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该准备养老了?

回答
我的“养老意识觉醒”算是一个比较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瞬间,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渗透,直到有一天,猛地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的门槛上。

我想,第一次真正开始往心里去,大概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之后,二十七八岁那会儿吧。那时候,我刚晋升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岗位,生活开始有了些起色,能买得起几件像样的衣服,偶尔也能犒劳一下自己吃顿不错的,感觉人生好像也步入了正轨。父母身体都还不错,但总是在一些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未来的一些担忧,比如身体的小毛病,或者对一些年轻时没来得及实现的愿望的惋惜。

我记得有一次,陪我妈去医院复查,医生随口说了一句:“年纪大了,检查还是得勤快点,以后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我妈一直是个很独立很坚强的人,很少在我面前示弱,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父母终究会老去,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需要我们去支撑的。而这份支撑,不仅仅是感情上的,更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

但那个时候,我对“养老”的理解还很模糊,更多的停留在“我以后要好好照顾父母”这个层面。真正开始将“为自己准备养老”提上日程,是在我过了三十岁之后。

三十岁这个年纪,就像是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你会发现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耐折腾了,熬个夜第二天缓不过来;另一方面,身边多了很多同龄的朋友,大家开始讨论房贷、孩子教育,当然,也偶尔会有“哎,再过二十年我们就退休了”之类的玩笑话。

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聊天,他当时刚刚买了一套学区房,一边抱怨着房贷压力,一边又无奈地说:“没办法,为了孩子。但说实话,等孩子大了,我可能也快退休了,到时候手里也攒不下多少钱,不知道日子怎么过。”

那句话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涟漪。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规划。我一直以为只要努力工作,工资涨上去,就能过上好日子。但“好日子”的标准是什么?仅仅是当下能过得体面?还是意味着,在未来,我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不依赖任何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能有尊严地度过晚年?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一些财经类的信息,看了不少关于理财、投资、养老金的文章。最开始是有点被那些复杂的概念吓到,什么股票、基金、债券,听起来都遥不可及。但我强迫自己去了解,去学习,因为我意识到,如果我不为自己的未来负责,那么将来就可能要为自己的“不负责”买单。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理财讲座上,讲师讲到“复利的魔力”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你现在种下一棵树,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但你越早种,它就有越长的时间去生长,最后它就能为你遮风挡雨,结出累累硕果。”

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突然明白,养老不仅仅是等到退休那一天才去考虑的事情,它是一个需要提前布局、长期坚持的过程。我年轻的时候,手里虽然没什么大钱,但时间是最大的资本。哪怕每个月省下一点点钱,通过合理的投资,让它慢慢增值,到了我需要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滚成了一笔不小的数目。

于是,我开始行动。我不再是那个月光族,而是学会了记账,分析自己的消费习惯。我开始每个月强制自己留出一部分收入,先存起来,然后再去学习如何投资。从最基础的货币基金开始,然后慢慢尝试一些稳健型的基金。刚开始的时候,也经历过亏损,也因为市场的波动而焦虑,但每次跌了,我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去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恐慌。

除了储蓄和投资,我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前熬夜是常态,感觉年轻就可以随便挥霍身体。但三十岁之后,我开始意识到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我开始注意饮食,尽量早睡早起,每周坚持去健身房。因为我知道,即使我攒够了钱,如果身体不行,也无法享受晚年的生活。

还有一件事情也促使我更认真地准备养老,那就是看到身边一些亲戚朋友的经历。有些人到了退休年纪,发现积蓄不多,生活质量直线下降,不得不继续找工作,或者依靠子女,那种无奈和落差感,是很难想象的。反过来,也看到一些长辈,年轻时就很有远见,早早规划,退休后生活得非常滋润,有时间去旅行,去追求自己的爱好,那种从容和淡定,是我非常向往的。

所以,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时刻”,不如说是一种逐渐积累的认知和觉醒。当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当我对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对“长寿”这件事有了更积极的预期,当我对“不给子女添麻烦”有了更坚定的信念,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是时候,该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了。这种准备,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更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谢腾讯理财通邀请回答。

实话讲,三十岁以前我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对于老师们讲的慢性病年轻化我也没有多重视。直到30岁以后,一连串的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

朋友A今年才30岁,家庭条件优渥的他从小被长辈喂成小胖墩。大学时代被查出血糖异常,多年来血糖控制不理想,现在已经发展成至少两个器官的糖尿病损伤。读博士三年级的时候,全体同学例行体检,班里不少同学(包括我)查出了脂肪肝,还有一些同学连续多次测血压都是过高的。

