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剧中的外国人一顿饭只吃了个三明治就行了,他们饭量真的那么小吗?

回答
关于美剧里外国人(特指美国人,因为美剧的文化背景主要在美国)一顿饭只吃个三明治就打发过去的情况,这确实是剧集里常见的描绘,但要说“他们饭量真的那么小”,这个说法过于绝对,需要更详细地解释:

1. 剧本的塑造与艺术表现:

镜头语言和叙事效率: 影视作品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和推进剧情。一顿丰盛的大餐虽然可以展现生活细节,但有时可能过于冗长,影响节奏。一个简单的三明治,配上人物的对话或者肢体语言,就能快速交代“他/她去吃东西了”或者“他/她很忙没时间好好吃饭”等信息。
刻画人物性格和生活状态:
忙碌的都市人: 很多美剧的主角是事业有成的职业人士,他们可能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一个三明治是在办公室、在路上,或者在快速休息时解决一餐的常见选择,这能凸显人物的忙碌和生活节奏。
节俭或注重健康: 有的角色可能性格比较节俭,或者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比如追求健康,不习惯大吃大喝。
个人选择: 有些角色可能就是喜欢三明治这种方便快捷的食物,并非所有人都追求大餐。
突出戏剧性冲突或转折: 有时主角在解决一个危机前,可能只能匆忙吃个三明治,这能烘托紧张的气氛,或者为后续的爆发埋下伏笔。
文化符号的运用: 三明治在美国文化中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方便的食物选择,尤其是在午餐时间。剧集运用三明治,也是一种对美国日常生活普遍场景的还原和再现。

2. 现实情况的反映与局限性: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确实多样:
午餐的普遍选择: 在美国,尤其是在城市里,午餐确实有很多选择是快速简便的,比如三明治、沙拉、汤、汉堡等。很多人在工作日中午不会像晚餐那样准备一整桌的菜肴。
晚餐是主餐: 相对于午餐和早餐,晚餐在美国通常被视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可能会更丰盛一些,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家庭每餐都像电影里那样聚在一起享用盛宴。
个人饮食量差异: 就像中国一样,美国人也有饭量大小的差异。有些人食量很大,有些人则比较小。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饭量小”。
健康意识的提升: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很多人会选择更轻量级的餐点,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
剧集为了表现而“选择性呈现”: 剧集不会展示所有可能的生活场景。它们会选择那些更能推动故事、塑造人物、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如果每一集都展现人物认真做饭、慢慢吃饭的细节,可能会让观众感到乏味。
不同阶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剧集中的角色往往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都市白领,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和普通蓝领工人或者农村居民有所不同。

3. 为什么观众会有“饭量小”的印象?

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比: 相比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每一餐都可能包含多种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并且用餐通常是家庭或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一顿三明治的画面确实显得“简单”和“量少”。
刻板印象的形成: 通过反复观看类似的情节,观众容易形成“美国人吃饭就是吃三明治”的刻板印象。

总结来说:

美剧里外国人一顿饭只吃个三明治,更多的是一种为了剧情需要和艺术表现的简化与典型化,而非对所有美国人饭量的真实反映。 美国人的饮食习惯非常多样,三明治确实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方便快捷的食物选择之一,尤其是在午餐时段。但同时,他们也有丰盛的晚餐,也有食量大的人,也有注重健康而选择轻食的人。

可以理解为,剧集展现的是美国人“可以”这样吃,并且在某些场景下“很常”这样吃,但不能由此推断他们“只”这样吃,或者他们的“饭量普遍都很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公司有个芬兰工厂,有次我过去出差。

