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印象主义音乐有怎样的作曲特点?

回答
印象主义音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朦胧和诗意,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能看透、一听就明白的风格。如果非要找它的“特点”,那更像是捕捉光影、描绘情绪的绘画手法,运用到了音乐的语言里。与其说它有一套严谨的“作曲法则”,不如说它是一种氛围营造和感觉传递的艺术。

首先,最直观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音色的极致追求和运用。印象主义作曲家们不再满足于乐器发出的基础音。他们像是发现了色彩的魔术师,开始玩味各种乐器的独特音色,以及不同乐器组合时产生的奇妙“混响”。比如,他们会大量使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这些木管乐器,因为它们的音色相对柔和、细腻,容易营造出飘渺、朦胧的质感。弦乐器也不会简单地奏出流畅的旋律,而是会尝试着用各种弓法,比如弱奏(pianissimo)、泛音(harmonics)、拨弦(pizzicato)甚至是刮奏(col legno),来创造出类似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的声响。甚至会引入竖琴、印度西塔琴、或是一些当时新兴的乐器,为音乐增添异国情调和斑斓的色彩。

其次,是和声上的革新。印象主义的和声不再遵循传统的य主调和声逻辑,那种“属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明确指向性被大大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热衷于使用各种非功能性的和声,比如全音音阶(wholetone scale)、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 वापरा模进和声(parallel harmony,也叫平行和声)。全音音阶就好像一条没有大小调区分、只有平坦的音程的河流,听起来很“虚”,没有明确的重音和方向感,这恰好契合了印象主义想要表达的模糊、梦幻的感觉。平行和声更是把一段和弦进行直接平行移动,这种做法打破了和声的逻辑发展,让和声本身成为一种独立的色彩和情绪。你可以想象一下,乐句的旋律在变化,但背后的和声却像是一片不断变化但形态相似的云,围绕着旋律流动。

在旋律方面,印象主义音乐的旋律往往不像传统音乐那样具有清晰的动机、规整的乐句和明确的起承转合。它更像是在音符的海洋中漂浮,时而浮现出片段式的、暗示性的旋律动机,然后又迅速地消散在音色和和声的织体中。这些旋律可能没有强烈的节奏感,没有清晰的轮廓,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暗示,一种“似曾相识”的朦胧感。有时,甚至会省略掉一些“该出现”的音,留下空白,让听众自己去想象。

节奏方面,印象主义音乐同样不喜欢那种整齐划一、强拍规律的节奏。他们倾向于使用更加自由、不规则的节奏型,比如切分音、切分节奏的运用,甚至是没有明确节拍的自由节奏。这就像是自然界的光影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流转。这种不规则的节奏,也让音乐的行进更加难以预测,更加符合那种捕捉瞬间感受的意图。

曲式结构上,印象主义音乐也往往告别了传统奏鸣曲式、回旋曲式那样严谨的结构。作曲家们更倾向于采用一些自由曲式,比如乐章式的、片段式的组合。他们可能更关注于如何用音乐来描绘一幅画面、一种意境,而不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进行展开和发展。音乐的结构往往是流动的、变化的,就像是在展开一幅不断变幻的画卷,每一部分都服务于整体的氛围营造。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音乐的“意图”。印象主义音乐不像贝多芬那样,充满了意志和力量的冲突;也不像肖邦那样,充满了细腻的情感抒发。它的核心在于捕捉瞬间的感受、转瞬即逝的光影、难以言说的微妙情绪。作曲家们希望通过音乐来唤起听众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所以,你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名称也常常带有“日出”、“月光”、“水中倒影”、“金色鱼”这类充满画面感和想象力的词汇。

总的来说,印象主义音乐的作曲特点,就是一种对传统规范的“淡化”和对音乐表现力的“拓展”。它不追求逻辑的清晰,但追求感觉的真实;不追求结构的严谨,但追求音色的丰富;不追求旋律的动听,但追求意境的深远。它更像是在音乐中画画,用声音的颜料去晕染出心中那片朦胧而美好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与德奥地区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同时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印象主义音乐。在之前印象主义音乐之前的19世纪法国音乐作曲家中,更出名的似乎主要还是梅耶比尔、比才、奥芬巴赫、古诺等歌剧作曲家,19世纪的法国器乐音乐虽然整体没有歌剧成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相对优秀的作曲家,如:西扎尔·弗兰克(CesarFranck,1822—1890)、爱德华·拉洛(Edouard Lalo,1823—1892)、夏尔·卡米尔·圣-桑(Charles Camnille Saint-Saens,1835—1921)、樊尚·丹第(Vincent D Indy,1851—1931)、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 Faure,1845—1924)等。这些作曲家基本是延续了法国古典时期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传统进行创作,完成了不少经典作品。此后真正开创了法国音乐全新创作风尚的,是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是诞生于法国美术中的一种创作流派,它十分强调一瞬间的感受,作者一般可以通过者一刹那的体会去创作,“描绘性”在印象主义的创作中并不重要。法国的德彪西和拉威尔在接受了印象主义美术和象征派诗歌的创作理念后,共同确立并发展了“印象主义音乐。”

