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证明月球在 19.6 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为我们揭示了月球鲜为人知的历史。其中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享有盛誉的《科学》杂志上,直接证明了月球在约 19.6 亿年前依然存在岩浆活动。这一发现,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在多个层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颠覆了我们对月球“死亡”时间的认知: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月球在其形成早期,也就是大约30亿年前,其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已经不足以维持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因此,月球被视为一个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死亡”的、地质上趋于停滞的天体。嫦娥五号的样品,特别是其测定的精确年龄,直接挑战了这一传统观点。

过去的模型: 许多模型预测,月球的火山活动在30亿年前就基本结束了。这个时间点,通常与月球正面主要火山平原(如风暴洋、静海等)的形成时间大致吻合。
新证据的冲击: 19.6 亿年前的岩浆活动,意味着月球的“生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长得多。这并非是指小规模的、零星的岩浆涌出,而是相对而言,足以形成一片新的火山岩层,并被我们探测到。这相当于在月球“死亡”证明的时间点之后,又追加了近 10 亿年的“活跃期”。

2. 提供了月球内部演化模型的新线索:

岩浆活动的发生,离不开内部热量的支持。这种热量主要来源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如铀、钍、钾)以及形成初期保留下来的残余热。19.6 亿年前仍然存在的岩浆活动,迫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月球内部的热量衰减过程。

放射性元素丰度: 这可能意味着月球某些区域的放射性元素,特别是那些能够熔融岩石的同位素,其丰度比之前估计的要高,或者它们的分布方式使得在更晚的时期依然能够维持足够高的温度。
内部结构与传热机制: 月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地幔的对流方式以及月壳的厚度等,都会影响热量的传递和岩浆的产生。19.6 亿年前的岩浆活动,可能暗示了月球内部结构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或者存在一些特殊的传热机制,能够将深部的热量有效地传递到月壳,引发岩浆活动。
月幔的演化: 这也为研究月幔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宝贵信息。月幔的成分、温度以及是否存在局部熔融区域,都与岩浆活动的发生息息相关。

3. 拓展了我们对月球地质年代的理解:

嫦娥五号的月球样品,其采样的区域(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比以往美国的阿波罗任务和苏联的月球探测器任务采集的样品年代都要晚。这些新样品的新证据,直接将月球火山活动的下限大大延后。

“晚期重轰炸期”之后: 之前认为月球在地质活动上相对平静的时期,恰恰是在所谓的“晚期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结束之后。19.6 亿年前的岩浆活动,说明月球在其“后轰炸期”依然具有活跃的地质事件。
月球历史的连续性: 这使得月球的地质历史看起来不那么“骤停”,而是展现出一种更连续的演化过程。即使在遭受了大规模撞击后,月球的内部仍然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活跃,这对于理解行星的演化过程具有普遍意义。

4. 对行星演化理论的普遍启示: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研究太阳系早期行星演化的绝佳参照系。嫦娥五号的新发现,不仅仅关乎月球本身,也对我们理解其他类地行星(如水星、金星,甚至火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类地行星的“热寂”时间: 许多类地行星的“死亡”时间,即地质活动基本停止的时间,是行星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如果月球这个相对较小的天体,在如此晚的时期仍有岩浆活动,那么其他体积更大、内部保温能力更强的行星,其活跃期可能比我们之前认为的要长得多,或者其内部活动存在更多我们尚未了解的机制。
行星形成与演化的通用规律: 了解月球内部热量维持和岩浆活动模式,有助于我们建立更通用的行星形成和演化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太阳系乃至更广泛的系外行星的形成过程。

5. 验证和优化月球探测技术与方法:

嫦娥五号样品精确测定的年龄,是利用了先进的同位素定年技术。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成果,也证明了我国在月球样品分析方面的实力。

