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会变色?

回答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变色这事儿,可不是什么神秘事件,背后其实有不少科学道理呢。说起来,这还得从月球本身以及月壤的特性说起。

首先,咱们得明白,月球和地球那可太不一样了。地球有大气层,有磁场,有水,还有各种生命活动,这些都在时刻改变着地表的物质。月球呢?它几乎没有大气,没有磁场,也找不到液态水,而且长年累月地承受着太阳风、宇宙射线和陨石撞击。这种极端环境,自然会把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加工”得跟地球上长得不太一样。

那么,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具体是怎么变色的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1. 太阳风的“烤制”和“熏染”

月球表面暴露在太空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太阳风的“吹拂”。太阳风是什么?你可以想象成太阳不断向外喷射的高能粒子流,主要是质子和电子,还有一些氦原子核等等。这些粒子带着相当高的能量,一旦撞击到月球表面,就会和月壤中的矿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具体来说,太阳风中的质子和电子会渗透到月壤颗粒的表层,尤其是一些氧化物(比如铁的氧化物)。它们会把这些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剥离”出来,然后和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一些新的化合物。这个过程有点像是一种“还原”反应,会改变矿物质的化学价态,从而影响它们的光学性质。

更关键的是,太阳风中的粒子还会“植入”月壤中。比如,质子会被捕获,形成氢原子,电子则会被捕获,形成一些负离子。这些被“植入”的粒子,虽然量不大,但足以改变月壤的晶体结构和电子能级,进而影响它反射和吸收光的能力,最终就体现在颜色上。

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把一块白色的石头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几千年,就算不被风吹雨打,它表面的分子结构也可能因为日照而发生微小的变化,颜色就没那么纯粹了。月球上的太阳风可比地球上的日照要猛烈多了,而且是直接作用,所以月壤的“变色”效果更明显。

2. 宇宙射线的“轰炸”

除了太阳风,宇宙射线也是月球表面的一大影响因素。宇宙射线来自更遥远的宇宙深处,能量更高,种类也更复杂,包括各种高能粒子和伽马射线。这些高能辐射同样会轰击月壤颗粒,引起更加剧烈的化学和物理变化。

宇宙射线能够破坏月壤中矿物质的晶格结构,导致一些原子被移位,甚至产生新的缺陷。这些缺陷会改变矿物质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光谱,从而让原本可能呈现某种颜色的矿物质,看起来颜色发生了改变。比如,一些无色的矿物质在高能辐射下,可能会显现出淡淡的黄色或棕色。

3. 陨石撞击和“溅射”

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微小的陨石撞击也是月球环境的一部分。这些撞击虽然不会产生巨大的陨石坑,但会把月壤颗粒表面的物质“溅射”出去,或者将来自撞击体的物质“掺和”进来。

更重要的是,一些非常小的陨石或尘埃颗粒,它们在高速撞击月球时,会产生熔融和汽化,然后重新凝结。这个过程也会改变月壤的成分和结构。即使是纳米级的粒子撞击,长期累积下来,对月壤表面的化学性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月壤本身的成分和特性

月球土壤(月壤)的形成过程也与地球土壤不同。月球土壤不是由风化和生物活动形成的,而是由熔岩冷却、火山喷发和持续的陨石撞击撞击碎裂形成的。所以,月壤的成分主要是由斜长石、辉石、橄榄石、钛铁矿和玻璃质颗粒组成。

其中,钛铁矿(Ilmenite)在月壤中含量较高,它是一种含有铁和钛的氧化物。在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长期作用下,钛铁矿中的铁可能会被还原,或者与其它元素发生反应,改变其颜色表现。另外,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玻璃质颗粒,这些是陨石撞击时高温熔融后迅速冷却形成的,本身就可能带有各种杂质和缺陷,其颜色也容易受到后续环境因素的影响。

那为什么说“变色”了呢?

通常我们看到的月球图片,月壤都是灰扑扑的,看起来颜色差别不大。但一旦带回地球,在实验室环境下,经过精细的测量和分析,科学家们会发现,这些月壤的颜色确实与在月球表面肉眼观察到的情况,或者与地球上同类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颜色有所区别。

比如,有些看起来是深灰色的月壤,在实验室分析时可能会发现其表面覆盖着一层非常细微的、带有“烘烤”痕迹的物质,或者矿物成分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使得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其反射光谱与未受影响的物质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就可以被描述为“变色”。

科学家们进行精确的成分分析和光谱测量,能够区分出这些月壤样品在地球上和在月球上暴露环境下,所呈现出的细微颜色差异。这种差异对于研究月球的形成历史、地质演化以及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长期作用机制都非常重要。

所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变色,实际上是月球极端环境作用在月壤成分上的真实体现。这不是什么神奇的变化,而是科学的证据,是了解月球“肌理”的重要线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变色”,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月球,也能为我们探索更远的太空提供宝贵的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回答相关内容正在撰写论文。若有不同意见,请在论文发表之后发表comment类文章,或者在相关的新闻报导下留言,留言需要在充分检索基础上,给出有可信来源的论据,否则恕不回复。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月壤变色指什么?

月壤变色指采样坑中的新鲜月壤颜色相比未扰动月壤表面颜色偏深,且暴露近十小时后,原采样位置颜色变浅,并与未扰动月壤趋于一致

对比月壤颜色随时间变化,应当控制变量:观测位置粗糙度、时间、成分等。

注意标记框中的不同铲痕(见下图红框框出位置,)为同种铲所挖,铲痕位置粗糙度相同,因此粗糙度可控,可以对比不同坑同时的颜色深浅。

又因为同一个坑中暴露的新鲜月壤非挥发性成分不会凭空变化,所以成分可控,可以对比同一坑不同时的颜色深浅。


因此,根据影像中的石块位置可知,下分图中坑的挖掘时间左老右新。

仅对比第一铲痕不同时间,可以明显观察到第一铲痕(上分图红框右侧)的颜色比周围未扰动月壤偏深,而十小时后第一铲痕(下分图中间红框)颜色与未扰动月壤趋于一致。

对比粗糙度相似的不同铲痕,可以发现:下分图中间、左、右框铲痕时间从老到新,颜色从浅到深。其中颜色最浅者是月面第一铲痕,颜色与未扰动月壤最接近。

对比同时挖掘,不同粗糙度的铲痕与“土堆”,可以发现土堆粗糙度比铲痕大,颜色偏深。

对比不同时挖掘,粗糙度相似的土堆,可以发现老土堆颜色深于新土堆,但土堆颜色均深于未扰动月壤。

二,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发现月壤变色?

答:一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宇航员、探测器缺乏对同一采样位置的持续原位观测,且缺乏针对同一采样位置持续稳定观测的清晰影像设备和记录。月壤变色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采样位置挖出的新鲜月壤颜色逐渐变浅的过程。

二是因为宇航服表面镀金,不能清楚观察到所有可见光的颜色变化(类似于不能透过蓝色玻璃观察到灰度相同的灰色与蓝色区别)。

三是因为月表本身是成分不均一的,不排除嫦娥五号采样区域月壤成分与其它既有采样位置月壤成分有差别,存在光照后可见光谱变化的成分,从而让人可以观察到颜色变化。


扩展阅读:







老规矩:回复之前先审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