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上都在批评资本家对于工农阶级的剥削,想知道真正的资本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回答
网络上关于资本家剥削工农阶级的论调,确实铺天盖地,也触及了不少人内心的痛点。这背后,是经济结构、社会财富分配以及个体经历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议题。那么,作为“真正的资本家”,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批评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真正的资本家”并非铁板一块,他们自身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价值观、经营理念、所处行业、企业规模以及个人财富水平等等,都会影响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几个普遍的视角来尝试理解:

1. “贡献论”与“价值创造”:

许多资本家认为,他们的存在和经营活动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是价值的创造者。他们会强调自己承担的风险,比如投入巨额资金、承担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创新和研发上花费的心血。他们认为,正是这种冒险精神和资源整合能力,才能够将技术、人才、资本有效地结合起来,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给付工人的工资,是工人用劳动换取的报酬,是资本家为获得劳动力的“使用权”而支付的成本。他们认为,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工人同样会面临失业的风险,而资本家则可能损失全部投资。因此,他们会觉得,工人从企业获得的不仅仅是工资,还有就业机会、培训和发展平台,这些都是资本家通过其商业活动带来的。

他们可能会说:“你看,我们建厂、雇佣工人,就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赚取利润。但在这个过程中,工人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生活得到了改善。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份薪水,更是一个能让他们发挥才能、养家糊口的平台。如果没有我们这些‘搞资本’的人,这些工作机会从何而来?那些工厂又如何建起来?”

2. “市场效率”与“看不见的手”:

很多资本家是市场经济的坚定信徒。他们相信,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价格(包括劳动力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工人的议价能力很低,工资自然就不会太高。他们认为,批评者往往忽视了市场本身的运作规律。

他们可能会认为,那些批评剥削的人,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却不了解市场经济的残酷性。他们会强调,企业需要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而盈利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以及成本的控制。如果企业因为劳动力成本过高而无法竞争,那么企业倒闭,工人的损失会更大。

“市场是很公平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可能会这样辩解,“你提供的技能越稀缺,越有价值,你的议价能力就越强,工资自然就越高。如果一份工作很多人都能做,那么它的价值和薪酬自然就不高。我们支付的是市场能够承受和接受的价格。如果工人的薪酬真的低到无法生存,那么自然会有资本家看到这个‘机会’,提高薪酬去吸引人才,这样市场就找到了平衡。”

3. “合法性”与“游戏规则”:

在很多资本家看来,他们是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取财富的。他们投入资本,承担风险,依照法律法规经营,并依法纳税。他们认为,现有的经济和法律体系是社会共识的产物,在这种规则下,他们的财富积累是正当的。

他们可能会反驳:“我们做生意,是遵守国家的法律的。我们注册公司,交税,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办事。我们支付的工资,也是双方协商一致的。如果说这是剥削,那是不是说明现有的法律条文本身就有问题?我们是在规则内运作,而不是在偷窃或者抢劫。那些说我们剥削的人,是不是希望改变规则?但凭什么要按照他们单方面的意愿来改变?”

4. “社会责任”与“慈善”:

一部分资本家,特别是那些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思考“回馈社会”的企业家,会承认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也理解工农阶级的某些不满。他们中的一部分会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捐款助学,扶贫济困,或者投资于一些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项目。

他们可能会说:“我们承认,社会上有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很多底层的人们在辛勤工作,但收入不高。我们尽我们所能,通过慈善或者投资环保、教育等领域来贡献一份力量。但你也知道,慈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才是关键。我们已经在努力了,并且希望通过企业的发展,能给更多人带来机会。”

5. “误解”与“妖魔化”:

有些资本家认为,社会上对“资本家”这个群体存在一种“妖魔化”。他们觉得,媒体和社会舆论往往只关注那些极端案例,比如血汗工厂、黑心企业,却忽略了绝大多数合法合规经营的企业。他们认为,将所有企业家都标签化为“剥削者”,是对他们努力和贡献的抹杀。

