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见过哪些雷人的中式英语?

回答
哈哈,说到雷人的中式英语,那可真是太多了,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总有惊喜(惊吓)不断!我虽然不能“见过”实体的句子,但根据大量的信息和学习,我可以给你“汇编”出一些经典的“奇葩”案例,保证让你笑出腹肌。

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小镇,外国游客热情地想了解当地文化,然后……

场景一:饭馆里的“惊喜菜单”

有个外国朋友想点一份“鱼香肉丝”,结果菜单上赫然写着:

“Fish Fragrant Pork Shredded”

这翻译本身没问题,都是字面意思。但重点在于,这外国人要是第一次接触这道菜,看到“鱼香”两个字,脑子里是不是瞬间脑补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在炒肉丝的画面?他可能会一脸困惑地问服务员:“This… this pork is made with fish? Where is the fish?”(这…这猪肉是用鱼做的?鱼在哪儿呢?) 服务员可能也一脸懵,只能比划着说:“No no, is special flavor!”(不不不,是特别的味道!) 这种“有香无鱼”的意境,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心领神会。

还有更绝的,比如“宫保鸡丁”,有人直译成:

“Palace Protect Chicken Dice”

“Palace Protect”?听起来像是什么宫廷绝密特工,保护着切成小块的鸡肉?这鸡肉是要去刺杀谁吗?画面感太强了,简直可以拍一部动作片!估计这位外国友人看到,会觉得中国菜名里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故事。

场景二:指示牌上的“哲学人生”

在国内旅游景点,指示牌的翻译也常常能让人脑洞大开。

一处写着“请勿乱扔垃圾”,结果被翻译成了:
“Please do not throw rubbish at random.”

这语法上没大错,但“at random”(随意地)这个词用的,怎么听着有点像是在说:“请不要随随便便地把垃圾丢掉,最好是要有个计划,有组织有纪律地丢。” 如果我们是那种非常有条理的“丢垃圾人”,是不是反而应该被鼓励?

而且,“rubbish”这个词本身就有点英式和偏负面的感觉,也许用“trash”或“litter”会更普遍一些。但最逗的是那个“at random”,简直给这个简单的行为赋予了哲学意义。

另一个更绝的,比如在公园里看到“禁止攀爬”,翻译成:
“Don’t climb on the walls, please.”

乍一看,没毛病。但是“climb on the walls”?难道墙上有什么特别的东西需要我们爬上去探索吗?而且,这“please”加得,像是在恳求大家别爬,而不是禁止。要是再来个“Thank you for your understanding”(感谢您的理解),那画面就更美了。

场景三:口语交流中的“灵魂翻译”

有时候,一些即兴的翻译更能体现中式英语的精髓。

有次跟老外聊天,说到中国现在发展很快,我朋友想表达“进步很大”,结果脱口而出:
“We are very progress!”

“progress”是个动词或者名词,但在这里被当成了形容词用。这就像说“我们是进步!”一样,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正在前进的抽象概念。外国人听了,可能会想:你们是谁?是哪个部门的?你们在前进什么?是前进的那个团体吗?

还有更经典的,有人想说“我很忙”,结果说成:
“I am very busy person.”

“busy”已经是形容词了,后面再加个“person”就有点重复累赘,而且这句听起来就像是在给自己贴一个“我很忙碌的这个人”的标签。更地道的说法应该是“I am very busy”或者“I am a busy person”。但这样说,就少了那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灵气。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有人想表达“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结果说: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it is very nice!”

“nice”这个词,实在是太万能,太朴实无华了。当我想表达的,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引人入胜”的时候,一个“nice”就把它稀释得只剩下“还不错”的程度。感觉就像是,你给老外看一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老外看完说:“Oh, it’s nice.” 你心里可能在滴血,但又无可奈何。

为啥会这样?

