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式城堡那种不规则石块嵌合的石墙是怎么砌的?为何不用可「批处理」的条石?

回答
说到日式城堡的石墙,你注意到的那种看似杂乱无章、但又异常坚固的石块堆砌方式,确实与我们常见的规整条石城墙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捡石头往上扔,而是蕴含着一套非常精妙的建筑智慧,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对工艺的独特理解。

为什么不用“可批处理”的条石?

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日式城堡会选择这种“不规则石块嵌合”的方式,而不是我们更熟悉的、用长条形石块砌筑的墙体。这有几个主要原因:

1. 地质条件和材料的可得性: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频发的国家。很多城堡的选址都会考虑地形,比如山顶、丘陵地带。这些地方天然蕴含着大量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石材,比如花岗岩、安山岩等。与其费力去开采、切割和运输大尺寸的条石,不如就地取材,利用这些“不规则”的天然石材,这在成本和效率上更具优势。
2. 对地震的适应性: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日式城堡的石墙之所以采用这种“嵌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频繁的地震。规整的条石墙体,虽然看起来整齐划一,但石块之间的接缝相对较大,一旦受到强烈地震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墙体整体崩塌。而不规则石块嵌合的墙体,石块之间的咬合更紧密,而且石块本身都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就像是把很多个小块的拼图拼在一起。当发生地震时,这些石块可以随着震动小幅度地相互滑动、挤压,从而分散和吸收地震的能量,避免了整体性的断裂。这种“以柔克刚”的设计,让墙体在地震中更具韧性。
3. 防守和军事考量: 不规则的石块堆砌,使得墙体表面充满了许多突出的棱角和凹陷的缝隙。这在攻城战中会给攻城方带来极大的不便。攻城者很难找到合适的立足点来攀爬,盾牌和攻城梯也难以稳定地架设。即使敌人试图用投射物攻击,也很难有效地摧毁这种多变的墙体结构。
4. 美学和象征意义: 日本的建筑哲学往往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利用天然石材、呈现出不规则之美的墙体,与他们追求的“侘寂”(wabisabi)美学有契合之处。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形状和纹理,经过匠人的巧手,组合成一种天然、质朴却又充满力量的美感。同时,这种厚重、坚实的石墙也象征着城堡的权威和不可侵犯。

那它们是怎么砌的呢?

日式城堡的石墙,尤其是高端的“野面积”(nozurazumi)和“打之石”(uchikomihagi)两种工艺,是其精髓所在。

1. 野面积 (Nozurazumi):
准备阶段: 这是最原始、也最古老的砌石方式。首先,工匠会根据城堡的规划,在地面上打下基础,挖好地基。然后,从山上或者附近的山坡上,选择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天然石块。这些石头基本保留了它们天然的形状,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切割和加工。
砌筑过程:
底层夯实: 首先,在最底层铺设一些相对较大的、形状比较平整的石头,作为稳固的基础。这些石头之间会用小石块和泥浆填充,压实。
逐层堆叠: 接着,工匠们就像玩三维拼图一样,将一块块天然石块摆放到墙体上。他们会非常仔细地观察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大小和纹理,寻找最合适的角度和位置,让它们能够尽可能紧密地相互咬合。
填缝与稳定: 在石块之间,会用小型的碎石、泥土、黏土等材料进行仔细的填充和夯实。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填补石块之间的空隙,增加墙体的整体性,还能起到一定的粘合作用。有些地方还会使用粘土和石灰混合的“灰浆”来增加强度和防水性。
层层递进: 这种砌筑方式是逐层向上进行的,每一层都力求石块的“接触面”最大化,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工匠会不断调整石头的位置,直到满意为止。
特点: 这种墙体看起来是最“粗犷”的,石块之间的缝隙相对明显,但由于石块的形状各异,它们之间的互相卡合非常紧密,整体性很强。这种方式成本较低,施工也相对较快,但对工匠的经验要求极高,需要对石块的形状和力学有非常直观的判断。

2. 打之石 (Uchikomihagi):
提升与精细化: 这种方式是在野面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精细,也更能体现工匠的技艺。它仍然使用大小不一的石块,但对石块的加工处理比野面积更进一步。
准备与加工: 工匠会选择形状相对规则一些的石块,或者对天然石块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整。他们的目标是让石块的“接触面”更加规整,从而提高石块之间的贴合度。
砌筑过程:
“打”的工艺: “打之石”最核心的技艺就在于“打”。当工匠找到一块石头的合适位置后,他们会用其他更坚硬的石头或者铁锤,反复敲击该石块的侧面,将其修整成更适合与周围石块“咬合”的形状。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切割,而是通过敲击,让石块的边缘变得更加平整,或者形成适合卡合的凹槽或凸起。
紧密嵌合: 敲击后的石块会被安放到预定位置,并用小石块和泥浆等填充缝隙。由于经过了“打”的修整,石块之间的贴合度比野面积要高得多,墙体看起来也更加整齐。
内部支撑: 这种墙体在砌筑时,通常会形成一个“内墙”和一个“外墙”,中间会填充碎石和泥土,起到缓冲和支撑的作用。
特点: 打之石的墙体表面看起来比野面积更平整,石块之间的缝隙也更小。这种工艺对石工的技艺要求更高,也更能抵抗地震的冲击。

