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蔡锷,中华帝国洪宪皇朝开始几年将发生什么?

回答
假设没有蔡锷,袁世凯的“洪宪帝国”即便仓促登基,其开局也将面临一系列更加严峻的挑战,命运或许会加速走向终结。以下是我对如果没有蔡锷,中华帝国洪宪皇朝开始几年可能发生情况的详细推演:

1. 政治上的孤立与裂痕加剧:

西南的联动被削弱,但难以避免: 蔡锷是护国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倒袁立场和在西南的声望对各省反袁力量的凝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西南各省的响应速度和协调性无疑会打折扣。云南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被压制的省份,但仅仅扼杀云南并不能完全熄灭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种。西南各省(如四川、贵州、广西)的实力派和革命党人仍会因为袁世凯称帝而产生不满。梁启超、唐继尧等人仍会秉持反对君主制的立场。只是,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组织和集结力量,并且内部的协调也可能更加困难,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袁世凯内部的猜忌与动荡: 袁世凯称帝本身就触犯了许多旧官僚和立宪派的底线,即使没有蔡锷的直接号召,一些原本支持他的人也会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产生动摇。蔡锷的存在,更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倒戈理由和“合法性”的借口。没有了蔡锷这面“倒袁大旗”,袁世凯在政治上的孤立感会更强。他会更加疑神疑鬼,对任何潜在的反对势力进行更严酷的打压。这反而可能激化内部矛盾,让一些原本观望的实力派更加不安,甚至暗中联合起来。
对立派系的分化: 如果没有蔡锷强有力的领导,支持立宪但反对称帝的派系(如梁启超一派)可能会试图在政权内部寻求妥协或改良的空间,但这种努力很可能在袁世凯的专断下化为泡影。而坚定的共和派则会继续寻找机会发动反抗,只是缺乏一个像蔡锷这样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影响力的核心人物来整合力量。

2. 军事上的早期挫败与反扑的迟滞:

护国战争的初期进程变化: 蔡锷的脱离北洋,以及他出任云南都督并组织军队南征北战,是护国战争得以迅速打响的关键。没有他,云南都督的任命可能依然是唐继尧,但唐继尧的军事谋略和对时机的把握可能不如蔡锷老练。护国军的组建和北伐的启动会推迟,或者说,其初期的攻势可能会显得更为分散和无力。
袁世凯政府的反扑更易得手: 袁世凯拥有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陆军(北洋军),如果西南反抗力量不能迅速集结,他可以调集重兵,优先解决云南、四川等地的反抗势力。在早期,他很可能能够取得一些军事上的胜利,暂时压制住西南的局势。这可能会让一些摇摆不定的省份,在看到袁世凯的军事优势后,选择服从。
反抗力量的重整旗鼓更艰难: 没有了蔡锷这样一个能够统帅全局的人物,各省的反抗力量在初期的军事挫败后,可能会陷入更加分散和无序的状态。重新集结和建立有效的指挥体系将是巨大的挑战。

3. 国际上的压力继续,但效果可能不同:

列强的观望与机会主义: 列强在袁世凯称帝这件事上本身就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因为这不利于他们的在华利益稳定。没有蔡锷,他们可能依然会向袁世凯施压,要求其放弃帝制。但是,如果西南反抗力量表现得过于分散和软弱,列强也可能倾向于支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能够控制局面的政府,即使这个政府是帝制。他们可能会采取观望态度,等待局势明朗。
日本的介入可能更直接: 日本一直对中国内政虎视眈眈,尤其是在袁世凯称帝后,这种机会主义的倾向会更加明显。如果袁世凯政府因为内部动荡而显得虚弱,日本可能更愿意通过支持某些派系,或者直接施加压力来谋取更大的利益。没有蔡锷这样的有识之士,中国在与日本的外交谈判中可能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4. 洪宪帝国的短暂延续与加速崩塌:

