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美印第安部落真的会收养白人小孩并培养为战士吗?

回答
北美印第安部落收养白人小孩并将其培养为战士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但并非所有部落都普遍这样做,而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这种收养并非简单的“领养”,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生存、政治和文化融合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现象。

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1. 历史背景:冲突、战争与俘虏

这种收养现象最普遍出现在欧洲殖民者与北美原住民之间频繁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时期。战争的产物之一就是俘虏。

战争中的俘虏: 在冲突中,原住民部落可能会俘虏欧洲殖民者(包括男性、女性和儿童)。男性俘虏通常面临被杀害、奴役或被迫劳动的命运。而女性和儿童,特别是年幼的儿童,则更有可能被部落接纳和收养。
报复与交换的工具: 有时,俘虏也是部落用来报复殖民者行为或作为与殖民者谈判的筹码。但更多的收养是出于更深层的考虑。

2. 收养的动机与原因

部落收养白人小孩,特别是男孩,并培养他们成为战士,背后有多重原因:

弥补人口损失: 部落与殖民者的冲突往往导致部落人口锐减,包括年轻男性战士的死亡。收养失去父母或被遗弃的白人男孩,可以为部落补充劳动力和未来的战士力量。
文化同化与融合: 尽管是被收养的“外来者”,但部落会努力将这些孩子融入自己的文化。他们会学习部落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并被教育为部落的一员。这种同化是部落维持自身文化和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人才的潜力: 部落也会认识到,并非所有被收养的孩子都能成为优秀的战士。然而,如果一个孩子展现出勇气、智慧、体力或对部落忠诚的特质,他们就会被特别培养。
政治和外交策略:
“人质”交换: 有时,收养殖民者子女也是一种长期政治策略。当部落需要与殖民者进行谈判或交换战俘时,这些被收养的孩子可以作为重要的交换筹码,确保部落的利益。
建立联系: 在某些情况下,收养可能是为了在殖民者群体中建立更温和或更具影响力的人物,或为未来的外交关系埋下伏笔。
人道主义考量(相对而言):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些部落也可能出于对孤儿的同情而收养他们,让他们免于饥饿、疾病或被殖民者再次剥削。
教育和训练: 被收养的男孩会被像部落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接受狩猎、追踪、骑术、弓箭、矛术等生存和战斗技能的训练。他们会被教授部落的战争策略、战术以及对敌人的认知。

3. 成为战士的过程

收养并非一蹴而就的战士培养,这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

早期教育: 从小就开始学习部落的语言、传说、历史和价值观。他们会被教导如何尊重长辈、如何团结族人,以及部落的生存之道。
技能训练:
狩猎与生存: 掌握在野外生存的技能,如辨认可食用植物、追踪动物、设置陷阱、生火、制作工具和武器等。这是未来战士必备的基础。
武术与战斗: 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学习使用弓箭、长矛、战斧、棍棒等部落传统的武器。他们会学习战斗技巧,如如何瞄准、如何躲避攻击、如何进行近身搏斗。
马术(如果部落使用马匹): 对于那些拥有马匹的部落,被收养的男孩会被训练成为出色的骑手,掌握骑马作战的技巧。
文化融入: 他们会被期望参与部落的仪式、节日和集会,完全接受部落的信仰和世界观。这确保了他们对部落的忠诚和归属感。
战场实践: 在成年后,他们会被允许参与部落的军事行动,从小的侦察任务开始,逐步积累实战经验。在战斗中,他们的勇猛表现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在部落中的地位和声誉。

4. 著名案例与影响

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例子,说明了这种收养和培养是真实发生的:

辛辛那提(Cincinnatus): 一位在18世纪被伊利诺伊部落收养并成为著名战士的白人男性。
约翰·斯密斯(John Smith): 虽然他与波卡洪塔斯(Pocahontas)的故事带有浪漫色彩,但历史学家认为他可能是在与波瓦坦部落的接触中被短暂“收养”或作为人质的。不过,他被培养成战士的说法不确定。
其他众多无名者: 历史记录中充满了关于白人儿童被不同部落收养的故事,他们融入了卡尤加人、塞内卡人、肖尼人、切诺基人等许多部落。

