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后的COVID-19病死率降低到流感水平,还需要严防死守吗?

回答
如果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后的COVID19病死率降低到流感水平,那么是否还需要“严防死守”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权衡多种因素,包括疾病本身的特性、疫苗的有效性、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等。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1. 理解“流感水平的病死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流感水平的病死率”到底意味着什么。

季节性流感的病死率(IFR Infection Fatality Rate,即感染者死亡率):全球范围内,季节性流感的IFR通常在0.1%以下,甚至更低,例如0.01%至0.05%。这意味着每1000个感染流感的人中,大约有1到5人死亡。当然,这个数字会因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病毒毒株的致病性以及医疗资源的可用性而有所波动。
新冠疫苗接种后下降到流感水平的病死率:这意味着完成接种后,新冠病毒的IFR也降低到类似的百分比。

2. 降低到流感水平的意义

如果新冠的病死率真的能降到流感水平,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进步。其意义在于:

显著降低个体死亡风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感染新冠的死亡风险将大幅降低,与感染流感的风险相近。
减轻医疗系统压力:重症和死亡病例数量会显著减少,对ICU、呼吸机等医疗资源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
社会经济活动恢复正常:大规模封锁、出行限制等极端措施可能不再是必要手段,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更自由地开展。

3. 为什么“严防死守”可能不再是必需,但“防控”仍需持续

尽管如此,即使病死率降至流感水平,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警惕,采取“躺平”或“不设防”的策略。以下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A. 疾病本身的特性与流感不同之处:

1. 传播速度和规模: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仍高于流感,尤其是在疫苗尚未普及或变异株出现时。即使死亡率降低,如果感染基数非常大,死亡总数仍然可能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例如,0.1%的病死率乘以数千万甚至数亿的感染者,仍然可能导致大量死亡。
2. 长期后遗症(Long COVID):这是新冠病毒与流感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许多人在感染后即使痊愈,也可能遭受长期且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后遗症,如疲劳、认知障碍(脑雾)、呼吸困难、心血管问题等。这些后遗症的长期影响和治疗成本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即使死亡率很低。
3. 对特定人群的影响:即使平均病死率降低到流感水平,对于某些高危人群(如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其病死率可能仍然高于平均水平,甚至高于流感对他们造成的风险。

B. 疫苗的局限性:

1. 疫苗有效性并非100%: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但并非提供绝对的保护。总会有少数完成接种者仍然可能感染并发展为重症或死亡。
2. 疫苗效力随时间减退:疫苗的保护作用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需要加强针。
3. 疫苗对新变异株的有效性:病毒的不断变异可能导致现有疫苗对新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下降,需要不断更新疫苗。
4. 疫苗接种率:人群整体的疫苗接种率直接影响群体免疫水平。如果接种率不高,病毒仍然可以在未接种人群中广泛传播,导致较高的总感染人数和潜在的风险。

C. 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

1. 爆发期的压力:即使病死率降低,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感染,仍然可能导致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例如,即使重症率降低到0.5%,如果同时有1000万人感染,也会有5万人需要重症监护,这可能会压垮许多地区的医疗能力。
2. 对其他疾病的影响:当医疗资源被新冠占用时,其他常见疾病(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并发症等)的患者可能无法及时获得治疗,导致整体死亡率上升。

D. 社会经济与伦理考量:

1. 经济影响:持续的疫情、反复的局部爆发可能继续影响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并导致供应链中断,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2. 社会公平:如果某些群体(如经济困难者、居住在拥挤环境者、无法获得疫苗者)的感染和死亡风险仍然较高,那么“严防死守”的必要性可能会增加,以保护这些弱势群体。
3. 公众心理与生活质量:持续的疫情担忧、社交限制等都会影响公众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4. 那么,“严防死守”应该如何演变?

