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水冷却液(防冻液)比普通水基冷却液好么?

回答
这问题挺实在的,也很多人关心。简单来说,无水冷却液(也常被叫做“纯防冻液”或者“高浓度乙二醇冷却液”)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普通水基冷却液(也就是大部分车主加注的、稀释过的防冻液)各有优劣,是不是“更好”,得看你具体的需求和使用场景。

咱们先来掰扯掰扯它们各自的“本事”:

普通水基冷却液(稀释过的防冻液)

这玩意儿大家最熟悉了,市面上卖的大部分都是这个。它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或者丙二醇,更环保但效果稍差)和水,通常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比如50:50)混合。

优点:

成本相对较低: 毕竟是混合物,原料成本摊销下来,比纯的要便宜不少。
散热性能均衡: 水本身就是个很好的冷却剂,导热性不错。适当稀释后,既能保证低温下的防冻,又能保证正常工况下的散热。
普遍易得: 汽配城、4S店、超市,哪儿都能买到。
大多数车辆都适用: 厂家在新车出厂时,基本上都会预加注符合规格的稀释型防冻液。

缺点:

低温下有冰点: 虽然能防冻,但到了极寒地区,如果稀释比例不对或者产品本身质量不好,还是有可能结冰,这时候水结冰体积膨胀,那可是相当危险的,会把发动机水道、水箱甚至缸体都撑裂。
高温下易沸腾: 水的沸点大家知道,100℃。虽然防冻液里的乙二醇能提高沸点,但纯水基冷却液在发动机高负荷运转、水温飙升时,还是有沸腾的风险,产生蒸汽,影响冷却效果。
长效性相对有限: 里面的防锈、抗腐蚀、消泡等添加剂,都有一个寿命。通常建议每25年更换一次,以保证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行。
水垢和沉积物: 如果长期使用自来水混合,或者冷却液本身品质不高,在循环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水垢,堵塞水道,影响散热。

无水冷却液(纯乙二醇/高浓度乙二醇冷却液)

这个就比较“硬核”了,顾名思义,它里面几乎不含水,或者水的比例非常非常低,主要成分就是高浓度的乙二醇(可能95%以上)。

优点:

极低的冰点: 这是它最大的卖点。纯乙二醇的冰点非常非常低,基本上在零下几十甚至一百多摄氏度。这意味着在绝大多数我们能遇到的寒冷气候下,它都不会结冰。
极高的沸点: 纯乙二醇的沸点很高,而且它还有一种“过冷”的特性,就是在压力下,它的沸点会进一步提高。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高压环境下,它的沸点可以轻松突破15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高温运转时,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冷却介质,几乎不可能沸腾。
更好的抗腐蚀性和润滑性: 高浓度的乙二醇本身就有一定的润滑作用,可以对水泵等部件起到一定的保护。同时,其配方中通常也会加入更强效的防锈、抗腐蚀添加剂。
蒸发损失小: 因为几乎不含水,在使用过程中,其蒸发损失非常小,理论上能实现更长的更换周期。

缺点:

价格昂贵: 纯的乙二醇成本就很高,所以无水冷却液的价格通常是普通水基冷却液的好几倍。
散热效率不如水: 虽然乙二醇沸点高,但它的导热性、比热容都不如纯水。也就是说,在同等流量下,相同体积的纯乙二醇带走热量的能力,要弱于水。这会导致发动机在某些工况下,温度可能比使用水基冷却液时略高一些。
可能不适合所有车型: 尤其是一些对冷却系统设计要求非常精确的老旧车型,或者对冷却液蒸发产生的蒸汽有依赖性的系统(比如某些暖风系统),贸然使用无水冷却液,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水温偏高,反而对发动机不好。
需要专业操作: 如果要使用无水冷却液,需要非常注意发动机内部的清洁,要将原有的水基冷却液彻底排空,并且在加注后,根据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可能需要专门的加注设备。

那么,到底哪个“更好”?

这里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看“用在什么地方,给谁用”。

如果你生活在严寒地区: 并且你追求极致的防冻性能,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有极高的要求,预算也充足,那么无水冷却液确实能提供更安心的保障,它能让你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不用担心水箱被冻裂。
如果你追求极致的赛道表现或者高温工况: 比如经常跑赛道,或者你的车辆经常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工作,那么无水冷却液的高沸点和稳定性也能提供一定的优势,减少因冷却液沸腾而导致动力衰减的风险。
如果你是普通车主,日常代步使用: 大部分情况,使用符合厂家规格的、质量合格的稀释型防冻液就已经足够了。它的成本更经济,散热性能也足够满足日常需求。关键在于选择品牌好、品质有保障的产品,并按照厂家建议的比例(通常50:50)和周期进行更换。即便是在北方地区,只要选择冰点足够低的防冻液(比如35℃或者40℃),也完全可以应对冬季。

总结一下:

无水冷却液就像是“专业运动员”的装备,它在极限工况下表现出色,拥有更高的安全裕度。但对于“业余爱好者”(也就是普通车主)来说,普通的、质量好的水基冷却液已经完全够用,并且更经济实惠,也更易于维护。

切记:

1. 不要自己随意混合: 除非你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否则不要随意用自来水去混合纯乙二醇,或者用纯的乙二醇直接添加到系统中。这很容易出问题。
2. 参考车辆手册: 永远以你的车辆制造商的建议为准。手册里会明确规定使用哪种类型的冷却液,以及建议的更换周期。
3. 品质是关键: 无论选择哪种,都要购买正规品牌、质量可靠的产品。劣质的防冻液,无论是稀释型还是无水型,都可能对你的爱车造成损害。

所以,与其说谁“更好”,不如说谁“更适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才是最明智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话说有些同学你们真觉得现在的原厂冷却液和所谓的无水冷却液在性能上会有很大差别吗?

