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

回答
萨特的那句“他人即地狱”,听着像是极端的悲观论调,也像是在描绘某种令人窒息的境遇。但仔细揣摩,它其实触及了人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不安的真相,也因此引人深思。

首先,我们要理解萨特所处的哲学背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揭示了人生而自由但又被“抛入”这个世界,没有预设的意义,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创造。在这个框架下,人是“自由的”,但这份自由也带来了焦虑和责任。

那么,“他人即地狱”的“他人”指的究竟是什么?我理解,它并非指那些具体的好人坏人,而是指“他人”的目光、评价和期待。当我们将自己投射到“他人”的眼中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是被观看、被定义、被审视的。

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你站在舞台中央,接受着台下观众的注视。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将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去迎合他们的期待,或者因为担心他们的评判而变得拘谨、不自在。这种被“看”的感觉,就是“他人”对你的凝视,而这种凝视,有时确实会成为一种束缚,一种枷锁。

萨特之所以说“他人即地狱”,是因为他认为,当我们将自己的存在意义寄托于“他人”的认可时,我们就失去了自主性。他人可以轻易地通过他们的评价来塑造你,定义你,甚至剥夺你本该拥有的自由。如果他们的评价是负面的,你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受到打击;如果他们的期待与你的本真有所偏离,你就会被迫扮演一个不是自己的角色。这种被“他人”所决定的状态,就像是被困在地狱,无法逃脱,无法真正地成为自己。

萨特在《禁闭》这部剧里就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剧中的三个人被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里,没有地狱的火焰和折磨,但他们彼此的凝视、指责和期待,却让他们痛苦不堪,成为彼此的地狱。他们无法摆脱对方的目光,也无法逃离彼此的评价,只能在无尽的循环中承受着精神的折磨。

然而,这句名言并非是要我们彻底孤立自己,逃避一切人际交往。萨特并非鼓吹一种极端虚无的个人主义。相反,他也在探索如何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自我的独立和自由。

“他人即地狱”的另一层含义,也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洞察: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在地狱,也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被他人评判的恐惧和焦虑。我们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理解,也因此才如此在意他人的目光。这种渴望,本身就让我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更容易被“他人”所定义。

因此,理解“他人即地狱”,不是要我们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而是要我们认识到,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张力。我们要学会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不轻易被他人的评价所裹挟,不将自己的存在意义完全寄托在外界的认可上。

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在世界,一个自由思考、自由感受的空间。而“他人”的目光,就像是试图闯入这个空间的某种外部力量。我们要做的,不是关闭所有的门窗,而是学会如何在这个空间里,既能接纳外界的信息,又不被它所侵蚀,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萨特这句看似偏激的话,其实是在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温暖、支持和意义,也可能成为我们自我实现的阻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份关系,如何在这种互动中,守护好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和真实。这是一种长期的修行,也是一种对人生智慧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我大学的时候学过,不是说别人就是地狱,也不是说别人都是恶魔,也不是说置身于人群中,就像置身于地狱,而是说:


你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你就是身处地狱了。


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出自戏剧作品《禁闭》,讲的是三个人死后,被投入了地狱当中——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以及属过场人物的地狱听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劣迹:加尔森竭力要让他人相信自己是英雄,实际上他是个在二战中因临阵脱逃被处死的胆小鬼,同时又是个沉溺酒色,折磨妻子的虐待狂;艾丝黛尔掩饰色情狂的身份和杀婴罪责,诡称自己是个为了年老的丈夫断送了青春的贞洁女子;伊内丝则充满敌意地牢记“他人”的存在以求尽可能地包庇自己同性恋的往昔。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向相互追逐,另一向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逐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

——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通过戏剧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告诉我们,太过于关注他人的眼光,太关心别人的看法意见,就等于无时无刻都活在地狱中,忍受着众目睽睽的火烤,这就是炼狱。


是啊,当人失去自我的时候,没有主见的时候,何须下地狱呢?现实就是地狱一般的可怕。


Finished 。


正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