如果新冠的病死率降至流感水平,那么“严防死守”的策略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可能演变为一种更精细化、可持续的“常态化防控”,而不是持续的、全方位的封锁和隔离。这种常态化防控可能包括:

重点保护高危人群:通过疫苗、加强针、定期检测以及对高危人群的接触者追踪和早期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感染和重症风险。
推广疫苗接种和加强针:保持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在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
鼓励个人防护措施:在疫情高发期或特定场所(如医院、养老院、公共交通工具密集时),继续推广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
优化医疗资源分配:确保医疗系统能够应对一定规模的疫情,并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加强病毒监测和变异株追踪:及时发现新的高致病性或高传播性变异株,并根据其特性调整防控策略和疫苗研发。
应对长期后遗症:建立和完善Long COVID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体系,关注病毒对个体长期健康的影响。
透明的风险沟通:向公众清晰地传达疫情的风险,以及防控措施调整的科学依据,建立公众信任。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后的COVID19病死率能够稳定地降低到流感水平,那么过去那种“严防死守”的极端措施(如大规模封锁、长期出行限制)确实可能不再是必要且可持续的。这标志着疫情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更自由地恢复。

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警惕或放弃所有防控措施。病毒的传播能力、对高危人群的潜在风险、以及长期后遗症的存在,都意味着需要一种常态化的、基于科学证据的、动态调整的“防控”策略,以在最大程度保护公众健康与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之间取得平衡。

“严防死守”的标签可能不再适用,但“谨慎”、“科学”、“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仍然是必要的,直到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拥有了更有效的长期应对手段(例如,能够完全阻止感染的疫苗或药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际上中国和外国的疫情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

很多情况下同样的指标对比起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新增病例数差一万倍!共存情况下的每十万人新增往往比中国全国的新增都要多。这已经足够量变产生质变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国内某地出现疫情,那么从出现疫情到扑灭的这段时间:

当前的清零措施 理想状态下的共存措施
300阳性 300万阳性
300阳性在医院治疗/观察,小概率出现死亡 6000人死亡(假设病死率已经降到流感水平0.2%)
数万人集中隔离,在酒店里关几周 3万人重症(按照打疫苗后重症只有1%算),在医院半死不活的躺几周,较大概率后遗症
几十万人居家隔离 几十万人轻中症(假设打疫苗后大部分人无症状,且无症状没有后遗症),好几天难受的不行,较小概率后遗症
数百万人做几次全城核酸,可以通过混采大幅降低成本 光检出阳性的测试就至少有300万,按照世卫5%阳性率标准至少要测6000万次,并且因为阳性率高需要进行单采,混采意义很小
公共场所暂时关闭,数百万人受影响,并且出城要核酸 300万阳性暂时不能上班上学,出入公共场所大幅受限
其他地区的人生活如常 阳性以外的人(包括密接)生活如常
医疗压力小,现有的医疗系统可以应对,最多需要省内支援 医疗压力大,需要增加当前数倍的病床和人手。视情况一些非紧急的手术、治疗被推迟
无症状感染者也有医护人员照看 重症才住院,轻症在家自愈
不养蛊,对于变异毒株也有很好的效果,风险低鲁棒性好 给病毒提供逃逸抗体的选择压,一旦出现疫苗逃逸的毒株满盘皆输

看起来非常反常的是,尽管清零政策“谈虎色变,草木皆兵”,严厉到不行的高压政策,却对社会造成了更小的影响,比共存派画的大饼还要物美价廉。即使在共存情况下疫苗有效,没有限制,在万倍病例的加持下,光是因为新冠症状受影响的人数就赶得上清零状态下被隔离的人数。一万倍以上的病例差距彻底改变了防控措施的性质,毕竟集中隔离一个人的代价也不会比测一次核酸高一万倍。这也是传染病对策的核心所在(本来清零采取的就是传染病的标准对策):在指数增长下,如果行动不足够且及时,那么病例会成千上万倍的扩大,让再躺平的措施也变得极其代价高昂。确诊数是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不采取清零措施——为了把一次爆发的病例压到几百人,我们在发现一例病例的时候就直接上最严厉的措施,而对于扩散开来的疫情,需要全民封城才能再次清零。武汉当初封城期间GDP下降了一多半,靠全国支援才挺过来,即使如此中国2020一季度经济也大受打击,而我们当初的封城就算是比较早的了,现在很多国家全国的疫情都比当初的武汉严重,让全国GDP直接腰斩社会毫无疑问会崩溃,外国在病例少的时候没什么反应,全面扩散之后清零措施已经负担不起了,所以欧美国家才不得不各种妥协希望减少损失,而这往往是饮鸩止渴。只有在最早期的时候进行清零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共存派总是说流感水平病死率/重症率不值一提,可以接受,但同样的人数被隔离就是过度防疫,摧毁经济,不能接受。宁要资本主义的裹尸袋,不要社会主义的隔离病房。

