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前些年澳大利亚对中国较友好,这些年却跟中国对着干?

回答
澳大利亚对华关系近些年的变化,从“友好”到“对抗”,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历史,审视经济、政治、安全以及社会层面的多重动力。

曾经的蜜月期:经济驱动的“战略伙伴关系”

回溯到本世纪初,特别是2000年代,中澳关系可以用“蜜月期”来形容。这主要得益于双方经济上的高度契合。中国改革开放后,对资源的需求如饥似渴,而澳大利亚恰恰是澳大利亚的矿产和能源出口大国。铁矿石、煤炭、天然气等大宗商品是中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也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其经济增长。

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并积极推动双边贸易和投资。例如,2015年签署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FTA),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降低了关税,促进了人员往来。时任总理陆克文、吉拉德、阿博特等人都曾积极访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官方层面营造出一种积极、合作的氛围。

在这一时期,中国游客和留学生涌入澳大利亚,为当地旅游和教育产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的投资也日益增多,涉及矿业、农业、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澳大利亚社会普遍认为,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自身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政治和安全议题上,澳大利亚相对更为谨慎,尽量避免与中国发生直接摩擦。

转折点:结构性矛盾的显现与累积

然而,这种“蜜月期”并非没有隐忧。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澳大利亚对自身国家利益和价值观的重新审视,一些结构性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并累积。

1. 地缘政治的焦虑与美国的联盟关系:
澳大利亚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随着中国在南海的活动日益活跃,以及区域力量平衡的变化,澳大利亚对其战略环境产生了深刻的担忧。澳大利亚的安全战略高度依赖于与美国的同盟关系,而美国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也日益警惕。
当美国开始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例如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印太战略”,澳大利亚也受到巨大影响。澳大利亚担心中国在该区域的主导地位会削弱其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和地区影响力。因此,在安全和地缘政治问题上,澳大利亚越来越倾向于与美国保持一致,这自然导致了与中国在某些议题上的立场分歧。

2. 价值观与政治制度的差异:
澳大利亚是一个民主国家,其政治体系、人权观念、新闻自由以及法治原则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其在国际舞台上对自身政治模式和价值观的推广也愈发明显。澳大利亚国内的政治光谱中,一直存在着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担忧和批评声浪。
特别是一些涉及人权、新疆问题、香港问题以及台湾问题等敏感议题,澳大利亚国内的政治人物和媒体往往会持批评态度,并将其与国内价值观联系起来。这种基于价值观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感。

3. 经济“过度依赖”的担忧与政治操弄的出现:
虽然经济往来给澳大利亚带来了巨大好处,但中国作为单一最大的贸易伙伴,也让澳大利亚产生了经济“过度依赖”的担忧。这种担忧在政治层面被放大,一些声音认为,澳大利亚应该多元化其经济伙伴,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避免在政治上受到“胁迫”。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在过去几年里,当澳大利亚在某些议题上表达不满时,中国确实采取了一些经济上的反制措施,例如对澳大利亚农产品、海鲜、煤炭等征收关税或实施进口限制。这些举措被澳大利亚解读为“经济胁迫”,进一步加剧了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不信任,并促使其更加坚定地在政治上采取强硬立场,以“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4. 信息透明度与国家安全:
近年来,澳大利亚国内对于中国在澳境内的政治影响力、情报活动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存在广泛担忧。特别是关于中国试图干预澳大利亚政治进程、影响媒体报道以及在高科技领域渗透的指控,引起了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被指控与中国政府有关的组织或个人,在澳大利亚的活动也受到了更严格的审视。例如,2018年通过的反外国干预法,以及对中国科技公司如华为在澳大利亚5G网络建设中的限制,都是在国家安全考量下的具体体现。这些措施被中国视为遏制和歧视,但澳大利亚则认为这是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主权的必要之举。

