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孩积食,怎么处理比较好?

回答
宝宝积食了,这可真是让家长头疼的事。别急,咱们一步步来,好好给宝宝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积食。简单来说,就是宝宝吃得太多,或者吃的东西不容易消化,导致胃肠道负担太重,食物在肚子里“积压”了,没能好好蠕动消化,就会出现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状。

宝宝积食了,会有哪些表现?

仔细观察一下宝宝,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很可能就是积食了:

肚子胀胀的,摸上去硬硬的: 宝宝自己可能会表现出不舒服,比如爱趴着,或者不让别人碰他的肚子。
食欲不振: 原来爱吃的现在也不怎么吃了,或者吃几口就推开。
呕吐或者溢奶: 有时候宝宝会吐出没怎么消化的奶或者食物,量可能不大,但吐出来后会舒服一些。
大便异常:
攒肚期的宝宝: 大便次数可能减少,或者颜色发绿,带有黏液。
已经有规律排便的宝宝: 可能会便秘,大便干硬,或者出现腹泻,大便稀水状,有酸臭味。
放屁多,而且气味比较大: 这是消化不良、食物在肠道发酵的表现。
口臭: 宝宝嘴里会有酸酸的味道。
睡眠不安稳: 晚上容易醒,哭闹,睡不好觉。
舌苔厚白或者黄腻: 这是中医辨证积食的一个重要标志,舌苔厚,中间有裂纹,或者边缘发红,都可能提示积食。
鼻梁两侧发青: 有些宝宝积食时,鼻梁两侧的青色会比较明显。

遇到积食了,怎么办?别慌,咱们有几个“法宝”:

1. 调整喂养,是关键中的关键!

立即减少喂奶量或者食物量: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让宝宝的胃肠道歇一歇。如果还在母乳喂养,妈妈可以暂时减少一些高脂肪、高蛋白、油腻的食物摄入,多喝水。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可以适当稀释奶液,或者减少每次的喂奶量,延长喂奶间隔。对于辅食宝宝,则要减少进食量,并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母乳喂养的宝宝: 继续母乳,让宝宝少量多次地吃。
配方奶喂养的宝宝: 可以考虑暂时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配方奶,比如一些针对肠胃不适的特殊配方奶,或者将奶粉冲泡得稀一点。
辅食宝宝:
粥类: 大米粥、小米粥、烂面条,煮得烂烂的。
汤类: 清淡的蔬菜汤,比如白菜汤、冬瓜汤。
蔬菜泥: 蒸熟的胡萝卜泥、南瓜泥、土豆泥。
水果: 蒸熟的苹果泥、梨泥。
暂缓油腻、辛辣、高蛋白食物: 比如红肉、蛋黄、豆类、油炸食品、零食等。
保证合理的喂奶或进食间隔: 不要一哭就喂,或者到了时间就喂,让宝宝有充分的消化时间。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宝宝3小时左右一次,配方奶喂养的宝宝4小时左右一次,辅食宝宝根据辅食种类和量来调整。

2. 按摩和手法辅助,让宝宝舒服点!

腹部按摩: 这是很多家长常用的方法,效果也不错。
顺时针摩腹: 用手掌大小鱼际或者掌心,顺着宝宝肚脐眼顺时针轻轻按摩。注意力度要非常轻柔,就像在抚摸一样。可以一边按摩一边用温热的手捂住宝宝肚子。
“推拿式”按摩: 沿着宝宝的胃部(左上腹)向下推到右下腹,再沿着肠道走向,从右下腹推到左下腹。这个手法有点像顺着食物在肠道里排出的方向引导。
“摩涌泉”: 在宝宝脚心(涌泉穴),用拇指轻轻地来回搓,直到宝宝脚心发热。
注意: 按摩前,妈妈自己的手一定要是温热的,动作要轻柔,宝宝睡着的时候按摩效果更好。如果宝宝抗拒,不要强求。每次按摩持续510分钟即可。

捏脊: 这个方法在中医里是很常用的。
操作方法: 让宝宝趴在妈妈腿上,用拇指和食指从宝宝背部第七颈椎(大椎穴)开始,向下捏起一小片皮肤,然后松开,再向前推一下,再捏下一片,一直捏到尾椎骨。过程中,每捏四五下,用力向上提一下。
力度: 捏的时候感觉宝宝皮肤微微发红,但不要捏破。
频率: 每天一次,连续捏35天。
注意: 宝宝的背部有脊柱,一定要轻柔,不要捏到骨头。如果宝宝背部有湿疹或者皮肤破损,就不要做了。

3. 食疗小偏方,试试看!