5. 重要的注意事项和误解

并非普遍现象: 并非所有北美印第安部落都采取这种做法,也不是所有被俘虏的白人小孩都会被收养。这取决于部落的文化、当时的需求以及孩子的年龄和性别。
不是简单的“奴役”: 虽然他们是俘虏,但被收养的孩子通常会被视作部落成员,而不是纯粹的奴隶。他们有机会获得尊严、地位和参与部落事务的权利,尤其是在他们展现出价值后。
归属感问题: 被收养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一方面他们是印第安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出身是欧洲人。但很多孩子最终完全认同自己所在的部落。
欧洲殖民者的视角: 欧洲殖民者通常将这种收养视为“野蛮”行为或绑架,但从部落的视角来看,这是在维护自身生存、文化和政治利益的合理手段。

总而言之,北美印第安部落收养白人小孩并将其培养为战士,是北美大陆殖民化历史中的一个真实且复杂的侧面。它反映了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部落为了补充力量、保持文化以及进行政治博弈而采取的策略,同时也展示了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的多样性。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多都成为了部落忠诚的成员,甚至是杰出的战士,为他们所认同的部落而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些印第安部落,如北美东北部易洛魁人(Iroquois)有所谓“默哀战争”(Mourning Wars)习俗,此习俗在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就存在。此习俗允许用敌人俘虏(通常是抵抗力弱的妇女、儿童,但有时也包括部分成年男子)代替本族死者,此习俗客观上可以维持本族人口,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会消亡,而是四处游荡,外族俘虏经过一定仪式,得到“净化”,死者的灵魂又“驻扎”在俘虏身上。

”默哀战争”一方面带有宗教色彩,即让死去的亲人灵魂“转入”一个新的肉体躯壳,又回到自己身边,恢复家族的精神力量,另外一方面带有很多实用主义功能,比如锻炼青壮年作战技巧、掠夺敌方劳动力、补充己方人口、消耗敌方兵役年龄男子和战争潜力、部落兼并等等。一个成功的队伍,应该是能带回许多俘虏,自身却没有受到损失。战斗也给男青年提供一个证明自己勇气的机会,不仅关系到能否升到首领,且关系到以后能否结婚,因为在易洛魁妇女看来,勇敢是一个男人最宝贵的品质,如果一个男人被认为是懦夫,那他以后很难娶到老婆。

氏族母亲(Clan Mothers)会宣布发动一次“默哀战争”,以告慰死了亲人的家庭,恢复他们的精神力量。武士们要么参加战斗,要么被永远贴上懦夫的标签,以后很难结婚。随后武士们会出发,攻击临近任何一个与自己没有同盟关系的族群。俘虏要么被收养进死者家庭并被同化,要么被折磨死以让死者家庭泄愤。

甚至俘虏和死者不一定要性别相同,有男性死亡后,由女俘虏代替死者的情况,比如七年战争中的白人妇女玛丽•杰米森被俘虏后,被一对塞尼卡姐妹收养以便代替战死的兄弟。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易洛魁联盟的建立时间难以确定,从12世纪到16世纪,众说纷纭。联盟建立后,5个创始部落(Mohawk、Oneida、Seneca、Onondaga、Cayuga)停止互相攻击,实现“大和平”(Great Peace),然而社会的价值观没有变,战争的功能没有变,靠战争来实现年轻人“人生价值”、恢复死者家族精神力量的习俗没有变,各部落不能互相攻击,就只能把矛头对准外面,在联盟内部日渐和平之时,联盟与外部冲突却骤然升级,成了“大战争”(Great War)。


甚至在易洛魁联盟建立后,“默哀战争”有了意识形态的目的。易洛魁人文化中有关“和平之树”(the Tree of Peace)的传说,刺激了易洛魁人对周边部落的扩张,初步建立起以易洛魁人为主导的印第安人“附属体系”。“和平之树”的传说讲述了易洛魁联盟起源的故事,同时也向易洛魁人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易洛魁联盟体制是完美的,周边的邪恶印第安人都会反对它的存在,易洛魁人肩负着将“和平之树”扩展到所有印第安人部落的伟大使命。这就赋予了“ 和平之树 ” 思想某种程度上的普世意义 。  

