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健委称「一般人群不要随意做新冠抗原检测」,这出于哪些考虑?哪些人是抗原检测的主要人群?

回答
卫健委关于“一般人群不要随意做新冠抗原检测”的说法,背后考量颇多,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既有科学依据,也有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考量,以及对公众认知的引导。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

卫健委发出此建议,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提高检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资源浪费:
高风险人群优先: 新冠病毒的潜在危害并非对所有人均等。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一旦感染,发展成重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健康人群。将有限的抗原检测试剂和检测能力优先供应给这些高风险人群,能够更有效地早期发现病例,为他们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症状导向: 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病毒载量不高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假阴性。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新冠相关的症状,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反之,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典型的呼吸道症状,那么无论抗原检测结果如何,都应将其视为潜在的感染者,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居家隔离、佩戴口罩等),避免进一步传播。随意检测,特别是无症状人群的常态化检测,可能会导致大量无效检测,消耗本就有限的试剂资源,挤占了真正需要检测的人群的机会。
疫情监测的重点: 疾病防控的监测体系更关注疫情的动态变化和高风险区域、高风险人群。大规模、无差别的抗原检测对于宏观疫情趋势的判断作用有限,不如通过定期的核酸筛查、哨点监测以及对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分析来得更准确。

2. 引导公众科学认识抗原检测的局限性:
灵敏度和特异性: 抗原检测的原理是检测病毒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相较于核酸检测(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RNA),抗原检测的灵敏度较低。这意味着在感染初期或病毒载量较低时,抗原检测可能无法及时检出病毒,出现假阴性。而假阴性的结果,容易让被检测者产生不必要的放松警惕,甚至继续传播病毒。
抗原检测不等于确诊: 抗原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确诊新冠感染仍需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并最终以核酸检测为准。如果随意将抗原检测作为“通行证”或“免死金牌”,可能会导致误判和不当的社会行为。
假阳性问题: 虽然比例不高,但抗原检测也可能出现假阳性,即未感染却检测出阳性。这会给被检测者带来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并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隔离和接触者追踪,增加社会成本。

3. 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和减轻医疗系统压力:
挤兑风险: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需要常态化进行抗原检测,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就蜂拥去购买或进行检测,可能会导致市场上的检测试剂供不应求,也可能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额外的负担。
重心转移: 在当前阶段,医疗系统的重心应该放在对重症患者的救治、疫苗接种的推广以及高风险人群的健康管理上。将资源过度投入到对一般人群的随意检测上,不利于整体疫情防控策略的落地。

4. 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疫情发展新阶段的调整:
随着病毒变异株的毒力减弱以及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全球许多国家在疫情管理策略上都进行了调整,从“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无差别的普筛的必要性和效率都在降低。检测策略更倾向于针对有症状者、高风险人群以及特定场所的重点筛查。卫健委的建议也是顺应了这一国际趋势和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

那么,哪些人是抗原检测的主要人群呢?

基于上述考虑,抗原检测的主要目标人群可以聚焦在以下几类:

1. 出现新冠相关症状的人群: 这是抗原检测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适用人群。
具体表现: 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肌痛、腹泻等疑似新冠感染症状时,可以考虑使用抗原检测进行初步筛查。
目的: 帮助患者快速了解自身情况,及时采取居家隔离措施,避免进一步传播给家人和同事;同时,如果结果为阳性,可以作为就医的参考,并为医生提供重要信息。

2. 有明确暴露史的人群:
近期接触过新冠感染者: 如果已知与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即使没有出现症状,也可以考虑进行抗原检测。
去过高风险地区: 短期内到访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特别是存在疫情传播风险的场所,即使未出现症状,也可以作为自我监测的一部分。
目的: 早期发现可能已经感染但尚未出现症状的人,以便及时隔离,切断传播链。

3. 特定职业和工作场所需要进行筛查的人群:
与高风险人群直接接触的职业: 例如医护人员、养老院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等,他们面临的暴露风险更高,一旦感染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传播或对脆弱人群造成严重影响。在特定时期或有疫情苗头时,他们可能需要进行定期或必要的抗原检测。
需要进入特定场所的人员: 在某些特殊时期或某些特定场所(如医院的特定科室、部分公共服务窗口等),为了保障其他人员的安全,可能会要求进入人员进行抗原检测。

4. 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自我健康管理: 这类人群一旦感染新冠,重症风险显著增高。他们在出现轻微症状时,更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抗原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并寻求医疗帮助,采取更积极的治疗和防护措施。
与就诊医院的沟通: 在前往医院就诊时,根据医院的指引和要求,可能也需要进行抗原检测。

总结来说:

卫健委的建议并非否定抗原检测的作用,而是强调其“适时、适地、适人”使用,回归其作为辅助筛查工具的定位。它鼓励公众将抗原检测用在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即有症状时、有暴露史时,或者在特定风险场景下。这样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资源浪费,同时将有限的检测能力优先保障给最脆弱、最需要关注的人群。公众应理性看待抗原检测,将其作为自身健康管理和疫情防控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我之前和人吵架的经验,知乎上99%的人不懂贝叶斯概率,也不明白以下这个事实:

即使试剂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是99%,

在低流行区域,测得的假阳性可能超过90%

user avatar

两类人是抗原检测的主要人群。

一是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伴有呼吸道、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

二是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入境隔离观察、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的人员

至于第三类

三是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这个是你自己怀疑自己接触过,才需要买来测。

一般正常人处于感染可以性低的地区,没有测的必要。


如果不懂,就拿艾滋病检测来说明。

有人要是上医院去看,或者他发生了危险性行为,那么用去检测,这些人群的伪阳性不会那么高。

要是个处,或者性伴侣可以信任,这些人用同样的试剂去测,伪阳性会大大提高。

user avatar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检测试剂的敏感性特异性

敏感性是指实际为阳性的样本中,判断为阳性的比例,即 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
特异性是指实际为阴性的样本中,判断为阴性的比例,即 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

与直觉相悖的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能代表单次测试的可靠度。该可靠度会随着群体实际阳性率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数字请看下表:

可以看到,群体实际阳性感染率越低,单次测试阳性结果可靠度越低。与此类似地,群体实际阳性感染率越高,单次测试阴性结果可靠度越低。这也是国家卫健委李金明副主任说 “抗原检测应该用在高风险、高流行率的聚集性感染的人群检测” 这句话的实际含义。

有身在英国的知友说,与国家卫健委说的相反,英国是推荐自测的。请回到表中,英国群体实际阳性感染率大致为 30%, 对应阳性结果可靠度 92.39%,阴性结果可靠度 93.78%。此时单次检测的可靠性是相当高的。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没人被病毒感染,那么再怎么测试出阳性都是假结果,此时阳性结果可靠度为 0;反之,如果所有人都被感染,那么再怎么测试出阴性都是假结果,此时阴性结果可靠度为 0。

另外,当特异性从 97% 提升到 99%,表中(3)增大、(4)减小,阳性结果可靠度会有明显上升。实际上,目前国际社会大规模使用的试剂盒,特异性大都在 99% 左右。

最后,疫情当下,还请大家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就这样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