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SOHO 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宣布 7 折出售 3.2 万平米京沪两地房源,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SOHO 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宣布以七折优惠出售位于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约 3.2 万平方米的房源,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一、 销售规模与具体房源情况:

3.2 万平方米的体量: 这是多大的体量?具体是多少套房子?这些房产是写字楼还是商铺?是单个项目还是多个项目的集合?如果是写字楼,每层面积大概多少?如果是商铺,位置如何?
地理位置: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两大经济中心,也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风向标。房源具体位于哪些区域?是核心商务区还是新兴发展区域?这直接关系到房产的价值和未来的增值潜力。
房源类型和特点: 这些房产是精装修还是毛坯?是否有公共区域配套(如会议室、健身房、餐饮等)?建筑年代和质量如何?这些都会影响到潜在买家的决策。
七折优惠的力度: 七折相对于市场价是多少?这是一个很大的折扣,需要了解其原始定价的依据。是为了快速回笼资金,还是对市场信号的反应?

二、 交易目的与背后的战略考量:

SOHO中国目前的财务状况: 为什么要在此时大幅度打折出售房产?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还是为了优化资产结构?这需要结合SOHO中国近期的财务报告、债务情况和经营策略来分析。
公司战略的调整: SOHO中国近年来一直在调整其商业模式,从持有型物业转向销售型物业,并出售部分资产。这次大幅度打折销售是否标志着公司战略的进一步深化或调整?是否意味着对持有型物业的经营模式不再看好?
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 潘石屹作为资深地产大佬,他的这一举动可能预示着他对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判断。是认为市场即将下行,需要提前“避险”?还是看到了市场底部,希望通过快速销售来抓住机会?
与过往行为的对比: SOHO中国过去一直以其设计感强、地段优越的写字楼和商铺闻名,并且在市场繁荣时期往往采取相对保守的销售策略。这次大规模的降价销售,与过去 SOHO 中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策略有何异同?

三、 市场反应与潜在影响:

对北京和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大规模的打折销售,尤其是位于核心区域的房源,可能会对周边同类物业的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冲击,带动整体价格的下行压力。
对 SOHO 中国品牌形象的影响: 这种大幅度的降价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 SOHO 中国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声誉。消费者可能会质疑其房产的真实价值,或者认为公司经营出现了问题。
吸引什么样的买家? 七折的优惠无疑会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投资者,尤其是那些看好北京上海长期发展潜力,但又希望以较低成本进入市场的买家。可能是私募基金、长租公寓运营商、或是追求资产配置的个人投资者。
竞争对手的反应: 其他开发商和持有型物业的业主会如何应对?是否会效仿降价策略?还是会坚持原有的定价策略?

四、 交易细节与风险提示:

交易对象: 这些房产是打包出售,还是可以按套购买?交易对象是否有特定要求?
交易完成时间: 整个交易预计何时完成?是否有可能存在交易风险?
法律和税务问题: 交易过程中涉及哪些法律和税务问题?买卖双方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这一消息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还是媒体报道?需要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 潘石屹本人的观点和解读:

潘石屹的个人言论: 除了宣布打折销售,潘石屹是否对此次降价的原因、未来的市场展望以及 SOHO 中国的未来规划发表了更详细的看法?理解他的言论是解读此次事件的关键。
过往的预测和观点: 潘石屹过去对房地产市场有过哪些预测和观点?这次的降价销售是否符合他一贯的思路?

总结来说,关注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 SOHO 中国这次大规模打折销售的事件,而不仅仅停留在价格层面上。这是一个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变化、企业经营策略调整以及头部企业对未来判断的窗口。 建议在关注这一事件时,要结合 SOHO 中国的官方公告、财务报告、以及对宏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分析,进行多方位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抵押给银行没抵押出去。

再细化一点,银行风控认为这几年京沪两地房地产价格会整体走低。

user avatar

最重要的信息:卖多少钱都不说,记者太业余了。

我来补充一下吧:出售总价约为12.96亿元。

user avatar

其实老潘的想法他自传里写得很清楚。

这次看来是铁了心要走了……能卖多少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上周刚刚陪一个朋友对一家商业地产做尽调。

这是一栋超豪华超智能办公楼宇,进入大堂,若无相关授权,你根本无法进入,哪怕公安来了,也不行,所以,特别适合干点违法犯罪的勾当,等特警攻上来了,你都已有足够时间销毁证据。当然,这是杰哥向我说的,我也不知道真假,假如公安要来抓人,特警需不需要授权才能攻入。有没有快速破解方法神不知鬼不觉的就直达终点根本就不让这套智能系统有预警时间,暂时未曾验证。