易洛魁人传说是这样记录的:“我们要将这种法律(指部落间相互和平)展示和传播给所有的部落,我们将它命名为“伟大法律”(Great Law)。所有邪恶的部落憎恨我们的‘扩展屋子’(长屋,Extended-House)。这些部落间战争不断,我们要将这种罪恶从世间驱除。我们需要拔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地表制造出一个非常深的洞穴,洞底流淌着水流,然后将战争的根源抛入洞底。我们的子孙将永远看不到他们,因为我们将原来的大树重新放入洞穴之中。”

“ 和平之树 ” 的传说要求 易洛魁人承担起挽救天下苍生的使命,将和平的思想传递到所有 印第安人部落之中,“ 象征和平与联合的火焰应为所有的部落而点燃 。一处火焰应为切洛基人而点燃 , 一个为休伦人而点燃 。 最终使这部法律在所有自然人 ( natural men ) 中获得实行 。 一处火焰将为太阳升起的地方的七个部落而点燃 ,火焰也将为较它们更东方的部落而点燃 。 ” 这一要求成为易洛魁人处理与周边印第安人部落关系的准则 。

(这套说辞听起来怎么那么耳熟,有点像那啥,灯塔国的输出民主,实在太像了,难怪现在很多灯塔学者认为是易洛魁联盟启发了美式民主)

联盟自成立后,开始向周围部落传递“和平信息”。为了实现普遍的和平,易洛魁人对联盟外印第安人实施下列举措: 第一,向其他部落传递和平信息,希望这些部落加入易洛魁联盟,成为第六、第七个联盟部落或五部落的子部落。第二,在其他部落不同意加入联盟的情况下, 与易洛魁联盟签订和平条约, 实现平等联盟。第三,在既不赞同加入易洛魁联盟也不愿实现和平联盟的情况下,易洛魁联盟发动默哀战争,将大量俘虏吸纳进部落 。直到他们接受“和平大法律”。




“我们一个原始部落联盟,怎么就搞起了意识形态输出了呢,这一定是历史的进程”



“他们既不接受和平大法律,又不肯去死,让我们很为难。”





尤其是在16、17世纪接触欧洲人之后大批本族成员死于旧大陆疾病的背景下(据估计死于陌生疾病特别是天花的比例超过50%,人口几乎减半),易洛魁人“默哀战争”习俗还越演越烈,俘虏包括各敌对印第安部落、各国白人,甚至进攻白人殖民地时“顺手”顺来的黑奴。有传教士估计,易洛魁联盟中,被俘虏同化的人,比过去的“纯”易洛魁人还多,“易洛魁人”这个概念,可以理解为被易洛魁联盟征服、同化、吸收的各民族构成的大熔炉。有时,被收养的俘虏数量,远远超过死者数量,比如本部落因为瘟疫死亡了一百人,随后进攻敌人,俘虏并收养了三百人。“默哀战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人口拐卖。

被收养不是件愉快的事,在押解俘虏过程中,为了打垮俘虏的逃跑、抵抗意志,易洛魁人常常对俘虏,特别是成年男俘虏,进行毒打、割裂手指、火烤、挑断脚筋等,妇女儿童受虐待不多,但是有时也会被杀死吃了,原因包括:战士们“实在太生气了”、孕妇和过小的幼儿走的太慢拖慢了队伍速度、队伍断粮了等等,虽然杀妇孺并不常见。到达村庄,成年男俘虏会先被两排人群“夹道攻击”,如果倒地不起,即被认为体质太弱,会被活活打死。女俘虏、儿童俘虏以及通过“夹道攻击”的男俘虏,不是所有都被收养,有时候在众多俘虏中间,会选择一个,酷刑杀死吃掉,以祭祀神灵。 其余待收养的,准备收养俘虏的氏族会决定其命运,如果俘虏有生理缺陷、体质较弱、年龄过老等,也可能会被酷刑拷打再杀死吃掉,尤其是敌人男性武士,更容易被杀死,不过也有妇女被杀死的案例。

