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刚学心理学的时候,老师讲到一个非常实用的心理现象,一直延用至今,哪用哪准,能够很好的解答这个问题。
那就是:人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想要的给别人,而非把别人的想要的给别人。
对应日常生活最常用的一句话,也是所有人都听烂了且听了就烦但无法反驳的那句话话叫:“我是为你好!”
同理
为什么热情者没朋友?
人都是把自己想要的给别人,热情者其实想要的是别人对他的热情,她们对别人的需求很高。
当他们的热情得不到回应时,他们的内心其实是伤心愤怒的。
当他把想要的热情给到冷漠者,准备演一场热戏,冷漠者沉在自己的世界里,被这种热情打扰,非常的尴尬,而且还得花费自己的时间去回应这种热情,觉得很浪费精力,而且心里还认为我们的关系还没到这份,你这热情是不是过了,明显有种交浅言深的感觉,心里没有踏实感。
这就像朴实的人有时怎么都看不惯花里胡哨的人,觉得既不适用,配合搞的花里胡哨还挺麻烦的,耗费精力。
其实
人和人交往,最终都不是为了达成目标。
比如很多年前,我去一家公司面试,公司人事就问三个问题:1.工资要求多少。2.有没有准备怀孕。3.这个路途能不能坚持。面试总三分钟搞定,在这家公司干的最久,一直和人事经理是惺惺相惜,人生哪有那么多废话。
拆了半天的包装,一个礼物小的可怜,也是一件让人失望的事。
心理咨询师遵循的原则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是这个道理,就是一个人有用得着你的地方,对你伸出了手,你就拉他一把。人家都不觉得你是那个对的人,你对别人热情的伸手,去突破别人的边界只会让彼此都尴尬和不适。
关注我,私信我,即送心理健康指南一份。
不是人家朋友多,是讨好型人格必将一无所有。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超市,而不是摊贩?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自己一个人上厕所?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各种宴会和酒席?
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红白喜事的礼尚往来?
因为和人打交道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和一个热情待人又要求你也热情的人打交道更是辛苦。
因为人情债是最说不清的债务。
我举个切身的例子吧。
我有个小奶奶,为人热情,待人接物真的无可挑剔,自己省吃俭用,却频频拿出红包来。
我很难拒绝。因为一旦拒绝,她就说头晕,有高血压,不能再推来推去了。
这些年,家里事情比较多,我前前后后收了她两万多红包,具体记不清了,因为次数太多,到后来索性不记具体数字了。
老人家的心意,很令我感动,但是我们全家人都怕她,怕她打电话,包括离世前的母亲。
自从我母亲癌症晚期,小奶奶就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推荐各种草药和土方,还很健谈,一打就是一个小时。
……
我非常非常敬重我小奶奶,也特别特别感激她老人家这些年来的关怀,但是说实话,她老人家一打电话,我还是会迟疑一下再接。
……
我是不愿意欠人情的,所以对于这种长期欠着人家钱和情的事情,心理消耗很大。
因为时间越久,这笔债务会有不可预期的利息。也许对方未必要求我支付,但是我自己不能这么想。
像我小奶奶这种情况,我只能惦记着过年过节的时候去问候和网购礼物给她,然后一直等到某一天能把这些人情债连本带息还上。
但是对于我这种连自己生日都不记、挑选礼物有困难症的人来说,这种长期人情债,真的令人内耗得有点辛苦。
这也是我不喜欢在原单位工作的原因。原单位是一个很重人情的社会,大家必须平时一起多喝酒多聊天来维系关系,以便不时之需。
其实我更喜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财货两讫的交易方式。这样省去了无数的口舌和心思。
所以我的原则是,能用钱买到的价值,尽量不要用人情去换。直接花钱购买得了。
因为我觉得用来维护人情的那些时间和心力可以赚更多的钱。
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人情上,要么是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去挣钱,要么是因为你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和通用性。