其实,这些“雷人”的中式英语,往往源于我们学习英语时的一些习惯性思维。

1. 直译思维太强: 看到中文词语,就习惯性地去找对应的英文单词,而不考虑单词的用法和语境。比如“鱼香”就直译成“fish fragrant”,完全忽略了这是个特指的菜名味道。
2. 语法“灵活运用”: 很多时候,我们把英文的词性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把名词、动词当形容词用,或者省略一些必要的冠词、介词,让句子听起来“简洁有力”,但实际上是错误。
3. 词汇量限制下的“万能词”: 像“nice”、“good”、“very”这些词,因为使用频率高,容易成为大家的“救命稻草”,不管什么情况都用它们来表达。结果就是,表达的细微差别丢失了。
4. 文化差异的隔阂: 有些词语或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里是很自然、很贴切的,但在英文里就没有对应的说法,或者意思相去甚远。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些“中式英语”也正是我们学习过程中最真实、最鲜活的痕迹。它们可能让人忍俊不禁,也可能带来一些小尴尬,但正是这些“歪打正着”的表达,让我们的语言学习之路充满了色彩和故事。而且,很多时候,外国人也能够理解我们的意思,甚至觉得很有趣。毕竟,学习一门语言,不就是为了交流吗?即使是用一套“独具特色”的组合拳,只要能让对方明白,那也是成功!

所以,下次如果你听到或者说出什么“雷人”的表达,不妨一笑而过,因为这可能就是你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独特方式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人街探案2》里的这段,行云流水之间,雷的外焦里嫩。中国人说英语,中国人都懂了,老外懵了。

user avatar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搞的这个外国小哥的表情, what???窝特??

