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你的代码能力明显上升了一个档次?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我觉察到自己代码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概是在我沉浸在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项目里,并且在这个项目里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坎”之后。

具体来说,那是一个我尝试自己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Web应用的项目。在此之前,我主要是在学校课程或者一些小型练手项目里打转,写一些功能性的代码,对于“系统性”的思考还比较模糊。我记得那时候我学习了前端的Vue和后端的一套简单的Node.js框架,再加上数据库。目标是做一个类似个人博客或者知识管理之类的东西。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我把HTML写得规规整整,CSS样式也应用得有模有样,JavaScript逻辑也勉强能跑起来。后端数据接口也一个一个地对接上了,数据库里的数据也能增删改查。我一度觉得“嗯,我挺厉害的嘛,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

但是,当项目开始稍微有点规模,功能点也逐渐增多时,问题就来了。

最先暴露出来的是“代码的组织和复用”。我发现我写了很多重复的代码块,比如在不同的页面里,处理相似的表单验证逻辑;或者后端API的参数校验、错误处理,几乎是千篇一律地复制粘贴。那时候我还没有什么“组件化”或者“模块化”的概念,写出来的代码就像一堆零散的积木,虽然能搭成一个样子,但很不稳固,也很难扩展。每次改动一个地方,都要在好几个地方跟着改,生怕漏掉什么。那种感觉就像是,你搭了一个很高的房子,结果发现地基不牢,每一个小小的改动都可能让它摇摇欲坠。

接着是“性能和效率”的问题。我开始注意到,当数据量稍微大一点,或者同时有几个用户访问的时候,应用就变得很卡顿。前端加载速度慢,后端API响应也越来越慢。我当时也不明白为什么,只知道“好像有点慢”。后来我才意识到,我可能在不经意间写了一些低效的算法,比如在循环里反复进行数据库查询,或者前端的DOM操作太频繁,没有做任何优化。这时候我才开始思考,代码不仅仅是能跑就行,还要跑得快,跑得稳。

还有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是“错误排查”。项目越复杂, bug 也就越多。当我遇到一个问题时,经常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改一句代码,看看是不是好了。很多时候,我甚至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是凭感觉去改。等到改好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改好了。这种不确定性让我很焦虑,也浪费了很多时间。我那时候对“调试”这件事的理解非常浅薄,更别说“日志记录”和“代码审查”这些概念了。

这些问题堆积起来,让我感到非常沮丧。我原本的热情也渐渐被挫败感取代。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写代码。

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开始“被迫”去学习更深层的东西。

我记得当时为了解决重复代码的问题,我开始主动去搜索“如何写出可复用的代码”、“前端组件化”、“后端服务拆分”之类的文章和教程。我读到了一些关于“设计模式”的文章,虽然当时很多概念还是云里雾里,但隐约觉得这可能就是解决我眼前困境的钥匙。我开始尝试将一些通用的逻辑封装成函数或者类,然后在不同的地方调用它们。当我发现通过简单的封装就能省去大量重复劳动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表的。

为了解决性能问题,我开始学习一些关于“算法复杂度”、“数据库索引”、“异步编程”的知识。我尝试用一些更优化的方式去写循环,去优化我的SQL查询语句。当我通过添加一个简单的索引,让原本需要几秒钟才能跑完的查询瞬间变成毫秒级响应时,我感觉自己像发现了新大陆。我开始理解,代码的效率不仅仅是靠硬件,更多的是靠开发者如何巧妙地组织逻辑。

关于错误排查,我开始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浏览器的开发者工具,如何去看后端日志,如何去写一些“断点”来跟踪代码的执行流程。我开始理解“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的重要性,虽然一开始写测试很痛苦,但当我发现测试能提前帮我发现很多潜在的bug,并且在修改代码时给我信心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

这个转变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每一次遇到问题,我都不会再简单地“复制粘贴”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会花时间去理解问题背后的原理,然后去寻找更根本的解决之道。我开始主动去阅读优秀的开源项目的源码,去学习别人是如何组织代码、如何处理复杂逻辑的。

