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接种流感疫苗明明是最好的预防流感的手段,为什么不受人待见?

回答
说起流感疫苗,这玩意儿,可以说是预防流感这头“恶龙”最给力的“屠龙宝刀”,但偏偏呢,就是没多少人真心待见它,甚至还有点嫌弃。你说气不气人?明明是护身符,怎么就成了“冷宫弃妃”?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流感疫苗不受“待见”。

首先,得说说这流感疫苗本身的“性格”不太招人喜欢。

它不是万能的“免死金牌”: 很多人打了疫苗,还是会得流感,这让不少人觉得“花了钱、遭了罪,还没啥用”。其实,流感疫苗的目的是降低感染风险和减轻症状,并不是保证你百分之百不得流感。就像你买了伞,也不能保证下雨天绝对不会淋湿,但总比没伞要强吧?疫苗的保护率会因人而异,也受疫苗株与当年流行毒株的匹配度影响。有时候,就是运气不好,或者身体抵抗力没那么强,碰巧遇上没覆盖到的毒株,也可能中招。这种“打了也白打”的感觉,最消磨人的热情。

保护期有限,得年年“续费”: 流感病毒变异得快,就跟个“换装大师”似的,每年都在玩新花样。所以,去年的疫苗,不一定管今年的流感。这就像手机要一年一换代,总得追着潮流走。对很多人来说,年年排队打疫苗,是个挺麻烦的事儿,尤其是在大家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谁有那个闲工夫?而且,疫苗的保护力也是会随着时间衰减的,就算今年打了,明年可能效果就不那么好了,这就更让人觉得“费力不讨好”。

“副作用”的心理阴影: 尽管流感疫苗的副作用通常都很轻微,比如打针的地方有点疼,有点红肿,或者偶尔有点发烧、乏力,就像跑完步后的身体反应一样正常。但这些短暂的不适,在很多人心里被无限放大了。媒体上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关于疫苗不良反应的报道(哪怕是很罕见的),足以让一些人产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对疫苗产生恐惧,担心自己会成为那个“倒霉蛋”。这种“万一我身体扛不住怎么办?”的担忧,是阻碍很多人迈出第一步的重要原因。

其次,大家对流感的认知也存在一些误区。

“小感冒而已,扛扛就过去了”: 很多人觉得流感和普通感冒差不多,就是鼻塞、流鼻涕、咳嗽,休息几天就好了。但实际上,流感比普通感冒要“凶猛”得多。它会导致高烧、浑身酸痛、乏力等症状,而且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比如肺炎、心肌炎、脑炎等等,对于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流感甚至可能致命。这种对流感严重性的低估,让大家觉得没必要为了这么个“小毛病”去打疫苗。

“年轻人抵抗力强,不怕流感”: 这也是一个普遍的误解。虽然年轻人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但流感同样可以让他们“一病不起”,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即使年轻人自己症状轻微,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者,把流感带给家中抵抗力较弱的家人,比如老人和小孩。这种“我没事,但不代表别人没事”的传播链,很容易被忽视。

再者,推广和普及也存在一些挑战。

疫苗的获取和接种便利性: 虽然现在接种流感疫苗越来越方便,可以在社区医院、疾控中心,甚至一些体检中心接种。但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来说,获取疫苗仍然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很多时候疫苗接种都是在特定的季节集中进行,如果错过了,可能就要等到下一年。

信息不对称和不信任: 关于流感疫苗的科学信息,有时候淹没在各种网络信息、谣言和个人经验分享中,普通大众很难分辨真伪。当负面信息(即使是极个别的)被广泛传播时,很容易动摇人们的信任根基。医生和疾控部门的科普工作虽然在努力,但要对抗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确实是个挑战。

观念的惯性: 很多时候,人们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就像有些人觉得“吃药会上瘾”一样,对某些事情的固有看法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轻易撼动。流感疫苗在中国普及的时间相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不算太长,加上前面提到的种种因素,让它在公众心中的地位还没有达到“必需品”的程度。

所以你看,流感疫苗不受“待见”,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它就像一个明明很能干、很尽职的员工,却因为偶尔的几次小失误,或者大家不了解它的“工作难度”,而被大家戴上有色眼镜看待。

但话说回来,尽管存在这些“不待见”的理由,流感疫苗的科学价值和重要性依然不容置疑。它仍然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或许我们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它,理解它的局限性,也认识到它的贡献。少一点“甩锅”,多一点“理解”,相信在未来,流感疫苗也能赢得它应有的“尊重”和“喜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面对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手段可以分为三大类——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发现患者以后集中隔离治疗、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这都是“公家的事”,对于个人而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包括开窗通气、避免人流聚集、戴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等。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因为其他手段都是试图将你和病原体隔开,但隔离的效率根本做不到100%,总有漏网之鱼。而疫苗接种则是让你拥有可靠的免疫力。