就丰田的LLC(long life coolant)来说,JIS规定其原液成分是90%乙二醇+5%各种添加剂+5%水,沸点155℃以上,50%浓度下凝固点是-34℃以下,30%浓度时是14.5℃以下。

这个数据大概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你车子怎么开冷却液也不会开锅,在大部分地方的冬天冷却液也不会结冰。

那么那些沸点180℃以上的冷却液究竟有没有用呢?我认为对绝大部分用户来说并没有什么卵用。正常使用下发动机工作一段时间后水温会在88℃~110℃(100℃以上一般需要在夏季进行长时间高负荷运转才能达到)左右浮动(超过110℃对绝大多数发动机来说就已经会产生危害了),丰田大部分车型在水温达到100℃左右电动冷却风扇就会启动,所以正常水温一般不会超过105℃。

简单来说这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发动机热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定好了这台发动机大概会在什么温度区域工作,从而设计了一套能保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使发动机在这个温度工作的冷却系统,所以除非你跑到吐鲁番挂一档持续爬长坡或者跑去漠河把车露天放一晚上,否则原厂冷却液就完全够你用的了。(其实你在吐鲁番这么玩绝大多数车都会over heat,无水冷却液也许没开锅,机油却早就完蛋了)

不过话说回来,无水冷却液宣传中的优点是否有理论依据呢?其实有些还是有的,另一些就是瞎扯淡了。

我们随便找一个无水冷却液的宣传广告来一条条看。

一、抗腐蚀:防止发动机内部锈蚀,令水箱及冷却系统长久如新

这个得先找参照物,相对水来说的确如此,毕竟丙二醇这种东西一般不会对水路造成腐蚀,但是如果和现在大多数车企用的添加乙二醇的高效冷却液比基本上区别不大。

二、无或极低压力:冷却系统在无或极低压力状态下工作,,可随时打开水箱盖

冷却液不开锅的确压力低,但是前面说了,正常情况下原厂的也不开锅。可随时打开水箱就是扯淡了,你让写这条的人刚跑完高速打开一个试试?

三、增动力:消除水蒸气隔温层,解决发动机局部过热,使发动机功率得到释放

虽然水温升高(在一定范围内)的确能多少提高一点热效率,但原理是减少热损失和机械损失,和水蒸气隔温层应该没多大关系,估计写这一条的人的知识好久没更新,不知道现在的冷却水一般不会有水蒸气。更何况实际水温控制是ECU进行控制,又不是说你加无水冷却液发动机工作水温就会上升了,写这条的人估计也是不懂发动机控制。顺便提一句现在正在开发中的TNGA就把partial工况的水温从8*提高到了9*,也就是为了一点点热效率的提升。

四、加速快:加速距离短,加速更加流畅,加速换挡连接更顺畅

这个其实和上面原理一样,但通过水温增加的动力基本上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一,二这样,除了那些满身都是传感器的实验车驾驶员外人体基本上感知不出什么区别。换挡这个就纯属瞎扯淡了,不值一驳。

五、省燃油:提供发动机理想的工作温度环境,燃烧更完全更充

五和三,四其实讲的是一回事,不过和燃烧没毛线关系就是了。

六、高沸点·低凝点:解决低温结冰膨胀,高温开锅现象

这个也说过了,现在用的冷却水一般不结冰不开锅。

七、热平衡:超强热传导性,粘度随温度而变化,平衡发动机内部温度

这个属于废话,热传导性不好怎么做冷却液,粘度随温度变化也属于正常属性。

八、降排放:发动机工作状态改善,燃烧更充分,降低排放,并降低发动机噪音

这其实也和燃烧充分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是温度高生成HC和CO的化学反应往逆反应方向走罢了。降低噪音这是个什么玄学我也不知道,查了下有说是减少爆震的,这又tm是在瞎扯淡了……爆震控制有水温补正,水温高了ECU相应就会指示迟角,本来就不会爆震减少个毛线……哦,也许他说的是十几年前没有爆震控制的发动机。

九、少维修:防止发动机冷却系统内部的腐蚀,降低维修,并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

这也是看和谁比,和水比的话的确如此,和现代冷却液比的话,真没什么区别。

十、降温慢:延缓发动机散热不均匀

降温慢这条是不是优点我持保留意见。

所以说总结一下的话,无水冷却液这玩意儿你钱多的没地方花或者常年去吐鲁番漠河玩的话可以买了换上,一般用户的话用原厂冷却液就足够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