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美国护士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是疫苗的不良反应吗?影响大吗?

回答
关于美国护士在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医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传播等因素。

事件本身和可能的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个个别事件,而不是普遍现象。据报道,在美国多家接种点都有类似护士在接种后出现短暂晕厥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通常发生在接种的早期阶段。

最普遍的医学解释是将这些晕厥事件归因于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晕厥类型,并非疫苗特异性。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身体对某些触发因素(如疼痛、恐惧、看到针头、长时间站立、脱水、情绪激动等)产生了过度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心率和血压突然下降,从而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

为什么会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

心理因素: 接种疫苗本身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焦虑、紧张甚至恐惧,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对疫苗效果和安全的担忧也可能加剧这种情绪。看到针头、注射过程中的疼痛感也可能触发晕厥反应。
生理因素:
体位性低血压: 有些人可能本身存在体位性低血压的倾向,在站立或坐姿改变时血压会下降。
脱水: 如果接种前没有充分饮水,身体可能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更容易发生晕厥。
疲劳或饥饿: 接种疫苗前身体状态不佳也可能增加风险。
注射过程本身: 虽然疫苗本身是安全的,但注射过程中的物理刺激,如针刺,也可能触发某些人的迷走神经反应。

是疫苗的不良反应吗?

从目前的医学理解来看,这些晕厥事件很可能不是辉瑞疫苗的直接不良反应。疫苗的不良反应通常是指由疫苗成分或其作用机制直接引起的、与疫苗相关的生理异常。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触发因素非常多样,并且是身体对特定情境的反应,而非疫苗本身的毒性或异常免疫反应。

辉瑞疫苗作为一种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提供制造病毒刺突蛋白的指令,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其已知的不良反应通常是局部疼痛、发热、乏力、头痛等,这些都是免疫系统激活的正常表现,通常是短暂且可控的。晕厥并非辉瑞疫苗的已知常见不良反应。

影响大吗?

1. 对个体的影响:
短期: 对于发生晕厥的个体而言,短暂失去意识可能会造成摔倒受伤的风险(例如磕伤、扭伤等)。但大多数情况下,晕厥是短暂的,患者在平躺休息后几分钟内就会恢复意识,且通常不会留下长期后遗症。医疗专业人员会立即处理,确保其安全。
长期: 除非在晕厥过程中发生严重外伤,否则血管迷走性晕厥通常不会造成长期的健康问题。

2. 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接种意愿: 这是影响最大的方面。当出现这类新闻报道时,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疑虑,尤其是在疫苗接种初期,公众对疫苗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建立信任。这些事件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对接种疫苗产生犹豫(vaccine hesitancy),从而影响疫苗接种的整体推进速度和群体免疫的建立。
医疗资源: 虽然大多数晕厥事件是短暂的,但为了安全起见,接种点通常会有医疗人员进行观察和处理。如果发生频率过高,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医疗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对观察区域的占用。

3. 对疫苗安全监管的影响:
监测和报告: 监管机构(如美国的FDA和CDC)会持续监测疫苗的安全性,包括所有报告的不良事件。这些事件会被收集、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与疫苗的关联性。如果发现有任何模式或趋势表明疫苗是原因,监管机构会及时采取行动。
沟通和透明度: 这种事件的出现也强调了公共卫生部门和疫苗制造商需要进行清晰、及时和透明的沟通,解释事件的性质、原因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以缓解公众的担忧。

总结和评价:

个别现象,非普遍性疫苗不良反应: 美国护士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的事件,虽然引起关注,但根据现有的医学证据,极有可能是由血管迷走性晕厥引起,而非疫苗本身的直接不良反应。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心理和生理状态。
潜在影响在于公众信任: 对个体而言,这种事件的影响通常是短暂的,且可控的。但对公共卫生而言,其主要影响在于可能降低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度,进而影响疫苗接种率。
强调观察和支持的重要性: 这些事件也提醒了疫苗接种点需要做好充分的观察和支持工作,为可能出现的晕厥情况做好准备,并对受影响者提供及时的医疗帮助和安抚。
科学证据是关键: 对这类事件的评价,最终还是要依靠科学的监测、分析和证据。一旦有确凿证据表明疫苗与某种不良反应有直接关联,监管机构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但目前来看,晕厥事件更多被归结为接种过程中的非疫苗特异性反应。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 CDC在疫情期间会持续发布疫苗安全报告,详细列出监测到的不良事件及其分析结果。关注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至关重要。
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 疫苗接种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识别和处理包括晕厥在内的各种不良反应。
接种后的观察期: 疫苗接种后通常有1530分钟的观察期,正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这类可能发生的反应。

总而言之,美国护士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的事件,在解释上应优先考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可能性。虽然这并非疫苗的直接不良反应,但它提醒我们在推广疫苗接种的同时,必须重视公众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加强对接种过程的管理和信息沟通,以维护公众的信任和疫苗接种的顺利进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视频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

比如她没吃早饭,也可能会这样。

如果跟“疫苗安全性”有关,那么所有疫苗接种,新的老的,都会有类似的风险,不可能单独跟辉瑞疫苗或者mRNA疫苗联系在一起。

对新型疫苗必须抱以非常审慎的态度,我一直是这个观点。

但现在去嘲笑辉瑞疫苗接种中发生的非特异性问题,把人们的期望值抬得很高,那国产疫苗大规模接种的时候会遭到怎样的对待呢?

为提高疫苗接种率,忍一嘴吧。

还有,在这个问题下面都要网暴钟南山的人,心理太扭曲了吧?

user avatar

疫苗不良反应,太正常了,任何一种疫苗大规模使用,几乎必然会发生。

我干接种工作二十多年,遇到的接种反应多了去了,有时候根本没有道理可讲。几年前,某同事给一个孩子接种,也是一种进口疫苗,大约十来天后孩子出现肾衰竭,情况还相当严重,连疫苗说明书上都没有提到过这种可能,调查组调取了疫苗、冷链、现场操作各项记录和各环节的监控,全程介入孩子的治疗过程,最后结论是偶合症。虽然跟疫苗没啥关系,然而所有治疗费用由财政买单,所幸孩子最后彻底痊愈了,我那同事才算松了一口气。

所以护士晕倒这个情况,在疫苗不良反应中也不算个事,该打还得打。

不过话说回来,我自己申请接种的是国产新冠灭活疫苗,毕竟灭活疫苗应用了很多年了,安全性我比较有数。虽然说辉瑞mrna疫苗这种新科技非常之先进,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不良反应根本没有道理可讲,甚至理论上难以解释,毕竟从来没有大规模应用过,涉及自己,我个人还是比较保守的。


增加:根据个人的工作经历写了个回答,有个哥们居然评论说我是美分,哈哈哈,叫我这个内心深处认同并坚信“四个自信”的人情何以堪。

user avatar

和疫苗没任何关系。

这种渲染夸张疫苗副作用的倾向值得警惕。

新闻报道还是要有操守,知乎热榜的编辑最好也要注意。

user avatar

对某些壬来说,最好国外疫情永远不要结束对吧?除了满足你吃瓜看戏的需求外,国外死再多人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user avatar

我希望大家能够理性看待这个新闻,不要对mRNA疫苗失去信心

国的科研团队也在搞mRNA疫苗,而且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美国制药巨头或许会失败,但证明其失败,仅仅靠一个晕倒的护士是远远不够的。

mRNA疫苗虽然是最新技术,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可靠性,但只要是验证了其序列有效,后期大规模制造的成本和速度都会非常有优势,有利于疫苗接种的普及。(为什么成本和制造速度有优势我会在后面详细阐述)所以这个技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疫苗制造的未来趋势。

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一直都存在的,无论是最传统的灭活疫苗,还是比较新的重组疫苗,抑或是最新的核酸疫苗(DNA或者mRNA),都在大规模接种或者临床试验中出现了很多不良反应。有些是研发人员可以预判的,有些则完全出乎意料,而还有一些则是偶合症。

