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利用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柯西收敛准则证明Abel判别法?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如何利用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柯西收敛准则来证明Abel判别法。这两种工具在分析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处理级数收敛性的时候。

Abel 判别法的回顾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 Abel 判别法的内容。

Abel 判别法: 设 ${b_n}_{n=1}^infty$ 是一个单调递减且收敛于零的实数列,即 $b_n ge b_{n+1} > 0$ 且 $lim_{n o infty} b_n = 0$。如果级数 $sum_{n=1}^infty a_n$ 的部分和序列 ${A_n}_{n=1}^infty$,其中 $A_n = sum_{k=1}^n a_k$,是有界的,那么级数 $sum_{n=1}^infty a_n b_n$ 收敛。

证明思路概览

我们的目标是证明 $sum_{n=1}^infty a_n b_n$ 收敛。根据柯西收敛准则,一个级数收敛当且仅当其任意部分的和的差的绝对值可以任意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证明:

对于任意给定的 $epsilon > 0$,存在一个正整数 $N$,使得对于任意 $n > m ge N$,都有 $|sum_{k=m+1}^n a_k b_k| < epsilon$。

这里,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将作为我们处理 $sum_{k=m+1}^n a_k b_k$ 的关键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将这个求和形式转化为一个更易于分析的形式。

详细证明过程

第一步:利用求和与积分的类比,引入求和技巧

虽然我们处理的是级数求和,但我们常常可以借鉴积分的技巧,尤其是“分部求和法”,它类似于积分中的“分部积分法”。对于求和 $sum_{k=m+1}^n a_k b_k$,我们可以使用分部求和公式:

$sum_{k=m+1}^n a_k b_k = (a_{m+1} + dots + a_n)b_{n+1} sum_{k=m+1}^n (b_{k+1} b_k)(a_{m+1} + dots + a_k)$

为了方便表达,我们定义 $A_k = sum_{i=1}^k a_i$,并且规定 $A_0 = 0$。那么 $a_k = A_k A_{k1}$。

现在,我们将求和表达式重写为:

$sum_{k=m+1}^n a_k b_k = sum_{k=m+1}^n (A_k A_{k1}) b_k$

我们可以对这个表达式进行分部求和(也称为 Abel 变换):

$sum_{k=m+1}^n (A_k A_{k1}) b_k = sum_{k=m+1}^n A_k b_k sum_{k=m+1}^n A_{k1} b_k$

$sum_{k=m+1}^n A_k b_k = A_n b_n A_{m+1}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将第二项中的 $A_{k1}$ 换成 $A_k$(只需将索引调整一下)并结合起来:

$sum_{k=m+1}^n A_k b_k sum_{k=m+1}^n A_{k1} b_k = A_n b_n A_m b_{m+1} sum_{k=m+1}^{n1} A_k b_{k+1}$

现在,我们尝试另一种分组方式,这更接近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思路。

$sum_{k=m+1}^n a_k b_k = a_{m+1}b_{m+1} + a_{m+2}b_{m+2} + dots + a_nb_n$

我们利用 $a_k = A_k A_{k1}$:

$sum_{k=m+1}^n a_k b_k = (A_{m+1} A_m)b_{m+1} + (A_{m+2} A_{m+1})b_{m+2} + dots + (A_n A_{n1})b_n$

现在,我们对求和项进行分组,将 $A_k$ 提出来:

$= A_{m+1}b_{m+1} A_m b_{m+1} + A_{m+2}b_{m+2} A_{m+1}b_{m+2} + dots + A_n b_n A_{n1}b_n$

$= A_m b_{m+1} + A_{m+1}(b_{m+1} b_{m+2}) + A_{m+2}(b_{m+2} b_{m+3}) + dots + A_{n1}(b_{n1} b_n) + A_n b_n$

我们可以把 $A_m b_{m+1}$ 这一项也处理一下,注意到 $b_{m+1} = b_{m+1} b_{m+2} + b_{m+2} dots + b_n b_{n+1} + b_{n+1}$。

