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视上的鉴宝寻宝类节目,专家真的是当场把玩一下就能鉴定出宝贝真假和价值的吗?

回答
电视上的鉴宝寻宝节目,看专家们在节目现场,拿到一件东西,上手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然后就能说出真假来,估个价,这画面确实挺抓人的。但要说他们是不是真的就那么“神”,我跟你说,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首先,节目呈现的效果和实际鉴定的过程是有很大区别的。电视节目为了吸引观众,节奏得快,信息得清晰,所以很多细节都被简化了。一个真实的鉴定过程,那可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

“当场把玩”这回事,其实是经过高度浓缩的。专家在节目上做的“把玩”,更多的是一个快速的“第一印象”筛选。他们经验丰富,一眼就能看出东西的大致年代、材质、工艺水平,以及有没有一些明显的破绽。比如,看着一个瓷器,他们会快速看釉面是不是自然,胎质是不是对,青花发色是不是到位,有没有崩釉、冲线这些常见毛病。或者看玉器,会感受一下玉的油润度、皮色,再看看雕工的线条是否利落。

但这点观察,远不能作为最终判定的依据。真正靠谱的鉴定,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手段和严谨的流程。

放大镜和显微镜是基本功:专家会用到各种倍数的放大镜,甚至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细节。比如,看瓷器的缩釉、橘皮釉,看玉器的沁痕,看金属器物的铸造痕迹或磨损痕迹,这些都需要放大才能看得清楚。这些细节往往是仿造者最难做到的地方。
专业仪器助力:现在很多鉴定还会借助科学仪器。
光谱仪:可以分析出物体材质的成分,比如金属的合金比例,瓷器的釉料成分,这些都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仿造品在材质上往往会露出马脚。
X射线(X光):可以看透一些物体,比如检查雕塑内部有没有填充物,金属器物的焊接处是否自然,或者文物内部是否有暗刻。
碳14测年法:对于有机物,比如木器、纸质品,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测定年代,虽然在节目上不太可能实现,但这是科学鉴定不可或缺的手段。
红外线、紫外线灯:可以辅助观察一些颜料、修补痕迹等。
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查证:专家脑子里装的都是“活字典”。他们会根据文物的特点,去比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同类器物的著录和拍卖记录。比如,某个窑口在某个时期的产量、器物形制、纹饰特点,都会成为鉴定的参照。如果一件器物上的纹饰风格和历史记载明显不符,那就有问题了。
比对和经验的积累:鉴宝专家之所以能“一眼”看出些门道,是因为他们看过成千上万件真品和仿品。这种经验的积累是日积月累的,甚至会形成一种“手感”或“语感”。他们能感受到不同材质的“重量感”,不同年代的“做旧感”,甚至能通过触摸,判断出某些地方的磨损是自然使用造成的,还是人为制造的。
风险和不确定性: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也并非百分之百准确。有些高仿品,特别是那些经过长期“盘玩”或有一定历史沉淀的,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可能看走眼。有些文物的鉴定,本身就存在争议,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证据来判断。节目为了效果,可能会倾向于给出明确的答案,但现实中,很多时候的鉴定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判断,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节目中的“专家”,其实也是经过筛选的。能在电视上露面的,大多都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声望和知名度的人,他们本身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节目组在邀请他们前,可能也会对要鉴定的物品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选择那些有看点、或者相对比较容易判断的。很少会把那种极其模糊、连专家都要犹豫半天的东西拿到节目上当场鉴定。

再说了,节目里的互动和评价,很多时候也是为了增强戏剧性。专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一些判断,然后和藏宝人的故事结合起来,这才有了吸引力。比如,如果一件东西是某位名人用过的,或者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那么即使材质或工艺不是顶尖,也可能因为故事而价值倍增。

所以,下次你在电视上看鉴宝节目时,可以这样理解:节目展现的是专家鉴定功底的“冰山一角”,他们“把玩”一下,确实能获得很多信息,但那背后是他们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各种辅助鉴定手段的熟练运用,还有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而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也对展示内容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真的要鉴定一样宝贝,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道明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电视上那些“宝贝”的质量,专家们当场把玩其实都是装样子,其中的大部分我隔着电视机都可以看出来是假的了……

user avatar

书画界曾经有书画鉴定五老,五老中有一人叫徐邦达。此人有一个外号,徐半尺。意思,一副书画,只需打开半尺,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

此人还有两个传奇事件,一件是18岁的时候,花18两黄金,买了张假画。从此刻骨铭心钻研字画,广拜名师,最终得以入书画名家吴湖帆门下。

另一件就更传奇了。富春山居图,这个应该都听过的。有两册图,一副残图,一副完整的图。乾隆皇帝玉批全图为真。数百年无人敢质疑。

后来故宫文物南迁,路过上海,徐邦达托关系进去观赏,给这个迷断了案。现在这幅图,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徐邦达根据毕生所学,写了一本鉴定心得。古书画鉴定概论。对各种作伪的手法做了一个细致的总结。

但是多数人看了也没用。因为他们见不到书画作假的过程。电影无双中就说了一种书画作假的办法,揭层,一幅画,揭三层,卖3张。

空有理论,犹如武侠小说中武功秘籍的口诀,毫无意义。更有现在几乎见不到古画,学之无用武之地。

但是普通人做不到吗?可以做到的。拆穿了一文不值。也不难,只要经过训练,你也可以。

古玩有几类。瓷器,字画,钱币,青铜器,珠宝,杂项,木器。

每一个类别都有专业的科目。足矣让很多人学一辈子。悲哀的是,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却越错越离谱。

官窑有冰裂纹,但是有冰裂纹的不一定就是到代的官窑啊!