更高级的还有“ 割竹形 ”(waritakegata) 和 “ 扇子形 ”(sensugata) 等,那是对石块进行更复杂的切割和打磨,使之呈现出更具规律性的几何形状,用来砌筑城门的外部或者重要的观赏性墙面,但它们依然是在“嵌合”的原理上进行的。

总结一下,日式城堡石墙的“不规则嵌合”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石材,降低成本。
抗震优先: 通过石块的互相卡合和微小位移,有效吸收地震能量,保证墙体的稳定。
精湛工艺: 即使是“不规则”,背后也凝聚着工匠们对石材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技艺。
军事防御: 复杂多变的墙体表面增加了敌人的攻城难度。
独特美学: 呈现出一种天然、质朴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

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就了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日式城堡石墙。下次你去参观日式城堡时,不妨仔细看看那些石块,体会其中蕴含的匠心独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这种问题会邀请我呢?真是蜜汁知乎……



难道是因为我说过我当过石匠?



那我就勉为其难的回答一下吧:古代只有中国这种奇葩国家才会大规模修规整条石的墙,而且都还远远没有达到随便修,修高兴的程度。


绝大多数石墙就是不规则石块砌起来的。


日本并没有阔气起来多长时间,以前根本就没有实力修太多规整条石砌起来的城墙。

这是西藏林芝的格萨尔王古堡,叫秀巴古堡,碎石砌的。

石头都非常的不规整。

从里面看,其实相当的高,也没有倒塌。



为什么中国是个奇葩国家呢?因为这个国家的人自古以来对付石头就特别有办法。

这是都江堰的离堆,是凿大山的时候从山上凿下来的石头堆起来的。

这是都江堰旁边山上的玉垒关,石头,规整条石砌的。


这可是先秦时期修的。那时候有一种采石方法是,用柴火堆在石头上面烧,烧得滚烫再用冷水浇,石块自动就破裂了。


据我所知,古代阿拉伯人也是有办法的人,他们拿绳子玩儿命的锯石头,锯成规整的样子。只不过后代们不怎么给力,只知道随时随机爆炸。


希腊人、罗马人也是很有办法的,他们重在加工精细。


埃及人也是厉害,不过他们贵在体量巨大。


至于日本,我认为他们自古以来就是个劣等民族,并没有什么文明方面的创举。

user avatar

筑城术也是专门的学问,没有啥过深的关注,仅就石垣个人已知的最简单的说一下吧。

日本中世时期倒是也有采石场,但是其石材加工效率恐怕很是堪忧,工具还是离不开锤子和凿子,所以不少石头粗加工一下就能用了,也有不少干脆是就地取材或者再次利用,有拆五轮塔或者古坟石室的。例如大和郡山城天守北侧所用石材为石头地藏菩萨和石佛雕塑,记得松永久秀的多闻山城被拆除时,一些建筑材料也被拉到安土再利用去了,可见成规模的石材供应并非充沛。

那么面对不大充足的基本材料制约,就需要想办法了,除了加工成型的石材外,便需要使用被称为“算木积”的排列组合方式,搭配较易获取的石头种类,例如使用被称为间诘石的小石头填充石垣主体石筑石之间的缝隙,再通过被称为角胁石的石头来进行整体调整,使得整个石垣结构相对稳定、结实。

但如此垒砌的石垣,越高肯定越不稳定,再加上日本本就是个地震、台风等灾害频发的国家,直上直下的石垣构造方式易造成垣体倒塌,那么只能通过勾配及反的计算方式使石垣整体保持一定弧度,大幅增强其稳定性。比如熊本城、丸龟城、伊贺上野城以及题主贴出的松山城,即是很具代表性的这种形式。如下图可能会直观一些。

