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健委公布目前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 1541 例,如何看待这一数字?

回答
卫健委公布的目前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 1541 例,这个数字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读:

一、数字的构成与意义:

无症状感染者(Asymptomatic Carriers): 这是最核心的概念。他们感染了病毒,体内存在病毒复制,具有传染性,但自身没有任何冠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等。
医学观察(Medical Observation): 这意味着这 1541 人正在接受专业的医疗机构的监测和管理。他们可能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被纳入医学观察的:
密切接触者(Close Contacts): 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入境人员(International Travelers): 从境外高风险地区返回的人员,根据相关防疫政策需要进行隔离观察。
重点人群筛查(Screening of Key Populations): 例如在特定场所(如医院、养老院)工作的人员,或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需要进行筛查的人群。
主动报告或检测发现(Voluntary Reporting or Testing): 有些人可能因为有接触史或进行主动检测而发现自己无症状感染。
1541 例的绝对值: 这个数字本身是一个相对小且不断变化的动态数字。它的绝对值大小需要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如全国或特定地区的总感染人数、新增病例数等)来判断其相对重要性。

二、如何看待这个数字?

1. 疫情监测的灵敏度体现:
积极的方面: 1541 例无症状感染者被发现并纳入医学观察,说明我国的疫情监测体系是相对灵敏的。通过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潜在的传播源,并将其隔离,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这体现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控策略的有效性。
挑战的方面: 这个数字也提醒我们,即使在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后,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这意味着病毒的隐匿性仍然是疫情防控的重大挑战。

2. 疫情防控的挑战与风险:
潜在的传播风险: 无症状感染者由于没有症状,可能在被发现和隔离之前已经与他人有过接触,成为疫情传播的“隐形传播链”。这给疫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难度。
持续的监测压力: 保持对这些无症状感染者的医学观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和人力,包括核酸检测、健康监测、隔离场所管理等。
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会引起公众的担忧,尤其是当这些感染者来自看似安全的区域或人群时。

3. 数据背后的变化与趋势:
动态变化: 这个数字并非固定不变,它每天都在更新。新增的无症状感染者会增加,而解除医学观察的(转阴或转为确诊)也会减少。因此,更重要的是关注这个数字的变化趋势。例如:
数字上升: 可能意味着输入性疫情风险增加,或者国内局部出现新的聚集性疫情,导致更多人被感染和隔离。
数字下降: 可能意味着本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病例得到有效阻断,或者观察期内的感染者转为阴性。
地域分布: 这个数字也可能与地域相关。例如,边境城市可能会有更多的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

4. 对公众的警示意义:
个人防护意识不能松懈: 即使在一些地区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很少的情况下,依然存在无症状感染者。这提醒公众,病毒并未完全消失,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仍然非常重要。
配合防疫政策: 对于可能接触过风险区域或人员的公众,应积极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和核酸检测,及时进行自我隔离和观察。
不信谣、不传谣: 对于疫情信息,应以官方发布为准,保持理性,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三、与其他数据的关联性:

与确诊病例的关系: 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占总感染者的比例)是衡量疫情特征的重要指标。如果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很高,说明病毒的隐匿性更强,传播风险也更大。
与核酸检测能力的关系: 能够发现和报告如此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也反映了国家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和大规模筛查的水平。
与疫苗接种率的关系: 随着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感染后出现症状的概率可能会降低,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也可能发生变化,但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来验证。

总结:

1541 例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数据。它既是疫情防控体系有效运作的体现,也反映了病毒传播的隐匿性和持续的挑战。我们需要从动态的视角看待这个数字,关注其变化趋势、地域分布以及与整体疫情形势的关联。同时,这个数字也再次强调了公众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配合防疫政策的重要性。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数字,还需要结合更详细的信息,例如:

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 是全国总数还是特定地区?包含哪些类型的人群?
趋势分析: 近期该数字是上升还是下降?
转化情况: 其中有多少转为确诊病例?有多少解除医学观察?
流行病学背景: 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与特定的疫情事件有关?

