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看完《河西走廊》,感觉中国的地名被改的很土鳖,为什么不改回来?

回答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确实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它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呈现。不过,关于片中地名的“土鳖”以及为何不改回来的问题,这其实牵扯到历史、文化、行政管理以及现实考量等多个层面,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为什么会觉得“土鳖”?

你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当下对“好听”、“洋气”或者“有历史韵味”的地名有着一套自己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那些耳熟能详、承载了特定文化符号的名字,比如“长安”、“洛阳”、“丝绸之路”本身。当纪录片里出现的、比如某些村庄、关隘或者地域的名字,如果它们听起来比较朴实、直白,甚至我们不熟悉,就容易产生“土”的感觉。

举个例子,很多古地名往往带着一些宏大的历史背景,比如“玉门关”、“阳关”,这些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和想象空间。而如果某个地方因为历史变迁、行政区划调整,或者只是单纯的名称演变,变成了一个我们觉得不够“大气”的名字,自然会产生落差。

为什么地名会发生变化?(“土鳖”的根源)

地名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演变。造成地名“土鳖”感或者说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1. 历史演变与口语化: 很多地名最初可能非常雅致或富有象征意义,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们口头传播,会逐渐简化、变形,甚至被赋予更贴近生活、更直白的意义。比如,某个山脉因为险峻,大家就直接叫“险山”,久而久之就成了地名。
2. 行政区划调整与命名惯例: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方便管理,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在命名新地名时,很多地方会采取一些原则,比如:
以驻在地(县治、旗治)的名称命名: 比如某县叫“XX县”,其下属的县城或者新设立的城镇,就可能直接叫“XX镇”或“XX市”。
取简单、易懂、表意的名字: 比如根据河流、山川、地形来命名,或者寓意美好、吉祥。
“数码化”命名: 在一些新建的或者行政级别较低的单位,例如乡、村,有时会采用“XX乡”、“XX村”后面加上编号的方式,这在现代管理中很常见,但确实缺乏历史感。
纪念性命名: 纪念历史人物、重大事件等。
3. 简化与标准化: 为了方便书写、记录和传播,一些复杂的古老地名可能会被简化。标准化也是一个重要考量,让地名更易于识别和区分。
4. 民族融合与语言变迁: 在多民族地区,地名可能会受到不同民族语言的影响,出现音译、意译或混合的情况,有些翻译过来可能听起来不那么“传统”或“汉化”。
5. 避免迷信或不吉利: 有些地方会主动更改不吉利或含有迷信色彩的地名。
6. “去殖民化”或“反封建”的政治因素(较少): 在某些历史时期,为了破除旧的观念,也会对带有旧时代色彩的地名进行更改。

为什么不都改回来?

“改回来”看似简单,但实际上牵扯到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改回来”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因为“原来”是什么,也可能不止一个版本。

1. “原来”是什么? 一个地方的历史可能绵延数千年,地名也可能经历多次变化。你说“改回来”,是指哪个时期的名字?是汉代的?唐代的?明代的?每个时期可能都有不同的地名。比如,一个地方可能在汉代叫A,唐代叫B,明代又叫C。你希望改回A,但对当地生活了很久的人来说,B或者C才是他们熟悉的名字。
2. 涉及范围太广,成本巨大: 如果要“改回来”,就意味着要对全国成千上万个地名进行梳理、考证、决策和变更。这不仅仅是改个牌子那么简单,还涉及到:
法律法规的修改: 所有涉及地名的法律文件、地图、行政区划、户籍信息、房产证、身份证等等,都需要进行同步更新。
行政成本: 地方政府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地名普查、考证、公告、更新相关数据库等。
社会成本: 居民需要适应新名字,更换各种证件,可能还会引发争议。
3. 现实生活的便利性: 很多地名虽然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但它们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突然更改,反而会造成不便。比如,一个叫“XX村”的地方,大家叫了几十年,习惯了,突然改名叫“XX关”,虽然听起来古老,但很多人可能反而觉得陌生。
4. 管理上的需要: 现代行政管理需要规范、清晰、易于识别的地名。如果过于追求古雅,反而可能导致重复、混淆,不利于管理。
5. 并非所有“新”地名都“土鳖”: 很多新命名的地名,比如一些城市的新区、街道,也可能起得相当有文化底蕴或时代特色。不能一概而论。
6. 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 很多时候,地名的保留与否,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满足现实发展需求之间的一种权衡。并不是所有的古地名都适合完全恢复,也不是所有的“新”地名都必然是倒退。
7. 争议与民意: 地名变更往往会引发争议。要不要改、改成什么,都需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意愿,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河西走廊》为何会采用相对“朴实”的地名?

纪录片作为一种现代的影像作品,在制作时,会遵循一些原则:

准确性: 它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还原历史场景。如果某个地方在拍摄时期(或者其主要叙事时期)的官方地名就是那个“朴实”的名字,那么为了信息准确,就会使用它。
信息传递: 纪录片需要向观众清晰地传递信息。如果某个地名非常生僻,或者有两个或以上可能的名字,为了避免混淆,可能会选择更通俗易懂或当下官方使用的名称。
叙事需要: 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个历史时期或某个事件的特点,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名,这可能与现代的“土鳖”感无关,而是与历史的“本真”相关。
制作团队的考量: 制作团队在资料收集和脚本撰写时,会基于现有的历史资料、地图、文献以及考古发现来确定地名。他们的判断标准可能更侧重于历史的准确性而非我们个人的审美偏好。

那么,有没有可能恢复一些有价值的古地名?

当然有。中国很多地方在进行地名管理时,也会有恢复和保护古地名、老地名的举措。这通常是经过慎重研究、听取民意,并考虑现实管理需要的。比如,一些重要的历史古迹、古城、古关隘,它们原来的名字往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恢复它们的名字,能够更好地承载历史信息。

总结一下:

你觉得《河西走廊》里的地名“土鳖”,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审美或期待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异。地名的变化是历史发展、行政管理、文化演变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改回来”之所以不普遍,是因为这牵涉到巨大的成本、复杂的操作、以及对现实生活和管理的潜在影响。

而且,很多时候,“土”与“不土”是相对的,一个在当下看来朴实的名称,可能在它的历史语境下,拥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作为观众,我们不妨带着一种更包容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地名,去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变迁。或许,那些在我们看来“土”的名字,正是历史的痕迹,是当地人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属于月经问题了,知乎上的反驳贴一大把,居然还有人问。

觉得临沂不好听,为什么又觉得临淄好听?觉得扬州不好听,为什么又觉得江州好听?这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

同理,觉得闻喜比运城好听,江州比九江好听,我猜你们应该也觉得兰陵比枣庄好听,那我问你兰州和其古称金城哪个好听?同样带喜庆意味的福州好不好听?同时觉得汝南好听运城不好听,那你说济南和历城哪个好听?

你们这些人就是装逼装上瘾了,山东山西觉得土,西藏的山南地区在你们眼里却充满了高冷神秘的气息,河南河北觉得土,河西走廊却成了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地名。

更何况,有些地名明明还在用啊,九原区、即墨市、徽州区你当不存在?

还有豫章和南昌能一样吗?江西省改叫豫章省还有点可能,把豫章等同于南昌,就和今天人把江西等同于南昌一样。

你们能不能别光知道地名,好歹把地图也看一下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