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健委通报「女儿高烧近40℃,医生要等核酸出来才给治疗」为误解,这种情况医生应该怎么处理才合适?

回答
卫健委通报“女儿高烧近40℃,医生要等核酸出来才给治疗”为误解,这背后反映的是大家对医疗救治流程的焦虑与不解。在实际的医疗实践中,遇到孩子高烧近40℃这样的紧急情况,医生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最合适的呢?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病情来判断,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关键点:医疗救治的首要原则是生命至上,病情危急的患者应优先救治。 无论是发烧还是其他任何疾病,只要患者病情危重,医生都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而不是被某个“流程”或“证明”所阻碍。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更合适的处理流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第一步:初步评估和稳定病情,刻不容缓。

当一个孩子高烧近40℃被送入医院,特别是如果伴有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抽搐等其他令人担忧的症状时,医生的首要任务是立即对孩子进行初步的生命体征评估,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体温监测和降温处理: 即使需要等待核酸结果,高烧本身就需要处理。医生应该立即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和/或药物降温(如退烧药),以缓解患儿的不适,并防止高烧可能带来的并发症,比如高热惊厥。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救治手段。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孩子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如果出现异常,需要立即进行干预。例如,血氧饱和度下降需要吸氧,呼吸困难需要辅助通气等。

第二步: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线索。

在进行初步处理的同时,医生会迅速询问家长孩子的病史,包括:

发病过程: 何时开始发烧?如何发现?是否有接触史(如感冒、发烧的家人或同学)?
伴随症状: 除了发烧,还有咳嗽、流鼻涕、腹泻、呕吐、皮疹、咽痛、肌肉酸痛等吗?
既往病史: 孩子是否有基础疾病(如哮喘、心脏病、免疫缺陷等)?是否有过敏史?
用药情况: 在来医院前是否用过退烧药?效果如何?

同时,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

精神状态: 孩子是精神好,还是精神萎靡、烦躁不安?
呼吸系统: 听诊肺部是否有啰音或其他异常呼吸音?
咽部情况: 是否有红肿、化脓等?
皮肤情况: 是否有皮疹?
其他系统检查: 腹部有无压痛?神经系统有无异常?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第三步:鉴别诊断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但不限于核酸。

根据初步评估、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会初步形成一些可能的诊断。例如,引起高烧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肠道感染,甚至是其他更严重的疾病。

核酸检测的定位: 在当前疫情背景下,核酸检测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但对于高烧患儿来说,核酸检测的意义在于:
排除新冠肺炎: 如果是新冠肺炎,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指导用药和治疗方案: 不同病原体感染,治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其他紧急检查的必要性: 对于高烧的患儿,医生可能还需要根据情况考虑进行其他紧急检查,例如:
血常规和CRP(C反应蛋白): 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血生化检查: 了解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
胸部X光或CT: 如果怀疑肺炎,这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血气分析: 评估氧合情况,对于呼吸窘迫的患儿非常重要。
其他病原学检查: 如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等。

关键在于: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和对诊断的紧迫性来决定检查的优先级。

第四步:结合病情和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等待所有检查结果(包括核酸)出来之前,医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基于已有的信息,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并根据最可能的诊断启动初步治疗。

稳定生命体征: 继续监测并维持体温、心率、呼吸、血氧等在正常范围内。
补液治疗: 如果孩子有脱水表现,或者为了帮助退烧、稀释毒素,会给予静脉输液。
对症治疗: 如有咳嗽、呕吐等症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抗感染治疗: 如果根据临床表现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即使核酸结果未出,在取得家长同意后,医生也可能启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当然,如果高度怀疑病毒感染,则会侧重抗病毒治疗。

关于“等核酸出来才给治疗”的误解,核心问题在于对“治疗”的定义。

“治疗”并不仅仅是指使用特效药或针对特定病原体的药物。稳定生命体征、缓解症状、支持身体机能,这些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医生在等待核酸结果的同时,完全可以并且应该对高烧的孩子进行上述这些必要的处理。