总而言之,1541 例无症状感染者是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3月31日资料,“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67例,比前一日减少174例。”1367+174=1541。所以1541可以得出是现存,特此更正。不影响回答的其他结论。

我国的确诊患者中,不包括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而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中,只要化验检查阳性,不论有无症状,都属于确诊,这里确实存在一个统计口径的差异。因此把这部分数字公布出来是有价值的。

1541例是什么?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首先一个基本的问题,这个1541是现存还是累计?是现在正在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还是累计所有接受过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如果这个基本的问题都没明确,那后面的所有分析就没有意义了。而从原文[1]来看,一开始写回答时,我推测数字是累计,不是现存。

三、无症状感染者通过什么途径发现?截至目前我国发现了多少例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主动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一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医学观察期间的主动检测;二是在聚集性疫情调查中开展的主动检测;三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主动检测;四是对部分有境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开展主动检测。
  截至2020年3月30日24时,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为1541例,其中境外输入205例。

但是根据最新的资料显示,已经明确写出,“目前无症状感染者仍在观察”的有1367例,1367+174=1541,由此1541符合现存的数字[2]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30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2例,当日解除隔离302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367例,比前一日减少174例。

而说到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很著名的国内大样本的研究结果就需要引用[3]

结果 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 672例(61.8%),疑似病例16 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 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

这个文献里,我国的专家组把当时能调取的所有上报的病例全汇集起来,做了一个横断面研究。研究截止的时间是2月11日,当时减去疑似,当时诊断的病例(含临床诊断)共5万多例,而无症状感染者不足1000例。

境外输入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于本土病例2月上旬的报道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我们目前发现的境外输入性病例有205例,这是一个目前接受医学观察的不完全统计数字。使用这个数字估算,境外输入感染者(累计确诊患者+现存潜伏期患者+现存隐性感染者)合计才有一千例左右[4]

3月30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8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湖北1例);新增疑似病例44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667例(含重症病例18例),现有疑似病例180例。累计确诊病例77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4例,累计死亡病例0例。

合计近千例,其中累计确诊774多例,而当时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就有205例。相当于是所有的境外输入感染者里,20%左右的人都是无症状感染者,这和之前2月初报道的比例,至少有10倍的差距。如果现存的205例不是全部的无症状感染者,那么无症状感染者占的比例会更大。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目前手里的一手资料,或者一线工作人员介绍的真实情况是很有限的,但是从新闻报道和各国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大致的推断和估算。

无症状感染者的上报例数受检出能力影响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知识点,就是横断面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能纳入研究的人群本身就是要经过一定的选择过程的。而这个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就可能把其他没观察到但是确实有问题的人漏掉,所以这类研究能否外推到所有人群上,需要有一个谨慎的分析过程。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新闻,就知道当时每日的医疗服务和诊断能力是有限的。比如说,在研究选取的时间点后一天里,我们一下子纳入了大量的临床诊断病例,这部分人核酸检测还是阴性的。[5]

2月12日0时-24时,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

为了尽可能快速识别患者,我们当时把大量临床诊断但是核酸没有阳性结果(做了核酸结果还是阴性的)的患者计入统计数字。这也间接反映了当时核酸检测能力的局限(没法把所有患者都做出阳性结果),以及患者可能需要反复检测消耗大量试剂盒的情况。

还有一个新闻[6]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核酸检测率30%-50%,建议根据临床诊断纳入病例

这个新闻后来的解读是,这个数字不是灵敏度或特异度。而是当时湖北或者武汉受检者中,真正的患者和感染者占比30%-50%,而其他的受检者,是流感、其他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的患者,所以当时每天能确诊千例的情况下,我个人估算能进行的检测量是万例的数量级。

这是2月上旬武汉检测能力和推出临床诊断这一标准的背景,新闻发布于2月13日 [7]

湖北武汉是重灾区,有大量的疑似病例需要做核酸检测确诊。由于核酸试剂盒供应及检测能力受限,且一定比例的新冠肺炎患者存在核酸检测阴性的情况,不少一线医生呼吁把CT影像学特征作为确诊的标准,以加快患者的确诊速度,尽快将确诊患者收治入院规范治疗。国家正是考虑了湖北和武汉的实际,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五版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对疑似病例中具有明显的肺炎影像学特征的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情延误,最大限度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再比如看对举行过万家宴的百步亭社区的报道,发布于2月7日 [8]