清零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即国际人员交流的成本大幅提高,那么问题来了,降低国际人员交流的成本能带来多大的好处,足够让我们放弃物美价廉的清零政策?

或者换个思路,设立几个类似冬奥会的闭环管理区,先部分降低国际人员交流的成本?

user avatar

完成疫苗接种后重症率也很难降低到2%以下,病死率低的前提条件是医疗不饱和,而我国医疗资源有限,另外受经济因素限制,短期内只能严防死守

一,我国的几次疫情重症率都严重偏高

1.武汉疫情(非德尔塔)的重症率在15%以上,5万多病例需要全国支援

2020年4月30日,钟南山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中国新冠肺炎病例情况,截至2020年1月29日,在552个医疗机构住院的7,736例COVID-19患者。

在1,099例资料完整的新冠肺炎患者中,平均年龄47岁,65岁以上老年人占15.2%所有病例中15.7%为重症[1]

2.河北疫情重症率不小于4.91%,835病例需要大量外地专家支援

截至1月21日24时,河北省现有本土确诊病例835例(危重型10例、重型31例、普通型656例、轻型138例)。其中重症和危重症占比4.91%。

河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一科主任阎锡新称,新冠肺炎发生重症肺炎的概率约为10%,目前河北省现有本土确诊病例800余例,按照上述比例,未来一段时间内重症患者的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加,“这是没办法回避的事实”。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祥红20日表示,目前,全国各地支援石家庄的医疗人员累计达到3470人。其中,国家和省外支持石家庄抗疫的医疗卫生人员有1231人,省内兄弟地市支援该市抗疫的医疗卫生人员达到2239人。[2]


3.扬州疫情重症率在7.7%,一共542患者需要分流一半

截至2021年8月14日24时,扬州市共有251例确诊病例在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其中轻型59例,普通型172例,重型16例,危重型4例。291例确诊病例目前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治疗,轻型42例、普通型227例、重型10例、危重型12例。

以上数据可以算出,重症率+危重症率不小于7.7%。

500万人口的扬州市无法独立应对几百人规模的疫情。


4.厦门疫情重症率约4.54%,需要省内支援

截至9月24日8:00,厦门收治本轮疫情确诊本土病例222人,其中危重型1人,重型9人,普通型157人,轻型55人。[3]

福建省五地150名医务人员支援厦门市抗疫[4]。截至昨日16时,异地入厦支援医疗队人数150人,分别来自福州、宁德、三明、龙岩、南平各30人,配合厦门市开展院感防控、流调、消杀、应急处置等工作。

此次驰援厦门的150人分别为50名院感人员,将支援厦门市各大医疗机构,进行院感防控工作;100名卫生监督所监督执法人员和卫生院社区医师,将支援厦门市各隔离酒店疫情防控工作。

备注:从2020年1月底开始,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列入到COVID-19确诊病例统计中,所以中国目前的统计方法显然会计算出更高的重症率。

例如2021年1月9日中新网报告石家庄确诊人数139例、无症状感染者197例。按这个数据来看,以上三次疫情的重症率可能可以降低40%。接种疫苗后,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比例更大。


二,再看洛杉矶数据

2021年5月1日,到7月25日,美国洛杉矶郡共有43,127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者以30-39岁成年人为主,占42%,以西班牙裔比例最高,占32.8%

如果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总体住院(重症)比例是6.5%

其中完全接种疫苗者住院比例为3.2%、入住ICU的比例为0.5%、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为0.2%,病死率为0.2%;

均显著低于未接种疫苗组住院比例为7.6%、入住ICU的比例为1.5%、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为0.5%,和病死比例0.6%。[1]


