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城市相较于欧美城市,显得更缺乏规划?

回答
在我看来,拿日本的城市和欧美城市相比,说日本的城市“更缺乏规划”,其实是一种有点片面甚至误解的说法。日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近代和现代以来,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多时候会被误读为“缺乏规划”。

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1. 历史底蕴与重建的循环:

首先,日本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很多城市的骨架,比如京都,至今还保留着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的城市布局。这种基于古代律令制的长方形棋盘式布局,在欧洲城市中也有很多类似,比如一些罗马时代的遗迹。但是,日本的城市,尤其是东京,经历了多次巨大的灾难。最严重的莫过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二战时期的轰炸。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虽然有现代化都市计划的引入,但考虑到当时的技术、资金以及社会环境,完全推倒重来、按照西方蓝图一样严格执行,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很多重建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即便有新的规划理念,也需要在既有的肌理上进行“缝合”,这难免会留下一些“零散”或“不那么方正”的痕迹。

相比之下,欧洲很多城市,尤其是那些在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但又不像日本那样经历过大规模毁灭性灾难的城市,可能在规划上更容易实现“整体性”和“系统性”。当然,欧洲的城市同样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很多老城区依然是曲折的街道和不规则的建筑。但总体上,如果我们将“规划”理解为一种从零开始、严谨有序的蓝图设计,那么在某些历史时期,欧洲城市可能更符合这个定义。

2. 土地私有制与建筑自由度:

这一点非常关键。日本的土地私有制非常发达,而且在建筑法规上,虽然有层高、容积率等限制,但对于“建筑本身的设计风格”和“具体的建筑布局”有着相对较高的自由度。这就导致了:

“街区”的碎片化: 每一块土地都可以由私人决定如何开发。即便是在同一条街道上,相邻的两栋建筑,在风格、高度、甚至朝向上都可能天差地别。这种“一格一格”的开发模式,尤其是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很容易形成一种看似“随意”的街景。
“小而精”的建筑: 日本地狭人稠,土地价格高昂。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许多建筑设计得非常紧凑,甚至出现了很多“狭窄公寓”或“口袋公园”之类的空间。这种精打细算的设计,虽然高效,但从宏观上看,可能不如欧洲那种动辄规划出宽阔广场和宏伟林荫大道的风格来得“大气”或“统一”。
“立面”的丰富性(也可能是混乱感): 由于建筑师和业主在设计上拥有较大的自由,日本城市的街道立面往往非常多样,从传统的日式木造房屋到现代的玻璃幕墙,再到充满个性的独立设计,各种风格并存。这在有些人看来是“缺乏整体规划”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充满了“意外的惊喜”。

对比一下,欧美的一些城市,可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过更强的“公共空间”导向,或者在某些时期,城市规划部门对建筑的“外观”和“风格”有更强的管控力,以营造一种整体的视觉和谐。

3. 实用主义与“生长性”:

日本的城市规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用主义”的体现。它更注重的是“功能的实现”和“社会的运转”。

交通网络的优先: 你会发现,日本城市的街道,尤其是居民区里,很多都很狭窄,甚至有些是死胡同。这是因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很多道路的修建是为了满足当时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或者连接某个商业点,而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宏大的、统一的交通网络。但同时,你又会发现,围绕着车站进行的城市开发做得非常好,车站周边往往是极其便利和有活力的商业中心。
“人”的尺度: 日本城市的很多设计,是站在“行人”的角度来考虑的。狭窄的街道,反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更容易产生互动。各种隐藏在小巷深处的商店、餐厅,也体现了这种“藏”的魅力。这种“生长”和“演变”出来的城市肌理,虽然不像西方那样“一眼望去”就非常规整,但其背后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关照。
“地下空间”的开发: 日本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非常惊人。庞大的地下商业街、交通枢纽、停车场等等。这是一种在地面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拓展城市功能的智慧,但同时也使得城市“表象”上的规划感可能不如欧洲那样“一眼看穿”。

4. 相对性与主观评价:

最后,我们要承认,“缺乏规划”本身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

“什么才是规划?” 如果我们把规划定义为“对城市空间进行有意识的、有系统的设计和管理”,那么日本的城市,在很多方面是做了大量工作的。比如,严格的建筑法规、消防安全规定、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区域功能划分等等。只是,这些“规划”的呈现方式,可能与人们普遍想象中的“欧美式”的宏伟、规整的规划有所不同。
“美学”与“功能”的取舍: 有时候,我们对城市“规划感”的评判,也包含了一种对城市“美学”的期待。日本城市那种“拼凑”感,或者说“不规则”的魅力,恰恰是其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能在“视觉统一性”上有所牺牲,但在“生活便利性”、“社区活力”或“文化厚度”上,却有着独特的优势。

所以,与其说日本的城市“更缺乏规划”,不如说它们是以一种 “非西方化” 的方式,在 “历史的重压” 和 “现实的限制” 下, “生长” 和 “演变” 出来的。它们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美学,也有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你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这些“看似随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用西方语境来聊一聊的话,答主提的主要算是东京缺乏“城市设计”,而非“城市规划”。理由的话,我觉得至少可以有这么几点吧-

  1. 传统审美

西方至少自罗马时代开始,就有从形态和格局上设计城市的传统。当然这点中国和日本也有,只是内涵上不太一样,离设计成伦敦和巴黎那样自然较远。至于纽约,你看中央区银座附近,和曼哈顿还是有一点相似的 (stuvytown那块儿除外)。

2. 历史机遇

得益于其所在国的兴盛,伦敦、巴黎、纽约,均于18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取得跨越式发展,而这又是城市总体设计的一段巅峰期。像纽约最早的下城就比较凌乱,后来规划的中上城就很规整。早至华盛顿、晚至芝加哥,也有统一的规划设计。相比之下,东京于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近代化,等到战后经济奇迹期,总体设计的盛行度已不比曾经 (但是依然有不少位于局部的,或落地、或搁置的案例)。