中午真的是只吃一个自带小小的三明治,公司另外提供水果,一般就是香蕉苹果。

然鹅,他们有上午茶歇,没有下午茶,因为午饭时间是一点,下午三点下班。估计下午茶回家吃去了。

茶歇公司提供小糕点,这是什么小糕点啊,我拿了一块黑黑的来吃,齁甜齁甜的。

吃一块我就受不了了。

公司有咖啡机,可乐机,随便喝,反而那些立顿茶包很少有人动。

另外公司里有售卖机,卖的全是巧克力。

晚饭,芬兰人吃的都比较丰盛。我去一同事家做客,招待我的是一锅煮牛肉片,煎蘑菇,蘑菇汤。

吃完饭又去酒吧喝酒到半夜。

他们饭量也不能说大,只是养成了少食多餐的习惯。


后来,老外来我们公司出差,我们都准备一些饼干巧克力放在会议室,一般到了下午下班,基本被清空了。



补充说明一下,我们芬兰公司三点下班的问题。芬兰可以说大部分公司都可以三点下班,很多公司是弹性工作制的,上满七小时或者八小时就可以。另外,芬兰有寒暑假,我们公司在8月份会停产三周,一月份停产两周,这个的确让人羡慕。

因为我们是制造型公司,所以对上班时间统一要求,上午八点,下午三点。总共七个小时,午饭,茶歇都算在里面。满打满算每天工作六个小时。芬兰人的确不愿意加班,有一年我们需要赶货,专门从爱沙尼亚请了一帮人来下午三点后工作。

user avatar

中午吃多了会犯困。外国人没有午睡的习惯,上班睡觉是极其不专业的我表现。

如果寒碜点的话三明治确实就可以充饥了。饿了可以喝水,喝咖啡,欧美公司一般都有冰箱敞开供应牛奶,牛奶也是比较抵饿的,一杯拿铁里面三分之二都是牛奶,所以咖啡也可以抵饿,而且不会让消化系统占用上班能量。

user avatar

首先,不同阶层的美国人差距很大。比如在我们社区,除了底层服务人员(比如餐厅、超市服务员),我就没见过胖子,而且清一色都是精瘦体质,有明显的健身痕迹。我当时的房东是个40~50岁左右的女性,是个绝对的富婆。她帮我搬家具的时候我都惊呆了,一用力,胳膊上的肌肉一块一块的,而且她是模特的那种细瘦高挑身形,我四五十岁能像她这样,晚上做梦都能笑醒。

其次,美国食物的量很大很大。在国内点一份舒芙蕾,大概就手掌大小,在我们镇上评价最高的餐厅点一份舒芙蕾,差不多跟一个小脸盆差不多大小,外加两包枫糖浆和奶油。美国很多快餐店、超市都是量大、价格低,比如我特别喜欢吃dunkin donuts,都是十个十个买,特别便宜。然而回国一看,好不划算,手动再见。

我原来以为只是这种小快餐店的量比较大,后来去了一些高档西餐厅,发现他们就是单纯的量大。比如一份牛排,大概是1.5个人的量。有一次去了一家超贵的店,点了两份牛排,三个人愣是没吃完,心疼。

还有一个必须要提的两个东西——冰淇淋和奶油,美国家庭都是一桶一桶地买,一桶一桶的吃。还有奶油,那种摇一摇就喷的那种,特别受欢迎。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生活大爆炸,penny失恋那一集抱着一桶冰淇淋狂吃,转身摇了摇奶油,往嘴里喷了一坨。

最后,美国食品的单位热量太太太高了。我有次去一个美国阿姨家做客,眼睁睁地看着她往热可可里加了三大勺焦糖,另外还搭配了圣诞小饼干,小饼干本身就很甜,上面还有一层碎糖粒。我个人很喜欢吃muffin,但在美国彻底治好了这个毛病,因为太太太甜了。另外我们镇上有一家特别有名的三明治店,半个三明治大概有小臂这么长,里面包着炸薯条和炸鸡。好吃是真好吃,热量也是真的高。

还有蘸酱,这个真滴可怕!