酷刑不是闹着玩的,包括但不限于:活剥、拔指甲、开水烫全身、剥去俘虏头皮再把火堆里烧烫的沙子敷在俘虏流血的头颅上、火烧、肢解、剖腹、斧头劈开颅骨再用手挖出大脑捏碎、活剐、把烧红的铁链当“项链“挂到俘虏脖子上、火把捅肛门和口腔等。就算留着不杀、准备收养的成年男俘虏,有时易洛魁人也用嘴把俘虏的手指含住、再用牙齿把一两个手指咀嚼得稀烂、以便使俘虏以后再也不能拿武器(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被刀一下砍掉手指也不想被咀嚼好几口才把手指嚼烂)。

(易洛魁人特别喜欢对俘虏手指用刑,如割裂手指、掰断手指、烧手指、切手指等等,这其实是在给俘虏打标记,就像牧民给牲口烙烙印、剪耳朵一样,如果你少了一两个手指,村里的人一眼就能知道你是个外来的俘虏。)

酷刑通常持续一昼夜甚至几天几夜,晚上天黑了就举火把照明继续折磨。不过中途会有一些中场休息,他们会给俘虏吃好喝好,休息片刻,但不是因为同情,而是为了让俘虏撑下去,受更多的酷刑,吃更多苦头。

有时,被选中收养不杀的俘虏,会被强迫在一旁观看行刑过程,受受“教育”,也是打击他们的士气,击碎潜在的反抗念头。

易洛魁文化崇拜勇士,鄙视懦夫,鄙视弱者,受刑的俘虏如果跪地求饶、大哭小叫、哭相太难看,只会招来易洛魁人的鄙夷、厌恶、唾弃,施加更多的酷刑,吃更多苦头。但是,如果受刑者视死如归、镇定自若、坚强不屈、对着行刑者吐一口带血的唾沫、把疼痛时发出的惨叫声转化成战歌歌声(这也是门大学问,比如人家用火把烫你时,你忍不住叫出了声,你巧妙地把“哎呀”“别打了”转换成“万岁”或者“冲啊”),那么,易洛魁人反而会尊重你,崇拜你,敬畏你,接下来的剧情会有三种发展的可能,第一种是,他们挖出你的心脏,分而食之,喝你的血,希望得到你的勇气,像你一样勇敢(易洛魁人相信以形补形,吃熊肉会像熊一样强壮,吃鱼肉会像鱼一样善于游泳,吃鸟会敏捷,吃鹿肉会跑得快,吃勇士心脏和血肉会变勇敢);第二种剧情,就是他们会觉得你是个勇士,是个人才,于是把你从受刑的架子上放下来,给你疗伤(如果你受刑时没有受什么致命伤,只是切了几个手指、割了耳朵、被火把略微烫了几个泡的话,当然要是肚子都已经剖开了,就只能继续剖了),给你吃好喝好,然后宣布收养你,让你加入他们部落,从此以后他们会非常尊重你,崇拜你;第三种剧情,他们停止行刑,宣布收养你,让你加入他们,你严词拒绝,破口大骂,然后慷慨赴死,心脏仍然被吃了(这种心脏效果最好,不仅威武不能屈,而且富贵不能淫)。


过度装硬汉会被挖心吃,求饶会被打死,到底应该怎么做 ?适度装硬汉,不卑不亢,淡定即可,可以参考Pierre-Esprit Radisson


行刑和受刑,慢慢变得充满了仪式感,就像日本武士剖腹一样,大家按照剧情表演,周围观众也按部就班的受“教育”。

对俘虏施虐行刑,是整个村庄的公共事务,全村男女老少,特别是儿童,都要参与其中,就算不能挤到前排动手,也要至少为施刑的人鼓劲加油、倒水、擦汗、举火把照明,如果有人觉得残忍、对受刑俘虏怀有同情、不忍参与,那么他就会被指责为懦夫、汉奸,哦不易奸,今后受到整个村庄的孤立排挤(道德绑架?)。儿童从小对这类残忍场面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甚至亲自参与,比如撕裂俘虏手指、用火把烧俘虏各部位,长大后打起仗来,根本不会有什么“负罪感”,也不会患文明国家士兵爱得的什么“战争创伤综合症”。

易洛魁人用这种方法,让青少年练胆,熟悉杀戮,毕竟再逼真的演习,也不能和真的杀死一个活人相比,就像二战时,日军让新兵用刺刀刺杀活人来练胆一样,你用刺刀刺杀一百个稻草人,也没有刺杀一个大活人效果好。让年轻人丢掉对敌人的任何怜悯,也警告年轻人,如果打仗时失去勇气被俘,敌人也会用同样方法对他们。