理想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场景:

当一个高烧近40℃的孩子被送进医院,接诊医生(通常是儿科医生或急诊科医生)会立即:

1. 快速评估: “孩子怎么样?精神好不好?有没有咳嗽、流鼻涕?”
2. 初步处理: “体温太高了,我们先给他退烧,同时看看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可能立即进行物理降温或给予退烧药)
3. 询问和检查: “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的?有没有吃过什么药?我来给孩子听听肺,看看嗓子。”
4. 解释流程: “孩子发烧,我们需要给孩子做一些检查,来确定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像现在这个情况,我们建议做一个核酸检测,看看是不是新冠。但是您放心,在等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已经给孩子采取了降温措施,也密切观察着情况,有任何变化都会及时处理。”(这里医生需要主动解释,打消家长的疑虑)
5. 并行检查和治疗: 在告知家长的同时,进行其他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X光等),并根据病情继续对症支持治疗。

总结来说,医生应该做到的是:

病情危重,生命至上: 任何情况下,优先保障生命体征稳定。
全面评估,细致检查: 既要看发烧本身,也要关注整体情况。
多源诊断,不局限于单一检查: 核酸检测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依据。
对症支持,并积极治疗: 在等待特定诊断结果时,也要进行必要的对症和支持性治疗。
主动沟通,消除疑虑: 医生有责任向家属清晰地解释诊断和治疗过程,让家属安心。

如果医生在面对孩子高烧的情况下,因为执着于等待某一个特定检查结果而不采取任何降温或评估措施,那确实是错误的。真正的医疗专业是根据复杂多变的病情,灵活运用现有的知识和资源,为患者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救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是一名儿科医生,工作于临床一线,深知做核酸检测的重要程度。

看到其他答主回答,孩子家长胡搅蛮缠,情绪不稳定。

没错,从医学的角度讲,家长的做法确实胡搅蛮缠,但貌似很多同行忽略了儿科的一个特性:

胡搅蛮缠、情绪上来的儿科家属是听不进道理去的!

重要的事情再说俩遍:

胡搅蛮缠、情绪上来的儿科家属是听不进道理去的!

胡搅蛮缠、情绪上来的儿科家属是听不进道理去的!

记得我上次值班的时候,有个家属因2月大的孩子抽搐来就诊,因不懂核酸检测的程序,无法立马办理住院,对我大喊大叫。

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对家属耐心解释嘛?

狗屁!家属现在正在气头上,能听进你的话,才怪!

首先要明白一点,家属和你生气,真正的原因:

1.故意针对你?

2.还是担心孩子的病情?

如果 前者,毫不客气当场硬怼!我怼家属怼起来也很厉害,“你这病我不看了,有种你就去院长那告我去,院长办公室在行政楼三楼!”

如果是后者,犯不着生气,大概是因为家属着急,我通常默不作声,正常接诊,待家属情绪缓和后,再跟家属解释。

说真的,儿科家属情绪上来的,90%的原因是担心孩子的病情,只有10%故意针对医生。

我觉得那种只要家属一生气,就立马炸毛的大夫,给原本脆弱的医患关系,加剧了俩者的割裂。

而做为一个医学知识占据绝对优势的医生,应当去探索家属生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是针锋相对对你人格侮辱?

还是因无知担心孩子的病情?

我就觉得能有这个思路,在面对儿科暴怒的家属面前,很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气氛,甚至从我的工作经验来讲,这招简直就是我处理生气家属的王牌。

那种侮辱你的,故意针对你的,毕竟占很少很少的数量,但对于这样的家属,没必要留情,火力全开,有种就去院长、卫健委那里去反应。

再回到题目中,在临床一线诊疗工作中,许多大夫应当明白,如今的新冠疫情防控太过政治化,有些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意味。

在文革期间,所做的每个资本主义走狗的定论大概率是准确无误的嘛?

