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心灵奇旅回来看了不少影评。基本上讨论都集中在抚慰社畜心灵,活着真好,生活里有很多美好,目标不是一切,爵士乐很赞,灵魂世界想象力真心爆表,大鱼小鱼讨论很深刻等话题上。
而我看完,最打动我的瞬间不是乔伊从追梦到理解活在当下,而是其他的一些小细节:
最近由于工作原因在看很多心理学、社会学类的书籍。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他的著作《非暴力沟通》中讲到:
很多人看《心灵奇旅》可能会把(影片前半的)乔伊母亲放在乔伊的对立面上,简单解读为父母一辈有自己的想法,很难理解或去支持我们的梦想。到了电影后半,在22不小心说出乔伊真正心声时,乔伊母亲不但支持儿子,将丈夫的西装改好送给儿子;还表达了她自己的担心。很多人诧异于母亲的改变,将这归咎于动画作品要治愈,因此强行圆满,不够深刻和现实。
但事实上,这可能是多年以来母子两人头一次敞开心扉交流真实的感受。在此之前,乔伊就像生活中的我们一样,固执的认为没必要沟通,或者恐惧,认为沟通也无用,因为母亲不会理解。
影片中还有一个类似细节,22进入乔伊的身体后去乔伊常去的理发店剪头,理发师很开心的表示这是他俩第一次谈及‘爵士’以外的东西。乔伊自己也反思,这么多年了他似乎从来都不了解那个理发师。这侧面证明了一件事,人们往往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追逐某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忘记了与生俱来的另一项能力——倾听。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22虽然表面一副听不进对方说话的样子,但她其实很在意导师们对她的评价,也就是他人对她的看法。这就是为什么在她迷失之后,身边环绕着说她失败的导师和谴责她自私的乔伊。
比起追梦的乔伊,22的经历更让我有共鸣:
事实上,在遇到乔伊之前,没人听22说什么。大家都只是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她。
对那些导师我有另一种解读,电影中杰瑞曾说过导师们都有自己执着的理念,他们想将这些‘经验之谈’灌输给还一张白纸的小灵魂。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己生命的再延续?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生命中千千万万遇到的人,总是想教给我们些什么,而不是从我们身上学习到什么。
火花不是人生目标,当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火花就已经被点燃。
最终乔伊感受到了22想要的生活,并认识到了一个真理:
男主Joe其实已经46岁了,而22也有几千岁了(泪目)
咳咳,回到正题,一般这种动画电影,我的泪点通常是那种告别或者回忆的桥段:
比如《寻梦环游记》中最后Miguel为祖母弹奏起那首remember me,想要唤回她的记忆。
比如《头脑特工队》中大象哥最后的告别。
更别说《飞屋环游记》了,堪称皮克斯最“好哭”的动画电影:开头的回忆杀,探险手册秘密的揭晓,和最后愿望终于实现,满满的泪点,人都要给哭傻了。
而《心灵奇旅》让我有点泪目的桥段,是最后Joe救回了迷失的22,两人即将分别时的对话,和最后一起跃下的这一段:
原本之前带Joe参观时还对地球熟视无睹、不屑一顾的22,再次来到“悬崖”边时,却害怕地躲了回去——因为她心中已经有在乎的东西了,而且也害怕再次被伤害。
见状,Joe像个慈爱的老父亲一样,说道:“我会陪你一起去的”。22回复:“你知道你不可以的。”(因为Joe把地球通行证给22了)
Joe却说:“我知道,但我会尽我所能”
I know, but I'll go as far as I can
这一段就让我联想到了现实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父母都只能陪伴自己孩子的童年、青年、少年,等孩子长大工作后大多数时间就是分离的。他们也没法陪伴自己的孩子到达人生的终点。尽管如此,他们却也会说,“我们会尽可能地陪伴你们走得更远”。
然后就像电影中Joe牵起22的小手一起跃下那般,父母和孩子大手牵小手,沿着时间轴向着美好奔去,然而终有一刻,父母不得不放手,远远地看着孩子加速离去的背影。
下落这一段两人的细微表情也很动人,知道即将分别时22满眼的不舍,Joe肯定的微笑与点头,放手后22满脸的不安与胆怯,以及最后回望Joe时心怀感激的微笑。
没有一句台词,但每个微表情都好像触碰到了心中最柔软的一角。
我想22和Joe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师徒:这一路上,22无意间教给了Joe人生的启迪,而Joe最终也满怀感激地拯救陷入迷途的22,最后心满意足地把生活的希望交给了22。
Joe从最开始心怀执念而忘却四周、冷落了朋友家人乃至爱人的疯狂“梦想家”,到一路波折后终于顿悟,真诚地救赎他人、弥补过错,真挚地重新开始生活,这一人物的转变,本身就很让人泪目。
放下执念,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