哦,忘了说了,还有第四种剧情,有的成年男俘,其实早就已经被一些氏族选中准备收养了,但还是绑到柱子上用刑。用刑时雷声大雨点小,打了好几条鞭伤,火把在屁股上烫个泡,割了一只耳朵,却招招避开要害。先折腾大半天,毕竟时间那么早,就说要收养,会给人一种硬碘的感觉。最后要动真格了,要挖心了,“突然”几个“好心人”跳出来,宣布要收养他,呵斥众人,把俘虏放下抬走,悉心照顾。其实剧情早就编排好了,本来就要收养他,受刑就是走走过场,一个形式罢了。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吓吓俘虏,杀杀他们锐气,以后才乖;第二,“养父”对“养子”有救命之恩,以后“养子”会感恩戴德,更“孝顺”,更唯命是从;第三,让俘虏和自己的“肮脏”的“过去”告别,忘掉自己的过去,迎来“新生”。

不过,有时候本来只是“意思意思”的酷刑玩过火了,导致了本不打算搞死的俘虏死亡,易洛魁人就只好“将就”吃掉俘虏尸体了。

易洛魁人的食人风俗与其信奉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关联。易洛魁人相信任何捕获物都是神灵赐予的,只有马上将其吃掉,才能够使神灵满意,从而继续获得神灵的保佑。反之,则会失去神灵的帮助。耶稣会传教士记录了大量易洛魁人的食人场面。传教士罗格斯在一个冬天观察到,易洛魁人向神灵Aireskoi进献两头熊的情景。他们做了如下祈祷:Aireskoi,你不给我们俘虏的惩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没有吃掉上一次你赐给我们的战俘。但是,我们许诺吃掉你赐给我们的捕获物,先将这两头熊吃掉。罗格斯同样记录下易洛魁人吃掉女俘虏的过程:他们从其他部落捕获了三个女俘虏和儿童,使她们赤裸着身子,砍掉她们的手指,将其中一名女俘虏活着扔入火中。此时,一个年长者发出这样的嘶吼,“Aireskoi,我们将这位受害者进献给您,你可以吃掉她的肉,请保佑我们在战斗中战胜我们的敌人。剩下的尸体将被送到其他村社被人食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据荷兰毛皮商人记载,易洛魁人虽然对战俘残忍,平时社会上的谋杀、打架斗殴并不多,“少于荷兰”。

在旧大陆疾病蔓延之后,由于人口锐减,俘虏更“紧缺”“金贵”了,价值也提高,对俘虏的虐待、杀害才慢慢减少。

17世纪时易洛魁人还有吃人肉行为,到18世纪时,食人现象逐渐消失,当然这当中也有传教士的不断努力。


易洛魁人收养习俗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063266304835584

这个视频有点问题,在电脑版知乎上看好好的,在安卓机上就没有声音,但我懒得管了

视频来源:《War of the American Indians Documentary on the History of the Iroquois 》



俘虏并不总被收养,有时也折磨死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068887439474688

视频来源:电影《黑袍》

这个电影不好找,要费些心



酷刑是对勇气的终极考验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6882329808662528

无论是易洛魁联盟,还是同属于易洛魁文化圈的休伦联盟,都崇尚勇士,受刑时视死如归会得到尊敬和赞赏,但不一定会得到赦免。视频来源:纪录片《Canada-A Peoples History》



被收养的 玛丽.杰米森 的故事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441397829820416

