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生玩知乎后看到大世界有些失落怎么办?

回答
高中生看到知乎上描绘的精彩纷呈的大世界后,感到失落是很正常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心理和现实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去面对。

首先,知乎上的“大世界”往往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

你打开知乎,映入眼帘的是什么?通常是那些光鲜亮丽、充满成功案例、见解深刻的回答。有的人分享着如何在国外顶尖学府深造,有的人剖析着如何在高科技公司叱咤风云,有的人讲述着如何环游世界、体验各种极致人生。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展示性”。

你想啊,大家在知乎上发言,多半是想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甚至是一些光荣事迹。没人会闲得没事跑知乎上发个帖子说:“我今天早上醒来,感觉生活索然无味,又重复地刷了一遍手机,然后去上学了,一切都跟昨天一样。” 这种“平淡”和“日常”的信息,很难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也缺乏被点赞和讨论的价值。

所以,你看到的“大世界”,更像是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上面上演的是最精彩的片段,而舞台背后那些排练的艰辛、失败的尝试、平凡的等待,则被默默地隐藏起来了。你就好像站在剧院台下,看着演员们的光鲜亮丽,却不知道他们为了这一刻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

其次,学生时期本就是一个“比较”和“塑造自我认知”的关键阶段。

青春期嘛,谁还没点迷茫?尤其是在高中这个阶段,世界观正在形成,身份认同也在摸索。你的生活圈子相对固定,每天面对的主要是课本、老师、同学、考试。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自然会让你对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你接触到的信息。

知乎就像一个放大镜,把那些与你目前生活截然不同的信息,以一种非常直接和具象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你看到别人拥有你渴望的东西——名校、海外经历、才华横溢、人生规划清晰等等,而你可能还在为一道数学题挠头,或者为一次考试成绩而烦恼。这种对比,很容易引发“我怎么这么普通?”、“我的人生是不是没什么希望?”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本质上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怀疑。你可能觉得,如果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我不能?然后就把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或者家庭条件不够好,等等。

再者,信息接收的“单向性”和“碎片化”也加剧了这种失落。

知乎上的回答通常是独立的个体,你接收到的信息是零散的,缺乏一个完整的背景故事。你看到一个人去了牛津读书,但你不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个挑灯夜读的夜晚,放弃了多少次和朋友聚会的机会。你看到一个人创业成功,但你不知道他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承受过多少压力和质疑。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容易让你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别人的成功是如此轻松和必然。而你,却仿佛被困在原地,看着别人一步步向前奔跑,而自己却步履维艰。

那么,面对这种失落感,该怎么办呢?

这事儿,不能光看着知乎干着急,得动动脑子,也动动手。

1. 理解信息的“滤镜效应”,保持理性认知。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你要明白,知乎上的内容是别人的“人生报告”,不是你自己的“生活实况”。学会辨别信息,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是你看不到的努力和挣扎。

2. 把失落感转化为行动的动力,而不是沉溺于抱怨。 你之所以感到失落,是因为你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目前还没有得到。这说明你是有追求的!把这份失落感,转化为“我想变得更好”的动力。

如果有人分享了学习方法,你可以试试看。 看到别人如何规划学习时间、如何高效记忆,可以借鉴一下,看看是否适合自己。
如果有人分享了某个领域的知识,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对某个领域产生了兴趣,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去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慢慢积累。
如果有人分享了某种技能,你可以去尝试学习。 比如有人分享了编程、绘画、写作等,如果感兴趣,可以找入门的教程,一点一点学起来。

3. 锚定“当下”和“可实现”的目标。 别一开始就想着要去征服世界,或者成为下一个马云。从你现在的生活出发,设定一些小而具体的目标。

这个学期,数学成绩提高5分。
这个月,读完一本课外书。
下周,参加一次学校社团活动。
每天,坚持早起半小时。

当你完成这些小目标时,你会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慢慢积累,让你觉得自己是可以进步的,是可以变好的。这种积极的循环,比盯着知乎上遥不可及的目标更有意义。