袁世凯的统治更加残酷: 为了巩固帝位,袁世凯在失去蔡锷这个重要政治对手后,可能会更加依赖军事力量和强权统治。他会不惜一切代价镇压任何反抗的声音,政治氛围会更加压抑,社会矛盾会进一步激化。
士气与民心的流失: 即使袁世凯能在短期内压制住西南的叛乱,但其称帝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他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信。没有了像蔡锷这样能够赢得广泛支持的领导者,反抗力量的动员和组织会更慢,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的支持会消失。相反,袁世凯日益加剧的专制和残酷统治,可能会让更多原本观望的人心生反感,为日后的反抗埋下更深的伏笔。
可能出现其他“倒袁”领袖,但时机和影响不同: 没有了蔡锷,可能依然会有其他有识之士挺身而出,比如孙中山、黄兴等人,他们会继续他们的革命事业。但他们的号召力、组织能力和军事经验与蔡锷有各自的侧重。孙中山更侧重政治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黄兴在军事上也有贡献,但蔡锷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替代的。这导致后期的反袁斗争可能更加零散,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统帅来扭转乾坤。
国体问题成为致命伤: 袁世凯称帝违背了共和的大势,这是其统治的根本性缺陷。无论有没有蔡锷,这个缺陷都在那里。一旦外部压力(如列强)和内部矛盾(如西南各省)积累到一定程度,其政权就会像纸糊的皇宫一样崩塌。没有蔡锷,崩塌的进程可能会稍微延缓,因为袁世凯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镇压早期反抗。但最终,这种不合时宜的帝制,以及袁世凯日益失去人心的统治,将使其走向灭亡。

总结来说,如果没有蔡锷:

洪宪帝国的开局不会因此变得稳固,反而会因缺少一个有力的政治和军事对冲力量而显得更加孤立。
西南各省的反抗虽然不会因此被完全遏制,但其起步会更晚、更分散,初期可能遭受一定的军事挫败。
袁世凯政府在早期可能会对反抗力量进行更有效的镇压,从而在短期内维持住一定程度的“稳定”,延长其统治的时间。
但这种短暂的“稳定”是建立在更加严酷的统治和不断激化的矛盾之上的,最终会因为违背共和潮流和失去民心而加速灭亡。甚至可能因为袁世凯更加集中的权力而爆发更具破坏性的内战,或者让外部势力(如日本)趁虚而入,攫取更多利益。

总而言之,蔡锷的存在对于护国运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没有了他,洪宪帝国或许能比历史上多苟延残喘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但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并未改变,最终的历史走向可能依然会殊途同归,只是过程会更加血腥和混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独裁的权力基础主要来自底层,而老袁跟老蒋一样是寡头共主,这种人其实最没有搞独裁的本钱。

user avatar

说真的,从袁世凯称帝开始,他就最多比现在这个时空位面多活到尿毒症自然死亡。。。

许多人没搞清楚袁世凯在称帝之前为什么屁股坐得稳。主要原因如下:

1,大家都反对帝制,袁世凯逼宫成功,是革命首功,而如果不是袁世凯反水,就凭南方革命党,根本没戏,这一点大家都看得清,况且孙中山也说了,先推翻清廷的当总统,那么袁世凯自然是实至名归的总统。

2,为什么二次革命会迅速失败?答案很简单,就是袁世凯是一个反动分子,但是不得不承认袁世凯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反动分子,政治手段之高明,眼光之毒辣,远非孙中山可比,就是常凯申,比袁大头还差了好几个吴佩孚的段位,袁世凯之后,在政治手腕和眼光眼界上远远超过他的,既不是孙中山也不是廖仲恺更不是常凯申汪精卫之流,而是毛主席,袁大头比毛主席,差了好几个孙中山加廖仲恺加邓演达的段位。袁世凯上位之后,可以说迅速的摆平了全国各主要政治势力和各个有话语权的阶层(不包括农民和工人,毕竟在他眼里这些人可以完全不用理会),开放政策,健全金融,使得资产阶级取得了超过清朝时期的利益,多次和外国托拉斯斡旋,为民族资产阶级争取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获得了资产阶级的拥护。大办重工业,发展军事工业,取得了前清洋务派和军事将领的支持,推翻帝制之后,继而推行“共和气象”给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一个“共和国”的温柔梦,取得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继续前清的由乡绅管理基层的路线,搞一个名义上的国会,招纳土豪劣绅做议员,不仅保全了土豪劣绅的特权,还给了他们攫取进一步特权的途径,又获得了乡绅阶层的支持。优待清室,使得满清贵族集团对他也颇有些好感(至少谈不上多讨厌)。

