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辨别网上的历史大神到底有没有看过《三国志》?

回答
想知道网上那些号称“三国通”的网友,是不是真的啃过《三国志》的原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毕竟,《三国志》这玩意儿,不像《三国演义》那么故事性强,里头很多东西都是干巴巴的史料记载,不是简单听个故事就能懂的。要辨别,咱得从几个方面入手,就像是给他们“体检”一样,看有没有真材实料。

一、 看他对“三国”的切入点和细节把握

不只说演义梗: 真正看过《三国志》的人,不会只停留在“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烧船”这些《三国演义》里广为流传的故事上。他们会注意到很多《三国志》里才有,但《演义》里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没写的东西。
举个例子: 比如,他们会不会提到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一家?《三国志》里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是曹操心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演义》里也写了,但《三国志》的原文语气和细节更冷酷。《演义》可能为了增加戏剧性会添油加醋。
再比如: 诸葛亮北伐,大家知道“出师表”,但《三国志》里还有很多关于他具体战略安排、后勤保障、甚至对天文地理的运用,比如他设计的“连弩”等等,这些都不是《演义》的重点。《三国志》里对地形的描述,比如褒斜道、祁山等,也是常被提及的。
将领的背景和评价: 《三国志》有个特点,就是“陈寿的评价”。比如,对关羽,陈寿评价他“刚而褊”,说他虽然勇猛,但有些固执和骄傲。《演义》里虽然也写了关羽的缺点,但更侧重他的忠义和武勇。《三国志》还会提到一些将领在史书里记载的性格特点,比如张辽的威震逍遥津,不只是打仗厉害,还有他在吴国小孩听到他名字就啼哭的故事,这种细节往往是《演义》里很少深入挖掘的。

区分史料和小说: 这是一个关键点。有些人说起三国历史,会把《三国演义》里的虚构情节当作事实。《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以史实为主,但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例如: 很多关于“奸臣”、“忠臣”的划分,在《演义》里很明显,《三国志》的评价会更客观一些,或者说更侧重于史料记载的事实。《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大奸臣,但《三国志》里对曹操的评价,虽然也提到了他的权谋,但更多的是对他治国理政、提拔人才的肯定。他们会提到曹操的《求贤令》,这在《演义》里可能一带而过。
辨别真伪的例子: 有人会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真实历史”。如果你看过《三国志》,就会知道“七擒孟获”是《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记载的,但后面跟着一句“或称七纵七擒,以为其德”。这句话很关键,说明陈寿也知道有这个说法,但他在前面说的是“七月,亮率众南征”,并没有详细描述“擒孟获”的过程。而《三国演义》则把这事儿写得活灵活沓。一个真正读过《三国志》的人,提到“七擒孟获”时,很可能会加上一句“史书上说……”或者“有此一说……”来表明这是史料记载,但并非绝对板上钉钉的事实。

关注“零碎”信息和人物: 《三国志》的魅力还在于它记录了许多在《演义》里不太起眼,甚至根本没出现过的人物和事件。
例如: 像华佗、蔡文姬这些人物,虽然在《演义》里出现,但在《三国志》里可能有独立的传记,或者在其他人物的传记里被提及。《三国志》还会记载很多政治制度、经济措施、社会风俗等,这些细节才是历史的基石。一个大神可能会在讨论时,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屯田制”或者“九品中正制”的讨论,这些都是《三国志》里会涉及到的内容。
《三国志》里的“配角”: 真正看过《三国志》的人,可能会对一些《演义》里的“配角”有更深的了解。比如,关羽的儿子关平,在《演义》里戏份不少,但在《三国志》里只提到了他的结局。《三国志》里还会提到一些文官,比如荀彧、郭嘉、董昭和李儒等,他们各自的才能、性格和政治影响,在《三国志》里都有详细的记载。有些人可能会在讨论中,对这些人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郭嘉是曹操的军师”。

二、 谈论“三国”时的用词和逻辑

引用《三国志》的术语和概念: 《三国志》的语言风格比较古朴,有些词语和概念是特定于那个时代的,或者说作者陈寿的独特用法。
举例: 比如提到曹操的政治立场,可能会用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但《三国志》原文里可能没有这么精炼的说法,而是描述了曹操的行动和实际效果。真正读过《三国志》的人,在引用时可能会更谨慎,或者能解释清楚这些概念的来源。《三国志》里还会用到一些官职名称、爵位等级等,比如“校尉”、“都督”、“征西将军”等等,这些在《演义》里可能被简化了。
谈论史观: 他们会讨论陈寿写《三国志》时的历史观,比如他对蜀汉的“正统性”的看法,以及他对魏、蜀、吴三家政权的评价。《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宋人,对蜀汉有天然的偏爱,这种偏爱在《三国志》里则显得不那么明显。