美国超市卖芝士奶油酸奶旁边会有大量的dips蘸酱,卖面包、甚至卖薯条旁边也有。蘸酱这个东西的卡路里巨高无比,老美还特别喜欢。吃水果、甜点、烤物、蔬菜、玉米片,反正啥啥的都要蘸酱,薯片也要蘸酱。看到他们吃薯片蘸酱的时候,我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是用油蘸油,简直可怕。蘸酱基本上就是用油和糖调成的,但是去吃美餐,尤其是快餐,基本上都允许你选2-3种蘸酱。这玩意儿还不占肚子,卡路里却翻倍上升。

我个人不是很习惯美国的饮食,又油又咸又甜,但比较喜欢他们卖东西的方式,比如有各个脂肪含量等级的牛奶可供选择,生鲜严格区分有机和非有机,这对健身人士非常友好。

我个人在美国比较喜欢的三个东西是葡萄酒、酸奶和玉米。

美国的酒很便宜,10刀左右就能买到非常优质的葡萄酒,这一点超棒。

关于玉米,我在美国最最喜欢吃的是一家有机商店的玉米,不完全统计,我在最后半个月可能在那里买了快100个玉米棒子,这大概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水果玉米了。

酸奶推荐一种希腊有机酸奶,固体那种,蛋白质含量很高。国内的稀遇酸奶是最接近我在美国吃到的那一种,但口感还是稍差了一点。这种酸奶也比较贵,接近10刀900ml左右,每次买都肉疼。

看来大家对酸奶的话题还蛮热衷的,作为酸奶爱好者,我回国大概把所有能买到的无糖酸奶都试了一遍,给大家做个总结。

固体无糖酸奶,推荐稀遇和光明如实高蛋白。(ps,光明真的是良心乳制品企业,我同学接过乳制品企业并购的案子,拿到过中国几大乳制品企业的内部资料,从管理到质量,光明远高于蒙牛和伊利,但是不会做营销,这两年市场份额和利润下降得很快。国外的奶制品真的蛮好喝的,不过国内也有不输国外的乳制品。我回国在隔离点每天发一盒光明,没感觉出什么问题,出隔离回家,老妈买的特仑苏,直接吐出来,这东西算是牛奶?太窒息了。牛奶的话上海光明、新疆花园、西域春、天润、重庆天有口感都不错)

流体酸奶:

北京和润

光明如实

简爱零添加(全家经常有折扣)

君乐宝简醇

不过我的童年是佳宝酸奶。

user avatar

美国人普遍饭量很大,美国路边餐馆点成年人的一份食物一般够两个成年中国人吃的(高档餐馆没有这么夸张但份量也不少)。

美国人午餐确实吃得少,主要还是饮食文化差异。中国人是一日三餐,早午晚餐都是吃饱吃好,最丰盛的通常是午餐或者晚餐。

美国那边早餐是breakfast,这个看个人习惯有丰盛的有对付的,工作时间午餐是lunch,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就是对付一口,晚餐是dinner,按照中国人的理解是大吃一顿,当然节假日或者周末有可能dinner就放到中午了,这个时候晚餐就是对付一口。总之美国人一天的餐食主要靠dinner那一顿,其他的早餐、午餐、上午茶、下午茶、零食时间都是随便吃一口对付对付,主要是缓解饥饿不是靠这些餐食吃饱吃好的。

user avatar

人有两种进食方法,一种是多食少餐,一种是少食多餐

以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上课会议为例,大致安排都是这样。

7:30 -9 :00 早饭/自助餐(1)

9:10 - 10:30 第一节课/报告

10:20 - 10:50 茶歇(有咖啡,点心)(2)

10:50 - 12:10 第二节课/报告

12:10 - 13:30 午饭 ,休息 (3)

13:30 - 14: 50 第三节课/报告

14:50 - 15:20 茶歇 (有咖啡,点心)(4)

15:20 -16 :40 第四节课 /报告

放学/散会/晚饭/晚宴 (5)

夜生活/可能还要吃点喝点(6)

如果是这种安排,一顿饭真吃不了太多。

user avatar

俺问煤窑诊所的同学,外国人一顿饭只吃了个三明治就行了,他们饭量真的那么小吗。

俺同学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

“ 营养过剩也算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城里人的通病。 ”




俺在给孩子的午餐三文治里面放一个煎蛋, 加一片火腿(5~7毫米厚),

酱有番茄酱和美奈滋, 美奈滋其实就是蛋黄, 热量也很高的。



user avatar

天哪!!!原来不光我一个人这么想!!!