羊脂白玉肯定是白色。但是白色的玉,怎么就能得出来是羊脂白玉。白玻璃行不行?

有时候看那些人的逻辑,简直令人发指。都是让黄金瞳给害了吧,目前所有的关于古玩的小说,几乎都是瞎扯。扯的越离谱越有人喜欢看,也是醉了。

现实中真有一哥们跟我说他看到真货,眼睛就会有特别的感觉,还可以用眼睛修复东西。这行的神经病是所有行业最多的吧。

玉石珠宝可以找老凤祥帮忙。

一般决定价值的也就那么几个标准,净度,透度,色泽,设计,大小。

所谓的玻璃种满绿。就同时说明了,透度,净度,颜色。

所谓的b货C货,也就是把不透的给整透,颜色不好看的给整好看。这种,广东深圳这边玩宝石的还是挺多的。上海一般喜欢国外的品牌。

中国玩彩色珠宝是近代的事。清代以前都玩玉居多,为此还给玉加了5德,其实就是看书看多了闲的。

翡翠,红宝石,祖母绿,钻石等等知名的宝石,产地都不在国内。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只有各种硬度不高的石,鸡血石,田黄石,灵璧石,紫金石,玛瑙,歙砚,端砚,之类的,都是石。中原地区的玉的硬度普遍也不高。好玉都在昆仑山脉。这些都只适合男人把玩。女人做首饰不适合。

桂林有一种半玉半石的鸡血玉。做摆件是好东西。做首饰也不行。

所以中国的女性也是挺苦的,选来选去戴黄金最合适。

木材主要是指红木,有5属8类33种。目前国内的几乎不给砍了。都是从境外运货,越南,缅甸,非洲。曾有新闻说派出所门口种了一株黄花梨,让几个脑残半夜给砍了打算去卖钱。也可见木材的稀缺珍贵。

木材鉴定可以借助各种研究院。值钱的木材也就红木家具厂那么几种。浙江东阳就有专业鉴定这个的。我曾经还混去学了3天,实在无聊,还特么超级累,钱还少!而且你一个普通人学会了也没用,没人会听你的。

这玩意得去百度百科打个广告,包装成名家,然后再找个高大上的地方,譬如某寻宝节目专家,一件800,一天收了40万。

至于作假的手法,层出不穷。鉴定几乎不用看课本。

去作假的作坊跑一跑,基本就知道怎么作假的,假货有那些特征。再去博物馆跑跑,看看真货啥样的,有啥特征。

一件东西只要找出一点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否定了。纯粹就是找茬就行。

而目前藏品的评估价格,基本都是根据知名拍卖公司的成交记录来估计。其实没多大用,对普通人而言,因为他们手里几乎不可能有真品。走不到那一步。

对普通人更有效的方式,是欠债然后拿藏品抵押。

譬如你做工程拖欠货款还不上了,一堆人堵着你家门要钱,这时候你端出来祖传的珍宝,兄弟们看着挑,要么拿货清债,要么你慢慢等,等我有钱了,还你。

债主们那还有心思等你慢慢还,一人挑一件回家吧。

然后你用一堆破烂抵了500万的债务,然后再拿着到手的500万,换群人忽悠。

续上一个门类,古钱币。

这是范围非常广的一个门类几乎家家都有。我手上有数千。

通过钱币是可以获取到很多史料的,我看历史的时候,就喜欢看一下朝代的钱币,推断当时的现状。

譬如三国演义。通过钱币也能够推断出曹魏的强大。曹魏用五铢钱,这是足值货币。类似于现在的1元硬币,你造一块钱出来,就花掉近一块钱的成本。新闻上有个憨货,花了18万造了16万的一元硬币。这就是足值货币。理论上不怕你造假。

如此财大气粗。曹孟德的摸金校尉不是空穴来风啊。

董卓这个憨货,只是把钱币缩减了三分之二的重量,薄的跟垫片一样。

而刘蜀用直百。就是一个钱币,当一百块用吧。孙权更黑,大泉五千。

类似的咸丰也有当百当千。这表示国力不足,经济危机。

钱币的价格一般是根据稀缺性决定的。存世量越少越贵,所以有古钱币五十珍之说。小范围的根据品相决定的。

金锭银锭又是另一个范畴了。这都是普及型的提及,具体涉及到专业点的讨论。一个类别就能把人累死。

譬如袁大头,官造原版,在26.5克上下,边缘是凹槽梯形。直径,厚度,钱文,都是需要参考的标准。一般正反两面对称。而民间作假的版刻的太差。正反不对称。官造的声音悠长。

高端一点的用仪器检测下成分。苏州有卖的,以前20多万,现在便宜了,二手的也就几万块钱。瓷器等矿物也可以检测。

更多古玩鉴定知识,故事,知乎私信付费交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