杰哥对着摄像头叫出要访主人的名字,系统自动接通了相关主人,然后得到验证通过,打开闸门让我们进入,电梯无需按钮,直接把我们送到相关楼层,一出电梯,就有指示灯告诉我们该往左还是往右,的确有点智能的模样,像身处科幻电影里的镜头。

杰哥是专业的地产尾货猎鹰。他盯上的这个项目有近十万平方,原为一家公司的总部大楼。这家公司在国内名气不大,但在当地却也规模不小,前几年业务蒸蒸日上时也想介入资本市场,收购了一个st公司,折腾了好几年,终于成功入主这家上市公司,但自己却也差不多油尽灯枯了,于是准备把这总部基地割爱套现,杰哥遂成为接盘意向方,受邀来考察。

七万多平方外租物业,承租率不高,每平能租120,总部自用有近两万平方,如果收购过来了,自然也要改造成外租办公,杰哥算了算,觉得每年能通过物业外租回报在八千万左右的收益,情况好的话到一个亿也没问题。对方的心理价位在35亿,杰哥有把握将它砍到33亿,然后半价抵押可以从银行那边套出16亿来,再去做个二押,还能解决五六亿左右的资金出来。拿下这个项目,自己有十个亿左右的资金,就能得到年回报七八千万左右现金流的项目,看起来好诱人。

但杰哥不愧是地产猎鹰,资本秃鹫,向来都是做大生意花小钱的人,怎么可能花上十个亿去做,他顶多只愿意出两三亿的真金白银,其他都需要从别的地方无中生有,用别人的钱来替自己生财。这个极度高杠杆的投机行为,深度刻入了许多还在成功,已经失败的大佬们内心,大家都在用或者想用十分之一的钱去撬动百分之百的生意,然后让它产生十倍百倍的利益回报。

可现在是资产下行周期。

潘石屹是一个精明的地产商人,他知道现在的价格不是将来的价格,资产之锚是恒定的,房子永远是房子,除了有没有不用按钮的电梯以及会指路的系统之外,它不会变成能环球旅行的飞屋。而价格之矢却是始终都在动态当中的,当它还有能量前进时,一切趋势自然都会向着美好方向发展,你动用的杠杆会得到增殖,获得丰厚回报,银行借钱给你能够得到利息,租户从你这么高逼格的物业里进进出出接待客人,获得信任得到订单,除了公安进去抓人有点麻烦外,似乎对谁都是有利的。

但若是箭矢落下呢?120一平能租出去,回报固然是不差的,何况它还有可以涨价到一百五甚至两百的可能和预期,一切数据都是美好的。想必潘石屹与他的SOHO当初的逻辑,也是如此想法。可他现在为啥不这样想了呢?那就是价格之矢的失势,当它落地之时,就意味着永远都不会再射中那个恒定的锚点了,哪怕就差一厘米的距离。预期改变之后的翻转,最明智的决策就是落袋为安,老潘三万多平方的物业打七折甩卖,因为他知道将来的价格就会连七折也不到,与其到时候无法套现离场,还不如现在用看似割肉的价格换取一个可以变现的机会。而这个近十万平米的智能物业主人,心思未必有老潘那么主动与缜密,但动作似乎也是一样的。他若对未来看好,自己一样可以将这物业去抵押借款,一样可以用未来的租金收入去换取现金流,而不会想着把它折价变现,之所以想找杰哥这样的秃鹫,情愿挨他的砍价之刀,自然也有他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商人的行动永远比嘴里的口号更现实,他告诉你他将要怎么做,你最好别信,但是他如果嘴上没说要怎么做,手里去一直在那样做了,无论他嘴里说的再漂亮,你最好还是要跟着他的实际行动走的方向去更保险。而不是冲着他嘴里喊的方向跑,跟着他一起跑也许会是死路,好歹还有他一起陪葬,但若朝他喊的方向跑,则只有替他殉葬了。

user avatar

双重杠杠撬动的资产价格,只有变现了才是钱,不变现前就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关键是变现多少比例市场能扛住。

user avatar

值6万的房子,报价10万打7折就划算了????

而且他这都是鸡零狗碎的,9个项目3.2万㎡,单个项目才2层或者只有单层…

现在买得起非住宅物业的是谁???

是大公司大资金。

他们面对的选择是什么?