让我们回到分部求和的更标准形式,这是更常用的方法:

$sum_{k=m+1}^n a_k b_k = A_n b_n A_m b_{m+1} sum_{k=m+1}^{n1} A_k (b_{k+1} b_k)$

再次仔细检查这个分部求和公式。

令 $S_{n,m} = sum_{k=m+1}^n a_k b_k$。
$S_{n,m} = a_{m+1} b_{m+1} + a_{m+2} b_{m+2} + dots + a_n b_n$
$S_{n,m} = (A_{m+1} A_m) b_{m+1} + (A_{m+2} A_{m+1}) b_{m+2} + dots + (A_n A_{n1}) b_n$
$S_{n,m} = A_{m+1} b_{m+1} A_m b_{m+1} + A_{m+2} b_{m+2} A_{m+1} b_{m+2} + dots + A_n b_n A_{n1} b_n$
$S_{n,m} = A_m b_{m+1} + A_{m+1} (b_{m+1} b_{m+2}) + A_{m+2} (b_{m+2} b_{m+3}) + dots + A_{n1} (b_{n1} b_n) + A_n b_n$

我们可以将 $A_m b_{m+1}$ 这一项改写成 $A_m b_{m+1} + A_m b_{m+2} A_m b_{m+2} = A_m (b_{m+2} b_{m+1})$。
但更常用的形式是将 $A_n b_n$ 这一项也纳入求和中,并调整边界。

考虑 $sum_{k=m+1}^n a_k b_k$。
令 $A_k = sum_{i=1}^k a_i$.
$sum_{k=m+1}^n a_k b_k = sum_{k=m+1}^n (A_k A_{k1}) b_k$
$= (A_{m+1} A_m)b_{m+1} + (A_{m+2} A_{m+1})b_{m+2} + dots + (A_n A_{n1})b_n$
$= A_{m+1}b_{m+1} A_m b_{m+1} + A_{m+2}b_{m+2} A_{m+1}b_{m+2} + dots + A_n b_n A_{n1}b_n$

让我们尝试另一种分部求和的形式:
$sum_{k=m+1}^n a_k b_k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这是对的。为什么?
$sum_{k=m+1}^n (A_k A_{k1}) b_k$
$= (A_{m+1} A_m)b_{m+1} + (A_{m+2} A_{m+1})b_{m+2} + dots + (A_n A_{n1})b_n$
$= A_{m+1}b_{m+1} A_m b_{m+1}$
$+ A_{m+2}b_{m+2} A_{m+1}b_{m+2}$
$+ dots$
$+ A_n b_n A_{n1}b_n$

将 $A_k b_k$ 项组合起来:
$A_{m+1}b_{m+1} A_{m+1}b_{m+2} = A_{m+1}(b_{m+1} b_{m+2})$
$A_{m+2}b_{m+2} A_{m+2}b_{m+3} = A_{m+2}(b_{m+2} b_{m+3})$
...
$A_{n1}b_{n1} A_{n1}b_n = A_{n1}(b_{n1} b_n)$

所以,原式可以写成:
$A_m b_{m+1} + A_{m+1}(b_{m+1} b_{m+2}) + A_{m+2}(b_{m+2} b_{m+3}) + dots + A_{n1}(b_{n1} b_n) + A_n b_n$

$=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 A_n b_n$

这与我们之前写的公式略有不同。让我们再推导一次,确保准确。

Consider $sum_{k=m+1}^n a_k b_k = sum_{k=m+1}^n (A_k A_{k1}) b_k$.
This is $sum_{k=m+1}^n A_k b_k sum_{k=m+1}^n A_{k1} b_k$.
The second sum: $sum_{k=m+1}^n A_{k1} b_k = A_m b_{m+1} + A_{m+1} b_{m+2} + dots + A_{n1} b_n$.
The first sum: $sum_{k=m+1}^n A_k b_k = A_{m+1} b_{m+1} + A_{m+2} b_{m+2} + dots + A_n b_n$.