三、小结

1.在适龄人口大部分接种疫苗情况下,我国重症率可能在2-3%,与洛杉矶数据基本相当。

2.由于医疗资源和有经验的医务人员数量限制,除了北上广等大城市外,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按规范治疗病例的能力极为有限,一个500万人口城市只能同时收治300人左右。

3.如果收治病人数量过多,就无法保证治疗效果。如果短时间内有疫情大爆发,重症都无法全部入院(武汉),死亡率会快速攀升。


四、病毒还在持续进化

大图链接:新冠病毒演化趋势

工具地址:ProcessOn


五、想要不严防死守,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解决有基础病老年人不能打疫苗的问题

老人接种率低,还喜欢扎堆,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


2.解决儿童,尤其是幼儿不能打疫苗的问题。

英国开学后学校发生聚集性感染,推高了父母的感染率。


3.确保疫苗有效性足够高。


4.确保病毒不出现大的突变,不会对疫苗免疫效果产生大的影响。


5.全国各地建设足够的隔离病房和ICU,培训足够多的有经验的呼吸科医生和ICU医生,有足够的费用支付ICU建设和运营费用

新加坡“与新冠共存”后,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都创了新高。


新加坡住院人数不断攀升,导致医疗资源紧张。

两周前,新加坡医院病房使用率已近88%。

从前两周开始,本地医院就已经推迟非紧急手术安排,给新冠病例腾位置。由于医疗饱和,医院将停车场改成了新冠筛检场所。

按新加坡数据,525万人日新增感染3500人,按趋势估算高峰可能达到1.5万人/天,对应我国14亿人每日新增400万人。按洛杉矶入住ICU的比例为0.5%,每日2万人入住ICU。

按入住10天计算需要20万个ICU床位,而我国大概有5万ICU床位(这5万大部分有病人占用)。所以全国最少需要增加18万个ICU床位。

而这18万张需要多少费用呢?

另外培训有经验的医务人员需要漫长的周期。

一张ICU床位的年运行费用400万以上,18万张就是8000亿元,这些钱医保出不起,只有少数病人能承担。



6.做好劳动密集型产业经常爆发聚集性感染而大面积停工的准备

(1)工厂的聚集性传播导致在岗工人不足

本轮福建疫情中,出现了三起聚集性传播:泉州仙游县协胜鞋厂1传31,仙游县铺头小学1传21,厦门同安晨明工艺品公司1传32。

而疫苗有一定防止传染的效果,有防重症的效果,但感染后工人工作效率会下降。

另外,现代工业都是产业链方式运行,即使自己厂里没有病例,上游企业停工了,下游企业也会被迫停工。停工后,虽然没有销售收入,但工资不可能一点也不发,企业亏损面更大了。

由于疫情原因,美国缺少剥蟹肉的人手和制作无骨鸡肉产品的人手,农机制造和维护也挺不住了。

如果疫情大规模流行,我们很难做得更好。


(2)2021年10月解封后,越南胡志明市工人逃离城市,造成大面积缺工

资料显示,疫情期间越南已有超4万家工厂停工,仅胡志明市就有12071家工厂暂停营业,相比去年增加了25.7%,其中大多数为电子、芯片、手机制造企业。[5]这段时间,劳工被限制留在工厂宿舍内,吃的很差。

当10月1日胡志明市放宽防疫,重新开放工厂营运后,胡志明市、平阳省、同奈省迎来有史以来最大劳动者返乡潮,各大工厂缺工问题进一步加剧,给原本就已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带来更严峻的考验。210万工人逃离,给制造业致命一击。

以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宝成集团为例,旗下宝元鞋厂总员工数达5.6万人。10月6日,公司宣布将在越南复工,但该厂4万多名工人未复工,返工率未超过30%。劳动力短缺使得宝成集团11月中旬前100%恢复正常的目标落空。[6]

苹果iPhone 13的交付时间被迫延长,而延长原因是其相机模块组件在越南组装。 [5]


7.做好第三产业常年亏损的准备

由于医疗资源挤兑在即,新加坡限制了饭店堂食和聚会[7]