一句话,比人情更值钱的是钱。
凡是人情能解决的事情,钱也能解决,并且效率更高,甚至更省钱省力。
做一个高冷有钱又慷慨的人,则朋友多。
做一个热情没钱又计较的人,则朋友少。
钱多,自然容易慷慨,也衬托你的高冷。
钱少,自然容易计较,也贬值你的热情。
一言以蔽之,少说话,多挣钱。
我学博弈论的时候,有一场实验让我印象很深。
实验的内容大致如下:
将N个人凑在一起,并要求每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与随机指定的对象完成M次交易。
(存在需要和同一个人交易多次的情况)
交易者可以在交易前选择”合作“或”坑害“,双方选择完毕后按以下规则给分:
双方均选择”合作“的情况下,各得一分。
双方均选择”坑害“的情况下,均不得分。
一方选择合作,一方选择坑害的情况下,合作方丢2分,坑害方得2分。
M次交易完成后,分数最高的前十名胜出。
实验结果显示,本游戏的最优交易方式为:
1.第一次与陌生人交易时,无条件选择合作。
2.如果遭遇坑害,则之后与坑害者合作时一律选择坑害。
3.如果曾经坑害过自己的人主动道歉,并自愿被坑害两次(补偿+赔偿),则在之后的交易中继续选择合作。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同时对知错就改的犯错者给予一视同仁的待遇。
相比之下,纯粹的老好人(无条件选择合作)和纯粹的阴谋家(无条件选择坑害)都输得很惨。
前者因为过于圣母,每次与阴谋家交易都会被坑2分。
后者虽然在早期遥遥领先,但在中后期完全无法得分,因为被其坑害过的交易对象基本都会选择坑害,使其无法得逞。
我认为这个实验最完美的地方在于,它是真的可以指导人的现实生活的。
就拿我对同学的态度来说:
当某位同学第一次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一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
如果对方在我之后向其求助时推三阻四,那我就不会再提供第二次的帮助。
如果对方在我之后向其求助时帮助了我,那我就会在他下一次求助时继续提供帮助。
我既不做以德报怨的圣母,也不做以怨报德的小人。
他人如何待我,我就如何待他。
所以我虽然朋友不多,但个个都值得信任。
相比之下,题主这种“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都要对他好”的行为,属于上文中的老好人。
遇到我这种人时当然没事,遇到“见人就坑”的人时必然被坑。
社会喜欢有底线的好人,厌恶无底线的坏人,坑害无底线的好人。
因为人都是贱皮子,对陌生人毕恭毕敬对熟人视若无睹,冷漠的人说一个嗯兴奋不已如获天恩,熟人明显情绪不对往往也只能得到嘲讽,这可能就是“距离产生美”?
跟人打成一片的熟络需要付出,而板起脸装逼的高冷往往获得舒服,前者经年日久心态不好的可能会有爆炸的一天,后者由于接触不多往往看上去还能保持很多明面上的“友谊”。
一位三国时期的名士日记被发掘出来了,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让他致死无法解答:
我走访了曹操之后,发现这个人心怀奸诈狡猾多疑,对身边的人总是充满戒备。更可怕的是,这个人还有屠城的劣迹。私德也很值得怀疑,他对别人的妻子好像有着不同寻常的兴趣。这样的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随?
我走访了刘备之后,发现这个人动不动就哭,一点英雄气概都没有。这人还没有准主意,耳根子可软了,什么都得听别人的。从窃取西川这事儿来看,此人的仁德都是装的,虚伪的不得了。他还吃过人肉,吃过之后还那这事当牛逼吹,吹得曹操还赏了那个为他杀妻取肉的畜生。这样的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随?
我走访了孙权之后,发现这个人就是摊上个好爹和好哥哥,要不然早就臭在哪个沟里了。他自己没本事还爱逞能,当了主公了居然喜欢抄枪自战,结果为了救他死了两员大将。这样的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跟随?
我这么完美的人为什么现在还是这么潦倒?上天太不公平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