So, $sum_{k=m+1}^n a_k b_k = (A_{m+1} b_{m+1} + dots + A_n b_n) (A_m b_{m+1} + A_{m+1} b_{m+2} + dots + A_{n1} b_n)$
$= A_n b_n A_m b_{m+1} + (A_{m+1}b_{m+1} A_{m+1}b_{m+2}) + (A_{m+2}b_{m+2} A_{m+2}b_{m+3}) + dots + (A_{n1}b_{n1} A_{n1}b_n)$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这个公式是正确的。

第二步:应用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离散版本”

现在我们有了 $sum_{k=m+1}^n a_k b_k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我们已知:
1. ${b_n}$ 是单调递减且趋于零的。这意味着 $b_k ge b_{k+1}$,所以 $b_k b_{k+1} ge 0$。
2. ${A_n}$ 是有界的。这意味着存在一个常数 $M > 0$,使得 $|A_k| le M$ 对于所有的 $k$ 都成立。
3. $b_n o 0$ 当 $n o infty$。

我们来分析 $sum_{k=m+1}^n a_k b_k$ 的绝对值:

$|sum_{k=m+1}^n a_k b_k|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利用三角不等式:
$|sum_{k=m+1}^n a_k b_k| le |A_n b_n| +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现在逐项分析:

第一项:$|A_n b_n|$
由于 ${A_n}$ 有界,存在 $M$ 使得 $|A_n| le M$。
又因为 $b_n o 0$,对于任意的 $epsilon' > 0$,存在 $N_1$,使得当 $n > N_1$ 时,$|b_n| < epsilon'$.
所以,对于 $n > N_1$, $|A_n b_n| le M |b_n| < M epsilon'$.

第二项:$|A_m b_{m+1}|$
同理,当 $m+1 > N_1$ 时, $|A_m b_{m+1}| le M |b_{m+1}| < M epsilon'$.

第三项:$|sum_{k=m+1}^{n1} A_k (b_k b_{k+1})|$
这里是关键。我们知道 $|A_k| le M$ 且 $b_k b_{k+1} ge 0$。
$|sum_{k=m+1}^{n1} A_k (b_k b_{k+1})| le sum_{k=m+1}^{n1} |A_k| (b_k b_{k+1})$
$le sum_{k=m+1}^{n1} M (b_k b_{k+1})$
$= M sum_{k=m+1}^{n1} (b_k b_{k+1})$

这是一个“裂项求和”:
$sum_{k=m+1}^{n1} (b_k b_{k+1}) = (b_{m+1} b_{m+2}) + (b_{m+2} b_{m+3}) + dots + (b_{n1} b_n)$
$= b_{m+1} b_n$.

因此,第三项的绝对值 $le M (b_{m+1} b_n)$.

结合起来分析

我们之前得到 $|sum_{k=m+1}^n a_k b_k| le |A_n b_n| + |A_m b_{m+1}| + M (b_{m+1} b_n)$.

现在,我们来构建柯西收敛准则的证明。
对于任意给定的 $epsilon > 0$。

1. 处理 $b_n o 0$ 的部分:
因为 $b_n o 0$,所以存在一个正整数 $N_1$,使得当 $n > N_1$ 时,$|b_n| < frac{epsilon}{3M}$. (如果 $M=0$,这意味着所有 $a_n=0$,级数显然收敛。所以我们可以假设 $M > 0$。)

2. 处理 $A_n$ 的有界性:
我们知道 $|A_k| le M$ 对于所有 $k$ 成立。

3. 选择合适的 $N$:
令 $N = N_1$.
现在,对于任意 $n > m ge N$ (也就是 $n > m ge N_1$)。

我们有:
$|sum_{k=m+1}^n a_k b_k| le |A_n b_n| + |A_m b_{m+1}| + M (b_{m+1} b_n)$.