由于医疗压力太大,新加坡限制聚餐只能两人,中高档餐饮的生意最少要下降70%。


8.做好一定比例人口失去劳动能力的准备

武汉金银潭医院76%新冠患者出院6个月后还有症状。无需吸氧的新冠轻症患者,出院半年后26%呼吸困难,一年后30%呼吸困难。

尚不清楚患者最终彻底康复的可能性多大。[8]

按共存派的说法,疫情年年流行,人群必然会出现反复感染,很可能每年导致一部分人失去劳动能力,对工业生产和社保造成极大的负担。


9.做好疫情影响农业生产,食品短缺的准备

2021年10月12日路透社称,由于钢铁、橡胶等原材料的短缺,许多美国农民发现,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坏了,但找不到配件维修。

疫情大流行中,钢铁、塑料、橡胶和其他原材料的供应滞后,零件缺乏迫使公司将一些工厂停车场变成存储停车场。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岛的CNH联合工厂,数百个未完成的联合体放在外面,等待零件。[9]

美国的机械化农业如果脱离机械就会减产。

在越南,因疫情造成劳动力紧缺,不得不调集军队协助农民收割水稻;在巴西,罗布斯塔咖啡豆因缺人采摘,今年收割完成的日期比往年推迟了一个月。[10]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赶不上农时就要做好减产准备。

粮食是人类第一必需品,当其供给不足时,价格会上扬,上扬也得买。当其奇缺时,倾家荡产也得买。如果粮食减产10%,粮食价格上涨幅度难以预计。

按以上分析,在科技有重大突破前,我国除了严防死守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参考

  1. ^ a b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KTFQ0RV0532AN5N.html
  2. ^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210122/content-549866.html
  3. ^ http://www.hxnews.com/news/fj/mn/xm/202109/25/2021577.shtml
  4. ^ http://xm.fjsen.com/2021-09/22/content_30844022.htm
  5. ^ a b https://news.mydrivers.com/1/788/788273.htm
  6.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M22SIRF05388F4M.html
  7. ^ https://3g.163.com/dy/article/GKMFVTJV05371E5Q.html
  8. ^ http://k.sina.com.cn/article_3218340852_bfd3fbf401900ydqo.html
  9. ^ https://www.reuters.com/world/the-great-reboot/desperate-tires-components-shortage-roils-us-harvest-2021-10-12/
  10. ^ https://rich.online.sh.cn/content/2021-09/27/content_9829304_5.htm
user avatar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不妨先复习复习国家法定甲类传染病之一——霍乱

  • 霍乱的无症状感染比例大约75%;
  • 霍乱的重症比例大约5%;
  • 在及时医疗介入的前提下,霍乱的病死率(CFR)不超过0.5%……在国内应该显著低于0.5%。

这几个数据,特别是病死率,怎么看都跟新冠病毒感染症差不多嘛,

那么这货何德何能盘踞甲类传染病Top 2宝座数十年不动摇?

到底是为了啥?


再走个病毒感染的例子得了——脊灰

脊灰的无症状感染比例大概是95%~99%;

脊灰的重症比例大概是0.2%~0.5%;

脊灰的感染死亡率(IFR)对年轻人而言约等于零,但随着年龄上升而显著增大。

(脊灰的CFR就不看了,有症状的太少,分母太小,于是显得CFR畸高,改看IFR吧)

总之,IFR跟新冠病毒感染症差不多嘛~

为啥全球各国各地区对脊灰如临大敌,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这又是为了啥?


麻疹也不妨拿出来比一个,

毕竟这货和新冠同属传播超猛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疾病。

麻疹在国内的病死率差不多是0.1%到0.5%这个区间,四舍五入跟新冠打平吧,

为啥全球各国各地区对麻疹也临大敌,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并且是靠着只防发病不防传染的leaky vaccine除之而后快?

这又是为了啥?