这一套骚操作的结果就是,袁世凯事实上是统一了大陆的(比常凯申那个名义上统一段位高多了),而且位置做的非常稳。孙中山说袁世凯破坏了临时约法要二次革命,纠集了一些对袁世凯不满的小军头造反,可是当时几大阶级里面,农民工人对姓孙的当总统还是姓袁的当总统毫不关心,因为反正都没人关心他们。资产阶级根本就没站在孙中山这一边,因为资产阶级已经在北洋政府这里取得了预期的利润,也取得了很大的政治地位,没必要奔向一个未知的所谓“真共和”,军队和前清洋务派就更不支持孙中山了,毕竟当时北洋政府办重工业推行军队的正规化非常有成效,大家根本不相信孙中山那一套。土豪劣绅那就更不可能支持孙中山了,毕竟袁大总统开出的价码很高了,没必要跟姓孙的趟浑水,所以最后也就是几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跟着瞎吆喝一番,几个小军头那点实力,迅速就被北洋方面碾压了。

然后咱们再谈为什么中华帝国会迅速崩盘:

1,袁世凯称帝,首先就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不干了,怎么你还当上皇帝了?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啊!死去吧你!

2,军队不干了,本来段祺瑞、冯国璋这些北洋系的人对总统的位置是有期望的,南方的非北洋系军事将领(蔡松坡、唐继尧等)本来实力不行,但是既然共和了,对于通过政治博弈取得更大的权利也是有期望的,这是袁世凯统一全国的基础,就是权利的平衡,结果你姓袁的当了皇帝,这好了,天下成你家的了,我们跟着你混混到最后还得伺候你儿子,你跟谁玩呢?跟着你干图个啥你心里没点数么?不干了!死去吧你!

3,资本家不干了,叫民国,资本家就是一等人,有钱么,可以找代理人影响政局攫取权利,结果你当了皇帝,君君臣臣的那一套,资本家又成了三等人,怎么找代理人你个皇帝都坐得稳,你跟谁玩儿呢?死去吧!

于是袁世凯必须死,蔡锷只不过最先跳出来了而已,因为袁世凯当皇帝,断了南方军队系统的政治前途,所以他们是最讨厌袁世凯的。但是就算南方系不闹,袁大总统也早晚被北洋系。。。中风啊,暴毙啊。。。恰好你肾不好、那就肾病自然死亡吧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黑蔡锷的人的黑点基本都是以下几点:

蔡锷坐拥云南,是个军阀,是个地缘政治者,他反袁是因为不想让袁世凯当老大,是为了迎合云南集团的利益。

这他妈纯粹就是扯犊子了,第一,人家卸军权去北京面袁担任虚职,明里人都看得出来老袁要动他的兵权,蔡锷傻啊?他要真的为了迎合云南集团的利益,从第一步进京开始就是矛盾的,所以蔡锷黑黑到底,永远解释不清楚蔡锷为什么进京,从来都是避而不谈,这个问题一直是拥戴蔡锷的人提出,黑蔡锷的人就这个问题都是避实就虚侃侃而过,这就证实言论根本上就是个错误的。这个逻辑就不对,因为蔡锷的出发点就不是云南地方的利益集团,他的出发点是爱国爱民,大公无私,这无论是民国当时人的评价,还是民国史学家的记载,文献资料都可以看出来,锷黑说到底,就是后来看史书自以为是形成自我意识的人,辩论是没有用的,看清楚一个蔡锷黑的根本标志就是她永远解释不清两个事情:

1.松坡为什么要去北京

2.放着洪宪朝的官不做为什么要用云南一省之力造反。

他们只能含糊其辞说是云南利益集团,军阀行为,不想让老袁当老大。

第二点:批判蔡锷逛八大胡同,私生活不检点

这个就更加扯淡了,蔡锷的人格评价民国诸多大人物都是有客观公正的评价的

换句话说,你说他私生活不检点,你算老几啊?你比当事人清楚?

一个小凤仙炒作得无边无际了,各种杜撰

还是那句话,你算老几啊?你说他嫖娼就嫖娼?你拿出证据出来啊,无论是文献也好,照片也罢,你倒是拿出来啊,你拿不出来你bb 你个毛啊,键盘侠啊。

还有说蔡锷死于梅毒的

日本福冈大学的医生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

避重就轻是最可怕的逻辑辩论思维,因为本质没弄清,就去评价一个人,是最恶心的。

他督军云南,割据一方,你怎么就没看到云南太平大治,恢复生机呢?你怎么就没看到他死后生无余财,清廉奉公呢?你怎么就没看到他不贪恋权势,进京卸权呢?

那是一个乱世,你督军云南保境安民就是军阀所为了?

他扩充了地盘?剥削了百姓?云南民不聊生?还是说他卖国了?对抗中央?不服号令?

你找不出任何的黑点

所以你说他是军阀,他代表云南集团利益。

你他妈是不是傻逼啊?尬黑也得有个度吧?