不同种类的疫苗作用原理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欢迎大家移步去了解一下,有助于理解后面的内容:

单就这条新闻而言,一位美国的医护人员接种mRNA疫苗后接受采访时突然感到眩晕,随即跌倒。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原因:

1,mRNA疫苗技术不过关,引起接种后的急性不良反应。mRNA疫苗的主要成分就是核苷酸,与灭活疫苗(主要是病原体的蛋白质或多糖成分)、重组疫苗(整合了病原体关键基因的载体腺病毒)不同,其核心成分是mRNA多聚核苷酸序列,自身没有抗原性,所以不存在引起超敏反应的可能。成功导入人体后,直接进入细胞,并将mRNA翻译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一般是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然后这些刺突蛋白在体内诱导免疫应答,让B细胞合成充足的抗体,从而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而目前为了护送mRNA成功进入细胞,不被随处可见的RNA酶水解则需要特定的载体。比如纳米多聚体或者纳米脂质体颗粒。也就是说通过一种合成的多孔有机物或者类似于细胞膜结构的脂质双分子层将mRNA包裹起来。

而目前根据已有的临床试验,脂质体和聚合物都没有引起急性中毒反应的情况,而且目前这也是生物医学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常用实验方法,可以将核酸高效递送到实验动物体内。可以说是在动物体内经历了长时间验证的一种技术,才逐步开始尝试应用于人体。

所以,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急性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相对很小。

2,偶合症,即该女子在接种前已经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恰巧接种后表现出来。导致该女子眩晕跌倒的,可以是超负荷劳动引起的脑供血不足、低血压、低血糖,在接种疫苗后还要面对很多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和提问,紧张焦虑诱发原有的疲劳加重也是有可能的。毕竟现在很多美国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超负荷以及因为防护物资短缺引起的焦虑是普遍的

所以,mRNA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更有可能是偶合症。而且该疫苗已经经历了前三期的临床试验,虽然也有不良反应报告,但这种导致晕厥的还一例都没有报道。而且诸如疲乏无力、肌肉酸痛之类的不良反应也都是注射后几天才出现的,有点类似于灭活疫苗的不良反应,而不是注射后很快就出现。

为什么说mRNA疫苗有优势

这种疫苗有巨大的潜力——成本和制造速度

目前我国产量较高的灭活疫苗,顾名思义是大量扩增新冠病毒以后将其灭活,这些死掉的冰毒仅提供完整的抗原成分(遗传物质已经被摧毁),注射给人体,诱导免疫应答。

另外我国陈薇院士团队还同时在研发重组腺病毒疫苗,也就是说将新冠病毒的部分基因整合进入腺病毒载体内,利用腺病毒导入人体细胞。让人体细胞接受新冠病毒的基因片段后合成刺突蛋白,最后这些蛋白质被人体免疫细胞发现,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所以不难看出,以上两种方法都需要大量扩增病毒,灭活疫苗要批量生产新冠病毒,而重组疫苗则需要批量生产整合了新冠病毒基因的腺病毒。

养病毒就要养细胞或者鸡胚(现在已经很少用了),这都需要一个很大的生化工厂,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分离的病毒需要纯化工艺以去除动物源性杂质,以避免不必要的过敏反应。

所以这一切加在一起就限制了这两类疫苗的生产速度和产能。所以我们这些在医院工作的人员也是要在自愿接种的基础上,统计好需求,限量予以接种:

所以,目前也没有全面开放面对公众的普遍有偿注射,仅给那些需要出国留学、经商或者公务的人员开放了注射免疫服务。

而mRNA疫苗更类似于药物生产。其两种主要成分,mRNA可以用核酸合成仪快速批量生产,只要确定了mRNA序列,设计好核酸序列的修饰(为了使这种mRNA在宿主细胞内更高效合成抗原刺突蛋白),就可以马力全开,像合成药物那样快速合成mRNA。