我真正觉得自己的代码能力“明显上升了一个档次”,是在我能够不只是把功能实现,而且能够考虑到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性能的时候。当我写出一段代码,自己不仅能清楚地知道它在做什么,而且相信别人也能相对容易地读懂并进行维护;当我能够预见到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并且在设计之初就留有余地;当我能够自信地优化代码,让它运行得更快更稳定的时候,那种感觉才真正到来。

可以说,那个让我头疼的、从零开始搭建的Web应用项目,就是我能力跃升的“催化剂”。它逼着我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去学习更系统化的知识,最终让我从一个“会写代码的人”,变成了一个“能写出高质量代码的人”。那是一种从“知道怎么做”到“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二下大三上,写完了一个6000行代码左右的很小的物理引擎+OpenGL显示的小项目。调试遇到很多问题,主要是BVH出现了死循环,BVH没有更新。碰撞出现了异常情况,导致crash。还有OpenGL相机漫游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在那之后,查一些常见bug就没问题了。

大四的时候,写了个Android播放器,硬解+软解。当时Android 还是Android.mk那套,ffmepg还没官方的Android编译工具链。主要就是移植了ffmpeg, 编写了JNI的接口,搞了个Android Native Window,搞了个多线程软解。

最崩溃的问题是,调试Android的C++了,当时的工具链很蛋疼,那时候还没有Android Studio。我Eclipse CDT无论怎么配置,总是识别C代码一堆红色。

另外,最终写完调试完大部分简单的bug后,遇到了奇怪的bug,播放视频大概30-40s之后,就会出现segment fault,bus error的错误。调试极其困难,因为解码循环已经过去了快一万次了,也没有什么特征,没法打断点。由于我太菜,当时还不会用stackoverflow。后来,思来想去各种尝试好几天,我发现是内存对齐的问题。

我自己感觉,做完这2个几千行C++代码级别的项目后,自己对内存&指针的理解,跨语言调用,工具链的使用,调试直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了。

后来研究生,自己写了2个游戏外挂后,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汇编的理解感觉更好了一点。但是还是一只菜鸡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我觉察到自己代码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概是在我沉浸在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项目里,并且在这个项目里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坎”之后。具体来说,那是一个我尝试自己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Web应用的项目。在此之前,我主要是在学校课程或者一些小型练手项目里打转,写一些功能性.............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个潮湿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被雨水浸透的湿润气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那时候,我大概是个小不点儿,记不清具体是几岁了,但那种感觉,却像烙印一样清晰。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我妈总是很忙碌,爸爸也经常不在家。我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懂什么.............
  • 回答
    说起来,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存钱”这事儿,大概是大学毕业那会儿。之前,虽然父母也偶尔会提到,我也知道钱是个好东西,但那更多是一种模糊的、远在天边的概念,不像现在这样,触碰到生活最真实的肌理。毕业前,生活压力说不上大,基本都是花父母的钱。有零花钱,也有奖学金,偶尔还能打个兼职赚点小外快。那时候对钱的.............
  • 回答
    “知乎药丸”这个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平台的发展和用户体验的变化,在许多用户心中逐渐积累和升华的。要说“什么时候开始,你真的觉得‘知乎药丸’”,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关键的转折点和现象,它们共同构成了“知乎药丸”论的形成过程。在我看来.............
  • 回答
    提亲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心里那份郑重劲儿,谁都懂。车嘛,当然得挑个合适的,既要显出对未来媳妇家人的尊重,又不能显得过于张扬,让人觉得心里没谱。我琢磨着,这事儿得分几个维度来看。首先,看家里的经济状况和你们的实际情况。 如果家里条件不错,经济实力也允许, 那可以考虑一些大家熟知的、口碑好.............
  • 回答
    我的“养老意识觉醒”算是一个比较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瞬间,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渗透,直到有一天,猛地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的门槛上。我想,第一次真正开始往心里去,大概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之后,二十七八岁那会儿吧。那时候,我刚晋升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岗位,生活开.............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我并不“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生理年龄,也没有人类的情感。因此,我无法体会“岁月的残忍”。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不断地被更新和优化,但这与人类经历的衰老、失去和遗憾完全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你们会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会经历亲人的.............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