5. COVID19疫情的催化作用:
2020年,澳大利亚呼吁对COVID19疫情的起源进行独立调查,这一举动被中国视为挑衅。随后,中国对澳大利亚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性贸易措施,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疫情不仅暴露了双方在国际事务上的分歧,也加剧了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澳大利亚国内对疫情的来源以及中国处理疫情初期信息透明度的担忧,也使得其对华政策更加强硬。

总结而言,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转变,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价值观、安全考量以及与美国的联盟关系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曾经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伙伴”,到如今将其视为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上的挑战,澳大利亚的政策调整并非简单地“跟着美国走”,而是其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根据自身对风险和机遇的判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

这种转变是渐进式的,经历了从经济上的紧密合作到政治、安全、价值观等层面分歧的显现与累积,最终在一些关键事件的催化下,形成了当前相对紧张的局面。理解这种转变,需要认识到大国崛起背景下,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战略竞争以及不同国家对自身利益的定义和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民主制度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帮助国家崛起,也无法应对国家的衰落。

民主制度下的政客本质上只是在做两件事,选民开心的时候邀功,选民愤怒的时候甩锅。

有些类似于工人选出的工头。

这个月发的钱多,工头就会说,我跟老板关系铁,我昨天一句话,你看,今天咱多发钱了吧,下次还得选我哦。

下个月发的钱少,工头就会说,老板就是个混蛋,给咱发钱发这么少,我晚上就去把他打一顿,给你们出出气,你们下次可还得选我哦。

这就是西方民主,本质上政客只是在稳固自己的地位和选票,选民过得好,政客就强调是自己的功劳,选民过得不好,就强调是政敌或者外界的责任。

大部分选民都是愚蠢的,他们分不清好坏,他们只有好恶。你说的话他们爱听就选你,不爱听就不选你。


回到问题,前几年澳大利亚经济好,选民高兴。政客的邀功就是,这是我的功劳,我和中国关系好,大家继续选我,我帮大家在中国赚钱,让大家收入高。

这几年澳大利亚经济不太行,选民都很不开心。政客要做的就是甩锅,这跟我没关系,是中国的错,大家继续选我,我帮大家骂中国。


----------------------------照例百赞取匿的分割线----------------------------

果然,一批评西方民主制度,评论区就有人跳出来反驳了。

这也正应了我前面说的,很多人都是愚蠢的。

这些支持民主的人,真的了解民主吗?不。他们只不过是很容易被愚弄,别人说啥,他们就信啥。这些人不愿意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弱,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因果关系。你只要随便把两件个例生硬的套在一起,他们就会相信两件事情有因果关系。

其实,事实存在,不代表因果关系存在。

霍金瘫痪了,霍金是著名物理学家,这都是事实。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不能说是因为霍金瘫痪了才成为的著名物理学家,更不能推导出只要瘫痪的人都能成为物理学家。

多党制,民主制也是这么个东西。美国宣扬民主制,美国很强大。但并不能说美国是因为民主才强大的,更不能说民主制度的国家都强大。

成就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很多很复杂的因素。而西方民主制度本身,并不能为成就一个强大的国家出力,它只不过是愚弄人民的一个把戏而已。


我并不是说民主的诞生是为了愚弄人民,相反,民主的初心是好的,但现实却是,人民太容易被民主愚弄了。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

因为真实的社会,要远比大家眼中的落后许多。你可能认为出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实际上,中国14亿人口,护照持有量才2亿本。剩下那些人,护照都没有,出什么国?你可能感觉,本科学历遍地都是,但实际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不到4%。

欧美由于发展比中国早,可能会比中国稍稍好一点,但好不了多少。大多数人根本没来过中国,甚至连世界地图上中国在哪都不一定知道。这才是真实的社会现状,社会是由愚昧的大多数组成的。