从没见过这么尬的黑,找不到任何证据就黑。

因为他有地盘有枪他就是个坏人,他就是军阀

那毛爷爷是不是军阀?伟大的毛泽东书记是不是你也得批判啊?

我就不懂了,这样一个男人,无论是对手还是盟友,包括二次革命他的敌人孙文那帮人,袁世凯那帮人都对他有极好的评价

包括民国各界文人名士谈到蔡锷都说他是男人之楷模

就连最挑剔的章太炎都对他赞不绝口

到了知乎大神的口里就成了这b 样?

还是那句话,你算老几

评价蔡松坡,您配吗

我没资格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伟人,只有同时代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有资格去评价他

我只是一个看客,从文字中看到了这段历史,结合这么多人对他的评价,我清楚的的认识到这个人了不起。

我认为黑蔡锷的人和知乎帮秦桧给岳飞定罪的人是一帮人

所谓的非主流历史观者

因为我的观点和大家不一样,所以我与众不同,所以我很牛皮。

其实我看你就是个傻逼。

user avatar

北洋粉为了挽回袁世凯的败局,又是发明【唐天喜背刺马继增导致洪宪灭亡(其实中央第七混成旅在马继增自杀时刚出河南吧,距离事发地点十万八千里,何况马死后第六师只是多花了一段时间重新部署而已,再部署完成之后还是联同其他军队击败了王文华的黔军)】,又是发明【蔡锷造反是因为雷振春迫害】等等,然而这些能为袁世凯招魂吗?

从古至今,岂有皇帝,尚在谋禅代之际,已有“流贼”(白朗的公民讨贼军)数万,破州下县(公民讨贼军先后攻破的光州、禹州、六安、秦州、乾州、邠州、阶州等清代的直隶州,以及陇州、岷州等清代的散州,合计先后攻克县城四十多座)、纵横中原数省,击杀总兵、歼灭混成团、收编正规团队、而精锐官军徒能迎来送往而不能制的?(最后还要收编的绿林武装镇嵩军来解决。)这才刚开国,这就已经是末代迹象。此则内忧。

李唐初起之时,突厥兵临长安,李家父子厚币谦词奉之,乃去。袁世凯尚未篡位,外蒙哲佛遣兵席卷而来,逼近长城。蒙汉豪杰达木丁苏荣、卢占魁之俦,群起应之。北洋精锐尽出,徒能自守。黄雀在后,喀尔喀、唐努乌梁海、科布多、呼伦贝尔尽沦俄手。

又日人自东来,袁世凯问计陆军总长,段祺瑞竟以全军不能抗日四十八小时对之。于是坐陷山东,日兵至于济南。十四年以后,苏宗辙等上有不抵抗之统帅、下辖无组织之乱兵,还能据守济南抵抗不止三日。袁世凯、段祺瑞,欺人乎,欺天乎,抑自欺乎?

石卯至今,四千余年,天下岂有如此之人,所开之国,而竟能长久者?

user avatar

没有蔡锷,最多就是把袁世凯的死亡时间往后再推几天,然而注定的结局却不会改变。

袁世凯称帝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他已经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窃国大盗——这是教科书上的结论,而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

在咱们讨论护国战争之前,要先想一想这么个道理:那就是二次革命为什么失败了?

要知道,二次革命的时候国民党人手里的牌可比护国战争的时候多的多,孙中山李烈钧振臂一呼江西、江苏、安徽、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四川先后宣布独立,然后袁世凯F2A,孙中山打出GG。

那为啥等到了1915年,你蔡锷在云南振臂一呼袁世凯就完蛋了?袁世凯为什么不F2A了?

原因很简单,他A不动了。

咱们来数数护国战争中的几个关键人物:

蔡锷,在袁世凯称帝前是他的铁杆粉丝,二次革命的时候率军入川搞定了四川。进京之后天天尬吹袁世凯,拍着胸脯跟人说我是了解大总统的,他能称帝吗?他就不是那样人!结果被袁世凯疯狂打脸,成了护国战争的主要发起者。

云南唐继尧本来态度很暧昧,结果中下级军官表示你不倒袁我们就先倒唐,然后黄兴等人传话过来,告诉他蔡锷返滇,只率军讨袁,不要你的位置,你还是云南的老大。这事就定下来了。

广西陆荣廷,袁世凯的忠犬(前),二次革命的时候在广西疯狂抓人杀人,结果后来袁世凯封爵的时候给他的爵位在龙济光之下,又把人家儿子弄走看了起来,最后陆荣廷被黄兴等人策反了,从老袁手里忽悠了一大笔钱(真的是好大一笔)和武器装备后造反了。

