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卫健委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哪些行业或哪类人群易患抑郁症?日常该怎样防治?

回答
卫健委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一项值得深思的举措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这一举措无疑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肯定且亟需推行的重要决定。我们不能再回避或轻视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将抑郁症筛查常态化,就像我们关注学生身体健康一样,是保障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要环节。

长期以来,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常常将其简单归结为“想不开”、“不够坚强”。然而,抑郁症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是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群体由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学业压力巨大、社会适应挑战多重叠加的时期,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为什么说是亟需的?

我们看到,近年来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从校园欺凌导致的心理创伤,到升学压力引发的焦虑,再到人际关系的不顺,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学生心理的稻草。很多时候,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家长和老师可能将学生的退缩、情绪低落误解为叛逆或学习态度问题。而一旦延误,病情加重,不仅会严重影响学业,更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甚至走向极端。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体检,意味着:

提升认知和重视程度: 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抑郁症的认识,将其视为一个需要专业关注的健康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
早期发现和干预: 早期筛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抑郁风险或早期症状,为学生争取宝贵的干预时机。及时的心理咨询、辅导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病情发展。
减轻社会污名化: 将抑郁症筛查与身体检查并列,有助于打破围绕心理疾病的污名化,让学生更愿意、也更方便地接受评估和帮助。
构建支持性环境: 这也是促使学校和社会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支持的重要契机。

当然,这项政策的推行也需要细致的规划和配套措施,例如:

专业人员培训: 需要对参与体检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抑郁症筛查培训,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后续转介机制: 筛查出有风险的学生,需要有清晰、便捷的转介机制,将他们引导至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处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隐私保护: 必须严格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健康信息,确保筛查结果的保密性。
家校合作: 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国家在关怀年轻一代身心健康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意义深远。



哪些行业或哪类人群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生并非偶然,它与许多职业特点和生活境遇息息相关。某些行业由于其固有的高压、高风险、高要求或社会支持不足等特点,确实更容易使从业者陷入抑郁的泥沼。同时,一些特定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特质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易患抑郁症的行业和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高压、高强度工作行业:

金融行业从业者(尤其是投资银行、基金经理、交易员等): 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业绩压力巨大,需要长时间面对数据和市场波动,心理负荷极重。
IT行业(程序员、项目经理等): 代码更新迭代快,需要长时间盯着屏幕,久坐不动,项目延期风险高,加班是常态,容易导致身心俱疲。
医疗行业(医生、护士等): 面对生死、救死扶伤的巨大责任感,高强度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频繁的紧急事件处理,以及承受来自患者、家属和社会的压力,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和抑郁。
媒体行业(记者、编辑、主持人等): 需要追逐热点、快速产出内容,面临信息爆炸、虚假信息辨别、舆论监督等多重压力,且工作时间不固定。
创意产业(广告策划、设计、艺术等): 创意枯竭的压力,对灵感的依赖,以及对市场反馈的高度敏感,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波动。
服务行业(客户服务、销售等): 需要长时间面对各种情绪的客户,处理投诉和拒绝,容易积累负面情绪,且收入可能与业绩挂钩,压力较大。

2. 承担特殊社会责任或面临特殊挑战的人群:

警察、消防员、军人等职业: 长期处于高风险、高压力的环境中,需要面对危险、处理突发事件、经历生死离别,心理创伤的累积风险高。
一线抗疫人员(医生、护士、志愿者等): 在疫情期间,他们承受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工作压力、长时间的隔离以及目睹生命消逝的痛苦,是高危人群。
照顾慢性病患者或残疾家人的照料者: 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面临着巨大的情感消耗和经济压力。
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的人群: 如失业、离婚、亲人离世、重大疾病、遭受欺凌或暴力等,这些都是强烈的压力源,极易诱发抑郁症。
长期处于社会边缘或遭受歧视的人群: 如某些少数族裔、LGBTQ+群体,在缺乏社会支持、遭受不公待遇时,更容易感到孤立和绝望。
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面临身体机能衰退、社交圈缩小、亲友离世、经济困难等问题,孤独感和失落感容易引发抑郁。

3. 特定个人特质或经历:

性格内向、敏感、倾向于压抑情绪的人: 倾向于将负面情绪内化,不易寻求帮助,使得问题累积。
有家族抑郁症史的人: 遗传因素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有过抑郁症病史的人: 即使康复后,也可能在遇到压力事件时复发。
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忽视或创伤经历的人: 这些经历会对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长期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人都可能患上抑郁症,上述分类只是列举了一些相对高风险的群体,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群就一定不会患病。抑郁症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日常该怎样防治?

防治抑郁症并非一定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去解决,而是需要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构建我们的“心理防火墙”:

一、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的作息: 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尽量在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
均衡的饮食: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高糖、高油食物,以及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
适度的体育锻炼: 这是对抗抑郁最有效、最天然的方法之一。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提升情绪,缓解压力。
戒烟限酒: 烟酒都可能加剧焦虑和抑郁症状。

二、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绪管理能力:

正视并接纳情绪: 允许自己感受各种情绪,包括负面情绪。将情绪视为信号,而不是敌人。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否认。
认知重构: 挑战消极、扭曲的思维模式。例如,当出现“我总是失败”的想法时,尝试去寻找反例,或者将想法调整为“这次尝试没有成功,但我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培养感恩之心: 每天花一些时间想想值得感激的事情,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能提升幸福感。
设定现实的目标: 将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可实现的小步骤,每完成一步都给自己肯定和奖励,这有助于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
活在当下: 练习正念(Mindfulness),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活动和感受上,减少对过去遗憾或未来担忧的过度关注。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等方式实现。

三、 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社交: 主动与家人、朋友联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参与社交活动,拓展社交圈。即使只是简单的聊天,也能获得情感支持。
学会倾诉: 当感到困扰时,找信任的人倾诉,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困惑。一个好的倾听者能够提供安慰和支持。
寻求帮助: 不要害怕或羞于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如果感到持续的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及时咨询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他们能提供专业的评估和治疗方案。
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服务: 帮助他人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感,建立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并获得成就感。

四、 学习压力管理技巧:

识别压力源: 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会给你带来压力,并尝试调整或规避。
时间管理: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任务堆积导致压力过大。学会拒绝不必要的请求。
放松练习: 学习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瑜伽、太极拳等放松技巧,帮助身心得到舒缓。
培养爱好: 发展能够带来乐趣和放松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阅读、绘画、园艺等,让生活充满色彩和意义。

五、 关注早期预警信号:

认识抑郁症的常见症状: 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快感、食欲或体重显著改变、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精力不足或疲乏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犹豫不决、自我评价低或有内疚感、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念头。
当出现以上症状并持续两周以上时,请务必引起重视,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总的来说,防治抑郁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并学会管理压力,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并在必要时获得及时的帮助,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如果执行很到位,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话,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般,家庭关系不好的人群容易患抑郁症。工作压力比较大的行业,例如会计,法律,投行,科研,传媒等领域的人也容易患抑郁症。

可以通过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来预防抑郁症,或者转移注意力法,比如运动,恋爱之类的。

一个人不和别人交流,在那儿钻牛角尖,是很容易走入死胡同的。人要多与人接触,多与人交流,敞开心扉。拓宽自己的世界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