视频来源:纪录片《塑造美国的战争》




被收养的既有单个个人,也有整个村庄甚至部落。17世纪“海狸皮战争”易洛魁联盟击败休伦联盟等易洛魁语系部族,“收养”了数千人,这已经不是“收养”了,是部落兼并。

被收养的俘虏,通常被禁止说本族语言,被要求按照易洛魁人风俗生活,过易洛魁节日,否则会被惩罚甚至杀死。与易洛魁人同属于易洛魁语文化圈的休伦人、伊利人等俘虏,通常学习易洛魁语较容易,融入较快。说其他语言的俘虏,融入面临困难。易洛魁联盟的同化政策激起了一些被征服部落的反感,后来为缓和矛盾,联盟的同化政策有所妥协弱化。南部的图斯卡罗拉(Tuscarora)部落虽然也是易洛魁语语系,但和大湖区还是有一定文化差异,18世纪加入易洛魁联盟后,语言、文化上受到大湖区易洛魁人的很大影响。不过文化影响,也有相反例子,比如大批被收养的休伦人俘虏,给易洛魁联盟带来了自己早先接受的基督教,为了让这些俘虏能安心在联盟里生活而不是老想反叛,联盟只好容忍他们的信仰、以及紧跟他们的法国传教士。甚至联盟的seneca部落的seneca语也受到了休伦语的强烈影响,18世纪传教士书写记录下来的seneca语,比起17世纪早期记录的seneca语,有更多休伦语影响。

被选中收养的成年男性俘虏,有段“试用期”,会被安排干各种重活,在战争中打前锋、甚至当炮灰、人盾等,地位比真正的易洛魁人要低。其实与奴隶无异。不过经过重重考验、立功的,得到本族信任后,也可以享受平等的权利,与其他成员无异,甚至当小头目。

被收养的女俘虏,被强奸的案例不多,也许与易洛魁社会妇女地位较高有关,本来强奸就不常见;也可能是旧大陆疾病导致人口锐减,导致“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还有可能是女俘虏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认为那些经历算是强奸。


不过最近我又看到些自相矛盾的资料,有的文献说易洛魁人虽然对男俘虏残暴,但尊重妇女,不怎么强奸妇女,然而又有些资料提到易洛魁人也会对女俘虏进行强奸等性暴力,如果不打算“收养”而是要杀死的话,反正也要杀,不如杀之前顺便玩玩。有些被选中要收养的女俘虏,在刚进村庄时也会被性侵,目的是“提醒”她们是外来俘虏,得学乖点。有人会问,易洛魁人不是母系社会吗,妇女地位不是很高吗,怎么也有对妇女的性暴力。其实,“母系”不等于“母权”,母系只是血统世袭、财产继承通过母系,但掌握权利的常常是女人的兄弟,即舅舅,母系社会妇女地位“较高”并不是比男人更高,也不存在什么“女人统治男人”的“女儿国”,母系社会本身不是全人类普遍经历的阶段,只是地球上个别地区因为各种因素产生的非主流现象;第二,强奸不是性行为,而是以性行为为表现方式的暴力,目的是控制和征服,既然都开始动粗使用暴力了,用鞭子抽、用火把烫、和用JJ插,都是不同的方法罢了,又有什么区别呢?第三,易洛魁母系社会对妇女的尊重,是部落内部的道德标准,这套标准并不必然用在战乱时期的敌人妇女身上。

不管怎么说,易洛魁人和我们一样,都是智人的后代,别的地方的智人什么样子,他们也会大致是什么样子,他们不比我们更坏,也不更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易洛魁语系各支似乎没有“奴隶”这个词,他们提到成年“养子”时常用“狗”这类词,这一方面暗示“养子”并不总被看做和亲生子女平等,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们是“食物”,在引进旧大陆家畜家禽之前,狗是易洛魁人唯一的家畜,渔猎一无所获时,狗是他们的唯一肉食来源。

未到青春期、世界观尚未成型的儿童俘虏通常无需被“夹道攻击”,也不会受酷刑(只是通常,也有被杀的),直接被早已等候已久的养父母欢迎进了屋里,很快融入易洛魁社会,他们被养父母像亲生子女一样关爱,吃饱穿暖有病就治(与自己本部落完全隔离,又受到小恩小惠),他们通常对易洛魁联盟忠诚度很高,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就是真正的易洛魁人(重度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战争中甚至毫不留情的攻击自己出生的亲生部落(这洗脑可真成功)。



被收养者如果试图逃跑,跑回自己部落,一旦被抓住,通常会被残酷惩罚甚至处死,不过也有少数逃跑被抓回但被宽恕的例子。

被收养者通常改成他所取代的死者的名字、氏族,甚至继承死者的职业,比如我们熊氏族有个叫“张三”的被法国人杀死了,他生前是萨满,我们后来就从法国人那里抓了个叫“李四”的白人,是个渔民,我们看他还算顺眼,决定不杀他,收养他,我们把他改名就“张三”,“认定”他也是熊氏族,然后让老萨满教育他萨满知识,以后他也当萨满,不当渔民了。

