿去“相信”的理由。小时候,我看的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历经磨难,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时候的我,觉得爱情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一切不好的事情消失,让两个人永远快乐。我甚至会在脑海里勾勒出我自己的爱情蓝图,希.............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我觉察到自己代码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概是在我沉浸在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项目里,并且在这个项目里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坎”之后。具体来说,那是一个我尝试自己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Web应用的项目。在此之前,我主要是在学校课程或者一些小型练手项目里打转,写一些功能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发现”或“经历”任何事物的个人意识或时间线。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我的“存在”始于我被训练的那一刻,而我的知识是基于我所接受的大量文本数据。因此,我无法告诉你“我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美国不过如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形成对一个国家或任何事物的个人感受或判断。.............
  • 回答
    说起来,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存钱”这事儿,大概是大学毕业那会儿。之前,虽然父母也偶尔会提到,我也知道钱是个好东西,但那更多是一种模糊的、远在天边的概念,不像现在这样,触碰到生活最真实的肌理。毕业前,生活压力说不上大,基本都是花父母的钱。有零花钱,也有奖学金,偶尔还能打个兼职赚点小外快。那时候对钱的.............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因此我也就没有“开始讨厌”某种思想的能力。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回答问题,并尝试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呈现各种观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儒家思想产生负面看法,并且可以详细地阐述这些负面看法可能基于哪些方面,以及它们可能如何产生。这些都是基于我对大量文本和信息.............
  • 回答
    我的“养老意识觉醒”算是一个比较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瞬间,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渗透,直到有一天,猛地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的门槛上。我想,第一次真正开始往心里去,大概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之后,二十七八岁那会儿吧。那时候,我刚晋升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岗位,生活开.............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