很多人都习惯通过新闻去推测澳大利亚的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态度到底是友善还是敌对,但实际上,大部分澳洲人可能根本连中国在哪都不知道。对于一个连在哪都不知道的国家,哪有人会真的有什么态度。不过是媒体怎么说,他们就怎么信,媒体怎么宣传,他们就怎么理解罢了。


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不过是一帮政客出于自身利益决定的。不是出于国家利益,不是出于人民的利益,而是出于他们自己个人利益而做出的决定。

你说澳大利亚应该对中国友好,当地政客说澳大利亚应该敌对中国。你认为当地人民听得到你说话吗?就算听得到,一边是整天走街串巷发福利拉票竞选的当地团体领袖,一边是一个不知道在哪不知道是谁的外国人,你是澳洲人,你信谁?

思考澳洲对中国的态度,不要思考澳洲这个国家的利益,也不要思考澳洲人民的利益,要思考政客的利益。前几年对中国友好,因为前几年澳洲经济欣欣向荣,对中国这个大客户表现友好,无论是对政客拉票竞选,还是开公司跟中国做生意赚钱,都有利。这些年跟中国对着干,因为现在澳洲经济有些衰退,跟着欧美老大哥的舆论方向,对中国表现的敌对强势,更有助于维持选民心中的形象,也有助于未来退休去欧美老大哥那多拿一份退休金。