方煜也是百步亭社区居民,他的妈妈至今已经断断续续发烧2周了。一开始出现发热,都以为是普通流感,在家吃药观察。到第4天,整个人开始浑身乏力,去武汉大学中山医院拍了CT,医生诊断说是肺炎……
起初社区让方妈在家自己隔离,慢慢地,她身体越来越使不上劲,不想吃喝。看着母亲病情加重,方煜天天去社区居委会,要求安排核酸检测和住院,社区一直都回复:上报了,没试剂盒,没床位,在排位,回去等。

这也是2月上旬的报道,如果有症状的人都没试剂盒,没症状的人能剩多少试剂盒可用呢?所以2月11日的数据中,如果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太少,没有资源去检测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受检几率:重症患者>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

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在疫情爬坡,试剂盒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接受检测的几率都是这样的:重症患者>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一个人如果是重症肺炎,症状高度疑似,住在医院里,医院肯定会为这个人争取试剂盒。而一个人如果症状轻微,可以自由活动,那医院没床位没资源,又没有集中隔离点的情况下,这个人可能就会回家居家隔离,不做检测。至于症状轻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在试剂盒有限的情况下,接受检测的几率是最小的,因此报道的数字是偏低的。只有我们能生产,并且有大量试剂盒剩余的情况下,无症状人群才有大规模接受筛查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各国新闻,经常出现的说法就是“轻症不检测”。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大规模检测所有可能的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而有些研究中,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是算到一起的,所以会出现更高的比例。

我国无症状感染者数字快速增长的时期,应该是和确诊病例快速增长同步的。这个时间应该是2月份,但这个时间里,真正能留给无症状感染者,或者接受密切观察的人员的试剂盒数量,是少于患者的。2月上旬用的一个词叫“应收尽收”,这其实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下,检测和收治能力的局限。如果大量的试剂盒都用于检测有症状且肺部CT有异常的患者,再加上核酸检测灵敏度的局限,一个人可能要做多次,用掉大量的试剂盒。那么,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没有剩下多少机会去普遍接受CT筛查和核酸检测。所以从统计数字上讲,没法纳入登记范围。所以我个人的倾向是,这个不到5%的数字文献报道,是偏低的。而武汉在2月上旬以前的文献受限于检出能力,普遍可能存在这个问题。

而在目前(3月底),我们国内本地的疫情防控压力减轻,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到对国外入境人员的检测上,加上试剂盒产能增加,我们可以对更大比例的入境人员进行普遍的检测。所以这一时期,检测能力是有所提高的,测算的无症状者的比例更接近真实比例。这时候我们才能把潜伏期人群和隐性感染者这两部分无症状感染者一起筛出来,检测出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体10%以上的数字。

还有一些可能的解释,比如在入境的归国人员中,年龄结构可能和本土患者不同,年轻人多,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会增加。而危重患者和有症状患者可能有更大几率留在国外治疗,或者因生病出现症状,行动受限不便归国,这回增加归国人员检测时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

当然,我们在本国,也可以找到一些小样本的、检测能力强一些的地区的案例,这些情况下,可能发现更高的无症状人群比例。比如《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近期刊登的《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一文[9]。该研究收集了“2020年1月21日至3月6日宁波市报告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信息”。之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这个小样本里,随着纳入患者的增多、时间的后移,无症状感染者所占的比例就增加了。财新[10]对这项研究有进一步的报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徐福洁认为,部分密切接触者可能病毒载量很低,甚至间歇性或“一过式”出现病毒。国内不同省份排查结果存在差异,或与检测能力有关,受到采样技术和采样频率的影响。
前述宁波市的研究就提到,宁波市对“超级传播者”疫情的处置相比国家防控方案要求更为严格,“超级传播者”的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被延长至21 天,且增加了核酸检测频次,最终筛检出多名无症状感染者。

那么现在还遗留一些问题,就是2月中到3月底一段时间里,本土累计的无症状感染者是如何变化的?检出能力是否提升?这些问题在之前的信息公开的内容中,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不过它们对目前的防控,并没有太大影响了,原因见后。