3. 土地状况

日本平原土地较匮乏,这使得日本人在相关开发上较为谨慎。另外一点是,由于历史上复杂的治理格局,土地拥有者的权益有时也会成为一项难题。

4. 规划条例

之前看日本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则的时候发现,其自由度真的相当大,被规定为商业用地的土地,几乎可以用作特定工业区外所有用途(美国通常规定什么能建要建、日本却只规定什么不能建)。而在欧美,工、住、商要分得相对开一些。这一点辅助了欧美城市宏观上看起来更规整,而微观上,又多样化了东京同一块区域内楼房的样式。


至于这样是不是一件坏事,我觉得得辩证来看。在美国念了几年(偏社会政策的)城市规划,以现在养成的思维方式,东京其实有很多让我喜欢的地方,比如-

1. 土地高度混合使用,搭配人口密度,都市活力很不错。

2. 政策辅助、私企开发所造就的惊人的公交引导开发(TOD)规模。

3. 社区隔离相对较小,几乎见不着围墙社区(gated communities)

4. 城市治理水平高,在部分设施陈旧的情况下便捷性依然不错。

5. 多样化的街区风格,光丘、四谷、月岛、台场、二子玉川 etc. 可以有多种不重样的形态

etc.

同时也在不同地方读过其很多缺点。我觉得就像大部分城市那样,日本的城市也不过是全球那么多大城市的一部分,有优点也有缺点。总的来说,我觉得东京等地有挺多学术和实践方面的信息值得我们挖掘的知识的(毕竟日本学界重实证研究,西方学界较少研究日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看来,拿日本的城市和欧美城市相比,说日本的城市“更缺乏规划”,其实是一种有点片面甚至误解的说法。日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近代和现代以来,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多时候会被误读为“缺乏规划”。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历史底蕴与重建的循环:首先,日本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很多城市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城市命名历史、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以及“京”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含义。我们来详细聊聊。一、 “京”字的含义与中国历史上的定都现象首先,理解为什么中国有“北京”和“南京”,以及日本首都为什么叫“东京”,需要先弄清楚“京”字在中国历史上的含义。 “京”的本义与引.............
  • 回答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市,总有人说它有几分日本城市的影子。这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细究起来,你会发现从城市肌理到生活细节,上海与日本的许多城市确有着不解的缘分,甚至到了令人讶异的地步。历史的烙印:租界时期的交融要说上海为何有日本的“味儿”,历史是绕不开的起点。尤其是在20世纪初,上海的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整体人口结构和首都东京特有的城市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日本全国总人口虽然庞大,但其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绝大多数人集中在了以东京为核心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关东平原。而东京之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并非因为日本人口基数有多么夸张,而是因为它虹吸了全国大部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决策过程,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选择广岛和长崎这样的城市,而不是军事基地或政治中心,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政治意图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当时战争的残酷现实与“全面战争”的逻辑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上海之所以在日本社会心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绝非偶然,这背后是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其脉络。首先,历史的印记,尤其是租界时期,是塑造日本对上海认知的关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因其开放的港口地位,成为列强在华势力交.............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抗日战争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侧面。确实,在日寇侵华的漫长岁月里,西安这座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城市,似乎在战争的直接炮火中相对“幸运”地躲过了被大规模攻陷的命运。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西安的战略位置。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中华文明.............
  • 回答
    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第一条地铁都不是环线,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日后换乘不方便”这么简单。初期的地铁建设往往是基于现实需求、经济可行性、技术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城市初期的核心需求与交通瓶颈 解决最迫切的交通问题: 任何一.............
  • 回答
    中国的大城市和日本在城市铁路交通发展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历史、规划、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在轨道交通,尤其是通勤铁路和地铁网络的发展上,确实是全球典范。 它的城市铁路系统,不仅连接了.............
  • 回答
    “市”(し、shi)在日本的行政划分中,确实指的是一座城市。不过,它在日本的行政层级中,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的某个城市行政单位来一一对应,因为两国在城市管理和行政体系上存在不少差异。要理解日本的“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并尝试将其与中国的行政单位进行类比:1. 日本的.............
  • 回答
    好的,关于2018年7月18日重庆等地出现的所谓“不明飞行物”事件,我来给你详细讲讲,尽量还原当时的细节和可能的情况,并用自然、非AI的语言来描述。那天,也就是2018年7月18日,确实有一些人在重庆、四川等地看到了天空中有一些奇怪的光点或飞行物体。当时网上流传着不少相关的视频和照片,引起了广泛的关.............
  • 回答
    评价吴晓波“芜湖是下一个超级城市”观点:深度剖析与多维解读6月17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芜湖的演讲中提出了“芜湖是下一个超级城市”的论断,这一观点无疑在当地乃至全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支撑的论据,并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格局、芜湖自身的特点以及“超.............
  • 回答
    日本福岛核电站处理水排海事件,无疑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环境和地缘政治议题,其潜在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涉及环境、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领域。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城市,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波及。以下将详细阐述这种影响可能造成的格局变化: 一、 对中国沿海城市格局的影响沿海城市直接面临海洋环境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以及技术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古代的“当权者”,跟欧洲的国王、领主,日本的幕府将军、大名,他们的权力性质、统治模式以及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环境都有显著差异。一、 统治模式的差异:.............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战国后期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城池与馆(通常指居馆或御殿),它们在建筑特征上的区别,虽然都与军事防御和居住生活息息相关,但侧重点和表现形式各有千秋。战国后期,也就是大约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动荡时期,军事冲突频繁,但也孕育了强大的统一力量。在这个阶段,城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