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中国真的坐上了现在美帝的地位,会不会也会像美国一样四处挑起战争?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根本的议题:一个国家的崛起,特别是当它达到当前美国所处的全球领导地位时,其对外政策和行为模式会如何演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会”还是“不会”的简单判断,而是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美帝”,并非一蹴而就,其崛起过程本身就伴随着一系列对外干预和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历史经验塑造了美国今天的全球战略和行为逻辑。历史经验的“惯性”是存在的。一个国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某些行为模式,往往会内化为其国家基因的一部分,即使在地位提升后,也很难完全抛弃。

那么,如果中国真的达到或接近了美国目前的全球地位,它会不会走上“四处挑起战争”的老路呢?

支持“可能”的论点,或者说,为什么中国可能会面临相似的诱惑和压力:

1. 维护全球利益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贸易、能源供应、侨民安全等利益将呈指数级增长。任何对这些利益的潜在威胁,无论是来自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还是其他国家的挑战,都可能促使中国考虑采取更强硬的、甚至是军事手段来保障。这是一种“实力越大,责任越大”,也意味着“实力越大,牵扯的利益越多,需要保护的东西也越多”的逻辑。
2. 地缘政治的现实: 国际政治的核心是权力。当一个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时,它自然会成为全球事务的焦点,也被迫卷入到各种地缘政治的博弈中。为了维护自身的战略空间,防止对手的集结和围堵,以及影响关键地区的稳定(以符合自身利益的角度),采取某些“前置性”或“干预性”的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必要之恶”。
3. 国内政治的驱动: 任何国家的政府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如果中国成为全球领导者,国内民众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会有更高的期待。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或者国家声誉受到挑战时,政府可能会面临要求采取强硬回应的压力。
4.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传播(潜在因素): 尽管中国目前更强调“不干涉内政”,但当一个国家成为全球领导者时,其发展模式、治理理念以及特定的价值观,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试图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同。虽然不一定是直接的军事推广,但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定情境下,这种推广可能会与其他国家产生摩擦,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演化为支持某种政治力量以对抗另一种政治力量的间接军事介入。
5. 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影响和重塑: 美国今天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联合国框架以及北约等军事同盟之上。中国如果成为新的领导者,自然也需要在新的基础上重塑或调整现有的国际秩序,以更好地反映其实力和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既得利益者(包括某些大国)的阻挠,或者某些地区出现“真空”需要填补,都可能引发冲突。

反驳“一定”会,或者说,为什么中国可能采取不同的路径:

1. 历史经验与文化的反思: 中国有着悠久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以及近代以来饱受战争摧残的历史教训。这使得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相较于某些西方国家,可能更倾向于审慎和以经济、外交手段为主导。尤其是在现代,大规模战争的代价异常高昂,包括经济、政治和道义上的。
2. “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将其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这种战略定位强调的是通过合作共赢来提升自身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而不是通过零和博弈或军事征服。如果中国能够坚持这一战略,那么主动挑起战争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3. 对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赖的依赖: 中国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尤其是主动挑起的战争,会严重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直接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这与中国的根本利益相悖。
4. “负责任的大国”的定位: 作为一个潜在的全球领导者,中国也面临着被赋予“负责任的大国”角色的期待。这意味着需要在维护全球稳定、应对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贫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动挑起战争,与这种定位是自相矛盾的。
5. 技术和军事成本: 即使中国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发动和维持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战争,其成本依然是天文数字,并且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与美国不同,中国可能不会拥有像北约那样遍布全球的军事同盟体系,这使得其在军事干预的合法性和广泛支持方面可能面临更大挑战。
6. “软实力”和“巧实力”的运用: 中国可能会更加侧重于运用经济援助、基础设施建设(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软实力”和“巧实力”来争取国际影响力,而非仅仅依靠军事力量。

总结来看:

中国是否会像美国一样四处挑起战争,不是一个必然的结论,而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的可能走向。

可能性是存在的, 特别是当其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或者在维护其主导的国际秩序时,采取军事行动并非不可能。历史上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或在维护其地位时,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军事手段。
但中国也可能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更加侧重于经济合作、外交协调和“软实力”的运用。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全球化的高度依赖,都可能使其在追求国际影响力时,选择与美国有所区别的策略。