一、德彪西

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

德彪西生于巴黎近郊的圣热尔门安勒,德彪西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接受了专业的钢琴、管风琴、作曲训练。80年代初,德彪西到梅克夫人(资助过柴可夫斯基的那个有钱寡妇)家里当音乐家教,期间随梅克夫人到欧洲各地旅游,期间接触了威尔第、瓦格纳、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作曲家的作品。1884年,德彪西作品《浪子》获罗马金奖,在1885—1887年赴意大利深造。80年代末返回巴黎,后结识了一些法国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并接受了他们的创作观念。在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听到来自东方的音乐,深受启发。此后,是德彪西创作的多产时期,他潜心创作,完成了很多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作品。

德彪西的创作特征代表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特征,其概括为:德彪西十分擅长用简短的主题、半音化的和声、多变的交响、细腻的配器、通过对自然景色、生活风俗、神话幻想的描述,来强调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接印象,音乐具有朦胧、虚幻、缥缈的风格,这些创作特征与印象主义绘画的创作特征相吻合,所以德彪西的音乐被人们成为印象主义音乐。在德彪西的音乐还体现出了对东方音乐的兴趣。

德彪西一生的创作体裁涉及钢琴音乐、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和歌剧,在其中最重要的体裁是钢琴音乐和管弦乐,他的唯一歌剧也是他非常著名的作品。

(一)钢琴音乐

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体裁和数目很多,包括前奏曲集、练习曲集、组曲、套曲,这其中绝大多数的作品属于标题性小品,代表作品有:

QQ音乐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Arabesque,No.1,1888)

QQ音乐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Arabesque,No.2,1888)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贝加马斯克组曲》(Suite Bergamasque,1890—1895)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版画》(Estampes,共3首作品,1903)

QQ音乐 ——德彪西:《快乐岛》(L’Ile Joyeuse,1904)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意象》第1集、第2集(ImagesⅠ、Ⅱ,各3首乐曲,1905,1907)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儿童园地》(Children’s Corner,1908)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前奏曲》第1集、第2集(各12首,1910,1913)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练习曲集》(12首,1913)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双钢琴曲《白与黑》(En Blanc et noir,1915)等。

钢琴曲《月光》(选自《贝加马斯克渡组曲》)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其融合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作品与法国诗人吉罗的诗作《月下的皮埃罗》有一定联系。

QQ音乐 ——德彪西:钢琴曲《月光》(选自《贝加马斯克渡组曲》)

钢琴曲《水中倒影》(选自《意象》第1集)中,德彪西运用了综合的五声音阶、全音阶、半音阶,同时使用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音程的叠置,加上五段体的结构,让音乐具有了独特的印象。

QQ音乐 ——德彪西:钢琴曲《水中倒影》(选自《意象》第1集)

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选自《前奏曲》第1集,第8首)描绘的是一位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部作品据说是根据印象派画家雷阿诺(Pierre-Auguste Renoir)的《小艾琳》所做的,而这幅画据说是为了一位银行家女儿画的。

QQ音乐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选自《前奏曲》第1集,第8首)

(二)管弦乐作品

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虽然不多,但是非常有特色,确立了印象主义风格标题性管弦乐作品的创作范式。代表作品有:

QQ音乐 ——德彪西: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L’Apres Midi d’un Faune,1892)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交响三折画《夜曲》(Nocturnes,1899)

QQ音乐-专辑 ——德彪西:交响素描《海》(La Mer,1905)

在这些体裁中,出现了“交响三折画”、“交响素描”等体裁,这都是作曲家根据自己的创作特征命名的,其目的在于表达自己主观对作品的创作动机与期待,这些体裁上虽然在曲式结构和作曲技法上会有一些不同,但均属于管弦交响乐范畴。