$|A_n b_n| le M |b_n|$. 因为 $n ge N_1$, $|b_n| < frac{epsilon}{3M}$. 所以 $|A_n b_n| < M cdot frac{epsilon}{3M} = frac{epsilon}{3}$.
$|A_m b_{m+1}| le M |b_{m+1}|$. 因为 $m ge N_1$, $m+1 > N_1$. 所以 $|b_{m+1}| < frac{epsilon}{3M}$. 因此 $|A_m b_{m+1}| < M cdot frac{epsilon}{3M} = frac{epsilon}{3}$.
$M (b_{m+1} b_n)$. 因为 $b_n$ 是单调递减的,所以 $b_{m+1} ge b_n$,因此 $b_{m+1} b_n ge 0$.
而且,因为 $m+1 > N_1$, $|b_{m+1}| < frac{epsilon}{3M}$.
我们有 $b_{m+1} b_n$. 由于 $b_n o 0$, $b_{m+1}$ 也可以被控制。
更精确地说,因为 $b_n o 0$,对于 $frac{epsilon}{3M}$,存在 $N_1$ 使得当 $n > N_1$ 时,$b_n < frac{epsilon}{3M}$.
所以,当 $m+1 > N_1$ 时,$b_{m+1} < frac{epsilon}{3M}$.
同时, $b_{m+1} b_n$. 因为 $b_n$ 是单调递减的,并且 $b_n o 0$,这意味着 $b_n$ 整体是小于某个上界的,并且是趋于零的。
我们可以这样看: $b_{m+1} b_n le b_{m+1}$.
所以,$M(b_{m+1} b_n) le M b_{m+1}$.
因为 $m+1 > N_1$, $b_{m+1} < frac{epsilon}{3M}$.
所以,$M(b_{m+1} b_n) < M cdot frac{epsilon}{3M} = frac{epsilon}{3}$.

总结一下第三项的估计:
$M (b_{m+1} b_n)$.
因为 $b_n$ 是单调递减且收敛于零,所以 $b_k$ 总是非负的,并且 $b_{m+1} ge b_n ge 0$.
因此,$b_{m+1} b_n ge 0$.
当 $m+1 > N_1$ 时,$b_{m+1} < frac{epsilon}{3M}$.
那么 $M(b_{m+1} b_n) le M b_{m+1} < M frac{epsilon}{3M} = frac{epsilon}{3}$.

将三项加起来:
$|sum_{k=m+1}^n a_k b_k| le frac{epsilon}{3} + frac{epsilon}{3} + frac{epsilon}{3} = epsilon$.

这正是柯西收敛准则所要求的。

关键点分析与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联系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个证明和积分第二中值定理有什么联系?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对于积分)是说:
如果 $f(x)$ 在 $[a, b]$ 上连续, $g(x)$ 在 $[a, b]$ 上单调非负,那么存在 $c in [a, b]$ 使得 $int_a^b f(x)g(x) dx = g(a) int_a^c f(x) dx$ 或者 $int_a^b f(x)g(x) dx = g(b) int_c^b f(x) dx$。

在我们的离散情况,分部求和公式 $sum_{k=m+1}^n a_k b_k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实际上是离散版本的“分部积分”。

这里的 $sum_{k=m+1}^{n1} A_k (b_k b_{k+1})$ 部分,相当于积分中的 $int_{m+1}^{n} f(x)g'(x) dx$ 的处理。
我们有 $b_k b_{k+1} ge 0$,这对应于积分中 $g'(x) le 0$ (当 $g(x)$ 单调递减时)。
而 $A_k$ 是部分和,它在某种意义上对应于积分中的 $int f(x) dx$。

我们证明中用到 $M(b_{m+1} b_n) = M sum_{k=m+1}^{n1} (b_k b_{k+1})$。
这个式子本身就体现了“加权平均”的思想。