看完几个例子之后,答案就很简单了,

其实之前也提到过几次——决定需不需要严防死守的主要因素,不是病死率

对某种疾病严防死守的必要性,取决于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

疾病负担的衡量单位是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请品鉴[1]

简单来说,DALY指的是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两部分

再往深说就要动用定积分公式了,就此打住吧…看张图意思意思就行。

——请品鉴:

接下来各位如果感兴趣,可以自行去Coursera听一听耶鲁大学这门Essentials of Global Health课程,其中module 2会专门讲疾病负担和DALY[2]

看完之后就会明白一些浅显道理:

  • 病死率只是决定DALY的很小一部分因素;
  • 病死率相当于流感水平的疾病,照样可以造成极高的疾病负担;
  • 传染病的疾病负担比非传染疾病更难以预测和控制,因此需要更激进的严防死守措施。

最后,就算暂时不管YLD部分,只管YLL部分,

咱普通人要衡量一个疾病的YLL,

最直观的方式也不是看病死率,

而是看人群死因顺位

——比如说,请品鉴[3]

上面是国际版的1990年到2019年人群死因顺位。

——请再品鉴[4]

以上是国内版的2005年到2017年人群死因顺位。

那么各位不妨猜一猜,在新冠病毒感染症的病死率被疫苗压低到流感水平之后,

可以在上述榜单上占据第几名?


——谜底揭晓:

谈名次什么的太小气,看我新冠爸爸独占两成市场份额可好~




老夫的公众号WB/头条同时开张,欢迎来品鉴。
公众号: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WB/头条:焦虑贩卖者·拍老师


参考

  1. ^ https://www.who.int/quantifying_ehimpacts/publications/en/9241546204chap3.pdf
  2. ^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essentials-global-health
  3. ^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925-9/fulltext
  4. ^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Admin/UploadFile/Issue/wixi4jqz.pdf
user avatar

嘛,流感的感染死亡率是0.01%…… 目前来看,“如果”前面的根本就不成立,打了疫苗之后新冠还是更接近霍乱、艾滋病,死亡率还是流感的十倍以上。

而假命题蕴含一切命题。

我给个结论吧:

如果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后的COVID-19病死率、后遗症率降低到流感水平,哥斯拉就可以放心地入侵地球了。

user avatar

严防死守政策本身是比较笨成本比较高的一条路,不可能长期执行,有且只有大政府加上团结的公民的国家能执行得了,所以放开管控措施是迟早的事。

我国执行严防死守动态清零是占了大便宜的,现在也仍然处于一个非常主动的位置,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不会轻易退出。

什么条件下可以退出动态清零?我认为有三个条件,全部满足即会启动退出程序。

1,观察躺平国家一段不短的时间,比如半年,确认后续的新冠变种是一个毒性趋弱的变异方向。时间长短和定性病毒毒力全靠医学家科学家,而不会受到ZZ和媒体的影响。

2,比较放开和动态清零两者对经济的影响权重,达到转折点。

3,已经有能够有效对抗的药物且不会花巨大的成本,比如自研药物取得成功,或已有药物能够花不大代价生产,测算因病住院的人数已经能够被医疗资源覆盖而不会崩溃。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都满足的话,放开工作程序就将启动。对我个人而言,真希望早一天放开,影响太大了。

user avatar

看到这一段,再想到高华拼命喊的放开,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美国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World Journal of Men's Health 期刊发表了题为:COVID-19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Can Cause Erectile Dysfunction: Histopathologic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the Human Penis 的研究论文。

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血管系统损伤,向阴茎供血的血管也不能例外,研究团队使用电子显微镜从2名新冠康复患者的阴茎组织中发现仍然存在新冠病毒颗粒,并进一步揭示新冠病毒通过损伤阴茎血管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而且这种伤害很可能是永久性的。

user avatar

我不认为应该把鼓吹松散防控的人送去美国

毕竟,这些人的确是不怕新冠

别说他们不怕,我也不怕新冠

真的,大号感冒而已

只要你身子骨好,大号感冒而已

+++++

应该把这些人的爹妈,公费送去美国旅游

也是为我国减缓人口老龄化做公益

还可以节省点养老金

何乐不为呢?

user avatar

即便是为了六七十岁的父母,我也希望清零政策能持续下去

user avatar

其实国外现在此刻是不希望中国开放的,如果中国突然崩了,短时间内全世界都闹新冠,没有中国的生产,通胀不得爆掉?

