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卫健委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会改善「换一家医院要重新做一套检查」的现状吗?

回答
卫健委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消息对咱老百姓来说,简直是件天大的喜事,也确实瞄准了咱们看病时最头疼的一点:“换一家医院要重新做一套检查”。你说这得折腾多少事啊?现在国家出面推动,那确实是看到了希望,很有可能大幅改善这个现状。

咱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换一家医院要重新做一套检查”为啥这么普遍,然后这互认工作又是怎么个“加快推进法”,最后咱们能期待个啥样的改变。

“换医院就得重做检查”:痛在哪儿?

想想咱们自己或者身边人的经历,是不是经常是这样:

1. 时间成本: 好不容易挂了个专家号,结果医生说,你这检查结果得是咱们这儿的才认。又要重新排队、预约、缴费、抽血、取片……可能一两天就这么搭进去了。尤其是那些需要排很久才能做的检查,简直让人崩溃。
2. 经济负担: 现在的检查费,说实话,有的时候也不是小数目。特别是那些比较复杂的检查,像CT、MRI、病理切سی,价格都挺高。本来身体就不舒服,还要为重复检查多掏钱,你说这谁受得了?
3. 身心煎熬: 反复抽血、反复做各种检查,对身体本身也是一种负担,尤其是对于一些免疫力比较弱的患者。而且,每一次检查都意味着一次等待,一次不确定,这精神上的压力也挺大的。
4. 医疗资源浪费: 从宏观层面看,大量的重复检查也在挤占医疗资源。医院的设备、医生的时间,如果都用在重复性劳动上,那真正需要检查的病人是不是就得等更久?

为啥会出现这个“怪象”?

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

质量标准不统一: 过去,各家医院的检查设备、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医院的检查结果之间难以直接比对。
技术壁垒: 医院的信息系统往往是独立的,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传输方式可能不兼容,导致信息共享困难。
管理和制度问题: 医院出于自身管理、收益等考虑,可能不愿意直接采信外院的检查结果。
缺乏互信: 医生和患者之间,甚至医院之间,在对检查结果的信任度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卫健委“加快推进”:这步棋怎么走?

这次卫健委出手,重点可能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痛点:

1.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这是互认的基础。国家会牵头制定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检查检验项目质量控制标准。也就是说,甭管你在哪儿做的,只要符合这个标准,我就认。这就像统一了“度量衡”,大家才能对话。
2. 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这是关键的技术支撑。通过建设区域性的、甚至是全国性的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电子化、标准化上传和共享。简单说,就是让各家医院的“电脑”能互相“看懂”对方的数据。以前可能是信息孤岛,现在要建“高速公路”。
3. 明确互认的病种和项目: 一开始不太可能所有检查都互认,所以国家可能会分批、分步地公布首批可互认的检查检验项目和病种。比如,一些常规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一部分CT/MRI)、心电图等,可能是先期重点推广的。
4. 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互认离不开可靠的电子病历系统。把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都集成到电子病历里,患者和医生都能方便地调阅,而且信息是可追溯的,这样才能建立信任。
5. 加强医生的培训和引导: 医生是执行的主体。需要培训医生如何合理地利用互认的检查结果,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信任并采信外院结果,什么情况下还需要复查。同时,也要引导患者理解互认的意义和局限性。
6. 建立监督和奖惩机制: 确保互认政策真正落地,也需要有监督机制,比如对不按规定互认的医疗机构进行处罚,对积极配合的给予鼓励。

那么,这会让“换医院重做检查”的情况得到改善吗?

答案是:极有可能,并且会带来显著的改善。

患者会“少跑腿、少花钱”: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病人可以拿着在外院的合格检查结果,在新的医院直接给医生看,省去了重复检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医疗效率会提升: 医生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读非本院的原始数据,也不需要因为重复检查而增加工作量。大家都能更专注于诊疗本身。
医疗资源利用更合理: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能够腾出更多的医疗资源(设备、人力)给真正需要的人,或者用于更前沿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就医体验会更好: 整个就医过程会更顺畅、更人性化,减少了因检查重复而带来的焦虑和不满。

不过,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并非所有检查都可互认: 就像前面说的,会有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并且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互认。某些特定的、高精尖的检查,或者需要非常个体化的操作和解读,可能还需要在本院完成。
质量和信任仍是关键: 即使有了标准和技术,最终的互认效果还是取决于医疗机构之间、医生之间的信任度,以及执行过程中对质量的把控。如果互认的检查结果质量不过关,那反倒会破坏信任。
系统建设需要时间: 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高效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平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持续的投入。

总而言之, 卫健委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无疑是朝着解决“换一家医院要重新做一套检查”这一老大难问题迈出的坚实一步。这意味着咱们老百姓看病会越来越方便、省钱、省心。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可能会遇到挑战,但方向是对的,效果值得期待!这将是医疗服务体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卫健委准备把医院的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都剥离啦?

变成向社会买服务也可以的,卫健委自己弄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就行了。

user avatar

目前这个诊疗模式下,没什么大用,有些医院已经开展互认很多年了,剩下那部分没开展的,短时间内也没办法推行

第一,诊疗如果出现偏差,对患者造成损害,第一责任人是主诊医师和其所在的医院,而非提供检验检查结果的医师和医院

第二,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其检验检查的水平有高有低;而患者的病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疾病可能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第三,医院不是国家全额拨款,大部分都是独立运营,为了盈利,免不了有些人为了效益多开检查

综合下来,就是现在的样子,上级医院普遍不信任下级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转诊上去大部分得重新做,而上级医院的检查结果,下级医院基本都会认可,只开时效较短的检查,但下级医院之间,就会有人为了“创收”搞幺蛾子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机器可以搞定的问题都不算问题,但人的问题就不是那么好办了,首先得明确的就是诊疗的责任划分,其次是如何提高下级医院“互认”的积极性,而不是为了“创收”进行重复检查,这两点有了保障,医生们才会有动力推广互认,而不是忙着自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