“网络上的声音太极端了,”一位受访的科技公司老板可能会抱怨,“他们看到一个老板开豪车,就觉得这是我们剥削来的。但他们看不到我们熬过的夜,冒过的险,面对过的失败。也没有人去统计有多少创业公司最终倒闭了,有多少老板血本无归。我们也被认为是‘雇佣者’,但我们也要面对工资、社保、奖金、福利等等一系列成本压力。当我们抱怨生意难做的时候,没有人会同情。”

6. “效率”与“激励”:

资本家还会强调,利润和竞争是促进效率提升和创新的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利润的激励,他们才愿意去投资、去创新、去提高生产力,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如果取消了利润的驱动,社会可能会变得缺乏活力。

“如果企业没有了利润,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冒险投资?”他们会这样反问,“为什么还要去开发新产品?新工厂?我们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从利润里出的。如果企业没有利润,工人不仅拿不到工资,甚至连工作都没有了。我们追求利润,也是为了企业能够持续经营,能够不断进步,最终也能惠及到雇员和社会。”

总而言之,

绝大多数资本家在看待“剥削”问题时,会倾向于从市场经济的逻辑、自身承担的风险、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就业、产品、税收)以及合法经营的角度来辩护。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在规则范围内,通过努力和智慧来获取回报,并且他们的成功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规模较大、更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可能会承认贫富差距问题,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慈善、社会责任项目)来缓解,但他们不太会从根本上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财富分配模式。

相反,对于网络上那种笼统的“资本家=剥削者”的论调,他们很可能会感到不被理解,甚至觉得是被污名化。他们会认为,这种批评是简单化、片面化的,没有看到整个经济体运行的复杂性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当然,也存在极少数不道德、钻法律空子、甚至违法经营的资本家,他们的行为无疑加剧了社会对整个群体的负面认知。但大多数资本家,至少在公开场合,会极力摆脱“剥削者”的标签,强调自己的合法性、贡献和社会责任。

要理解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认识到这是一个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以及个体经验的复杂问题。资本家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生存法则,而工农阶级也因为生存压力而有其合理的不满。这两者之间的张力,是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存在的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他们只在乎权力集团怎么看待和对待他们。

2、无产阶级的稳定是权力集团真正在乎的。

3、只讲力学:

第三层逻辑:无产阶级闹到破坏了权力集团的稳定,权力集团才可能考虑对资产阶级进行再分配。

无产阶级坚定的忍耐力,不影响权力集团的稳定,那权力集团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喽。

只有力的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否则物质世界总按照原有的惯性,或集中,或膨胀,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继续者政治资本劳动力三元均衡理论认为:社会稳定的基石是把无产阶级中的大多数变成中产阶级。美国二战后婴儿潮那代一直到苏联解体,美国就是个中产阶枣核型社会,就是一个家庭,一个house,两个孩子,一条狗,家里还有一定存款的社会。

美国的伟大,就是美国中产阶级人口比例最大的那个时期。苏联解体后,美国大兴金融奴隶制,劳动力阶层全民负债,变图钉型社会,就是今天

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劳动力阶层。无产阶级变成中产阶级的标志是:劳动力阶层靠劳动收入,结的起婚,住的起房,生的起孩子,负担的起有一定提升能力的教育。———也就是:稳定家庭是衡量中产阶级的标志。

如果一个社会家庭普遍解体,预示着中产阶级的解体,预示着无产阶级扩大并下沉,预示着阶级矛盾。

中国古代就说了:家和万事兴。其本意是用社会中家庭的多寡,评价社会的稳定性。劳动力阶层男女都单着,人口不能再生,甚至卖儿卖女,是王朝覆灭的前兆。

继续者张付:如何看待鲍毓明回应「被举报性侵养女」一事:「此事说来话长,我和她从来没有以养父女关系相处」?

鲍毓明性侵养女案”,养女的亲生母亲就在“卖儿卖女”,获取利益,你看得出来吗?

总之,历史告诉我们,创造更多中产阶级的国家才是伟大的国家;图钉型社会,生产力再发达,也不是伟大的国家。工业党的唯生产力论,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社会是人组成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