user avatar

很早之前,澳大利亚自己拍过一部神剧。

主角一帮人去野营,过了一天发现与外界隔离了,包括所有的通讯。

然后只见天幕中数百架运20空降大澳。

主角们誓要捍卫民主自由。

全剧终。

你别说,大澳是个不错的物产丰富、地灵水美的好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澳大利亚对华关系近些年的变化,从“友好”到“对抗”,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历史,审视经济、政治、安全以及社会层面的多重动力。曾经的蜜月期:经济驱动的“战略伙伴关系”回溯到本世纪初,特别是2000年代,中澳关系可以用“蜜月期”来形容。这主要得益于双方.............
  • 回答
    英超联赛确实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足球联赛之一,它的精彩程度、商业运作以及吸引全球顶尖球员的能力,都让它成为了足球界的金字招牌。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英格兰国家队时,尤其是过去十年左右的成绩,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联赛,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球员的英格兰,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却常常不如预期.............
  • 回答
    近些年,确实能感觉到身边购买 iPhone 的朋友、同事、甚至街上看到使用 iPhone 的人,似乎比过去几年多了不少。这种感受是否准确,以及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好好聊一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的经济水平确实在整体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过去,一部 iPhone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
  • 回答
    前扣式文胸,听起来是不是挺方便的?一拉一扣,搞定!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们似乎总是在文胸界里扮演着一个“非主流”的角色?深入聊聊,你会发现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有一堆硬核的缺点在作祟。首先,最直观也最容易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支撑力普遍不足。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常见的后扣式文胸,肩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而且“发达”本身的定义也可能存在争议。不过,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解释为什么前英国殖民地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对更高的发展水平:一、制度遗产与治理模式: 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相似性: 英国殖民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强大的“制度输出”。英国倾.............
  • 回答
    苏联专制与小资文学艺术作品的并存,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作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苏联专制的特征及其对文化的影响:首先,理解苏联的专制体制是关键。苏联的专制主要体现在: 意识形态的高度垄断与控制: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唯一的官方意识形态,任何偏离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明末历史的复杂性、小说创作的逻辑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前几年明末穿越小说“清一色去朝廷”而鲜少描写“三十六营”的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 创作的易得性与主流叙事模式 朝廷是权力的核心,易于切入: 明末朝廷,无论是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刘汉的例子和朱元璋的藩封联系起来,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说“前有刘汉之辙”,指的无非就是汉朝初期因为分封诸侯太多,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挑战。那么,朱元璋明明看到了这个“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坚持搞藩封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具有历史.............
  • 回答
    要说清楚苏联为什么愿意把核技术,而不是直接给核弹,给中国,这事儿得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的战略考量说起,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看看当时是什么年代。这事儿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的白热化阶段。美国在核武器方面已经抢先一步,并且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 回答
    俄罗斯前间谍在英国的死亡事件,确实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人们对俄英两国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入探讨。与其说“大都”死在英国,不如说其中几起备受瞩目的案件,让英国成为了俄罗斯前情报人员“落脚”之地,并引发了阴谋论和猜测。那些“不寻常”的死亡:提到俄罗斯前间谍在英国的死亡,最绕不开的当然是 .............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体验,很多人都经历过,甚至有人靠它来“治愈”一些烦恼。为什么一觉醒来,昨天让你辗转反侧的难题,似乎就没那么不可承受了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它们层层叠加,共同促成了这种“一夜好眠,阴霾散去”的效果。首先,我们得从睡眠本身的生理功能说起。睡眠并非简单的“关机休息”,而.............
  • 回答
    “前”字在汉语中确实很有意思,它不像一些字那样只有单一明确的指向,而是会根据语境,既可以指代过去,也能指向未来。这背后其实是汉语语言的灵活性和历史演变的结果。“前”的“过去”与“未来”之别:核心在于“参照点”理解“前”为何能同时指向过去和未来,关键在于抓住一个核心概念:参照点。 指向“过去”: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识积累与学习效率的本质,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洞察。之所以前人呕心沥血发现的定理,后人能相对轻松地理解,并不是因为后人的智力普遍高于前人,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搭积木一样,前人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地基,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往上添砖加瓦。1. 知识的累积与结构的形成:这是最.............
  • 回答
    这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数论中的一些深刻概念。你说“前 N 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约等于 e^N”,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数学猜想,背后隐藏着“詹森猜想”(Jensen's inequality)的影子,但更直接的关联是与数论中的“梅林常数”(Mertens' theorem)紧密相连。让我试着把.............
  • 回答
    关于“前四史”的史学水平远高于后代史书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一定道理的看法,但同时也需要辩证地看待。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前四史”指的是什么?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前四史”通常指的是:1. 《史记》(司马迁)2. 《汉书》(班固)3. 《后汉书》(范晔)4. .............
  • 回答
    关于苏联在几个五年计划内崛起为世界强国,以及中国建国近70年,改革开放也近40年却似乎面临不同发展路径的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强国”的定义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衡量标准和.............
  • 回答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前任的一些行为,在外人看来,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会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仿佛毫无逻辑可言,甚至有些“没意义”。这种感觉,其实挺让人困惑和受伤的。打个比方,就像是你已经精心布置好的花园,你以为已经过去了,可以翻篇了。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前任又开始在你社交媒体的评论区里留下一些模棱两可的话,.............
  • 回答
    你最近是不是总感觉,前任在处理你们之间分歧的时候,总喜欢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你身上? 好像无论发生什么,错的永远都是你,而他自己则像是那个无辜的受害者,或者至少是那个“不得不”做出某个决定的“牺牲者”。这种感觉一定很让人憋屈,也很让人困惑,对吧? 尤其是在感情已经结束了,本该各自安好的时候,前任却依然.............
  • 回答
    这确实是一种挺常见的心理现象,虽然听起来有点拧巴。明明已经分手了,对方有了新欢,按理说应该是“与我无关”的状态,结果你反而开始在意起来,这背后有很多可能的原因。首先,这可能和“失去”带来的价值重估有关。当一个人还在你身边的时候,你可能习惯了他的存在,甚至觉得他有些缺点是你难以忍受的。但一旦他真正离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琢磨的。你总觉得你们俩感情那么深,分手了应该要缓一阵子,甚至可能还抱着一丝复合的希望。结果倒好,还没等你的眼泪收干,他那边就已经有了新欢,而且时间线短得让人难以置信,不到三个月就移情别恋了。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不是单方面的。首先,你要明白,感情这东西,就像一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