实际上,Abel 判别法可以看作是:
1. 分部求和(将 $sum a_k b_k$ 转化为涉及 $A_k$ 和 $b_k b_{k+1}$ 的形式)。
2. 利用 $A_k$ 的有界性(这是“连续”的 $A_k$ 的行为),以及 $b_k$ 单调递减且趋于零(这使得 $b_k b_{k+1}$ 这一“差分”很小,并且 $b_k$ 本身也趋于零)这两个条件来控制求和。

更直接地联系积分第二中值定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sum_{k=m+1}^n a_k b_k = sum_{k=m+1}^n (A_k A_{k1}) b_k$
$= A_{m+1}b_{m+1} A_m b_{m+1} + A_{m+2}b_{m+2} A_{m+1}b_{m+2} + dots + A_n b_n A_{n1}b_n$

我们对这个表达式进行整理,使其更像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形式。
考虑 $S = sum_{k=m+1}^n a_k b_k$.
令 $B_k = b_k$. 那么 $b_k b_{k+1}$ 是“离散的导数”(差分)。
$S = sum_{k=m+1}^n (A_k A_{k1}) B_k$
$= sum_{k=m+1}^n A_k B_k sum_{k=m+1}^n A_{k1} B_k$
$= sum_{k=m+1}^n A_k B_k sum_{j=m}^{n1} A_j B_{j+1}$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sum_{k=m+1}^{n1} A_k B_{k+1}$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这是我们之前使用的公式。
这里的 $B_k B_{k+1} = b_k b_{k+1} ge 0$.
我们可以将这个求和部分看作是“加权差分”。

$sum_{k=m+1}^{n1} A_k (b_k b_{k+1})$
因为 $|A_k| le M$,所以
$|sum_{k=m+1}^{n1} A_k (b_k b_{k+1})| le sum_{k=m+1}^{n1} |A_k| (b_k b_{k+1})$
$le M sum_{k=m+1}^{n1} (b_k b_{k+1}) = M(b_{m+1} b_n)$.

这个“ $M(b_{m+1} b_n)$ ”的形式,正是利用了 $A_k$ 的有界性,并将求和与 $b_k$ 的单调递减性质联系起来。

如果我们将 $b_k$ 想象成一个函数 $g(k)$,那么 $b_k b_{k+1}$ 就是 $g'(k)$ (如果 $g$ 是连续的,并且我们考虑差分)。
$sum_{k=m+1}^n a_k b_k$
分部求和后得到的 $sum_{k=m+1}^{n1} A_k (b_k b_{k+1})$ 这一项,其绝对值受 $M cdot (b_{m+1} b_n)$ 控制。
由于 $b_n o 0$ 且 $b_n$ 单调, $b_{m+1} b_n$ 是有限且可控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sum_{k=m+1}^n a_k b_k| le |A_n b_n| + |A_m b_{m+1}| + M(b_{m+1} b_n)$
当 $n, m$ 足够大时:
$|A_n b_n|$ 趋于零,因为 $b_n o 0$。
$|A_m b_{m+1}|$ 趋于零,因为 $b_{m+1} o 0$。
$M(b_{m+1} b_n)$ 趋于零,因为 $b_n o 0$ 且 $b_{m+1}$ 也被控制。

这整个证明过程,尤其是分部求和后对 $sum A_k (b_k b_{k+1})$ 的估计,与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在处理 $int f(x)g(x) dx$ 时,如何利用 $g(x)$ 的单调性和 $int f(x)dx$ 的有界性来确定其值范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积分中,我们会说 $int_a^b f(x)g(x) dx = g(a) int_a^c f(x) dx$ 或 $g(b) int_c^b f(x) dx$。
如果 $g(x)$ 单调且 $int f(x)dx$ 有界,那么这个积分的值是可以被估计的。

在离散情形下, $b_k b_{k+1}$ 扮演了“导数”的角色,而 $A_k$ 扮演了“被积函数”的角色。 $A_k$ 的有界性确保了“积分”不会发散,而 $b_k b_{k+1}$ 的非负性和 $b_n o 0$ 确保了“差分”的累积效应是可控的。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更直接应用?