是原来报价45亿的浦东整栋地铁上盖办公楼(世纪公园2公里左右),现价26亿被挑挑捡捡。应该是戴德梁行在代理,有兴趣去找他们别问我。

潘石屹早就代表不了什么了。

我补充一下,潘这事儿跟住宅地产没关系,用这事儿说住宅的人,直接拉黑。

user avatar

目前拿到的信息不多,

是不是全部七折,

是不是隐含其他条件,这些都不得而知。

静观其变吧

user avatar

他想捐给哈佛 耶鲁!

user avatar

商业楼,一直因为升值能力差,买卖及持有的稅重,而被投资者诟病。

而SOHO是商业楼中的垃圾。尾盘,是屎。

为啥这么说?定位不清。

要不然你弄写字楼,高大上,使用率高。

要不然你弄持有商业,做高租金,RIETS退出或者ABS套现。

综合来看,一线城市里商业不如写字楼。因为使用率低,设计复杂,操盘专业性高,啥啥都难搞,收益还低。

SOHO是个啥?

使用率低,没档次没形象,当写字楼只能租给散户,租金上不来。

作为商业也不合格,没有内动线。

作商改住也没有升值属性。

偏偏还卖得死贵。当初忽悠进来一大批土豪,把他们永远埋在了SOHO。

绝对是坑盘!

这次卖的3.2万平,你猜卖的都是啥?都是积年下来,卖不掉的尾盘。

如果说商业楼是难处理的资产,SOHO是商业楼里的垃圾,那么这批尾盘就是垃圾中的屎。

七折价格去买一坨屎?首付50%?交房产税?租金还不高?

现在他喵的住宅都不好卖好么?首付一般30-50%,好些地方都降到20%了好么?

疯了买那个。

user avatar

中国人口即将迎来负增长,人口数量越来少,随着老人占比越多经济活力越差。人变少,消费萎缩,没有市场增长,自然投资也会减少。人口数量到顶之后理论上,中国的公司数量不会增加了。要是考虑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资本的集中,就更加没有小公司生存的空间。未来企业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少,商业地产长远来说根本没有投资价值。更何况现在房地产整体低迷的行情,潘想找人接盘,自己套现跑路是真的不容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OHO 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宣布以七折优惠出售位于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约 3.2 万平方米的房源,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要深入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一、 销售规模与具体房源情况: 3.2 万平方米的体量: 这是多大的体量?具体是多少套房子?这些房产是写.............
  • 回答
    SOHO中国这次的动作,把业内和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人都惊到了。7折出售3.2万平方米的房源,这数字可不小,而且涉及到的是SOHO中国这样的知名房企,背后肯定不只是简单的促销。要说值得关注的点,那可太多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7折背后,是怎样的“价格信号”? 市场下行压力显现? 7折,这可不.............
  • 回答
    黑石集团终止对SOHO中国的收购要约,这绝对是一条重磅消息,对SOHO中国、黑石集团乃至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含义和值得关注的信息。一、 黑石集团终止收购要约的直接含义最直接的含义就是:黑石集团不再计划以此前宣布的价格和条件收购SOHO中国的控股权。 .............
  • 回答
    黑石集团以236亿港元收购SOHO中国这件事,能被市场监管总局盯上并立案审查,这可不是小事,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的地方了。这事儿一出,市场上立刻炸开了锅,各种声音都有,咱们一条条来捋捋。1. 交易金额巨大,涉及国计民生:首先,236亿港元是个什么概念?这可不是小数目,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S.............
  • 回答
    黑石以 30.5 亿美元收购 SOHO中国:亚洲房地产投资的重磅炸弹与深层解读黑石集团以 30.5 亿美元的巨额报价收购 SOHO 中国,无疑是亚洲房地产市场近期最引人注目的交易之一,也刷新了黑石在亚洲房地产领域的单笔投资记录。这笔交易的意义深远,不仅对黑石、SOHO 中国本身,乃至整个亚洲房地产市.............
  • 回答
    关于潘石屹低价抛售SOHO中国上海项目的原因,坊间流传着多种解读,但最为核心的几个点,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和SOHO中国的战略调整,可以梳理出比较清晰的脉络。首先,我们得看看SOHO中国的核心业务模式的转变。SOHO中国早期是以开发销售型为主,就是建好写字楼,然后卖掉。这种模式能快速回笼资金,但利润空.............
  • 回答
    对于许多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来说,保持高效可不是件容易事。毕竟,没有了办公室里明确的界限和同事的督促,很容易就会被家务、网络上的诱惑,甚至是自己心血来潮的冲动所牵绊。但别担心,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像一个“一人公司”一样,把日子过得有条有理,工作效率也蹭蹭往上涨。首先,打造一个专属于你的工作空间至关重.............
  • 回答
    在家办公,日子过得也算清净自在。出门呢,掏出手机,叫个滴滴,哪儿都能去,确实是方便。那么,像我们这样在家soho的人,为什么还会想着买车呢?这事儿,说起来,道道还不少。首先,得看这个“方便”的边界在哪儿。滴滴是方便,但它终究是别人的车,你的行程得跟着别人的节奏来。你说,今天想去趟郊区采摘,摘点新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