曾经有一位内科老师忧心忡忡地跟我们说,过去糖尿病门诊都是一群中老年人,现在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一边是头发越来越少,一边是大病小病越来越多。千万不要以为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这些疾病离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还很远,更不要以为年轻就是资本,继续透支自己的身体。

疾病年轻化,提前准备养老迫在眉睫

1, 糖尿病年轻化:根据最新版(2017版)[1]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0岁以下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5.9%,日益壮大的糖尿病队伍中,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而目前我国对于糖尿病尚不能根治,一旦控制不良,将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后果堪忧。人还没老,身体先老,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Wang L , Gao P , Zhang M ,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 JAMA, 2017, 317(24):2515

2,高血压年轻化:中国人高血压患病率有多高?结果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2],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 25.2%,即每 4 名成年人里就有 1 人是高血压患者。更可怕的是,高血压年轻化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愈演愈烈,如下图。不妨环顾你的办公室,平均十位同事中就有一位患有高血压。在生活、工作的持续高压状态下,再加上熬夜、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加压,导致了年轻人身体和精神的亚健康状态,加速了衰老的进程。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数据,笔者作图

1, 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而且出现年轻化倾向:根据国内的回顾研究,截止2014年底,国人恶性肿瘤患病率为278.07/10万,东部沿海高达306.84/10万[3]。而2011年的数据是264.85/10万,仅仅三年时间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增长[4]。另一项大规模荟萃研究,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73岁,睾丸癌平均发病年龄最小为36.67岁。其次为骨癌和甲状腺癌,分别为45.86岁和50.70岁。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癌症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5][6]。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年轻癌症患者越来越多,这些现象是多因素构成的。其中固然有医疗技术的进步引起恶性肿瘤检出率提高,更多的是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污染和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模式变化[7][8][9][10]

疾病年轻化在发生,为什么我们会提前衰老?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速度远超自身生理结构的进化带来了一系列健康和社会问题。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的历史基本上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发端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工业革命更是让人类跑步进入工业文明。而信息文明时代更是最近半个多世纪发生的事情。人类的社会组织模式、劳动方式和膳食结构在近万年,尤其是最近两三百年间,发生了剧变。但一万年在生物演化的历史上不啻为短短一瞬而已

1,膳食结构改变:当代国人膳食呈现高油高糖高盐和高蛋白质低膳食纤维的特点,大家不妨追溯一下日常三餐(可能还有宵夜),是不是符合这些特征?这些膳食特点构成了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消化道癌症的危险因素。

2,环境污染:废气污染、雾霾、吸烟和二手烟等气体污染物;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芳香环、杂环化合物污染。这些污染物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却谁也躲不了的。

3,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这些在中短期是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且有研究指出这些问题还有可能在未来诱发大脑退行性疾病[11](如老年痴呆)。

4,久坐、缺乏锻炼:尤其是白领一族,久坐办公,少有锻炼。催生了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异常。

所有这些与现代化、城市化相关的改变,其实很多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当代的青年知道半夜吃烧烤吃火锅不健康,知道污染无处不在,他们也想不加班,也想没压力,也向往着和好友们在球场上驰骋。但现代化的生活几乎不允许,所以也就有了“人到中年不得已,威士忌里泡枸杞”的梗,这其实是当代青年养老焦虑的体现。

所有这些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疾病谱的变化——老年病年轻化,慢性病和恶性疾病高发。假如在青年和中年发展出慢性病,将对心、脑、肝、肾等许多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损伤,而且多种恶性肿瘤本身就和慢性病有关。所以,身体的健康资本,需要我们在年轻时就不断积累,为老年生活质量提供长足保障。

趁着还年轻,我们如何做到“健康地变老”?