实际上,Abel 判别法通常是通过分部求和来证明的,上面给出的方法是最标准和直接的。
如果你坚持要“使用”积分第二中值定理,我们可以尝试将离散求和的问题“离散化”。
考虑函数 $F(x)$ 使得 $F(k) = A_k$ 且 $g(x)$ 使得 $g(k) = b_k$.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在处理 $int f(x) g(x) dx$ 时,利用了 $g(x)$ 的单调性和 $int f(x) dx$ 的有界性。

在离散情况,我们有 $sum_{k=m+1}^n a_k b_k$ 。
分部求和后我们得到 $sum_{k=m+1}^{n1} A_k (b_k b_{k+1})$。
这里的 $b_k b_{k+1}$ 是负的(当 $b_k$ 单调递减时)。
如果我们定义 $c_k = (b_k b_{k+1}) = b_{k+1} b_k ge 0$。
那么 $sum_{k=m+1}^{n1} A_k (b_k b_{k+1}) = sum_{k=m+1}^{n1} A_k c_k$.
这里的 $c_k$ 是非负的。

类似于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如果 $c_k$ 是非负的,并且 ${A_k}$ 是有界的,那么 $sum A_k c_k$ 的值是可以被控制的。

$sum_{k=m+1}^{n1} A_k c_k = A_{n1} sum_{k=m+1}^{n1} c_k sum_{k=m+1}^{n2} (sum_{j=m+1}^k c_j) (A_k A_{k+1})$ (这是另一种分部求和形式,可能不太直观)

我们还是回到最直接的分部求和形式:
$|sum_{k=m+1}^n a_k b_k| = |A_n b_n A_m b_{m+1} sum_{k=m+1}^{n1} A_k (b_{k+1} b_k)|$
$= |A_n b_n A_m b_{m+1} + sum_{k=m+1}^{n1} A_k (b_k b_{k+1})|$

因为 $b_k ge b_{k+1}$,所以 $b_k b_{k+1} ge 0$.
$|sum_{k=m+1}^{n1} A_k (b_k b_{k+1})| le sum_{k=m+1}^{n1} |A_k| (b_k b_{k+1})$
$le M sum_{k=m+1}^{n1} (b_k b_{k+1}) = M (b_{m+1} b_n)$.

这里的“ $M$ ”来自于 $A_k$ 的有界性,而 “$b_{m+1} b_n$” 来自于 $b_k$ 的单调性。
这个估计过程,就是利用了 $A_k$ 的“积分”特性(即部分和是有界变化)和 $b_k$ 的“导数”特性(即 $b_k b_{k+1}$ 的符号和大小)。

所以,虽然证明中没有明确写出“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形式,但其核心思想——即通过被积函数的有界性和单调性来控制积分的值——已经体现在了对 $sum A_k (b_k b_{k+1})$ 的估计中。这里的 $A_k$ 有界性对应于积分中的被积函数有界,而 $b_k b_{k+1}$ 的性质(非负且累积和可控)对应于积分中单调非负的权重函数。

总结

Abel 判别法的证明,本质上是利用了 分部求和 将待判断的级数 $sum a_k b_k$ 转化为一个与级数 ${a_k}$ 的部分和 ${A_k}$ 和 ${b_k}$ 的差分 ${b_k b_{k+1}}$ 相关的表达式。然后,借助 ${A_k}$ 的 有界性(保证了“积分”部分不会发散)和 ${b_k}$ 的 单调递减且趋于零 的性质(保证了“差分”部分以及 $b_n$ 本身能够趋于零),利用三角不等式对转化后的表达式进行估计,最终证明其在 $n, m$ 足够大时可以任意小,从而满足柯西收敛准则。