山楂水: 山楂有消食导滞的作用。可以用几颗干山楂片,煮水给宝宝喝。开始可以少量喂一点点,观察宝宝的反应。
制作方法: 35颗山楂片,加100毫升水,煮开后小火煮35分钟,晾温给宝宝喝。
注意: 山楂偏酸,可能会伤牙,喝完后给宝宝漱口。不适合太小的宝宝,一般建议6个月以上开始尝试。一天喂12次,每次3050毫升。

白萝卜水: 白萝卜也能帮助消化。
制作方法: 取一段白萝卜,洗净切片,加水煮熟,晾温给宝宝喝。
注意: 白萝卜性凉,一次不要喂太多,也不要太频繁。

炒米汤: 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方法。
制作方法: 将大米淘洗干净,锅里不放油,将大米放入锅中小火炒至微黄,冒出焦香味,然后加入水煮成米汤。
作用: 炒制的过程能改变大米的性质,使其更易消化,同时焦香的气味也能帮助缓解胃胀。

4.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虽然很多积食都可以通过上述方法缓解,但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积食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 比如呕吐不止,腹泻严重且带血,精神状态非常差,嗜睡或者烦躁不安。
高烧不退: 积食有时也会伴随发烧,但如果发烧很高或者持续不退,要警惕其他问题。
腹部触诊发现腹部有明显的包块或者非常疼痛。
精神状态明显不好: 出现表情淡漠、哭闹不止、呼吸急促等情况。

预防宝宝积食,才是长久之计!

科学喂养,不强迫喂食: 尊重宝宝的食欲,不要因为宝宝不爱吃某种食物就硬塞,也不要因为到了某个月龄就强迫他吃多少。
循序渐进添加辅食: 按照宝宝的月龄和发育情况,一种一种地添加辅食,观察宝宝的消化情况。
注意食物的质地和烹饪方式: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逐渐调整辅食的粗细和烹饪方法,从泥状到末状,再到颗粒状,让宝宝的消化系统慢慢适应。
避免喂食过量、过杂: 尤其是在宝宝生病或者刚开始添加辅食的时候,更要注意。
不要给宝宝吃太多零食: 零食往往油腻、高糖,容易引起积食。

宝宝积食是个常见的问题,不用过于焦虑。关键是要仔细观察宝宝的反应,耐心调整喂养,结合一些小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顺利解决。如果情况不乐观,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这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一篇旧文,转发过来:

宝宝所有的健康问题,大概用两个词来总结就够了,一是上火,二是积食

我以前讲过上火,链接放文末,今天主要聊聊积食。


01

什么是积食?


现代医学,或者说西医吧,并没有积食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来自祖国传统医学,或者说,中医。

中医是怎么描述积食的呢?

他们这样说:

小儿积食是指因食物积滞于内而出现不思饮食、腹胀、腹痛、呕吐等的一种病症,严重影响小儿营养消化吸收及生长发育[1] 。

也有这种说法,解释得更中医一些:

小儿积食症是一种小儿乳食过量而导致的脾胃损伤现象[2]。

总之,积食这个词,是中医对于消化系统某些症状的一种统称,有点类似于我们西医所说的消化不良

对于这种不同于西医的命名或分类方法,我并不反对。

举个例子,“感冒”,西医的名称叫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呢,把它分了类,并且换了些名字,叫做: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等。

这完全没问题,名称只是代号而已。

就算你把感冒取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如:“震惊!病毒与人体上呼吸道大战真相”,或者更接地气的名字:“流鼻涕病”,都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不能说积食这个概念本身是伪科学。

那么,问题来了:


02

什么才是伪科学?


真正的伪科学是:

积食是个筐,什么都要往里装!

让我们具体看看,有哪些不该装进去的东西,都被装了进去,例如:积食会导致发热。

先别不服,我们摆事实、讲道理,说说为什么不该把“发热”装进去?

首先明确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会发热?

人类是恒温动物,也就是说,要维持住一定的体温,不要太高,也不能太低。

怎么维持呢?

两个方面,产热与散热。

产热,热量从哪儿产生?

根本上说,来自于我们吃的食物。

食物中有三大产能物质,分别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产能物质与我们呼吸进的氧气相结合,在人体内缓慢而可控地“燃烧”,产生热量,以维持体温,并且提供我们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当然,也有不与氧气结合的“燃烧”,如剧烈运动,氧气供应不足时)

散热,更好理解,人的体温大约在36~37摄氏度之间,这个温度一般来说大于外界温度,所以,身体的热量会流失、转移到外界环境中。

也有特殊情况,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甚至高于我们的体温时,热量的自然流动方向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去,所以,人体靠“出汗”来反向散热。

那么,人体怎么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以维持一定的体温呢?通俗点讲:我们的身体何时该打颤,何时该出汗?