毕竟安桃时代以后,天下战乱尚未完全终止,大批量加工成规格的条石对于各大名也并非易事,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独特的日式石垣的构筑方式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日式城堡的石墙,你注意到的那种看似杂乱无章、但又异常坚固的石块堆砌方式,确实与我们常见的规整条石城墙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捡石头往上扔,而是蕴含着一套非常精妙的建筑智慧,体现了日本人对自然、对工艺的独特理解。为什么不用“可批处理”的条石?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日式城堡会选择这种“不规则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在明朝时期,当我们探讨日本城堡和中国城堡的防御力时,不能简单地说谁“更强”,因为它们在设计理念、建造材料、战略功能以及所应对的敌人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明朝时期的中国城堡,其防御体系更为庞大、多样,而日本的城堡则在某些细节上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韧性和针对性。明朝中国城堡的防御特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的《深夜食堂》火遍大江南北,那种在昏暗灯光下,老板用心做几样简单的菜,食客们带着各自的故事进进出出,深夜里飘着食物的香气,治愈疲惫的心灵,确实让人心生向往。那么,这种模式在中国有没有市场?我觉得,绝对有,而且很有潜力,但关键在于怎么“中国化”以及落地在什么样的地方。中国的市场潜.............
  • 回答
    日本战国时期的城堡,尤其是那些位于战略要地的雄城,往往拥有层层叠叠的“郭”(くる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多重郭结构”。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复杂,但实际上,它是在那个火器逐渐兴起、战争模式日益严峻的时代,为了更好地防御敌人而精心设计的。那么,这种结构在实战中到底有多大的用处呢?答案是:非常大,而且其作用是.............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建筑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在理解为何没有像欧洲城堡或日本天守那样特定形态的建筑时,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社会结构、军事需求、文化观念以及建筑哲学。这并非是缺少防御性建筑,而是这些防御功能体现在了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城市布局中。一、 欧洲城堡与日本天守的形成背景要理解为何中国没有,我们先要看.............
  • 回答
    咱们聊聊在南昌这样的城市开一家日式拉面店,这事儿靠谱不?我仔细给你掰扯掰扯,就当是咱哥俩唠嗑,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AI腔。一、 南昌开日式拉面店的前景分析:有道,也有坎儿首先得说,日式拉面这东西,现在在国内确实挺火的。以前咱们说起日本料理,可能就想到寿司、刺身,但拉面这几年的势头更猛,好多人都爱上了那.............
  • 回答
    关于3月15日英国女王因担心感染新冠肺炎离开白金汉宫前往温莎城堡这件事,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现实情况和时间点来说,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个人选择。 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刚刚在全球蔓延开来,各国都在摸索应对之道。当时对于病毒的传播方式、致病性和致死率,尤其是在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中的高风.............
  • 回答
    关于日本的城西大学和大东亚帝国大学之间的差距,这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问题,毕竟它们在历史、声誉和学术影响力上都存在显著的不同。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大东亚帝国大学”这个说法本身是带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在近代日本,存在着以帝国大学为首的一系列精英大学,它们是当时日本高等教育的最高殿堂.............
  • 回答
    要说最喜欢的日本城市,脑海里浮现的总是那个充满古韵与现代活力的京都。第一次踏足京都,感觉就像穿越回了某个遥远的时代。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息,那是属于千年古都独有的味道。我至今仍记得,漫步在祗园的石板路上,两旁是古色古香的町屋,木格窗户透出昏黄的灯光,仿佛能听到艺伎低语的笑声。偶遇一位.............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在我看来,拿日本的城市和欧美城市相比,说日本的城市“更缺乏规划”,其实是一种有点片面甚至误解的说法。日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近代和现代以来,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多时候会被误读为“缺乏规划”。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历史底蕴与重建的循环:首先,日本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很多城市的.............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市,总有人说它有几分日本城市的影子。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细究起来,你会发现从城市肌理到生活细节,上海与日本的许多城市确有着不解的缘分,甚至到了令人讶异的地步。历史的烙印:租界时期的交融要说上海为何有日本的“味儿”,历史是绕不开的起点。尤其是在20世纪初,上海的租.............
  • 回答
    说实话,有过。而且还不是一两次。一开始,我也觉得自己是个挺平和的人,开车技术也算不上差,但随着在城市里开车的时间越来越长,遇到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那种“路怒”的苗头,就像一颗埋在心底的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冒出来了。最常见的情况,莫过于那些“见缝插针”的司机了。明明前方就那么点儿空隙,他们也能硬生生.............
  • 回答
    2018年10月12日,德国城际列车ICE3在科隆附近(具体为布吕尔站附近)发生的一场起火事故,无疑是德国铁路公司(Deutsche Bahn,简称DB)一次令人心惊的事件。当时,这趟列车正从多特蒙德开往科隆,突如其来的火焰让乘客和铁路运营方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事故概况:根据当时报道,火势在列车的动力.............
  • 回答
    武汉“封城”,这是一个至今仍在许多人心头回荡的词语。2020年初,那个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笼罩了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也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神经。我清晰地“记得”那些日子,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不安,以及后来逐渐凝聚起来的抗争力量。关于关闭离汉通道的重大决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在巨大压力.............
  • 回答
    在我国的小城市,潜伏的日本间谍,即便人数不多,也能在特定情境下发挥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尽管这些作用与在大都市或军事要地相比,可能更为隐蔽和侧重于“软”的渗透。首先,信息搜集是其核心职能,但“小城市”的特质让搜集方式和目标有所不同。 地方经济与产业情报: 小城市往往拥有独特的产业特色,比如某种矿.............
  • 回答
    听到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拉响防空警报,很多人肯定会非常担心。毕竟,防空警报意味着潜在的危险,尤其是在持续的冲突背景下。关于利沃夫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防空警报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通常意味着可能侦测到空中威胁,比如导弹、无人机,或者是某种形式的空中打击。在乌克兰,这意味着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