追溯和隔离密切接触者可以有效防控无症状感染者未检出造成的传播

COVID-19在密切接触的情况下传播,包括飞沫传播、黏膜接触等日常环境下的主要传播方式,都需要密切接触。而在1月下旬之后的整个防控过程中,我们对密切接触者都做了非常有效的隔离观察,不管有没有什么化验结果,都是统一的隔离观察。这样就准备了一个提前量,切实控制了无症状感染者对人群的传播。再加上一般居民当时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采取了更强的个人卫生措施,也降低了疾病传播的几率。所以这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即使没有被登记到,也都受到了有效的监控和隔离,并不会造成人群中疫情的传播。

而且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的,不会慢性携带,绝大部分无症状感染者早就转阴了,一般的14天隔离时间内,病毒浓度可以有效下降,进而终止医学观察和隔离了,其余没有转阴的感染者,会接受复查。所以目前我们可以推断,我国现存确实不会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尤其是不会有大量的未被监测到的无症状感染者不然在更高的检测能力下,内地各地原发病例的新增人数就不会长期都是0了。这方面的详细情况,我另外写过回答:

抗体检测是后续流行病学调查的重点问题

而我们在后续研究中,除了应该了解有多少人检测出阳性结果,还要知道当时给多少人做了检测,用掉了多少试剂盒在密切接触者和接受隔离和医学观察的人身上,占当时可用资源的比例。这才是评价数据质量和当时检测能力的关键指标。这些问题,可能在后续的研究论文中逐步进行回顾分析,这些信息虽然不属于急需公开的内容,但作为学术研究,是有意义的。

另外还有一点,当时没能力检测,不代表我们事后没法进一步测算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因为我们还有一个手段,就是抗体检测,尤其是IgG检测。这个指标,对于接触过新冠病毒的人,不论有没有症状,核酸有没有转阴,只要病毒在体内引起过免疫反应,都是会在比较长的时间保持阳性的。可以用来做回顾和调查。

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国家的通知是:

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抽取一定比例样本,开展无症状感染者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完善防控措施。

而这个调查所需的有效的化验技术,就是人群抽样的抗体检测。


以前的回答,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每次相关内容出现都要贴一遍:

如何看待无症状感染者不需要对外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介绍

如何看待 Nature 统计和意大利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占比超过 50%?——无症状感染者的介绍

如何看待河南郏县发现两例新冠肺炎阳性检测者?单阳性又是什么?——无症状感染的案例

3月28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45例,河南新增本土病例1例,目前的防控形势如何? ——案例补充

如何理解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称新冠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有哪些特征,该如何治疗?——自限性疾病的介绍

核酸与CT检测冠状病毒哪个可信度高?——灵敏度、特异度及检测手段有效性评价方法的介绍

德国研究指出新型肺炎患者康复后体内或仍携带病毒,会有传染性吗?需要注意些什么 ——潜伏期传染性和恢复期核酸阳性的介绍

天津一位患者经过 4 次检测才确诊新型肺炎,原因是什么?检测结果会有可能不准吗? ——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案例

参考

  1. ^ 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003/718c79c96f3e46409dd49303d41a00ef.shtml
  2. ^ 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004/28668f987f3a4e58b1a2a75db60d8cf2.shtml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 145-151  http://html.rhhz.net/zhlxbx/004.htm
  4. ^ 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003/ec2689b0e716468fbfff7cf890c74bb7.shtml
  5. ^ http://www.gov.cn/xinwen/2020-02/14/content_5478578.htm
  6. ^ https://tech.sina.cn/2020-02-06/detail-iimxyqvz0715607.d.html?from=wap
  7.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13/c_1125568674.htm
  8. ^ https://finance.sina.cn/china/gncj/2020-02-07/detail-iimxyqvz1016630.d.html
  9. ^陈奕, 王爱红, 易波, 丁克琴, 王海波, 王建美, 史宏博, 王思嘉, 许国章. 宁波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0): http://html.rhhz.net/zhlxbx/028.htm
  10. ^ http://www.caixin.com/2020-03-31/101536831.html
user avatar

前面几万例都挺过来了,公开透明的数字有多少都不可怕。

user avatar

最近明显多了一些“合理质疑”的三无小号,玩文字游戏,暗示故意瞒报,实际上是舆论渗透,AI特务,大家眼睛要亮起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