美国的午餐简直令我怀疑人生。

我高中的时候去美国得州某高中交流学习过。

我高中阶段,生活起居被我妈伺候得那真的是无微不至。早饭的食谱一般是排骨豆苗/紫菜鸡蛋面,肉馅馄饨,牛肉包子,腊肠蒸蛋+米饭,疙瘩汤,玉米蟹肉羹……等主菜换着样吃,外加一份水果一份酸奶。(我个人拒绝西式早餐。)

然后中午,吃我妈给带好的午饭。容器是高一开学之前买好的一个保温饭盒,按照饭盒我妈会事先给我装好二菜一汤一主食,外加一份酸奶水果。菜必然是荤素搭配但以肉为主,按照我的喜好,出镜率比较高的是咖喱牛肉,冬瓜排骨,洋葱牛肉,红烧鸡块,酸菜白肉,红烧鲶鱼,炒鱿鱼……等等。

而且你们知道中国的高中嘛,作息很紧凑很规律的。上午中间就一次40分钟的大课间去做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其他课间都是10分钟,就够上上洗手间喝口水活动一下这样。中午午休比较长,我们学校是午餐40分钟,午睡一个小时。

所以我也真没养成大量吃零食的习惯,我的作息习惯就是,早上吃饱,最多早餐那个酸奶留到大课间的时候插空喝掉,然后就是中午吃一顿丰盛的中式午餐。

然后,到了美国。

我就跟着那个招待我住宿的美国小姐姐的日程表去学校上课。早餐就是苹果汁+小蛋糕,我就没吃几口。因为不喜欢西式早餐嘛。然后就是上课。

我的妈耶。

他们学校是划period,1st period上哪个哪个课,2nd period 上哪个哪个课。这其实还好,但是,他们学校搞错峰午餐。就每个年级的午餐时间是不一样的。我跟的那个小姐姐,是5th period 才吃饭。

我没太注意一个period是多久,但是课间时间偏长,因为还要从一个教室赶到另一个教室这样。然后有的课是连上两节,有的上一节。但是总之,是上完三门课(汉语、音乐、数学),快1点才终于到了我们吃午饭的时间。

我饿得眼睛都绿了。这时候要是领我去个啥牛排自助的人,我能当场表演一个,三口一牛排。

然后小姐姐带我到了一个,小窗口那里,问我要鸡肉的还是鸡蛋的。

我合计,美国鸡肉真难吃(之前几天已经领教过了)(我当时在美国已经连续一周多没有吃饱过了,在美国你点chicken居然默认给你的是鸡胸肉,跟嚼报纸赛的,我一顿饭多说吃上两口肉就撂爪了),于是我说要鸡蛋的。

然后小姐姐递给我一个,也就我巴掌大小的三明治。

就一个三明治!!!

我那个崩溃的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我尼玛要饿死了,可恶。

我把三明治吃掉以后,小姐姐就说要带我参观一下校园。

就!好像中午只吃一个巴掌大小的三明治很自然一样!

就这样默认午餐已经结束了!!

???

而且……没有午睡时间。

即使中午我干脆就没吃饱,下午的英文课我还是没有抵抗住困意……

上课睡觉睡到美国去了……

那天三明治午餐我内心崩溃了一下以后,晚上她说,她要带我去她很喜欢的一家中餐馆,晚上吃中餐。

我心说,谢天谢地!