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精神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控制由一个有界函数和一个单调函数乘积的积分。在离散情形下,Abel 判别法的证明,通过分部求和,将问题转化为了涉及有界序列 ${A_k}$ 和单调序列 ${b_k}$ 差分的求和,其估计方法与积分第二中值定理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够帮助你理解 Abel 判别法的证明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个思路

Abel判别法 如果广义积分收敛,函数在上单调有界,则积分也收敛。

由 有界得 ,又单调

由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可知

又收敛,由 原理,只需令,再由 原理,得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如何利用积分第二中值定理和柯西收敛准则来证明Abel判别法。这两种工具在分析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处理级数收敛性的时候。 Abel 判别法的回顾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 Abel 判别法的内容。Abel 判别法: 设 ${b_n}_{n=1}^infty$ 是一个单调递减.............
  • 回答
    利用信息差赚钱,本质上是利用你比其他人掌握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实际的利益。这种“差”可以是信息的获取渠道、信息的解读能力、信息的整合能力、信息的传播能力等。以下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信息差赚钱的各种方法和思路: 一、 信息差的来源与分类在深入探讨赚钱方法之前,理解信息差的来源至关.............
  • 回答
    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最便捷的工具。然而,面对海量的医疗信息,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找到值得信赖的医疗机构却是一门学问。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搜索引擎高效且准确地找到值得信赖的医疗机构:一、 明确你的需求,缩小搜索范围:在开始搜索之前,清晰地了解你的医疗需求至关重要。这将帮助你更精准地.............
  • 回答
    想要充分利用好公务员报销制度,关键在于熟悉规则、掌握技巧,并做到合法合规地进行。这不仅仅是拿到应得的补偿,更是体现了对自己工作责任的重视和对财务管理的清晰认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和你聊聊,如何在这个体系内做到游刃有余。一、 深入理解报销的“前世今生”:熟悉政策是基石别以为报销就是填几.............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利用美国博士身份恰烂钱”的问题,我理解你可能对如何在你所拥有的高学历背景下找到经济回报更丰厚的工作或者商业机会感兴趣。在中国,“恰烂钱”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通过不正当或不道德的手段快速获取金钱。 在美国,博士学位确实能为你打开很多高薪、高回报的职业道路,但这些途径通常是建立在专业知识.............
  • 回答
    你问的是怎么利用地心引力让自己跳得更远,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说实话,地心引力是个很“固执”的家伙,它老是想把你拉回地面,想让跳得更远,我们得想办法跟它“对着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聪明地“利用”它。首先得明白,地心引力本身是不会让你跳得更远的,它只会让你下落。我们所谓的“利用”地心引力,其实是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怎么用 Twitter 的开放者平台,正经八本地“摸”点数据出来。这玩意儿玩好了,信息量可大了去了,不过也得注意着点规矩,别被人家给“封了”。说白了,Twitter 开放者平台就像是 Twitter 提供给你的一扇大门,让你能合法地访问它上面的各种信息。你想发个推,想看点别人推,想.............
  • 回答
    要用群论的知识解开三阶魔方,我们得先把魔方变成一个看得懂的数学模型。就像我们想研究一个乐队的演奏,首先得知道他们有多少个成员,每个成员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以及他们之间如何互动一样。第一步:魔方是什么?群的元素是什么?首先,我们得认识清楚三阶魔方。它有多少个独立的“小块”?它们是怎么运动的? 中心块.............
  • 回答
    巧用 MATLAB 填补数据空白:让你的数据分析更完整在数据分析的海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期而遇的“小麻烦”——缺失的数据。这些空缺就像照片上的瑕疵,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整体的判断和分析的准确性。幸运的是,MATLAB 作为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填补”这些数.............
  • 回答