最终,中国是否会“四处挑起战争”,更取决于它如何理解和实践“全球领导者”的角色,取决于其领导层的战略选择,以及国际环境的演变。如果它选择成为一个“修正主义”的力量,试图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以满足自身狭隘的利益,那么冲突的风险自然会增加。但如果它选择成为一个“维护者”或“改革者”,致力于在现有框架内发挥建设性作用,那么战争的可能性则会相对减小。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问题。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确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人知道中国复兴后会怎样。这正是中国的迷人和可怕之处。

第一,从长期看(2050后),除非印度如中国一般强势崛起,否则没有力量能够强烈制约中国。中国人口规模太大,内部政治和文化整合度太高,又对产业链工业体系和高技术具有变态的控制欲。整个西方白人世界(美欧俄加澳)若能强力整合,理论上是可以和中国长期均势的(比如维持到22世纪)。然而白人世界在政治,文化,种族,语言,意识形态,地理分布等方面阻碍整合的因素太多太强,在和平时期想要强力整合几乎不可能。更不用说美国有可能过不了沦为老二这一关,出现崩解或者长期政治瘫痪改革无力,如此则白人世界连主心骨都没有。

第二,用中国近二三十年历史或未来中短期政策作参考说服力不够。很多人对共产党乃工业化时代之地球蛊王的本质认识不足。他历史上为了生存发展多次急速大转向,外国人基本上摸不透,政治极精明的中国人很多也思想跟不上,要做长期预测太难。

第三,用中国古代传统(朝贡体系,内敛,天朝自恋情结等)来外推也是不妥。这是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力量体会不到位。如今的中国不能算华夏文明。我称之为中国共产党文明。他继承了如下文明遗产:

  1. 华夏传统的秦政+儒家+科举+官山海传统
  2. 大清的多元一帝的多种文明治理体系
  3. 苏联的列宁主义组织建设和暴力斗争模式
  4. 欧洲大陆系的马克思主义左派作为道德高地和彼岸远景
  5. 美英的市场经济体系和柔性控制民众心理的传统
  6. 日本和四小龙的利用全球化后发攀升的经验
  7. 党自身艰苦卓绝的生存发展经验

当今世上除了我党没有任何政治组织有这样强而有潜力的基本盘(中国人民)和这样丰富厉害的政治自觉性和组织能力。党和世界上的其他政治体系真的不一样,已经进入人类政治进化的下一阶段。美国统治层至多是柯洁,而党是阿尔法狗。

总结:目前只能规划到本世界中叶中华伟大复兴的实现。届时中国将无疑是世界第一大国。再往后会怎样,谁也不知道。我有几个揣测,见zhihu.com/question/2210

user avatar

以史为鉴

如果中国只超越老二一小截或者和老二差不多,那么十有八九会拼了命的积攒东西把老二揍下去。

比如秦筑长城,汉击匈奴,唐驱突厥。

这些都是经历了长期的积攒然后揍回去,白登之围到卫霍北击匈奴,渭水之盟到驱逐突厥,都是一直蓄积。


如果中国超越老二一大截,或者甚至短期内无足够挑衅老大的老二的话,那么十有八九会放弃继续征服。

典型的是明清(当然你可以认为他们愚昧,但是他们真的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了)。


比较特殊的是唐朝,他们的视野是历朝历代里最开阔的。

一方面,唐朝对周边的民族部落心态是比较宽和,这一点就像其他朝代一样。但是另一方面,唐朝知道西边有一个强大的大食,所以唐朝一直没有放弃和西边那个国家pk。

直到怛罗斯之战输了才终结了唐朝的西征扩张(这已经是天宝年间,紧接着就是安史之乱了)。


短时间内的心态是否是一个民族的心态,我觉得不好说,前三十年的斗争为主和后三十年的经济为主大体上就反应了这种短期心态的波动,而长期的心态来看,中华民族有一种穷则思变,富则糜烂的特点。


by——历史民科李雷

user avatar

我提供一点思路,算是抛砖引玉。

先说结论:中国是偏陆权的国家,而美国是偏海权的国家。所以俩者在行事风格上会有出发点上的不同。

英国就是传统的海权国家。在过去300年中,英国的外交理念都是一致的:创造一个分裂的欧洲(credit to 汉爵士)。显而易见的,在一个混乱的欧洲面前,英国的态度可以左右欧洲问题的导向。从二战的绥靖,到今天的脱欧,都可以说是这一理念的延伸。

从这个角度说来说,日本就是大号的英国。一个分裂且混乱的亚洲,意味着日本的重要性。所以最近的南北和解中日本的态度,之前的菲律宾南海事件中日本的高调,以及日本对印度不符合常规的支持,都是这一理念的延伸。在儒家文化下,日本的未来比英国更绝对。在亚洲的大国乏力时,日本是远东的明珠,而在某大国强盛时,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是什么?