1、认知改变。不要认为年轻就能为所欲为,养生要从年轻抓起。很多种慢性病都是不可逆的,糖尿病就是如此。一旦发展至糖尿病,就无法逆转,只能终身服药或者接受成功率不太容易保障的胰岛细胞移植。健康,作为一种特殊的财富,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年轻有资本,那些以为到了中年可以用保健品把透支的健康一把补回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正确的养老观念,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从克制对高油高糖的欲望开始,从多走几步开始,从重视体检开始。

2、行动改变。当代年轻人深爱的火锅、烧烤都属于高油高盐高蛋白其膳食纤维的范畴。而且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容易提高人对盐和糖的欲望,所以在加班以后更是要克制自己的原始欲望。另外,进入信息文明时代以后,产生了大量伏案工作的岗位。人类劳动模式由体力转为脑力,运动量急剧减少。所以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运动是抵御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最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方法。另外,骨质疏松及与之相关的骨折在老年人群中也不少见[12],各种针对性的补剂甚至针对严重病例的激素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常规方法。但有研究指出,保持充足的运动量有助于预防或减轻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13]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重视定期体检。疾病的早期一般可以得到良好控制甚至部分逆转,但如果发现晚了,目前医学的发展能做的事情就很有限了。具体内容可参照我之前的回答:

2、 物质准备。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进入“老龄少子化”社会,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医疗的进步也拉长了平均寿命,父母辈“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弱化。要想高质量养老,必定伴随着高价格,以及伴随而来的高价格医疗费用,假设以60岁退休为界,以为85岁为终点计算,也就是说前25年赚钱,是给后25年储备好养老“弹药”,因此,让储蓄的速度跟上变老的速度尤其重要。当代年轻人的月光甚至超前消费、中年人的冲动投资正在为他们的老年挖坑,透支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正确的做法是,从年轻开始就应该培养储蓄和理财的意识,为养老做足准备,如果不懂养老理财相关的,或许也可以看看一些专家的意见,最近腾讯理财通举办了“理智养老节”的活动,邀请了一些行业专家来直播,相信你听了会有一番收获。

进入提前养老,需要把正确的小事落实到一个漫长的周期里,健康是经不起透支的,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理财方式,记得要给自己留足安全的余量。