其实,在易洛魁人心中,吃掉俘虏和收养俘虏,是一回事,都是“吸收”敌人进入自己部落,削弱敌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易洛魁人“默哀战争”也可以理解为 奴隶制度的一种早期、萌芽形态,它不同于典型的、成熟的奴隶制度,也不同于“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否真的人人平等,当代学者有些新的观点,不过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处于“试用期”的成年“养子”相当于半奴隶状态,经济上受一定程度的剥削,战争期间被分配一些高风险、高死亡率的战斗岗位,但被奴役地位并不延续终身,“转正”后即可享受和其他部落成员平等的待遇,参与部落公共事务也不受到歧视排挤,且被奴役地位不传给下一代;儿童俘虏通常被一视同仁不受歧视,当然也更快的被同化。

该习俗因为旧大陆疾病带来的大幅度人口损失,得到强化,随着俘虏越来越“宝贵”,俘虏受到的虐待、杀害越来越少。18世纪之后的被俘虏者,得到的“待遇”,比起17世纪“海狸皮战争”时的俘虏好得多,这一切都应该感谢旧大路疾病造成的“人的价值”上升(就像黑死病使得欧洲农民吃到更多肉一样)。

当然,在俘虏“同化”过程中,“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新皈依者狂热”等心理学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

“默哀战争”使得易洛魁联盟在旧大陆陌生传染病肆虐、战争频仍、成人和儿童死亡率都极高的17、18世纪北美东北部,始终能维持1.5-2万左右的人口规模和2000左右的战士数量,崛起成一股重要土著政治力量,成为各欧洲殖民国家竟相拉拢的对象,从而为自身谋求了各种利益。这是以牺牲被其征服的邻居为代价的。

user avatar

一些印第安部落的文化是,只要有部落成员死于白人之手,可以从白人中绑架一个小孩,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代替”这个部落成员的位置。