而美国,对于整个世界岛而言,就是超大号的日本和英国。美国在中东从来不想维持秩序,而总是发动战争。这一点上,不用听美国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那么历史绝对不乏证据。因为中东是世界岛的中心,混乱的中东就意味着欧洲是欧洲,亚洲是亚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亚欧大陆一体。


混乱的世界中,美国是天然的资本避风港,也可以是维护秩序的世界警察。

所以我记得有一段时间网上讨论为什么澳大利亚对于南海的自由航行特别的积极,都不明白一个军队都没多少的国家为什么要掺合。同理的,也不明白新加坡为什么这么害怕中国的崛起。其实内在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纯海权国家,和中国的矛盾是结构性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一天中国在美国的位置上,会可能使非洲不再是无人顾及的区域,中东不再是战火纷飞,极端势力盘踞的地方。因为一个陆权为主的国家,会想要塑造一个稳定繁荣的世界岛。我们是会真心实意的发展中东的基建,经济,就如同一带一路倡议的那样,因为这样做最符合一个陆权国家的利益。


这一点不是我们的文化内核决定的,也不是因为我们自诩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如果德国,或者法国坐到了美帝的位置,他们也会去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大陆。


如果说那个时候,中国想要做一个善良的大国,那不挑逗着南美闹独立和革命,就算是很善良了。

user avatar

刚才回答了一个问题,有所感触,然而向知乎,以及我的粉丝传播一下我不算成熟的世界观。


人们解决问题的最终的手段并不是人们想用的手段,而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推动一步一步解决的,并且在事先并没有任何人知道这种解决办法。

什么意思?

按照一般道理,杜绝假钞的办法是通过央行宣传,各大购物网店普及验钞机,然而今天我们不太关心假钞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把钞票给电子化了,不存在假钞这个说法。

但是阿里巴巴和腾讯集团当年搞支付宝和微信的时候,并没有去考虑这玩意是为了对付假钞问题来的,他们只不过在发展中顺便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已。


现在来说当年的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各国分赃不均导致的,新兴国家和老牌发达国家之间有矛盾,德国崛起以后需要商品销售市场,需要原料供应地,然而殖民地都被英法把持了,因此:“德国人也要阳光下的地盘”

如何解决的?

这点美帝解决的不错,就是全球化市场,你不需要再控制一个什么殖民地了,全球都是你的原料供应地,全球都是你的商品市场,只要你卖得出去。

这对于各大殖民者来说,我控制一个殖民地的代价很高,甚至超过了殖民地的收益,我还控制他干什么?这不是有毛病么?


在看了上面的前提下,再讨论这个问题。

如果未来中国国际地位有了大的增进,那么可能需要被迫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说阿拉伯国家的发展问题,比如说非洲国家的发展问题,是的,既然要顶替上个霸主,就必须在这方面有所增进,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开放市场,开放移民-------对不起,这不是你的意志能决定的,因为在开发过程中中国会受益不少,但是为了要维持这种受益,因此中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


其结果是,中国确实可以煽风点火,但是煽风点火的结果是本国需要投入更多的钱,需要更多的开放移民,赈灾,还要忍受中国人出国的不安全。


因此未来中国你可能在劳动力市场上看到非洲裔,阿拉伯裔,东南亚裔,中国尤其是底层人民不得不和他们抢工作。

部分人口可能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然而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不知道各位对于拥抱这些同胞到底有没有一些抵触心里。在这之前我先问一句:

这就是煽风点火的代价,你想要的吗?


当然你可以说: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怎么可能呢?中国人均收入这么低谁会来中国?

嗯……

现在人均收入这么低,仅菲律宾就有30万。

未来如果人均GDP能达到2万,我觉得有5000万外国人口,这不算过分的预估吧。

说不定有2亿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