其实接种疫苗的好处绝大多数人都懂,毕竟我们国家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还是靠谱的。而且没有太平洋对岸那样的宗教信仰包袱,不存在因为极端保守的宗教信仰排斥疫苗的情况。更没有比谁都懂的手风琴表演艺术家。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排斥接种疫苗呢?根据我的观察,以下几大类观点很有代表性,供大家参考:

一,担心不良反应

接受免疫接种经常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最常见的发热、局部反应,还有相对严重但更少见的急性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注射部位无菌性脓肿等。

事实上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的疫苗接种人群中发生率都是很低的。我查阅了相关文献,上海市2007-2010年的数据为103.24/10万人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1.54/10万人次)[1];上海市长宁区2006年数据为140.75/10万人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9.49/10万人次)[2];深圳市2009-10-31至2010-04-30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仅3.29/万[3]

这个数据低到什么程度呢?我查了一下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数据,《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的一份研究指出:2006至2016年,疾病监测点系统显示,中国共有115255起交通事故死亡。2016年粗的道路交通死亡率为11.0/10万[4]

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甚至远低于因车祸死亡的概率,公众的这种担忧其实没有多少道理

那么为什么公众总是认为注射疫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跟高,甚至能说出听某某说过谁家孩子打完疫苗除了严重并发症呢?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社会科学研究,一个人一生平均会认识3500个人。一段时间内保持交流的人也会有数百,另外社交关系层层扩展,一个孩子出现接种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这个消息完全可以让几千人知晓。而当在社会少子化严重,每个家庭都会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注,所以这样的信息受关注程度也会更受人关注。造成了一种“注射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的错觉

二,“是药三分毒”

这句话要辩证地看,不严格根据用药的标准乱用药肯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肝肾损伤。所以很多人认为没病没灾就别用药。然而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本质上就是蛋白质/核酸或者二者的复合体,顶多会有一些微量的佐剂,用来激发免疫反应。所以疫苗并不带来肝肾损伤的风险,和传统的化学药、天然药有显著的不同。

最神奇的是某些喊着“是药三分毒”不肯吃化学合成药的人经常喝凉茶、药膳之类含有不少天然药成分的食物。这种观念和饮食习惯不仅耽误了疾病的治疗,还可能无意间造成肝肾损伤。

三,侥幸心理

即便惨烈如1918大流感,根据最悲观的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4000万人,相比全球17亿人的分母,死亡率约为5.88%。所以仍有不少人觉得甲型流感顶多住院,现在医疗发达了死亡率被压得很低。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1918大流感其实就是一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且H1N1甲型流感病毒作为一种典型的逆转录病毒,其变异性非常强大,致病性、传播力等等性质是飘忽不定的。而且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被这种病毒“修理”了两次。2009年的H1N1流感在美国大面积爆发,并蔓延到2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近20万人死亡。

四,占便宜

人群中大多数个体注射疫苗就可以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切断散发病例“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途径。所以有少部分家庭觉得自己做少数派,不仅不用花钱,不用担心不良反应同时可以享受大多数人接种疫苗的红利。这个话题我在先前的回答中谈到过,欢迎移步:

但如果这种占便宜的人太多,群体免疫就无法有效形成。就算是从统计学意义上形成了群体免疫,但没有免疫力的个体仍然在病毒面前孱弱无力,成为散发病例的个能性依旧存在。


群体免疫是对群体而言的,个人的命运要靠自己去把握。

参考

  1. ^ 张莉萍, 余峰, 金宝芳,等. 上海市闵行区2007至2010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011):859-864.
  2. ^ 江燕, 庞红. 上海市长宁区2006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04):21-24.
  3. ^ 黄芳, 张世英, 罗青山. 深圳市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2, 28(2):101-103.
  4. ^ Wang L, Ning P, Yin P, et al. Road traffic mortality in China: analysis of national surveillance data from 2006 to 2016.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4(5):e245-e25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流感疫苗,这玩意儿,可以说是预防流感这头“恶龙”最给力的“屠龙宝刀”,但偏偏呢,就是没多少人真心待见它,甚至还有点嫌弃。你说气不气人?明明是护身符,怎么就成了“冷宫弃妃”?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流感疫苗不受“待见”。首先,得说说这流感疫苗本身的“性格”不太招人喜欢。 它不是万能的“.............
  • 回答
    韩国流感疫苗接种后出现死亡事件,官方的表态和后续措施,无疑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对于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1. 事件的严重性与公众关切:首先,36例接种流感疫苗后死亡的数字本身就足够令人震惊,足以引起大众的广泛担忧。无论最终死因是否直接与疫苗相关,这种时间上的巧合都足以让人们产生联想.............
  • 回答
    今年的返校季,面对即将问世的新冠疫苗,许多家长可能在犹豫是否还有必要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我个人认为,即便有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依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孩子今年返校还是非常有必要接种流感疫苗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针对的是两种不同的病毒,预防的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新冠疫苗的出现.............
  • 回答
    确实,在甲型H1N1流感(又称猪流感)大规模流行的时候,中国政府组织过免费的疫苗接种工作。这可不是一桩小事,涉及面非常广,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首先,得了解一下背景。2009年,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担忧。这是一种在人与猪之间传播的流感病毒,与当时已.............
  • 回答
    如果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后的COVID19病死率降低到流感水平,那么是否还需要“严防死守”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权衡多种因素,包括疾病本身的特性、疫苗的有效性、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等。下面将详细阐述.............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好几种可能的情况和应对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民生的复杂局面。如果世界其他国家真的选择“与病毒共存”,并把它视作季节性流感来管理,咱们国家肯定不能跟着“躺平”,毕竟咱们的国情和大家对安全的期望值都不一样。首先,我们可以预见的是.............
  • 回答
    关于乙肝疫苗接种十三年来出现188例死亡的事件,以及政府为何仍认为疫苗合格,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尝试详细解释,并尽量用更贴近人们日常沟通的方式来阐述,避免机器化的生硬感。首先,让我们直面这个数字——13年里有188例死亡与乙肝疫苗接种相关。这个数字听起来确.............
  • 回答
    台湾近期发生的疫苗接种后数起死亡事件,确实在岛内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日籍人士中感受到了“愤怒”的迹象。这无疑给台湾的防疫工作带来了一些复杂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台湾民众的角度来看,疫苗接种后的死亡事件触及了大家最直接的生命安全担忧。 尽管政府和医疗专业人士再三强调,绝大.............
  • 回答
    接种新冠疫苗,对我来说,算是一次挺特别的经历,虽然过程不算波澜壮阔,但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细节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打疫苗之前,说实话,心里多少有点小紧张。倒不是怕疼,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担忧。毕竟是新玩意儿,虽然知道科学是可靠的,但人嘛,总会有那么点儿不确定感。我去的是离家不远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
  • 回答
    接种新冠疫苗后,我们仍然有可能被感染,但这并不意味着疫苗就失效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详细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疫苗的工作原理、病毒的变异以及我们对疾病的认知。理解疫苗的作用机制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新冠疫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绝大多数新冠疫苗,无论是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还是重组蛋白疫苗,.............
  • 回答
    接种新冠疫苗后,有些人会感觉第二针比第一针更疼,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通常是由于身体的免疫反应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些原因:1. 免疫系统的“预热”与记忆: 第一针:初次接触,唤醒免疫系统。 当您第一次接种疫苗时,免疫系统就像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敌人”的信号(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免疫细胞.............
  • 回答
    台湾新冠疫苗接种死亡人数首次超过新冠死亡人数,这个现象确实令人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包括数据本身、可能的解释,以及潜在的影响。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首次超过”这个概念。这通常是指在某个时间点上,统计的因接种疫苗死亡的病例数量,超过了在同一时.............
  • 回答
    近期,欧洲多国在疫苗接种进度放缓的背景下,面临疫情“大面积感染”的严峻挑战。这不仅是对公共卫生体系的考验,也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加强疫情防控刻不容缓,需要多管齐下,采取一系列细致且有力的措施。一、 重新提振疫苗接种势头,打通“最后一公里”尽管已有多国完成了大部分人口的初步接.............
  • 回答
    疫苗接种,是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免受传染病侵害的有力武器。但就像任何医疗程序一样,接种疫苗也需要我们细心对待,了解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才能确保过程安全有效,身体健康无虞。首先,接种前的“功课”可不能少。 仔细阅读说明书: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每种疫苗都有其独特的说明书,里面会详细介绍疫苗的成分、作用.............
  • 回答
    新冠疫苗加强针的问题,确实是大家都在关心的事情。打了基础针之后,到底还有没有必要再打加强针?这背后涉及到很多科学道理和实际情况,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加强针?疫苗的效果会衰减吗?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道理:任何疫苗,包括我们小时候打的麻腮风、乙肝疫苗等等,它的保护效果都不是永久的。随着时间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也很重要。确实,即便接种了疫苗,我们体内也可能仍然会携带病毒,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既然疫苗不能百分之百阻止感染,那又是如何形成所谓的“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讲这个事儿,尽量说得明白点,让你觉得这就像是你我之间在聊天的感觉。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不给孩子接种任何疫苗是不推荐的,并且在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是不被允许或非常困难的。其原因涉及公共卫生、个人健康以及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不接种疫苗通常是不可行的,以及发达国家在疫苗接种方面的做法: 为什么不给孩子接种任何疫苗通常不可行?1. 疾病预防和个人健康风险: .............
  • 回答
    关于美国护士在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医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传播等因素。事件本身和可能的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个个别事件,而不是普遍现象。据报道,在美国多家接种点都有类似护士在接种后出现短暂晕厥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通常发生在接.............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疫苗接种目标已转变为预防和降低重症”的表述,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判断,它标志着我们对新冠病毒疫苗作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从“清零”到“共存”的大背景下的目标转变在新冠疫情早期,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清零”政策,.............
  • 回答
    2021年8月24日,尽管以色列和希腊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两国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日增感染高峰。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高疫苗接种率并不等于零感染。疫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重症、住院和死亡,而非完全阻止感染的发生。即使在疫苗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