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手段可以分为三大类——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发现患者以后集中隔离治疗、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这都是“公家的事”,对于个人而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包括开窗通气、避免人流聚集、戴口罩、勤洗手、接种疫苗等。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因为其他手段都是试图将你和病原体隔开,但隔离的效率根本做不到100%,总有漏网之鱼。而疫苗接种则是让你拥有可靠的免疫力。
其实接种疫苗的好处绝大多数人都懂,毕竟我们国家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还是靠谱的。而且没有太平洋对岸那样的宗教信仰包袱,不存在因为极端保守的宗教信仰排斥疫苗的情况。更没有比谁都懂的手风琴表演艺术家。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排斥接种疫苗呢?根据我的观察,以下几大类观点很有代表性,供大家参考:
接受免疫接种经常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最常见的发热、局部反应,还有相对严重但更少见的急性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注射部位无菌性脓肿等。
事实上不良反应在各年龄段的疫苗接种人群中发生率都是很低的。我查阅了相关文献,上海市2007-2010年的数据为103.24/10万人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1.54/10万人次)[1];上海市长宁区2006年数据为140.75/10万人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9.49/10万人次)[2];深圳市2009-10-31至2010-04-30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全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仅3.29/万[3]。
这个数据低到什么程度呢?我查了一下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数据,《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的一份研究指出:2006至2016年,疾病监测点系统显示,中国共有115255起交通事故死亡。2016年粗的道路交通死亡率为11.0/10万[4]。
也就是说,接种疫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甚至远低于因车祸死亡的概率,公众的这种担忧其实没有多少道理。
那么为什么公众总是认为注射疫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跟高,甚至能说出听某某说过谁家孩子打完疫苗除了严重并发症呢?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社会科学研究,一个人一生平均会认识3500个人。一段时间内保持交流的人也会有数百,另外社交关系层层扩展,一个孩子出现接种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这个消息完全可以让几千人知晓。而当在社会少子化严重,每个家庭都会对孩子倾注更多的关注,所以这样的信息受关注程度也会更受人关注。造成了一种“注射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高”的错觉。
这句话要辩证地看,不严格根据用药的标准乱用药肯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肝肾损伤。所以很多人认为没病没灾就别用药。然而疫苗作为一种生物制品本质上就是蛋白质/核酸或者二者的复合体,顶多会有一些微量的佐剂,用来激发免疫反应。所以疫苗并不带来肝肾损伤的风险,和传统的化学药、天然药有显著的不同。
最神奇的是某些喊着“是药三分毒”不肯吃化学合成药的人经常喝凉茶、药膳之类含有不少天然药成分的食物。这种观念和饮食习惯不仅耽误了疾病的治疗,还可能无意间造成肝肾损伤。
即便惨烈如1918大流感,根据最悲观的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4000万人,相比全球17亿人的分母,死亡率约为5.88%。所以仍有不少人觉得甲型流感顶多住院,现在医疗发达了死亡率被压得很低。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1918大流感其实就是一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且H1N1甲型流感病毒作为一种典型的逆转录病毒,其变异性非常强大,致病性、传播力等等性质是飘忽不定的。而且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已经被这种病毒“修理”了两次。2009年的H1N1流感在美国大面积爆发,并蔓延到214个国家和地区,导致近20万人死亡。
人群中大多数个体注射疫苗就可以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切断散发病例“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途径。所以有少部分家庭觉得自己做少数派,不仅不用花钱,不用担心不良反应同时可以享受大多数人接种疫苗的红利。这个话题我在先前的回答中谈到过,欢迎移步:
但如果这种占便宜的人太多,群体免疫就无法有效形成。就算是从统计学意义上形成了群体免疫,但没有免疫力的个体仍然在病毒面前孱弱无力,成为散发病例的个能性依旧存在。
群体免疫是对群体而言的,个人的命运要靠自己去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