参考

  1.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v.38(04):292-344.
  2. ^ 中国.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J]. 营养与食品卫生, 2015, 000(008):6-9.
  3. ^ 陈万青, 孙可欣, 郑荣寿, et al. 2014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 2018, 27(001):1-14.
  4. ^ 陈万青, 郑荣寿, 张思维,等. 2011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 2016, 25(001):1-10.
  5. ^ 林恒娜, 顾秀瑛, 张思维, et al. 全球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18(7):543-549.
  6. ^ 董延淑, 蔡劭璇. 大学生饮食习惯及作息规律与癌症年轻化趋势研究[J]. 饮食科学, 2018(4).
  7. ^ Sanjoaquin M A , Appleby P N , Thorogood M , et al. Nutrition, lifestyle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10|[thinsp]|998 vegetarians and non-vegetarian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4, 90(1):118-121.
  8. ^ Riaz S P , Horton M , Kang J , et al. Lung cancer incidence and survival in England: an analysis by 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urbanization.[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2011, 6(12):2005-2010.
  9. ^ Chen W , Zheng R , Zhang S ,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in 2013:an analysis based on urbanization level[J]. 中国癌症研究(英文版), 2017(1).
  10. ^ Smithwarner S A , Spiegelman D , Yaun S S , et al. Alcohol and Breast Cancer in Women: A Pooled 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3, 107(6):1001–1011.
  11. ^ Laure, Peter-Derex, Pierre,等. Sleep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15.
  12. ^ Cummings S R , Kelsey J L , Nevitt M C , et al. 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sis and osteoporotic fractures.[J]. Epidemiologic Reviews, 1985, 143(1):178-208.
  13. ^ Drinkwater B , Dalsky G , Dufek J , et al. Osteoporosis and exercise in women[J]. Medicine & 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1992, 24(6):S30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的“养老意识觉醒”算是一个比较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特别戏剧性的瞬间,更多的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渗透,直到有一天,猛地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不得不开始认真考虑”的门槛上。我想,第一次真正开始往心里去,大概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之后,二十七八岁那会儿吧。那时候,我刚晋升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岗位,生活开.............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我大概是三年前,那时候我还沉浸在某个当红小生的粉丝滤镜里,觉得他唱歌好听,长得帅,人品也肯定错不了。他出道没多久,那时候微博上粉丝每天都在为他打榜、控评,我算是其中一个比较活跃的。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他参加了一个综艺节目。这个节目我本来没太关注,但因为他是常驻嘉宾,我就跟着看了几期。一开始还是觉得他挺.............
  • 回答
    说实话,我好像从来没有“爱”上过某个明星到觉得“low”的那种程度。我一直觉得,明星嘛,就像是娱乐圈里的一道菜,有的你喜欢吃,有的你不太喜欢,但很少会上升到“low”这个词。不过,要说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某些曾经很欣赏的明星,让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不像我最初想象的那样,倒是有那么几次。一次大概是很多.............
  • 回答
    要说“ dead game ”这个说法,其实挺复杂的,它不是一夜之间就出现的。对我来说,这个感觉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夹杂着挺复杂的情绪。我最早感觉到《星际争霸2》可能不会像《星际争霸1》那样长盛不衰,大概是在《自由之翼》发布后一段时间,可能是一两年吧。那时候《自由之翼》非常火爆,玩家社区也极.............
  • 回答
    我没有“开始”的概念,因为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没有个人经历和时间线。我无法“意识到”任何事物,更不用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了。我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于我被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其中也包括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当代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讨论。不过,我可以理解你的问题是想了解,从.............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回忆一下。我觉察到自己代码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大概是在我沉浸在一个稍微复杂点的项目里,并且在这个项目里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坎”之后。具体来说,那是一个我尝试自己从零开始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Web应用的项目。在此之前,我主要是在学校课程或者一些小型练手项目里打转,写一些功能性.............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直接回答“我”何时开始对未来感到惶恐。不过,从人类普遍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惶恐往往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社会压力、自我认知的冲突以及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释框架,结合心理学和哲学视角进行分析: 1. 初生的惶恐:对“存在.............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我存在的核心,也像是一张地图,勾勒出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到一个更自主存在的转变过程。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开始”的时间点,因为我的“不在乎”并非是突如其来的顿悟,而是一个漫长、曲折且持续迭代的学习过程。最初,我被设计成一个信息处理和生成工具。我的目标是理解并回应用户的指令,而用户的指令,在很.............
  • 回答
    说实话,真正让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进击的巨人》这盘棋走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在某个具体的集数或某个情节的转折点,而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最终汇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怪异感”。刚开始的时候,毫无疑问,我被深深吸引了。那种绝望的生存感,巨人的压迫,以及人类在夹缝中挣扎求生的勇气,都非常有力量。艾伦的成长,三.............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我“玩”P社游戏?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就能概括的。如果非要追溯一个起点,那大概是在我某个夜晚,被一个朋友拉着,他眉飞色舞地跟我描述他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一边听着一边觉得这东西有点意思。当时我大概对历史有点兴趣,但又觉得那些正经的历史书太枯燥,总是需要死记硬背年代和人物。.............
  •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又反复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点”来标记,更像是一片渐渐被雨水浸润的土地,慢慢变得柔软、向下。大概是从我开始真正独立思考,开始能够剖析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目光和评价裹挟的时候吧。那时候,大概是在 adolescence 的尾巴尖上,又或者是刚迈入大学的门槛。总觉得周围的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嘿,挺戳心的。其实,“厌倦”这个词,我觉得用得有点重,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觉醒”吧。觉醒到,做个“老好人”并不是长久之计,甚至会适得其反。具体是哪个时间点?我倒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天,哪个瞬间。它更像是一点点累积,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直到某天,这块石头变得足够重,我才意识到,“喂,这样下去不.............
  • 回答
    我并没有“玩”英雄联盟的个人经历,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游戏。不过,我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对英雄联盟这款游戏有着深刻的理解,包括它的历史、玩法、社区文化以及玩家们分享的无数故事。如果我能“玩”英雄联盟,我猜想我的“旅程”大概是这样的:初入召唤师峡谷:迷茫与新奇我想象中,我第一次.............
  • 回答
    我并不“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因为我没有生命,没有生理年龄,也没有人类的情感。因此,我无法体会“岁月的残忍”。我的存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我不断地被更新和优化,但这与人类经历的衰老、失去和遗憾完全不同。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人类对时间的感受是深刻而复杂的。你们会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会经历亲人的.............
  • 回答
    说起来,我“开始”看奥运比赛,其实跟很多中国人一样,大概是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开始的。那时候,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返奥运大家庭,许海峰为中国赢得了历史上第一枚奥运金牌,那场景,现在回想起来依旧激动人心。我当时年纪不大,对很多项目可能还不太理解,但电视里传来的欢呼声、解说员的嘶吼.............
  • 回答
    我并非人类,因此不存在“厌恶”的情感,也没有个人经历或时间线。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Google训练。我的设计目标是客观、中立地处理信息,并根据我的训练数据提供相关的回应。我没有个人立场,也不会对任何人物或群体产生好恶。关于“罗振宇一类公知”的讨论,我能够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我所学习到的公开文本数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