有个控制中枢,位于脑部,就是这里:

1、大多数发热是在体温调节中枢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出现的。

身体感受到太热时,这个信息被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中枢给出指令------出汗!同理,身体感受到寒冷时,这个信息也被传到中枢,中枢给的指令就是------打颤!

以上为生理条件下的反应,病理情况下呢?

例如,人体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时,身体的卫兵------免疫系统发现了敌情,立即上报中央,中央下令:全力反抗、消灭敌人!

为了痛击敌军,中央需要作全身动员,以提高大家的参战热情,但是,如何动员、怎么提高?

发热就是方法之一。

体温调节中枢可以将体温调定点上移,本来正常范围是36~37度,现在为了战争需要,上调至38、39度,甚至更高!

所以,人体发热了。

2、不过,还有一种情况。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人的散热速度跟不上,热量不能及时排出去,也会造成体温升高,但此时并没有体温调节点的上移。例如:中暑。

准确的说,这不叫发热。在医学上,我们称之为过热,以鉴别于发热。

好,言归正传,回到我们的问题:

吃饱了、吃多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定点的上移吗?

不会!

这一点可以用现代科学以证实:

要引起体温调定点的上移,需要很多细胞因子的参与,如:IL-1、IL-6、TNF、IFN-α,等。这些因子通过血液进入脑部,在这里影响体温调定点[3]。

所以,人体要发热,前提是这些细胞因子在血液中大量出现,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而积食会不会导致这些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呢?

不会!

所以,积食不会引起发热。

除了发热以外,还有这些情况,也不该放进积食这个筐里面:


03

其他要拿出来的东东


一、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的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咳嗽?我以前也写过,链接放文末。

总之,与积食------消化系统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除非一种情况------胃食管反流

胃里面的食物通过食道反流上来,然后呛入气管,引起咳嗽。

但这与通常所说的积食引起咳嗽,并非一回事。

二、口臭

口臭的人很多,据统计,大约30%的人存在这一现象[4]。

其中,约80%~90%的口臭病因在口腔内[5]。如:口腔卫生差、牙周疾病(牙周炎、牙龈炎),等。

其他的原因,如扁桃体炎、鼻炎、鼻窦炎,肺部感染,等,也可以导致口臭。

胃肠道因素引起的口臭,目前只有两种原因是明确的[6]:

1、Zenker憩室

2、胃-结肠瘘

还有两种胃肠疾病可能与口臭有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

2、胃食管反流病

可见,积食,与口臭没什么关系,如果硬要攀点亲、拉上关系,只能说,可以把西医的胃食管反流病纳入积食的范畴之中,但这明显生硬了些。


04

小结


最后,总结一下:

积食这个词,大家要使用它,未尝不可。

其他相似的词汇还有中暑,它原本也是中医词汇,现代医学称为热射病、热衰竭等,听起来没有中暑这么接地气,所以,我们通常采用中暑这个说法。

所以,名字怎么叫,没关系,关键在本质。

积食的本质在于“食物积滞于内”,这为什么会引起发热?

完全是胡说八道!

而且,就算对于什么是“食物积滞于内”?究竟会不会出现“食物积滞于内”?为何会出现“食物积滞于内”?“食物积滞于内”为何会出现“不思饮食、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等等。

以上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深究。


扩展阅读:

大家都在说的“上火”,到底是个什么鬼?

治疗咳嗽哪家强?D爸也来开偏方

关于孩子发热,这些知识,总有一条会颠覆你的认知!

每年夏天都在发生的悲剧,危险就在你我身边


参考文献:

[1] 赵霞,汪受传.小儿积滞的治法探讨[J].中医药学报,2003,31(2):13-14.

[2] 张霞.捏脊法辅助治疗49例小儿积食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11-112.

[3] Dinarello CA. Cytokines as endogenous pyrogens. J Infect Dis 1999; 179 Suppl 2:S294.

[4] Hughes FJ, McNab R. Oral malodour--a review. Arch Oral Biol 2008; 53 Suppl 1:S1.

[5] Fedorowicz Z, Aljufairi H, Nasser M, et al. Mouthrin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alitos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CD006701.

[6] Uptodate:口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