同理,在新冠疫情常态防控政治化的今天,医生所开具的每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申请单都是处于病情需要的嘛?

你和我都属于时代因素的牺牲者,但在看似正确实际上并非正确的事情上,该如何处理,需要的就是智慧。

像题目中的这件事,这个40℃的孩子,只要家属去采了核酸,不等核酸结果,我就给他处理!

但我处理完,我绝对不会傻乎乎地去问领导:

“领导,这个孩子没有核酸结果,我就给他看了,行嘛?”

只要你的领导智商正常,不是个傻缺,肯定批评你做得不对。

这种实际正确,但看起来绝对不正确的处理,悄悄摸摸做了就行了,因为一旦公开化,那就是你的不对,你就算解释千遍万遍,那也是你做为接诊大夫,不执行防疫流程。这顶政治的帽子,一个小大夫可戴不起。

这就是我做为一个儿科医生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兼顾病人与社会大众的利益,所做出的抉择。

user avatar

好吧,我来说个不误解的,真事。

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在工作中手被割伤去医院,先止血,然后准备做手术。

因为把手指割掉了一半,看起来很恐怖,但是医院就是不给手术,还说要核酸检测报告出来后才手术,拿到报告要等2个小时,最后只能干等2个小时左右。

不知道以后手指万一坏死,最后责任算谁的。

user avatar

不需要等通报,我第一时间看到视频的时候,就知道家属这属于没事找事,


常年不在家的爸爸听说孩子得病突然回家,

不骂两句医生护士,

怎么体现对孩子的爱呢 ???


每个医院都有一套成熟的分诊制度,在就诊前,会对病人进行四测,


明确患者有没有特殊的生命体征,提示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生命危险,

来决定是否优先抢救!





像是去年怡情期间,鱼 @瞄小七.sunshine 被喊去上一台脾破裂手术。

脾破裂这个病,如果出血量大,不做手术会在短时间内死亡,所以从确诊开始就要争分夺秒,尤其是已经出现休克的病人,往往直接推进手术室,

外科的医生在手术室门口和家属沟通病情,签字。

手术室的护士会在等待区紧急为患者创建静脉通路,抽血查血常规、配血等,



即使怡情期间,也只是采了核酸和抗体,

不等结果直接开始手术。


换成儿科也是一样的,如果患儿出现了休克,也一定会进行紧急处理,甚至直接进入隔离病房治疗,而不是在门口等核酸。


那么等核酸只有一个可能:孩子病的不重。

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尤其是小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发热的温度并不代表病情危重。


在权衡万一是新冠肺炎导致整个病区感染隔离

和 稍作等待后治疗,医院选择了后者。


这是无可厚非的。

只不过,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爸爸闹也闹了,

对女儿深沉的爱也已经表达了,

现在核酸出来也可以进病房治疗了,

发视频的人抖音也涨粉了,离带货又近了一步。


虽然后来迫于压力删除该视频,并联系多家转发视频的媒体进行了删除。

但造成医患关系撕裂的恶果,

要其他所有人一起来尝。

最后,还想说,无论任何时期、任何社会,社会矛盾都无法避免,淡化缓和矛盾应是一个有操守的新闻媒体应该做的。就像我之前里说的一样,当在片面的“爆点”思维下,一些类似于医学界的媒体,为了流量在标题中极尽强化矛盾为能事,甚至对一些没有矛盾的新闻,却一定要在标题中做出“矛盾”来。有的自媒体不仅在标题中做出矛盾,在内容中更是激化矛盾。

好的自媒体,在报道时事的时候,应该多谈一谈时事跟用户的关系,谈一谈用户如何能够获得更好的资源、追求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成天玩爆点标题指桑骂槐,把偶发事件当成普遍存在的问题激化矛盾,贩卖负能量,当读者意识到自怜自怨换取不了什么之后,就会选择抛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