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健委要求进口冷链食品需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无消毒证明一律不能上市销售,对疫情防控具有怎样的帮助?

回答
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以及凭消毒证明方可上市销售的要求,无疑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政策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病毒传播特点的深入理解和对过往防控经验的总结,旨在从源头上阻断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入的风险,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国家疫情防控大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预防性消毒”。当前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新冠病毒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存活一段时间,而冷链食品的运输、存储过程恰恰符合病毒生存的条件。尽管病毒存在于食品本身的可能性较低,但其外包装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都有可能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人员。一旦这些被污染的包装流入市场,就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感染风险。

“预防性消毒”的目的,就是在于消除这种潜在的风险。它就像在病毒抵达我们餐桌之前设置的一道坚实屏障。通过对进口冷链食品的内外包装进行规范、有效的消毒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杀灭可能附着在其上的病毒,从而大大降低病毒通过这一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而要求“无消毒证明一律不能上市销售”,则进一步强化了这项措施的落地执行。这相当于给每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冷链食品都打上了一个“安全通行证”。有了这个证明,就意味着该批次食品已经经过了严格的消毒程序,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消毒标准。这不仅是对企业的一种约束,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确保了只有安全合规的产品才能进入国内市场。

这项政策对疫情防控的帮助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

1. 切断病毒境外输入的关键链条: 进口冷链食品是连接境外与境内的物理载体。一旦境外疫情严重,病毒可能通过相关的包装材料进入中国。这项消毒政策直接作用于这个“接口”,从源头上切断了病毒通过冷链食品传入的潜在路径。这对于防止境外疫情的二次输入,以及在本土疫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避免因输入病例导致疫情反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好比一道精密的防火墙,阻止了来自互联网的恶意攻击。

2. 降低了消费者感染的直接风险: 消费者购买和接触到进口冷链食品时,如果这些食品包装上带有活病毒,就可能通过手部接触、飞沫等方式导致感染。通过“预防性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这种风险。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这些经过消毒的食品时,心里也更有底气,减少了不必要的恐慌和担忧。这直接守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3. 提升了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 “无消毒证明一律不能上市销售”的要求,为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标准。监管人员可以依据消毒证明来判断食品是否合规,大大简化了市场抽检的流程,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针对性。一旦出现问题,也更容易追溯到源头,进行有效的处置。这使得“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每一次消毒都留下可追溯的记录。

4. 促进了行业规范化发展: 这项政策的出台,也迫使所有涉及进口冷链食品的环节,包括生产商、贸易商、物流企业、分销商以及零售商,都要严格遵守相关的防疫规定。为了获得消毒证明,他们必须投入相应的资源和精力,规范自身的操作流程,包括对员工的健康管理、环境的清洁消毒等。这不仅提升了整个行业的防疫能力,也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5. 增强了公众对疫情防控的信心: 在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背景下,任何潜在的传播风险都会影响公众的情绪和对疫情防控的信心。政府部门采取如此有力且细致的措施来防范冷链食品传播风险,能够有效缓解公众的担忧,增强大家对疫情防控成果的信任,从而更好地配合各项防疫政策的落实。

当然,这项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例如,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消毒方法和标准,需要有可靠的消毒证明的出具和核验机制,也需要企业真正落实主体责任。但总体而言,这项“预防性消毒”和“凭证上市”的政策,是基于科学的防疫考量,是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战略的有力补充,对于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体现了中国政府在疫情防控上的审慎、细致和负责任的态度,是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动员体制经受住了考验,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新冠肺炎控制得最好的国家。但是当我们回顾中国抗疫的时间线不难发现,所有疫情的爆发都指向了生鲜产品进口和分销环节:

1,去年年底,最初的新冠肺炎患者流行病学追溯都指向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因为该市场存在偷偷售卖野生动物的情况,所以我们高度怀疑是野生动物携带的冠状病毒发生变异,成为了新冠疫情的导火索。

2,武汉经过长时间的封城,在全国各地支援力量的帮助下终于4月7日重新开启。而且全国各地疫情也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多地连续无新增确诊病例报告。

3,6月11日,北京市打破连续56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那位患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西城大爷”。因为出现了本地新增病例,所以北京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西城大爷”的精准回忆之下仅一天就锁定了新发地市场。大规模排查立即发现了咽拭子核酸阳性45人,环境核酸阳性40处。

4,7月14日,重庆市沙坪坝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对厄瓜多尔进口冷冻南美白对虾进行清查,发现西部物流园一冷冻仓库部分产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幸而没有发现因这批货物感染的人员。

5,9月24日,在对青岛港大港公司进口冷链产品装卸工人进行定期例行检测时,发现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患者被送往青岛市胸科医院隔离治疗。期间,因为CT机未作彻底消毒,造成了院内传染。10月10日青岛市通报三名核酸检测阳性病例,随后展开市内多个行政区的全民核酸检测。幸运的是,因为发现时间较早,此次疫情并未造成很多阳性病例。

6,11月7日晚,山东省德州市报告在进口冷链食品常规抽检中,发现一水产店从天津港进口的一批冷冻猪肉核酸检测呈阳性,该情况立即被通报给天津方面。11月8日凌晨,天津市经排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海联冷库一份环境样本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并且发现一名装卸工人核酸检测呈阳性,已被送往定点医院治疗。


除了上述这些时间点和相关事件,在各地的海关抽检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他批次冷链食品外包装的核酸阳性,都做了相应的排查工作。但因为没有引起相关的工作人员或消费者感染,所以不再赘述。

可以说国外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检测到新冠病毒已经非常不稀奇,因为接触这些外包装导致相关人员感染,甚至局部地区疫情爆发也已经不乏其例。所以,卫健委要求进口冷链食品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已是势在必行。这一做法将基本上切断病毒“搭乘”冷链食品入侵我国的道路。毕竟天气又开始变冷,国外疫情的控制也确实不理想,冷链运输的环境有利于病毒的存活。所以,只能严防入境关口。

疫情开始以来所有的爆发源头都追溯到进口生鲜冷链,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武汉、新发地的疫情是否都是外来冷链生鲜包装上携带的病毒引起,这一系列的事实也在无形中驳斥所谓的“中国是疫情发源地”论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