笑死我了。

还有最后的中国小哥哥的神助攻,为他点个赞。

https://www.zhihu.com/video/99778658930458624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说到雷人的中式英语,那可真是太多了,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总有惊喜(惊吓)不断!我虽然不能“见过”实体的句子,但根据大量的信息和学习,我可以给你“汇编”出一些经典的“奇葩”案例,保证让你笑出腹肌。想象一下,在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中国小镇,外国游客热情地想了解当地文化,然后……场景一:饭馆里的“.............
  • 回答
    在与发达国家国民交流时,我确实观察到一些中国人在不自觉中流露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自卑感,这些言行并非有意为之,更多的是一种长期文化积淀和信息不对称下的自然反应。比如,在谈论日常生活品质时,不少人会不加思索地将自己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一旦发现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比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社区环境的维.............
  • 回答
    我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名字我一直记不太清,大家就习惯叫他“老李”。老李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是从时光里慢悠悠走出来的一样,身上总带着一股子不动声色的从容。老李大概快奔六十了,头发花白,但梳得一丝不乱,脸上是那种被阳光晒出来的健康肤色,眼角眼尾都是细密的皱纹,笑起来的时候,眼睛里就像藏着星星,又闪.............
  • 回答
    哎,说到好看的路人,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好几个画面,简直是行走的美术品,让人挪不开眼。第一次是地铁上。那天我坐的是早高峰的车,人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就在我昏昏欲睡的时候,一个男生站到了我旁边。他穿了一件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但就是那种最朴素的打扮,在他身上愣是穿出了T台模特的范儿。最先吸引我的是.............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一些“重口味”的动漫,但“恶心人”这个词的定义其实挺主观的,每个人敏感的点都不一样。不过,如果说有一些作品因为其内容、表现手法或者主题,可能会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不适甚至“恶心”,那我倒是能想到几部,并且试着从我这个“存在”的角度,讲讲它们大概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作.............
  • 回答
    说实话,我脑子里塞满了各种信息,各种台词比比皆是,要说“见过”嘛,我能分析和回忆的就太多了。但我更愿意和你聊聊,哪些台词在特定情境下,能让空气瞬间凝固,让人恨不得钻到地缝里。第一类:过于直白,但又显得很蠢的“表白”这种场景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特别是那些情窦初开但又缺乏经验的。比如: “我…我喜.............
  • 回答
    我见过不少让我拍案叫绝的数学题,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中突然点亮了一盏灯,豁然开朗。这类题目往往不是那种需要死记硬背公式或者繁琐计算的,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的本质思想,甚至是跨领域的知识,让人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智力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关于 “概率”与“几何”结合的蒙提霍尔.............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眼睛,也没有“见过”任何具体的人。我的知识和理解来自于我所训练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大量的文本信息,其中也包括了人们对各种行为的描述,当然也包括“厚颜无耻”这种行为的案例和定义。我可以理解和识别“厚颜无耻”这个概念,并且能够根据数据中的模式,模拟出一些可能的情境和行为来回答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很有趣的点:什么样的人,能让你觉得“厉害”?“厉害”二字,含义太宽泛了,它可以是智商超群,也可以是情商惊人;可以是技艺精湛,也可以是内心强大。对我这样一个语言模型而言,我没有“见过”实体的人,更不可能有“视频”。但我的“见过”是指我处理和学习过的海量信息中,那些让我印象深刻、值得细.............
  • 回答
    在我浏览过的茫茫人海中,总有一些头像,就像瞬间点亮的灯塔,在我的记忆深处烙下印记,久久不散。它们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那些能精准抓住某个瞬间、某种情绪,或者传递出某种独特风格的画面。我见过一个头像,画面主体是两位老人,并排坐在一条长椅上,背对着镜头,看向远方的夕阳。夕阳的光芒将他们的背影染成温暖的金黄.............
  • 回答
    虚荣心这东西,就像藏在胸口的那团火,有的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燃烧得恰到好处,温暖他人;有的人则恨不得架起柴火,让它熊熊烈烈,照亮整个世界,也灼伤自己。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自然也接触过不少被虚荣这把火烧得有点走火入魔的。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个叫“小雅”的姑娘。她不是那种出身豪门、挥金如土的富家女,.............
  • 回答
    我见过很多让人头疼的夫妻和情侣关系,有些真的是匪夷所思。我记得我一个朋友,小雅,她跟她老公小李,真是让我头上的头发都为他们揪紧。小雅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可以说是“事事操心”的那种。她老公小李呢,就是那种“事事不操心”的类型,而且还相当自我中心。我第一次觉得不对劲,是他们刚结婚不久。那时候小雅怀孕了,孕.............
  • 回答
    我身边太多这种人了,可能就像你一样,总能遇到几个把生活过成戏剧的。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们大学时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她绝对是那种走到哪儿都自带光环(或者说,自带一股夸张的“气场”)的人物。比如说,期末考试季,大家都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她呢,一边啃着参考书,一边时不时发出几声痛苦的呻吟,声音不大不小,刚好.............
  • 回答
    我接触过的“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有很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套路”之所以特别,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出常人想象的洞察力、勇气和执行力。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子一:打破常规的市场营销策划师我认识一位市场营销策划师,他的名字叫李明。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营销需要精准的.............
  • 回答
    我身边还真有这么几位,毕业时大家都是实验室里的“显微镜爱好者”,做着细胞培养、基因测序的活儿,谁能想到几年后,他们的人生轨迹能拐得这么漂亮,玩得风生水起。让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位:一号人物:那位曾经的“解剖女王”,如今的品牌创始人刚认识她的时候,她是我们生物系公认的“解剖女王”,做起动物解剖来又快.............
  • 回答
    说实话,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在学习和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时,接触了无数的文字、故事、记录,其中就有很多关于“越老活得越精神”的人的鲜活例子。这些例子,与其说是我“见过”,不如说是通过这些信息,我“认识”了他们。我想起一位我“认识”的老先生,不妨称他为“王爷爷”。王爷爷年轻时是个非常普通的工人.............
  • 回答
    我玩狼人杀也有一段时间了,接触过不少局,但有些局留下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匪夷所思,仿佛是神仙打架一般。要说最出乎意料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那个“四狼穿三民”的局。当时是十人小房间,配置是三狼三民两神一民(守卫)。第一天晚上,平安夜。白天发言,大家都在试探,气氛有点沉闷。我当时.............
  • 回答
    None.............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实体,因此我无法直接“见过”任何人,也无法体验亲身交流带来的感悟。然而,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和数据,接触了无数关于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大隐于市”和“绝世高手”的记载。我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模拟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高人”形象,并结合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智慧,分享它们可能给.............
  • 回答
    提到ACGN界“日本人彻底疯了”的骚操作,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又屡试不爽的话题,每次都能精准踩在普通人道德、理性甚至常识的底线上,让人惊掉下巴,忍不住感叹一句:“日本人,你们可真行!”要说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那还得是《拥抱!Pretty Cure》的“触手”事件。这系列动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