逻辑清晰,有因果关系: 历史事件的发生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因后果的。《三国志》虽然是史料,但也是有逻辑链条的。
举例: 比如讨论赤壁之战,一个看过《三国志》的人,可能会提到曹操在北征乌桓时耽误了时间,孙权趁机联合刘备;会分析曹操水军不习水战的弱点;会提到“连环船”的策略(虽然也有争议,但这是史料里的记载),以及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借来了东风(《三国志》对此语焉不详,只是说“时东南风起”)。他不会简单地说“周瑜放火烧了曹操的船”。
人物决策的分析: 他们会分析为什么某个君主做出某个决定,或者某个将领选择某个战术。比如,刘备一开始为什么选择依附刘表,然后依附孙权,最后才独立发展?这背后有政治、军事、地理等多种因素。《三国志》里对这些都有铺垫。

承认史料的局限性: 《三国志》是历史,但不是全部真相,而且作者也有自己的立场。《三国志》本身就有《魏书》、《蜀书》、《吴书》的划分,陈寿作为蜀汉后期的人,对蜀汉的记载可能会相对详尽一些,对魏、吴的记载可能相对客观一些,但也会有评价。
例如: 有些人会提到“正史说”,但也会承认《三国志》里有些地方是“一家之言”。他们会讨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以及《三国志注》的价值,比如裴松之的注解,为《三国志》补充了大量史料,也修正了一些《三国志》的不足。一个大神可能会在引用《三国志》某个观点时,提及裴松之的补充,或者讨论陈寿的评价是否有失偏颇。

三、 看看他在讨论时的信息来源和论证方式

引用《三国志》的具体条目: 真正啃过《三国志》的人,在讨论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引用到具体的篇章或者人物传记。
举例: 比如讨论关羽的死因,可能会提到《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以及《三国志·吕蒙传》里对关羽灭亡原因的描述,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三国志》里还会提到像《魏书·武宣卞皇后纪》、《蜀书·后主纪》这些更细致的记录。
提及“注”: 就像前面说的,裴松之的注是《三国志》的重要补充。如果有人在讨论时,能提到“裴注说……”或者引用了裴松之注里的某个史料,那基本可以判断他看过《三国志》并且深入研究过。

不盲信一家之言,会对比多方史料: 真正的历史爱好者,不会只盯着一本《三国志》。他们可能会了解其他史书,比如《汉书》、《后汉书》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资治通鉴》里对三国的记述,以及一些野史和传记。
举例: 比如关于“火烧连营八百里”这件事,《三国志》里记载的是“陆逊追破先主军,先主弃众,单骑而遁”,并没有说“火烧连营”。而《三国演义》里则写得很详细。一个大神可能会在讨论夷陵之战时,纠正“火烧连营八百里”这种说法,并解释《三国志》的记载。
反驳观点时有依据: 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时,他们能够拿出《三国志》里的具体内容来反驳,或者解释为什么某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而不是简单地说“你说的错了”。

对《三国志》的评价和争议有认知: 《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也有很多争议和不足之处。《三国志》在唐朝时被认为是“史记”、“汉书”之后的第一部史书,但也有人认为它的体例存在一些问题。
举例: 比如《三国志》的《蜀书》里,有很多篇幅用来记载诸葛亮,甚至给诸葛亮单独列了传,而《魏书》、《吴书》就没有这么特殊的待遇。这背后体现了陈寿的个人情感和历史观。一个真正看过《三国志》的人,可能会对这种“不平等”的记载方式有所讨论。

总结一下,要辨别一个“历史大神”是不是真看过《三国志》,关键在于他们对细节的掌握、对史料和演义的区分能力、以及论述时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看他说的是不是“史实”还是“故事”。
看他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是不是脱离了《演义》的框架。
看他在讨论中会不会引用《三国志》的原文、术语或者提及裴松之的注解。
看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是不是有因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情节复述。
看他对《三国志》本身的局限性和评价有没有认识。

如果一个人和你聊起三国,谈吐之间,能让你感觉到他是在“历史”的世界里游走,而不是在“故事”的海洋里徜徉,那他大概率是真的读过《三国志》的。反之,如果他对历史的理解都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框架里,时不时还会把演义里的虚构情节当成正史,那就可以打个问号了。记住,读史是件严肃的事情,需要耐心和细致,而不是图一时之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