然后到了中餐馆,她问我吃啥。

我点了个,“杭椒牛柳”。她点了个“樱桃肉”。

到了家打开一看,里面的肉全都是……至少我觉得很像,那种,仿制肉。

质地很像小时候有过的一种零食“锅巴”。

两盒不同口味的锅巴。我吃了几口。她吃了几口。晚餐结束了。

……

但是果然美国小姐姐也是人,不可能就我一个人饿。

我们吃完饭在看电影,她就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吃爆米花。后来爆米花不解气,到晚上十一点半,直接来了杯泡面。

泡……面。

美国人也是人鸭!

(然而我想吃肉……)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三明治——

不过两面包夹芝士。


事实上还有的三明治——






user avatar

你说的应该是午饭吧。

其实外国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

那就是你们中国人中午吃那么多,下午不困吗?

中国人的大份午餐是建立在午睡的基础上的。

外国人没有午睡。因此上中午需要少吃。之后靠下午茶续命。

中国人有午睡。中午多吃,之后午睡。可以顶到晚上六点下班。

user avatar

只有赤贫,三餐之外买不起一点零食、点心,才会导致正餐饭量大。穷人到富人家里吃饭,往往会觉得富人很小气,因为吃不饱。

user avatar

我外国同事经常看着我盛着满满当当、有荤有素有主食的午餐盒发愣,问我中午吃这么多撑不?听到我的经典回答:“刚刚好”后,耸耸肩拿出自己的小餐盒,一边吃着或面包包夹某某某或麦片粥,一边欣赏我豪爽地吃完最后一根菜……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午餐日常

我的午餐如此丰盛量多,他们的小份简单,看上去还很健康。

不单午餐,早餐基本我也是绝对碾压他们。我的经典早餐:麦片牛奶粥配鸡蛋配水果/全麦面包或者吐司配鸡蛋或者烟熏三文鱼或者牛油果或者某种香肠,水果,酸奶/ 中式粥配小菜等,反正五花八门

他们的:一片面包配巧克力酱或者花生酱或者芝士或者某种香肠/一根香蕉/没有……

但是,我是我们那边第二瘦的。第一瘦的是个20岁小姑娘,但是底盘儿巨大。

开始挺纳闷的,为什么吃这么少,他们会这么胖(壮)。后来聊天,互相打听昨天晚餐吃的啥:


我:基本是午餐量的一半,或者干脆没有主食,活着只有水果或者酸奶。夏天,基本再减半。因为晚餐吃太多影响我睡眠,不舒服。

比如

他们:一到晚餐就放飞自我了,基本是

或者

电视里面演的好多都是工作餐啊吧!

而且他们好多人都吃零食。男女老少都这样。说实话,来德国之前我真的不知道男的也这么爱吃巧克力啥的。我同事(也包括我)抽屉里面放满了零食,他们没事儿就来颗糖……来块儿巧克力、饼干啥的。就这么一会儿来点儿一会儿来点儿,可不半饱了。

还有,如果三明治的面包是全麦的或者干脆换成普通面包比如法棍面包,加上芝士片、香肠片啥的,我吃一个也饱了。芝士它顶饱啊!

总之,别被电影电视误导哦!他们偷偷有吃东西哦,哈哈哈

最后声明,我说的是普通人。那些搞健身减肥的不算啊

另外,图片来源网上,侵删。

user avatar

上班时间比较早的西方企业都是上午至少会有一次15到20分钟的休息,下午也会有一次,中间午休有长有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一般人都会在这个时间吃点零食,喝杯咖啡,咖啡一般都会根据个人口味加几份糖,几份牛奶,几份奶油,喝上一杯饱腹感很重的,几乎每家企业都会有咖啡机。