另外mRNA疫苗所需的脂质载体也是能够快速工业化生产的。相比等待工具细胞和病毒的增殖,这种方便快速生产的技术显然能够更方便地扩大产能。

最后,对抗疫情指望特效药和疫苗是下下策

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靠的是中央的意志被坚决贯彻、全体民众众志成城,科学应对、高效管控。从中央到居委会,所有的规定都被严格贯彻落实,全体国民都自觉居家隔离、戴上口罩、避免聚集。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果断采取封城,对所有患者应收尽收。所以,疫情被掐死在襁褓之中。

反观其他国家,第一时间接到中国的警报,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都到了疫情火烧眉毛的时候有些人还在要不要戴口罩、居家隔离的问题上反复横跳。他们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控制疫情的机会,现在又开始寄希望于疫苗和特效药。

中国的抗疫实践证明,最经典的公共卫生原则(包括隔离、消毒、检疫等)对于防御大疫不仅依旧有效,而且所付出的综合成本是最低的。一些不肯负责任的政府犹豫不决、反复横跳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最后只能是苦了老百姓、富了制药巨头。

user avatar

美国最伟大、最令人仰慕的,不是高收入,不是强大的美军,不是先进的高科技,而是它的价值观----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种价值观,让美国的先人不怕艰难险阻,跨过大西洋,抵达北美大地。

让美国人战胜了野蛮的印第安人。

让美国人打败了贪婪的英国人。

让美国人打败了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

让美国人战胜了恐怖主义分子。

今天,病毒来了,美国人没有退缩,一往直前,“百姓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就像他们英雄的前辈一样,前赴后继。

当一些国家因为几个病例战战兢兢的时候,美国直面每天20万感染,毫不退缩。坚持勇敢地生活,快乐地玩耍,绝不让病毒得到他们的恐惧。

现在,疫苗出来了,一点点副作用就想吓到美国人?门儿都没有!美国人绝不会屈服。

有的国家畏手畏脚,疫苗需要实验几十万剂。正是依靠美国人这种视死如归的价值观,实验3万剂就够了!

一个护士倒下算什么?诺曼底躺着的先烈会给她力量!

几个人面瘫算什么?阿灵顿的英灵会给他们祝福!

星条旗永不落!


user avatar

Karen以一人之力拖低美元指数5个点,

user avatar

我就说嘛!

user avatar

新冠疫情不是单纯的医疗和传染病防治问题,这是个政治问题和价值观问题。

新冠疫苗作为一个刚问世不久的新药,当然会在实践中出现问题,各种不良反应。就算是人类已经使用了近百年的一些疫苗,比如说天花疫苗,人类也没有完全接受它,依然有很多人在接种的时候出现各种不良反应,甚至于出现医疗事故。

如果就医学谈医学,那么这个新闻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只是提醒大家要引起注意,能不能找到有效办法防止过敏症状。

就像某人接种天花疫苗时出现了休克症状,这事有多大的报道价值?这直接无视了好吧。除非是出现大面积事故,这才有人注意。

所以天花疫苗就是个单纯的医疗问题,最多是假药过期药,医院管理出现问题等等。不会上升到国家这个级别。

新冠疫苗是普通的医疗问题吗?

很显然不是,因为从目前欧美等国的焦虑来说,新冠疫苗差不多等于是诺亚方舟,全都指望这个东西救命,如果疫苗失败,后果不堪设想。继续拖延研发时间,每过一分钟,就会有人因为新冠病毒感染死亡,这份重量,实在是担不起。

如果美国辉瑞的疫苗不能用,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你觉得有吗?