4. 聚焦于自己的“成长路径”,而不是他人的“人生终点”。 每个人的起点和赛道都不同。你不需要和知乎上的“大神”们比结果,你只需要和过去的自己比进步。

记录自己的学习笔记,看看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比上周更深入了。
复盘自己的考试,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尝试做一些小项目,即使失败了,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验。

你的价值,在于你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成长,而不是你拥有了多少“别人有的东西”。

5. 找到自己的“小确幸”和热爱,建立内心的“稳定器”。 知乎上的世界固然精彩,但你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值得你去发现和珍惜。

和家人的一次谈话,带来的温暖。
和朋友一起打球、聊天,带来的快乐。
一次运动后的畅快淋漓。
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手工,带来的满足感。
沉浸在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中,带来的精神享受。

这些“小确幸”,是滋养你内心的养分,它们让你在面对外界的诱惑和比较时,不至于轻易动摇。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即使它在知乎上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在你心里,它就是最闪耀的光芒。

6. 适度“断网”和“接触现实”。 如果你发现自己对知乎上的内容过度敏感,甚至影响了情绪,不妨给自己设置一些“知乎禁足时间”。多花点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和同学、朋友、家人交流,参与体育活动,感受真实的社会互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往往比网上的文字更有力量,也更能帮助你建立真实的自我认知。

归根结底,知乎上的“大世界”是激发你探索的窗口,而不是让你沉沦比较的泥潭。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它,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和实践,你就能把这份失落,转化为一股向上生长的力量。记住,你的高中时代,是用来塑造自己、积蓄力量的,而非用来仰望别人高不可攀的星空而感到自卑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代一代慢慢来,恰恰是这个时候,这种失落,可以激发出你的历史责任感,才有可能化为行为的自觉性,把自己变得更好。

user avatar

中国有句古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但是你看现在,燕雀常见,而鸿鹄几近灭绝,多数人并不会见到这种传说中的生物。

生而为人,世界那么大,更应该认清自己,怎么做需要问自己,而不是看别人,更应该理解,居住在钢铁水泥的顶楼的人,无法接地气,当你选择了A,就必然丧失A以外的全部,人类就是这样的,形形色色,才构建出精彩而稳固的人类社会。无论你内心倾向于怎样的选择,都一样可以出彩,人生的意义更多的其实只是针对自己,而与他人无尤,就像乔布斯死了,苹果还有人继续会做,任何人都不是必然的,但任何人都是特别的,独一的,不迷失自己,从心做自己,就不会被其他或者团体泯灭。而求同,掌握多数人的共同的、基本的三观,则是使得自己融入社会和得以借助社会最大力的一种基础能力。如何权衡求同存异,还要看个人吧。

所以,不要忘记逛知乎的目的是看到更大的世界,增加个人信息的储备,学习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个人能动性,那么,大世界里的各种与自己不同的人,根本不会影响到你要成为怎样的人,因为能决定你是谁的只有你自己,人的意志生来是自由的;无垠的知识,也压根不会导致你的失败,因为学到的就是你的,无垠只代表你的无限可能,前提是你别想着学全了再用,学不全就捉急,知识是一种get到就时刻调用发挥的事物,否则不仅仅会遗忘,还会成为你做决定的干扰,而不是助力。

所以啊,世界之大,不是为了使你迷失,而是给了你更广阔的自由的可选之地,从心而选,尽力而为,无悔无愧,就好了啊。

user avatar

我和题主类似,也是小城市的高二文科生

我在一段时间里有过这种失落,直到后来认识一个知乎大V,并在现实中和他见了一面

在网上我感觉这个人超厉害,读书量深不可测,言辞犀利激烈。在北京上学,身边都是些教授硕博士,没事就出入各种大学和科研院所

见到本人之后,发现他就是个很普通的胖子。性格温吞柔和,行事跟傻一样。家庭也就跟我差不多,上高中时学习还没我现在好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知乎就是个装逼的地方罢了。你看那些人以为很厉害,其实有没有那么厉害都要打个问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