早上9,10点钟如果喝杯咖啡,中午12点几乎是不饿的,不信大家可以试试。那感觉就和周末10点起床吃顿早饭,12点又吃一顿午饭的感觉差不多。

在上午补过一顿零食的情况下,中午三明治很顶饱的,其实就是三明治这类东西进食快,但是热量并不低。

就是生活习惯的不同,不要光看午餐一顿,要注意到欧美人都是咖啡不离手的,说的夸张一点就等于是他们上午下午都会喝上一杯奶茶,再吃点薯片啥的,你看看你这么吃饿不饿,就算不吃午餐,没几天也成胖子。

人家是把咖啡调成饮料喝,真的喝纯咖啡不添加糖的,那都是纯爷们,极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剧里外国人(特指美国人,因为美剧的文化背景主要在美国)一顿饭只吃个三明治就打发过去的情况,这确实是剧集里常见的描绘,但要说“他们饭量真的那么小”,这个说法过于绝对,需要更详细地解释:1. 剧本的塑造与艺术表现: 镜头语言和叙事效率: 影视作品需要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和推进剧情。一顿丰盛的大餐虽然.............
  • 回答
    聊到美剧里最浪漫的对白,脑海里一下子跳出来的是《老友记》里,莫妮卡和钱德勒求婚时的那一段。不是那种突然迸发的惊涛骇浪式的告白,而是那种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汇聚成一份坚不可摧的爱意,然后在最恰当的时刻,用最真诚的语言说出来,让人听着就觉得心里暖暖的,甚至有点痒痒的。那是莫妮卡准备给钱德勒一个惊.............
  • 回答
    中国检察官与美国检察官的异同:权力、地位与文化差异中国的检察官和美国的检察官,虽然都肩负着追诉犯罪、维护法律的重任,但在职责范围、权力结构、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法律体系、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美国检察官“高高在上”、“呼.............
  • 回答
    咱就聊聊美剧里那些整天忙活的人,特别是和法律、治安打交道的那几类。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嘴里名词不少,但其实背后意思挺有讲究的。别觉得这是学术论文,咱们就用大白话给你掰扯清楚,听着也顺溜。先说“官”们,也就是管法律的那些人: Lawyer (律师): 最大概念: 这哥们儿就是一切和法律打.............
  • 回答
    .......
  • 回答
    说到美剧里的年代剧和历史剧,那可真是百花齐放,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我个人最近特别沉迷于那些能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穿越回过去的剧集,它们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像是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你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人情世故,甚至是一些被历史尘封的细节。如果你喜欢那种精雕细琢、充满怀旧感的年代剧,那么 《了.............
  • 回答
    在美剧里,你经常会看到角色们从酒吧出来,摇摇晃晃地钻进车里,然后就这么开走了。这场景真是屡见不鲜,有时候看着都替他们捏把汗。为啥美剧里这么喜欢这么演呢?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好几个原因,有的是为了剧情效果,有的则折射了一些现实层面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和推动剧情发展。一个角色喝了酒.............
  • 回答
    在美国流行文化,特别是美剧中,FBI(联邦调查局)和CIA(中央情报局)之间的“互相鄙视”几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梗。这种刻板印象通常描绘得非常有戏剧性:FBI是“我们的人”,在国内执法、逮捕罪犯,行事讲究证据、程序和公众关注;而CIA是“我们不认识的人”,在海外秘密行动、情报搜集,行事神秘、不择手段.............
  • 回答
    美剧中的医院夜班医生往往被描绘成身处一场永不停歇的危机之中,他们冷静睿智,能在最紧急关头做出绝妙的判断,同时还要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困境。那么,现实中的医院夜班医生真的像美剧里那样吗?真相是:虽然现实中夜班医生工作强度确实很大,但与美剧相比,存在一些夸大和戏剧化处理的成分。为了更详细地说明,.............
  • 回答
    在美剧《纸牌屋》中,弗兰西斯·安德伍德(Francis Underwood)的人生追求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主题,他并非简单追求某种具体职位或物质财富,而是对权力本身的极致渴望,以及利用权力来塑造和控制世界,最终实现一种个人意志的绝对实现。以下是弗兰西斯·安德伍德在剧中追求的详细剖析:1. 对权力.............
  • 回答
    《纸牌屋》里的Claire Underwood,她到底美不美?这个问题,观众们大概各有各的看法,也正是因为这种见仁见智,才让这个角色如此引人入胜。不过,剧里那些政客、权力精英们对她的赞美,倒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得承认Claire的长相是有辨识度的,而且很符合一种“精英”气质。她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