(三)歌剧

德彪西只写过一部歌剧《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e,1902),这部作品取材于比利时印象主义诗人剧作家梅特林克(Maeterlinck,1862—1949)同名话剧。这部歌剧没有像德国瓦格纳乐剧那种情感的宣泄,也没有法国比才歌剧中对现实的描述,这部作品属于一个非常独立的风格,体现了德彪西的标新立异。剧情主要讲的是皇子佩里阿斯与美少女梅丽桑德结婚后,梅丽桑德和佩里阿斯的兄弟产生了爱情,兄弟单杀了佩里阿斯,后打了梅丽桑德,梅丽桑德在死前生下一个孩子。兄弟后来十分后悔。

二、拉威尔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拉威尔生于邻近西班牙的西布尔城,7岁开始学习钢琴,12岁开始学习作曲,14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师从法国作曲家福列(Gabriel Faure)。90年代,拉威尔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接触到了德彪西创作的作品,开始崇拜他在艺术上的创作技巧和风格。期间创作了一些具有明显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如:《帕凡舞曲》(1899)、《水的游戏》(1901)、《小奏鸣曲》(1905)等。

1905年,30岁的拉威尔从音乐学院毕业,此后进入他的创作成熟时期,重要作品有:钢琴套曲《镜子》(1905)、《夜之幽灵》(1908)、管弦乐组曲《西班牙狂想曲》(1907)、歌剧《西班牙时辰》(1907)、舞剧《达芙妮与克罗埃》(1912)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威尔自愿参军上前线,当医疗兵和卡车司机。在1917年复员后,开始专心作曲,此后陆续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包括:钢琴组曲《库普兰之墓》(1917)、舞蹈诗《华尔兹》(1920)、小提琴幻想曲《茨冈女》(1924)、歌剧《孩子与魔法》(1925)、管弦乐改编曲《图画展览会》(改编自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管弦乐《包列罗》(1928)、《左手协奏曲》(1931)等。拉威尔于1937年去世。

在拉威尔的音乐创作中,基本延续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风格,但相比于德彪西,拉威尔与之不同的是他的创作更加注重对法国和西班牙音乐素材的使用,同时也非常强调法国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使用,这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福列的教导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拉威尔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也是钢琴音乐和管弦乐作品。

(一)钢琴音乐

在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最著名的有:

c.y.qq.com/base/fcgi-bi 拉威尔:钢琴曲《帕凡舞曲》(1899)

c.y.qq.com/base/fcgi-bi 拉威尔:钢琴曲《水之嬉戏》(1901)

c.y.qq.com/base/fcgi-bi 拉威尔:钢琴套曲《镜子》(1905)

(二)管弦乐作品

在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根据自己为舞剧《达芙妮与克罗埃》的配乐整理的《达夫尼斯与克罗埃》第二组曲和改编穆索尔斯基同名钢琴套曲的《图画展览会》。