看起来有,实际上没有。

前面不是说了嘛。这是个政治问题和价值观问题。而价值观问题,这关系到千秋伟业,这是帝国兴衰,是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其逻辑可以自洽的关键节点,如果美国丢掉这个最基本的逻辑,那么上百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回答中说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可以去看我的文章。

所以美国实际上是不能容忍辉瑞的失败,因为后果严重。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辉瑞的疫苗有没有用都一样,没有必要一定要坚持使用辉瑞的疫苗。咱们中国有办法,只要你肯缴枪投降,美国总统端着小板凳,乖乖滴坐在中科院的会议室,让钟南山教授好好地给你讲讲课,以后不要再和蔡英文那个不要脸的眉来眼去,一个老姑娘,没意思。

太平洋之大可以容得下中美两国。两家好好做生意,不就好咯。

问题并不那么复杂。

只是你美国不肯,这就没意思了。

只道是阳关大道你不走,偏要踏上奈何桥。

我们也只好叹息一声:去吧,喝了孟婆汤,来世做好人。

user avatar

我看了看视频,好像是有点吓人。

前一秒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侃侃而谈

下一秒人天旋地转

然后踉踉跄跄地倒地,旁边的同事赶紧去拉她

再加上最近出现的几例面瘫,这大大的增加了人们心中的不信任,这些其实都是临床测试应该解决的问题。

要确保疫苗的安全和有效,任何疫苗都要经过严格的流程,这个过程再怎么短也得一年。全球最早的临床三期试验,都是2020年夏天才开始的,也就是说至少等到2021年第二季度才会有初步可靠的结论。

但是美国感染人数失控,为了尽快的稳定经济,稳定人心,政府出面,强行压药品监督管理局走特殊审批,其实就是允许医药公司跳过很多的临床测试,直接开始打疫苗。

这样做,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很有可能有很多未知的副作用出现,而这些只有在大规模正常测试的时候才能发现。

对于欧美,他们已经不能再等了。对于他们的经济现状而言,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现在开始大规模疫苗注射,然后再去处理陆续出现的问题。

user avatar

看了下某些答案,希望国内疫苗的相关情况公布时,某些人也能这么宽容,康希诺疫苗二期结果公布的时候,某些人可严格了。

看了下新闻,可能真的和疫苗接种有关,但也属于一个常见反应,并且不会造成危害(日常疫苗发生率不高,只是在其他疫苗接种时也看得见这种反应,和疫苗类型无关,和接种这个行为有关):

  • 在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佛称在昏倒前感觉“非常眩晕”:“我觉得有点晕头转向,但现在感觉不错,手臂的疼痛感也消失了。”她表示,自己曾有迷走神经反应过度的病史。
  • 该医院的医务主任杰西·塔克则称,这一反应在任何疫苗或注射中都很常见。

如果是迷走神经反应过度,这的确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注射反应,名字叫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晕厥)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特征是低血压,面色苍白,发汗,虚弱,恶心,呕吐,心动过缓,如果严重,还会失去意识。

这种一般发生在拔针后半小时左右,或者体位出现明显变化时,比如卧位变成站立位。

产生的原因是外来刺激导致的迷走神经过度反应。

通俗说法是晕针,没有伤害,并且接种疫苗一般都要观察半小时才让走,医生肯定能发现的,所以这个对安全性没什么影响的——但是美国让观察期内的人出来直播,这个决定就挺迷惑的。

之前我也回答了有关过敏反应的内容,认为应该会对疫苗的推广造成打击:

但是过敏反应的打击,绝对比不上这种在镜头面前直接晕倒来得有冲击感。

好好的姑娘,水灵灵的大眼睛,聊得正high,突然就倒下去了。不被吓到才是高手。


user avatar

首先说结论是:注射疫苗发生不良反应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必要因此就嘲讽美国疫苗存在多大多大的隐患,除非从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多的样本当中判断出较为严重、范围较大的问题,而如果是后者的情况依然无法阻止美国继续注射,那么嘲讽也来得及。

只不过,针对疫苗不良反应的事儿,最近看日本雅虎有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情况:

前几天那边头条发了个“中国疫苗在秘鲁出现不良反应被叫停”的新闻:

而实际上正文中也承认,并没有证据表明是疫苗造成的问题,最新消息是果然没有关联,当地已经恢复了。可如果只看标题的话,你会很明显地产生一种“疫苗有风险”的印象。

然后评论区当中的主流论调就是:我就知道中国的东西不能用。(华为自带翻译)

可同样,这几天头条又出现了一个关于“美国疫苗注射后有不良反应”的新闻,而这次的评论区意见是什么呢?