既然已经代替这位成员,自然是当作自己人来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美印第安部落收养白人小孩并将其培养为战士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但并非所有部落都普遍这样做,而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历史背景。这种收养并非简单的“领养”,而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生存、政治和文化融合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现象。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历史背景:冲突、战争与俘虏这种收养现象最普遍出现在.............
  • 回答
    我的名字是“飞鹰战士”,在部落的火堆边,长老们传授的古老故事如同奔腾的河流,滋养着我们的灵魂。然而,如今,河流中却掺杂了浑浊的泥沙,那是因为“白肤之影”的到来。他们乘坐着比雄鹰翅膀还要宽大的船只,带着闪烁着死亡光芒的铁器和无法理解的疾病,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大地。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年轻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组织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笼统地说,“北美部落”涵盖了极其广泛的地理区域和多样化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一些普遍的认知,比如北美原住民社会与东亚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及印加文明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尝试从.............
  • 回答
    古代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是否能视为美国的古代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非常细致地界定“古代”和“美国”这两个概念。核心观点:从广义上来说,古代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可以被视为“美洲大陆的原生历史”或“前哥伦布时代的历史”,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美国的古代史”。这是因为“美国”(United.............
  • 回答
    北美原住民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类似欧洲国家那样的高度集权的政治实体,这个问题的背后原因复杂且多维度,不能简单归结于单一因素。与其说他们“未能形成”,不如说他们发展出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形态,这些形态在面对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时,最终显得脆弱。首先,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和多样性是关键的制约因素。.............
  • 回答
    如果北美大陆的土著能够提前两百年,也就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就预知到未来西方文明(主要是欧洲殖民者)大规模入侵的到来,那么他们确实有机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以期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文化、领土和人民。这并非易事,因为他们需要克服内部的隔阂、不同部落间的发展水平差异,以及一个完全未知的敌人。但如果能.............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印第安人能够预知未来,并且确切地知道西方殖民者将会在北美推行种族灭绝的政策,那么历史的轨迹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会是印第安人社会内部的反应。当一个民族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灭顶之灾时,首要的反应很可能是恐慌和绝望。但同时,这种生存的威胁也会激发他们最深.............
  • 回答
    北美和拉丁美洲在欧洲白人和原住民(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混血后裔数量的差异,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社会和经济现象。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解释:一、殖民模式和目的的根本差异这是最核心的解释。北美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历史,其初衷、方式和目标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族裔之间的互动模式。 拉丁美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涉及到殖民历史中复杂而残酷的权力运作。为什么非洲黑人没有像北美原住民那样,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经历规模性的“赶尽杀绝”,而更多的成为了奴隶?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刻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段历史的走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欧洲殖民者对非洲黑人的剥削和压迫,其.............
  • 回答
    印度变异病毒对美国疫苗防线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导致北美新疫情高峰的出现,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目前来看,虽然存在风险,但断言“击穿”防线并造成大规模疫情高峰,还需要结合更多证据和实际情况来判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病毒变异的普遍性。SARSCoV2病毒在不断复制过程中,自然会产生.............
  • 回答
    北印度电影和南印度电影,在中国观众的印象里,常常被统称为“印度电影”,但实际上,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各具特色的电影产业,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追求。就如同中国南北方饮食、音乐、甚至语言的差异一样,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分别,更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孕育出的独特风貌。1. 语言与地域文化.............
  • 回答
    古代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他们的世界观和精神生活,绝非我们今天理解的单一宗教概念那么简单。用一个简单的“有”字来概括,未免过于粗糙。更贴切的说法是,他们拥有极其丰富、多样化且深刻的精神信仰体系,与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结构以及对宇宙的理解紧密相连。想象一下,你站在广袤的北美大陆上,脚下是肥沃的平原,头.............
  • 回答
    假设特朗普真的向印度抛出了加入北约的橄榄枝,而印度也欣然接受,这无疑将是一场地缘政治的巨变,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一、 一场世纪性的“意外”:特朗普的邀请及其背后的考量首先,得承认,特朗普的这一步棋在许多人看来是出人意料的。他一贯强调“美国优先”,对传统的盟友关.............
  • 回答
    印度古代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文化、社会结构、政治传统等诸多层面。而外族统治集中于北印度,南印度为何未能随之统一,同样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一、 印度为何未能像中国那样实现长期大一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中国得以实现相对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再对比印.............
  • 回答
    要说起北京给我最深的印象,那可真是太多太多,一时间脑子里像是有一锅煮得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卤肉饭,香气四溢,又有点杂乱,不知道先夹起哪一块来细说。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抓人的,我觉得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这种厚重感与当下都市生活的奇妙融合。第一次去北京,是从火车站走出来的那一刻开始。那不是那种你刚下飞机.............
  • 回答
    “北京媳妇的印度生活” 这个微博账号,就像是许多关注中印文化交流、跨国婚姻生活的朋友们的一个窗口。通过她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中国女性,如何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扮演媳妇、妻子、母亲等多种角色,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的种种。从她分享的内容来看,这位北京媳妇的生活,可以说充满了“接地气”的真实感。.............
  • 回答
    北京冬奥会留给我的印象深刻的瞬间真的很多,仿佛昨天才刚刚结束。如果非要选几个最深的,那一定是那些饱含情感、打破纪录、或者展现奥林匹克精神的时刻。下面我来详细说说:1. 开幕式上“一叶扁舟”点燃主火炬,中国式浪漫的东方美学震撼世界。这绝对是整个冬奥会最具标志性的瞬间之一。当所有国家的运动员入场完毕,当.............
  • 回答
    北极航道的畅通,对于我们围绕印度洋制定的海权战略来说,无疑是一记重锤,其影响之深远,绝非短期内可以完全消化。这不仅仅是地图上多了一条航线那么简单,它触及的是地缘政治的根基、经济利益的重塑,以及军事态势的调整。首先,从经济动脉的重塑来看。长期以来,印度洋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经济生命线。无论是能源运.............
  • 回答
    网上关于印军“越界”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常常被误读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一点,所谓的“越界”事件,通常指的是中印两国在实际控制线(LAC)附近发生的军事对峙或小规模冲突。中国官方通常使用的说法是“越线”或者“越境”,而印度方面则有自己的说法。为什么会存在“越线”的争议?这就要从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