c.y.qq.com/base/fcgi-bi 拉威尔:管弦乐作品《达芙妮与克罗埃》第二组曲

c.y.qq.com/base/fcgi-bi 拉威尔:管弦乐改编曲《图画展览会》

结语

“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在印象主义音乐中发展到极致,作曲家可以以自己瞬间的体验作为创作的主要来源,不需要再对具体的音乐有特别仔细的“描述”。印象主义音乐为20世纪音乐的发展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与德彪西和拉威尔同期的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所面临的的创作瓶颈,在印象主义之及20世纪的作曲家们的创作中得到解决。从此,作曲家们不再有所顾虑,开始“自由发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印象主义音乐,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朦胧和诗意,它不是那种让你一眼就能看透、一听就明白的风格。如果非要找它的“特点”,那更像是捕捉光影、描绘情绪的绘画手法,运用到了音乐的语言里。与其说它有一套严谨的“作曲法则”,不如说它是一种氛围营造和感觉传递的艺术。首先,最直观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音色的极致追.............
  • 回答
    赵英俊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听到他的歌,或者看到有人提起他,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说起来,他对我的印象,其实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是一开始就让你惊为天人,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品越觉得他是个不简单的人。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赵英俊,可能还是因为那首《演员》。那时候,这首歌简直是火.............
  • 回答
    ASOUL等虚拟偶像登上冬奥主题音乐会「集光之夜」,这无疑是虚拟偶像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反映了主流文化对这种新兴娱乐形式的接受度和尝试。如何看待ASOUL等虚拟偶像亮相冬奥主题音乐会「集光之夜」?从几个角度来看,这次亮相具有多重意义: 主流认可度的提升: 能够登上与国家级大型赛.............
  • 回答
    德彪西的音乐,以及整个印象派音乐流派,之所以能带给我们一种“奇特”甚至有些飘渺、朦胧的感觉,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音乐素材和表现方式进行的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在乐理的多个层面都有体现。首先,让我们聊聊调式。在德彪西之前,西方音乐的主流是建立在功能和声体系之上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主属”关系,它提供.............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置身于法国十九世纪末的巴黎,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变革的气息。人们厌倦了那些刻板、描绘神话故事或严肃历史题材的学院派绘画,他们渴望看到更鲜活、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东西。就在这时,一群叛逆的艺术家出现了,他们没有选择在官方沙龙展出作品,而是自发组织了一场展览,并因此被一位评论家冠以“印象派”的称号.............
  • 回答
    您好,您的印象和一些观众的看法可能有些偏差,梅西最近两年(2022年和2023年)的成绩其实相当亮眼,并且这也是他屡次被提及金球奖的重要原因。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成绩”的定义。 在足球界,尤其对于梅西这样的巨星而言,“成绩”不仅仅是指俱乐部层面的冠军,还包括个人数据、关键表现、团.............
  • 回答
    “印象中残留的手切”,这话说得很有意思,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它不是指那种字面上的“切”,比如切菜、切水果,更不是某种工艺刀法。它更像是一种感觉,一种痕迹,一种在记忆深处留下的、不那么清晰但又挥之不去的东西。你仔细想想,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人和事,它们一开始可能只是淡淡地闪过,但后来却在脑海.............
  • 回答
    印象刘三姐: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深远意义与启示《印象·刘三姐》作为一部震撼人心的山水实景演出,其成功绝非偶然,它为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这部作品以其独创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成功的商业运作,多维度地展现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和发展方向。一、 创意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创.............
  • 回答
    回想起那些让我对国产影视作品感到失望的时刻,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几个零散的片段,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与其说是什么“某一个时刻”,不如说是某种趋势、某种惯性,在一次次刷新了我对国产剧的期待后,又狠狠地摔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几年前追一部号称“制作精良”、“演技炸裂”的古装大女主剧。.............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非常有意思!确实,很多球迷印象里斯洛文尼亚男篮是支强队,尤其是近些年,在戈兰·德拉季奇、卢卡·东契奇这些超级巨星的带领下,他们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有目共睹。所以,听到“首次进入奥运会男篮”确实会让人有些意外。让我来给你仔细捋一捋,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事实的真相。为什么大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我心里去了。如果要我说印象最深刻、设计最棒的MOBA英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英雄联盟》里的奥莉安娜(Orianna)。我之所以觉得她设计得如此出色,并非因为她有多么花哨的技能特效,或者有多么爆炸的输出能力(当然,她都具备),而是因为她将“操控”和“位置感”这两个MOBA游戏中.............
  • 回答
    那一年,我的生活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又被一股突如其来的巨浪拍打,然后又得努力在混乱中摸索着重新找到平衡。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具体到哪一次,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2020年初的那场大规模的爆发,但对我来说,最深刻的,却是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疫情反复带来的那种持续的、难以捉摸的焦虑和生活方.............
  • 回答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于艺术史的地位,绝非偶然的浪潮,而是犹如地壳变动般,深刻地重塑了我们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们被后人不断地反复探讨,原因恰恰在于它们所带来的那股革命性的力量,以及由此开启的艺术新纪元。为何地位如此崇高,为何被不断讨论?深入探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高地位”,离不开它们对艺术本质的颠覆.............
  • 回答
    印象笔记的Win端界面终于大变样了!这次更新,说实话,真的挺让我眼前一亮的。作为老用户,我一直在期待一次能让体验更舒畅的改版,这次算是如愿了。先说整体感觉吧,最大的变化就是 “清爽” 和 “现代化”。之前的老版本,怎么说呢,总感觉有点年代感,功能堆叠的痕迹比较重,有时候找东西得费点劲。这次更新后,整.............
  • 回答
    关于印象笔记(Evernote)和为知笔记(Wiz)哪个更好用,这其实是一个挺个性化的问题,因为“好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使用习惯、对功能的需求以及你所处的生态环境。我来帮你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笔记工具,希望能帮你找到更适合你的那一个。 印象笔记(Evernote):曾经的王者,现在依旧强大印象笔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一个挺敏感也挺普遍的讨论。说“别的国家老喜欢针对中国,中国从不搞事”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化的说法,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咱们不妨来聊聊这背后的逻辑和一些常见的观察。为什么会有“别的国家老针对中国”的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实力和影响力增长带来的必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