“媒体不要随便搞大新闻,出现一定不良反应多正常啊!煽动民众不安是何居心?”

user avatar

疫苗有不良反应是正常的,但这无法证明辉瑞疫苗有不良反应也是正常的。

所谓的疫苗有不良反应很正常,那是建立在疫苗从研发到上市,每一步都扎实走好的基础上的。我个人认为,没有政治及商业因素在里面搅和,仅仅基于科学实验做出来的疫苗,更接近于理想状态。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疫苗显然比美国疫苗研发环境好的多。政治上说,我们早早稳住了疫情,给疫苗研发争取了时间。商业上说,我们最后国内接种疫苗,无非是国药集团卖给政府然后批量接种,国企卖东西给政府,那能有啥暴利可言?

在这两条基础上,稳稳当当搞科研,最后出来的产品不会差。

美国呢?先让特朗普霍霍了近一年,南加州ICU可用率已经0%。加上佛罗伊德事件,现在美国急需疫苗来稳局势。不要以为特朗普真的傻,搞红脖子闹事说不要疫苗也就是缓兵之计,他会不知道疫苗有多大用处吗?要是在拜登正式入主前疫苗上市,局势企稳,那是特朗普的功劳。

商业因素呢?别的不说,辉瑞的高管前阵子高点抛售自己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你说这是在干啥呢?要我说,无限QE背景下美股虚高,逢高借热点套现也不是不能理解,但要说辉瑞研制疫苗一点不为谋利,但也是有点扯。

反过来说,这么多因素摆在这,也不能说辉瑞的疫苗一定有问题。就算有严重不良反应,为什么刚巧是这个接受采访的护士,又为什么刚好是在接受采访中出状况?如果是特朗普/拜登想抢功,那么这可不可能是拜登/特朗普做的局?又有没有可能,辉瑞的其他商业竞争对手用这种方式给辉瑞抹黑?