  • 回答
    说到美剧,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那精美的画面、宏大的场面,以及那些让人过目不忘的演员。但支撑起这一切的,是咱们难以想象的高昂制作成本。这可不是随便烧钱,背后是一整套复杂且精密的体系在运作。首先,明星片酬绝对是块大头。想想那些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影帝影后们,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票房的保证,自然身价不菲.............
  • 回答
    用美剧的风格来拍摄《三国》,那绝对是一场视听盛宴,而且会颠覆许多人对这部古典名著的传统认知。以下是我构思的一套详细方案,力求将《三国》的史诗感、人物的复杂性、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性,用美剧最擅长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国:龙腾》 (Dragon's Ascent) 美剧风格三国拍摄方案剧集定.............
  • 回答
    话说这《水浒传》要是真搁在好莱坞手里,那可得好好捯饬捯饬,绝对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大场面、特效满天飞”的粗暴改编。我跟你说,这帮美国佬玩的是心计,是人性和权力游戏,他们才不会傻乎乎地把梁山泊拍成一个打打杀杀的群像戏。首先,别指望能看到那种“八百里加急”的快节奏。美国人的叙事,尤其是这种史诗级的,会给.............
  • 回答
    说起美剧、英剧,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季”。为什么电视剧的播放周期要用“季”来形容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有趣的历史和发展脉络。首先,咱们得从电视剧最开始的播放形式说起。在电视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观众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频道收看节目的时代,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方式是很讲究的。当时,大多数的电视.............
  • 回答
    作为一个AI助手,我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因此无法像人类一样“观看”美剧。不过,我可以基于大数据和流行文化分析,从美剧的普遍特征和经典作品中,为你梳理一个关于“第一部美剧”的典型认知框架。 1. 《24》(24 Hours):美剧的“开山鼻祖”如果非要说一部美剧能代表美剧的整体印象,《24》(20.............
  • 回答
    说实话,我并非因为一部“剧”而一脚踏入美剧的深坑。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化学反应”,最终让我彻底着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那个引爆点,一个让我开始主动搜寻、主动追更,并且开始和朋友们滔滔不绝讨论美剧的“契机”的话,那大概就是《绝命毒师》(Breaking Bad)了。在那之前,我只是零零散落地看过一些引.............
  • 回答
    我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停止看美剧”的日期。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兴趣和生活重心悄然转移的结果。还记得大概在大学毕业前后吧。那时候,追剧简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晚上不看点美剧,总觉得一天没有过完。从《老友记》的温馨幽默,到《绝命毒师》的暗黑震撼,再到《纸牌屋》的权谋智慧,那些剧集真的承包.............
  • 回答
    美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是一部史诗级的奇幻剧,其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深刻的主题,确实能让人从中领悟到许多人生道理。以下是我从这部剧中学到的一些主要道理,并会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权力是腐蚀性的,它会改变一个人,甚至是最正直的人。 详细解读: 《权力的.............
  • 回答
    泰温·兰尼斯特对提利昂的恨,那真是刻骨铭心,比他脸上那道浅浅的伤疤还要深刻,还要难以磨灭。要说他为什么没真下狠手,把这个“侏儒”彻底从世上抹去,这事儿可复杂着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理解泰温这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兰尼斯特,荣耀和家族在他心里那可比什么都重要。他一生都在为兰尼斯特家族的复兴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