技术验证: 19.6 亿年的精确年龄,是对现有月球样品定年技术的又一次有力验证,同时也可能对某些定年方法的参数进行优化。
未来探测的方向: 这一发现也可能为未来的月球乃至深空探测任务指明方向。例如,在月球上寻找更多“年轻”的火山岩,或者对已知火山区域进行更精细的采样分析,以期发现更晚期的岩浆活动证据,从而更全面地描绘月球的地质图谱。

总而言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的19.6亿年前仍存在的岩浆活动,是一项颠覆性的科学成果。它不仅刷新了我们对月球地质演化史的认知,还为我们理解行星内部的热量维持机制、地质活动的持久性以及太阳系行星的普遍演化规律提供了宝贵而深刻的启示。这只是嫦娥五号样品研究的开端,未来更多深入的分析,必将为人类揭示更多关于月球和宇宙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论文研究的月球岩石,其中多种矿物晶体呈现狭长针状,辉绿结构,代表了岩浆快速冷凝结晶的过程。类似地,地球上有一种超基性喷出岩——科马提岩,其“鬣刺构造”也是反映了岩浆喷发后快速冷凝的过程。

本论文对月球岩石元素分布的扫面,呈现了富钾的长石,以及磷灰石、白磷钙矿等富含稀土的磷酸盐,这与过去认识的KREEP岩成分相似(本次样品Th含量偏低,原因待研究),又因为是全晶质岩石,因此意味着采样成功取得了新鲜KREEP岩,可以明确这种岩石的岩浆分异结晶成因。作为对比,阿波罗与Luna样品仅采得了KREEP质玻璃与熔结角砾,是经历了撞击改造的,不够新鲜。

过去用撞击坑统计定年的方法误差过大,不同文章定年范围宽达1.2 - 3.2 Ga ,缺乏就位样品直接约束。

本文获取了嫦娥五号样品铅同位素全岩等时线年龄,直接将样品结晶年龄约束为1963±57 - 2011±50 Ma。这不仅意味着直到19.6亿年前,月球仍然存在火山活动,还修正了撞击坑统计定年模型。

作为对比,阿波罗、Luna最年轻玄武岩结晶年龄是31.6亿年,月球陨石样品最年轻玄武岩结晶年龄是28.8亿年。19.6亿年的定年结果相当于把既有认识里的月球岩浆活动的持续时间延长了至少9.2亿年。