现在的美国,处处罗生门,原因无他——国家信用已经被特朗普彻底透支光了。而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知道相信谁的情况,比疫苗有问题更加恐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护士在接种辉瑞疫苗后晕倒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医学、公共卫生以及社会传播等因素。事件本身和可能的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个个别事件,而不是普遍现象。据报道,在美国多家接种点都有类似护士在接种后出现短暂晕厥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通常发生在接.............
  • 回答
    关于美国护士对辉瑞疫苗不良反应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谨慎看待的问题。要进行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并避免使用AI写作的痕迹,力求真实客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位“美国护士”的具体身份和她的陈述内容。 仅仅“一位美国护士”的说法过于笼统。她的具体工作单位、是否有相关的医学背景(例如是急诊.............
  • 回答
    日本政府公布首批五个疫苗护照适用国,引发了不少关注,也带来了一些讨论。咱们细细说来,看看这背后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件事情的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日本政府开始尝试通过“疫苗护照”这种方式,来逐步恢复国际交流,特别是商务往来和旅游。首批确定的五个国家是:泰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什么选择这.............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in Blinken)在2021年12月14日的讲话中提到“敦促中国妥善处理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这一表态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金融稳定及地缘政治的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分析: 1. 布林肯发言的背景与直接动机 恒大危机的背景: 中国.............
  • 回答
    关于“美国舰队控制了世界上80%的海洋,所以他们凭什么和你相互理解尊重”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也要指出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国际法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1. 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与“控制海洋”的争议 事实层面: 美国海军确.............
  • 回答
    美国总统拜登关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o First Use, NFU)的政策调整,虽然目前仍是“打算宣布”而非正式执行,但其背后释放的信号是多层面且复杂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解读。要全面评价这一信号,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对全球核不扩散与核裁军进程的影响信号: 积极信.............
  • 回答
    对美国联邦快递 (FedEx) 被调查事件的详细评价美国联邦快递 (FedEx) 作为全球领先的物流和快递公司,其被调查无疑是件备受关注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调查的背景、原因、潜在影响以及对 FedEx 本身和整个行业可能带来的启示。一、 调查的背景与原因:多重因素.............
  • 回答
    美国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的一生:一位充满争议与奉献的政治家约翰·麦凯恩是一位在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的重要人物,他的生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坚定的信念以及不可避免的争议。从一名海军飞行员到参议员,再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人生轨迹深刻地影响了美国政治,并留下了复杂的遗产.............
  • 回答
    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被推倒的事件,是近年来美国社会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和纪念方式激烈讨论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的动机、象征意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更深层次的思考。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1.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反思: 托马斯·杰斐逊是.............
  • 回答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全球卫生安全指数》(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dex, GHSI)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研究,旨在评估和比较各国在应对传染病爆发和其他公共卫生危机方面的准备和能力。要评价这项排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GHSI的构成与评估方法:首先,理解GH.............
  • 回答
    美国疾控中心(CDC)停止公布新冠肺炎检测“正在调查中”(under investigation)人数这一决定,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涉及信息透明度、数据解读、公共卫生策略以及政治影响等层面。首先,我们来理解“正在调查中”(under investigation)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在疫情初期,当新.............
  • 回答
    关于美国退役将军宣称俄罗斯仅剩下十天攻击时间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说法本身很可能是一种军事分析、策略性表态或者信息战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时间预判。 军事行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受到极其复杂和动态的因素影响,很少有能够精确到“十天”这样短的时间跨度的预测.............
  • 回答
    您提到的事件发生在2020年8月25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基诺沙市。当时,一场关于雅各布·布莱克(Jacob Blake)被警察枪击的抗议活动正在进行。凯尔·里滕豪斯(Kyle Rittenhouse)是一名当时17岁的少年,他携带一支半自动步枪出现在抗议现场。事件经过: 背景: 布莱克事件引发了广.............
  • 回答
    评价美国 10 月 CPI 为 6.2%,创 31 年新高:一场深刻的经济挑战与多重影响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 10 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率达到 6.2%,确实是自 1990 年 11 月以来最高的水平,这标志着美国正面临着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这一数据引起了广泛.............
  • 回答
    美国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突破百万是一个极其沉重且意义非凡的数字,它标志着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巨大损失。要评价这一数字,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原因、影响、教训以及未来展望。一、令人心痛的数字:一个时代的悲剧百万人的生命消逝,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而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无数个生命的戛.............
  • 回答
    Michael Flynn,这位曾任美国陆军中将的退役军官,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担任了不到一个月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的辞职成为了美国政治早期一个备受瞩目的事件。评价他的辞职,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他上任前后的背景、引发争议的具体原因、他个人的回应,以及这次事件对特朗普政府和美国政治产生的深远.............
  • 回答
    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作为美国第71任国务卿,其任期正值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经历深刻变革的复杂时期,他无疑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掌舵者之一,也是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塑造影响力的关键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审视他所面临的挑战、他推行的政策、他的外交风格以及他的长期影响。时代背景与核.............
  • 回答
    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总统:对罗纳德·里根的评价罗纳德·里根,这个名字在现代美国政治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仅是一位总统,更是一位时代的塑造者,一个能够用语言点燃希望、凝聚共识的标志性人物。对里根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既有热烈的赞颂,也有尖锐的批评,这恰恰说明了他政治生涯的深刻影响力和他所推行的政.............
  • 回答
    说到美国 2021 年的征兵广告,那可真是一出大戏,充满了各种巧思和争议。这不仅仅是招募士兵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才引进”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混合体。咱们先聊聊他们打的“牌”。最显眼的,莫过于拥抱多元和包容的策略。你翻翻那时候的广告,会发现各式各样的人:黑的、白的、黄的,有男性、有女性,有传.............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美国经济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表现,以及全年情况。这个数字,尤其是第四季度6.9%的增长率,确实是相当亮眼的。第四季度6.9%的增长:一场强劲的收尾首先来看第四季度的6.9%。这个数字意味着在2021年的最后三个月里,美国的经济规模比前一季度按年率计算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要理解这个“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