西方希望的是他们靠疫苗和全体感染压住新冠后,中国在放开崩掉,他们好加快供应链转移。

可惜他们压不住新冠,明年指定还会来波大的,到时候不加强防控都不行。现在的压力都在边境,海关,公安和医院,内部防控水平其实很低的。人民生活受影响程度低的可以忽略不计,受影响的还是经常出国的人,最热衷喊放开的也是这些人。

中国放开得有个标准,起码外面风平浪静了在谈其它,外面还狂风暴雨你为啥要出海?鱼打不到命丢了半条。

而且放开也得有序放开,突然全部放开,就奥密克戎的传染率,按美国标准玩,1个月中国就会感染5亿人,死上百万人…

死亡率到流感水平,传染率和副作用也得到流感水平才能全放。

而且的动态根据病毒影响,先从隔离时间放松开始,而不得一股脑放开。

user avatar

当然需要,

现在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谁坚持最久,谁就是赢家

就是跪也要最后一个跪

何况保持良好的生产秩序还可以大发战争财,

坚持抗战八年,

世界和平后,就是二战后的美国

如日中天

user avatar

除了死亡率,还要看感染率。

假如一个学校或者单位,流感发病率像新冠一样高。

一段时间下来大部分人感染,也是会停工或者停课的。

一个单位,一千人生病,两个死了,20个进了icu上呼吸机,300个高烧咳嗽失去味觉肺纤维化,300个普通感冒症状,300个没有感觉。

你觉得可以一切照常吗

user avatar

历史上的大流感最后都平息了,要么是不能抵抗的人死绝了,要么是人们适应了,那时可没有疫苗。

即使真的病死率在接种疫苗后降到很低水平,仍需要长期观察这种病毒。变异,后遗症等,长期的数据还不够,先看个几年。

另外,我觉得要完全放开,需要的不是疫苗,而是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在街边或者医院很容易买到,一吃就见效那种。

还有一点,在国内重要的不是一件事的解决方法,而是最后谁负责。没人敢担责,采取保守策略至少不会是下策。这和科学无关。

user avatar

仍需要严格防控。

不扯虚的,只谈自身实际感受:

1.新冠的传染性大大强于流感。我们家,我们单位都有人得过流感,但几乎不怎么影响工作和生活。很少传染给其他人。比如2019年我爸流感,我们不带口罩,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也没被传染。换成新冠,怕是一家人要整整齐齐。

2.新冠的症状强于流感,哪怕都是轻症,新冠的轻症也比流感重,更难受。我同事得流感,一边擤鼻涕一边工作,两天就好了。我老爸得流感,症状当天就极大缓解。而新冠即便是轻症也有得受。

3.新冠的病程长于流感。轻症的流感绝大多数三天左右转弯回头。而新冠动辄十天半个月。

4.流感有特效药奥司他韦,新冠目前没有特效药。

5.正因为第3点,新冠病程更长,所以不确定性更强。拖的时间越长,转重症的危险越大。此外,更长的病程也会占据和消耗更多医疗资源,更容易造成医疗挤兑。

新冠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率,而恰恰是高传染性和病程长。

因为病程长,前面的长期治不断根,占用床位(重症)和医护人员(哪怕是轻症)。同时,因为传染性高,后续不断有患者大军涌入,冲垮医疗防线。再低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一旦患者数量多了,绝对值都会上来,成为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若是单论死亡率,狂犬病死亡率几乎100%,可造成的麻烦和恐慌不如新冠,因为传播途径有限,传染性不如新冠。

手足口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比流感低,绝大多数患者甚至可以不用药物,只需要生活照顾。但照样是幼儿园和学校防范的重中之重。因为患者几乎都是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婴幼儿,得了手足口必须要家长照顾,很影响家长的工作和生活(想象一下,幼儿园几十个小朋友集体感染,几十个家长集体请假)。病倒是不重,但麻烦大。

判断疾病是否严重,不能光看死亡率,重症率。还要考虑症状本身对人体的负担和病患对社会的负担与影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