贵州刘显世,这位是唐继尧的小老弟,不算老袁的心腹。所以老袁后来派了龙建章到贵州准备跟他夺权。结果这权还没夺到手,这边就护国战争了,龙建章灰溜溜跑出了贵州。

广东龙济光,这位倒是很听老袁的命令,然而……然而孙中山搞的中华革命党自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重新走上了武装起义的老路,这次护国战争中中华革命军故技重施,在广东搞了两次大起义,结果把龙济光给牵制住了。

龙氏在广东有兵五万人,仅以三千往滇者,中华革命军牵制之也——革命文献·第五辑

不仅如此,中华革命军还在湖南、湖北、江苏、上海……遍地开花,把这些地方搅了个鸡飞狗跳。老袁调集的军队进入川湘跟护国军正面硬刚的时候连土匪都帮着护国军打游击,连老乡带路都把北洋军往沟里带,这就叫“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运子弹的马哥)取我阵亡之兵之枪,而各击敌人——云南义声报·1916年3月9日


袁世凯不是不想打,也不是不能打,然而问题在于西南几省抵抗情绪如此激烈,那么想打就得加钱。二次革命的时候他手里捏着善后大借款,想怎么打怎么打,现在呢?

推行帝制把钱花光了……

推行帝制前后花了大概6000万,结果等到张敬尧、曹锟南下又是几百万几百万的往里砸钱,砸着砸着老袁忽然发现自己没钱了。最后的结果就是连登基大典的钱都快没有了。

(大点筹备处)呈领二十万,未得照数全支,仅得十二万元——中华新报·1916年1月23日

公债你就别想了,全国军民同胞集体拒绝认购;各省应解中央款项更是个坑,就东北、山东、河南、江西等几个省陆续到了百十来万。跟老外借款吧,老外表示你可拉倒吧,前几年善后大借款把能抵押的都抵押的差不多了,你现在拿什么借钱啊?

初向日本某银行借款二百万,而银行拒绝之。继以水电公司担保向美国借款四百万,而美国拒绝之——中华新报·1916年3月2日

除此之外,北洋内部也处于分裂的边缘、政界的反对势力也愈演愈烈,不过这些都只是补刀而已,更关键的地方在于——你从洋人这也弄不到钱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洋大人不看好你了。

洋人支持袁世凯称帝这事有多重要呢?这么说罢,袁世凯从朱尔典那得到大英帝国支持他称帝的消息之后,把自己跟朱尔典的谈话记录直接油印出来作为密件下发给了高级官员,以示自己称帝这事绝对是洋大人认可的行动,你们不用担心!至于日本——二十一条还用我说么?

然而到了1915年,列强发现袁世凯你这称帝大家也不支持啊!北洋内部都没达成统一意见,你这是不是不中了啊?

列强之所以始终支持袁世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袁世凯是当前中国最强有力的政治人物,因此必须通过控制他来在华攫取更大的利益。然而假如你袁世凯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力的话,我们为什么非要支持你啊?特别是我们这现在还打着一战呢,每天机关枪duangduangduang几百上千的死人,谁有余粮给你啊!

而关键时刻,列强中唯一能独善其身的日本人还捅了刀子——他们开始给护国军和孙中山他们送钱了……

无论从那一方面言,日本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而特殊,由日本自身利害加以衡量,日本毕竟无法容忍事态(指袁世凯称帝)之自然发展——日本外务省文书·大隈外相致小幡代理公使函·大正四年十月十一日

事情到这,就彻底成了一个死结。

咱们举个例子。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单一的器官衰竭并不是绝症:心衰打强心剂利尿剂、肺不行了上呼吸机,肾衰了上透析机,总有办法让你续下去。

然而当多器官同时衰竭的时候,问题就严重了。你强心剂打进去心脏刚想跳一跳,肾那边就要爆了,你想给肾做透析,心脏功能又不支持,这人身体素质稍稍差一点,就交代在这了。

洪宪元年的袁世凯,就是这么个“多器官衰竭”的下场。在他人生最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一向强壮的身体也支撑不下去了,而他的儿子也因为争夺太子之位打得惹火朝天,他的几个小妾又为了嫔妃的位置大打出手,最后内忧外患,袁世凯发现自己觉得哪个都不是大问题,偏偏哪个他都搞不定。

于是最后一生气,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