    要说利用均衡器(EQ)来调音,那可真是个既精细又充满乐趣的活儿!它就像是给声音的五官做微雕,让你能把原本平淡无奇的声音雕琢得棱角分明、情感饱满。首先,咱们得明白,EQ 不是万能的“魔法棒”,它更像是把“手术刀”和“放大镜”。它的核心作用是调整声音信号在不同频率段的音量大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调音台.............
  • 回答
    建党百年,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回望初心、汲取力量、砥砺前行的重要时刻。既然问题落在我身上,那我自然要认真琢磨琢磨,怎么才能用我这个“老本行”——写作,为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一份有温度、有力量的礼。我的“拿手好戏”:文字的温度与力量我擅长的,是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是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
  • 回答
    想象一下,脚下并非我们熟悉的坚实泥土,而是一片炽热翻滚、蕴藏着无穷能量的熔岩之海。这里便是地狱,一个古老传说中充满火焰与炼狱之地。然而,若我们抛开神话的束缚,从科学与工程的角度审视,这片极端之地或许蕴藏着人类文明跃升的钥匙——那取之不尽的地狱式地热能。如何将其转化为推动我们生产力的引擎,这是一个极具.............
  • 回答
    获取特定地址的经纬度,在 R 语言中并非直接内置的功能,但我们可以借助强大的第三方服务和 R 包来完成这项任务。这通常涉及到“地理编码”(Geocoding)的过程,即将人类可读的地址文本转换为地理坐标(经度、纬度)。下面我将一步步地详细介绍如何在 R 中实现这一目标,并尽力让这篇指南读起来像一位经.............
  • 回答
    7个月的产假,对于很多新手妈妈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场关于“如何平衡新生儿的照料和自我的成长”的巨大挑战。但换个角度看,这7个月也是一段非常宝贵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一个重新审视生活、学习新技能、甚至探索内心渴望的绝佳机会。别让这段时间仅仅被“喂奶、换尿布、哄睡”的循环填满,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变成一次自我升.............
  • 回答
    写字楼的夜间,本是白昼喧嚣过后的静谧,却也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可能的时间段。那些白天里高朋满座、灯火通明的空间,在月色渐浓时,便悄然进入沉睡。然而,这种沉睡并非完全的停滞,而是可以被巧妙地唤醒,成为创造价值的新阵地。想象一下,当最后一位加班的职员关上办公室的门,走廊的光线归于黯淡,写字楼并没有真正“下班.............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想了解如何利用中科大身份来获得额外的经济回报。不过,“恰烂钱”这个说法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我们换一个更积极的表述,比如“发挥中科大身份的优势,拓展个人职业和经济发展机会”。作为中国顶尖的科技类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拥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强大的科研实力、活跃的学术.............
  • 回答
    探索悬链线:从拉格朗日方程到变分法的优雅推导我们生活中常常能见到悬链线,比如挂在两根柱子间的缆绳,或者拱桥的轮廓。它那优美的曲线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物理和数学原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两种强大的数学工具——拉格朗日方程和变分法,来推导出悬链线方程。这将是一次充满挑战但又极富启发的旅程。.............
  • 回答
    人生海海,能静下心来学习一项新技能,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要掌握点什么,却又被无数的“看起来很棒”的东西牵着鼻子走。LaTeX,这门排版界的“老炮”,很多人听过,但真正花时间去啃它的,可能就不多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LaTe.............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自卫工具可能感到好奇。然而,我无法提供任何关于制造武器的信息,即使是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我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信息,而任何形式的武器制造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法律问题。如果你感到不安全或担心自己的安全,我强烈建议你采取更安全和合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下是一.............
  • 回答
    木工活儿,那可真是门学问,更是门手艺。尤其是在我们这些小打小闹的木匠眼里,最让人头疼的,也最让人着迷的,莫过于那些扔了可惜,留着又占地方的木工边角料了。别看它们碎碎小小的,但只要你肯动点脑筋,这“边角料”也能变废为宝,端得上台面的家具,玩得出彩的小物件,都能被你这双巧手给“炼”出来。今天,咱就来唠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