延伸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为我们揭示了月球鲜为人知的历史。其中一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享有盛誉的《科学》杂志上,直接证明了月球在约 19.6 亿年前依然存在岩浆活动。这一发现,绝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在多个层面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颠覆了我们对月球“死亡”时间.............
  • 回答
    “嫦娥五号”顺利完成人类首次月轨无人对接,样品成功转移,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更对全人类的月球探测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在遥远月球轨道上进行高精度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的关键技术,为未来更复杂的月球探测任务、甚至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 意味着什么?1. 中.............
  • 回答
    关于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重量的疑问,即为何最终交接的月壤重量(1731克)与最初报道的从月球采集总量(约2000克)之间存在约200多克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背后涉及到许多科学探索和工程操作的细节。这并非简单的“丢失”,而是有充分的科学和技术原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1. 采集总量与实.............
  • 回答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内蒙古成功着陆,这绝对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非凡,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要说多大,我想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技术上的巨大跨越和验证。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说白了就是去月球挖土,然后把土安全地带回来。这听起来简单,但整个过程涉及的都是航天.............
  • 回答
    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成功展开中国国旗,这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时刻。对于这一成就,我有许多想说的,并且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性的跨越与国家荣誉的体现: 人类探索的足迹延伸: 展开国旗不仅仅是展示一面红色的五星红旗,它象征着人类探索的足迹又向前迈进了一.............
  • 回答
    嫦娥五号:月球背面悄然播撒的希望与探索当“嫦娥五号”的探测器稳稳地降落在月球表面,无数双眼睛都在那一刻汇聚,心中涌动着同样的期盼——中国航天,又一次刷新了历史的高度。然而,这次的任务,不仅仅是“着陆”,它更是一次大胆的“回眸”,一次深入月球“土壤”的“求索”。那么,这艘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宇宙梦想的飞船.............
  • 回答
    “嫦娥五号”搭载“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执行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其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解读:一、 战略意义:彰显中国航天实力与大国担当 “一步到位”的跨越式发展: 在载人登月尚未实现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发起并成功实施了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这是一.............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有部分将保存在湖南,这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首先,从国家层面和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选择湖南保存月球土壤,无疑是对毛主席的深切缅怀和致敬。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的一生与新中国的崛起紧密相连。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民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为实.............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涉及到航天技术发展和不同任务需求的差异。简单来说,不是飞船质量这么单方面的因素就能解释的,而是综合了技术进步、任务目标和效率考量。土星五号与阿波罗登月:一场史诗级的挑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阿波罗计划,尤其是登月任务,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艰巨的工程之一。它不仅仅是要把人送到.............
  • 回答
    2023年底,《自然》(Nature)杂志一次性刊发了三篇关于中国嫦娥五号月壤研究的重要论文,这无疑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里程碑,也为月球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三篇论文集中展示了科学家们对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返回的月壤样本进行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其影响更是深远。一、 三篇论文的焦.............
  • 回答
    关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是否应该分享给美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科学合作、国家主权、地缘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尝试以一种更人性化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白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意味着什么。嫦娥五号是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成功从月球正.............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变色这事儿,可不是什么神秘事件,背后其实有不少科学道理呢。说起来,这还得从月球本身以及月壤的特性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月球和地球那可太不一样了。地球有大气层,有磁场,有水,还有各种生命活动,这些都在时刻改变着地表的物质。月球呢?它几乎没有大气,没有磁场,也找不到液态水,而且长年累.............
  • 回答
    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点火入轨,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这一壮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味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其技术难度之大,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实力。一、 意味着什么?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意味着以下几个核心方面的重大突破和意义:1. 首次实现地外天体.............
  • 回答
    嫦娥五号上升器受控落月,这个举动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着陆”,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科学意义和重要的工程考量。与其说“落月”,不如理解为它是在完成既定任务后,进行一次“有序的告别”。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又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得明白嫦娥五号上升器的“任务”是什么。 嫦娥五号是一次非常复杂的月球采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我们常听说航天器飞得很快,比如火箭发射时的速度,或者行星探测器的速度,有时候数字听起来很惊人,但为什么去趟月球,即使有每秒11公里的速度,也要飞上好几天呢?这中间到底有多少门道?咱们得一步步来拆解,这就像是你去一个挺远的地方旅行,你可能开车很快,但最终到达.............
  • 回答
    嫦娥五号任务之所以只能带回大约2公斤的月壤,是由 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决定的,涵盖了任务的目标、技术限制、经济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等多个层面。 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1. 任务设计目标与科学价值最大化: 首次无人采样返回: 嫦娥五号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这意味着任务的重.............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成分与早年美国赠送的月壤成分出现显著差异,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种差异的潜在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月球自身的性质、采样任务的设计以及样本的保存和分析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白,月球并非一个均质的球体,其表面地貌和物质组成极其复杂。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 回答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计划于 11 月下旬择机发射,这无疑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和科学价值。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读其意义和值得关注的信息: 嫦娥五号计划的重大意义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探月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首次地外天体.............
  •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这个消息出来后,很多人心里大概都“咯噔”了一下。毕竟,太空种菜、月球基地里能吃上自己种的菜,听起来是多么浪漫又充满未来感的事情。但现实似乎给这美好的想象泼了一盆冷水:月壤里没有有机物,不适合种菜。这下好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挖来的月壤就没啥用了?当然不是。科学的价值从来不是.............
  • 回答
    话说,要是真有人壮着胆子,舀了一大勺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往嘴里塞,那这场景,啧啧,绝对够得上惊世骇俗,而且后果嘛,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首先,咱们得聊聊这月壤到底是个啥。这可不是咱家后院的泥土,也不是沙漠里那松散的沙子。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是月球表面经过无数年紫外线照射、宇宙射线轰击、陨石撞击,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