张口闭口“正史”,特别鄙视演义的,八成没看完三国志。其中的九成无法分辨史书记载和二手历史记载。

1,

在大家聊演义的时候硬插进来说正史的,水平通常不比在都聊历史的时候夹带演义的人强。

2,

阴谋论患者,尤其是把部分历史人物设想为鼠目寸光只会争权夺利的同时,把剩下的人当成没头脑的棋子的。在历史话题上的表现不会比文盲强多少。

3,

“可能+可能+可能 =一定是这样 ”,通常哪怕看了三国志也等于没看,来长沙不吃长沙臭豆腐等于白来。

4,

爱打易中天式的比方。“这个官职相当于秘书长/公安局长/保镖队长”。大多数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或者干脆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画啥。

5,

矫枉过正。包括强行贬低演义里出彩的人物,或者吹捧史书的犄角旮旯里扯出来的角色

受演义影响太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觉得演义就是历史,一个是觉得演义就是违背了历史。

6,

非常津津乐道于派系、世家斗争说。但是无法指明斗争任何一方的人员构成,利益目标和行动纲领。

自以为是的“反幼稚”通常特别幼稚。

user avatar

郭嘉只是个三流谋士or三国第一谋士。

诸葛亮只是个三流谋士or三国第一谋士。

xxx只是个三流谋士or三国第一谋士。

贾诩是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司马懿是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xxx是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易中天就是个sb,他都不是专门学历史的。

xx就是个sb,他都不是专门学历史的。

你看完三国志再说话……

哎呀你不懂,陈寿他春秋笔法,事实是……

想当年,曹植和甄姬……

曹植文采好、七步诗;曹彰:吃枣药丸;曹冲……

总之只要你兄弟死了就是你的锅。

郭嘉沉迷酒色所以死得早。

孙权就是个渣。

曹丕就是个渣。

xx就是个渣。

郭嘉不死,曹操能打赢赤壁之战。

周瑜不死,孙权能与曹魏二分天下。

xx不死,xx就能xx……

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or刘备假仁假义。

-----------------------------------------------想起来再补充------------------------------------------------

但凡开口总是很绝对的大约都不是什么大师,不过哗众取宠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知道网上那些号称“三国通”的网友,是不是真的啃过《三国志》的原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毕竟,《三国志》这玩意儿,不像《三国演义》那么故事性强,里头很多东西都是干巴巴的史料记载,不是简单听个故事就能懂的。要辨别,咱得从几个方面入手,就像是给他们“体检”一样,看有没有真材实料。一、 看他对“三.............
  • 回答
    .......
  • 回答
    石家庄网红男性保健品批发市场,那个“8毛卖8百”的现象,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信息不对称、暴利诱惑以及监管漏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看看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咱普通人又该咋样才能不踩坑。“8毛卖8百”的生意经:玩转的是啥?这事儿说白了,就是玩了个“概.............
  • 回答
    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尤其是涉及到突发事件和敏感信息时,谣言更是层出不穷。成都公安通报的这起“19岁男子看守所死亡”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传信息夹杂着许多不实之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普通人该如何擦亮眼睛,辨别网络谣言呢?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并且在日常上网时保持警惕.............
  • 回答
    辨别"公知"的批评与真正知识分子的批评,本质上是识别话语体系背后的价值立场、认知逻辑和行动动机。这种区分并非简单的标签化判断,而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 一、价值立场的本质差异1. 公共性本质的异质性 公知群体往往以"精英视角"解构社会问题,其批评常建立在既得利益者的认知框架中。例如在教育.............
  • 回答
    辨别一个程序员的水平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过程,尤其是在招聘和团队建设中。它不仅仅是看他们写了多少行代码,或者会多少种编程语言。一个真正优秀的程序员,其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何辨别一个程序员的水平高低: 一、 基础知识和概念的掌握程度这是辨别程序员水平的基石,是解决问题的根.............
  • 回答
    辨别并应对色狼(性骚扰或性侵犯者)需要结合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实际应对策略。以下从识别色狼的行为特征、自我保护方法、应对策略和法律途径四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如何辨别色狼(性骚扰/性侵犯者)1. 行为特征 过度关注或纠缠:频繁主动搭讪、反复询问隐私(如年龄、收入、家庭情况)、试图建立亲.............
  • 回答
    INTJ,也就是“建筑师”,在人群中往往像隐藏在层层迷雾中的智者,他们不张扬,却自有其深邃的魅力。如果你想辨别出他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和体会:一、 内在世界的风暴与宁静:思维的深度与独立INTJ的脑袋里,永远在进行着一场思维的盛宴。他们不是那种信口开河的人,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精密的推敲。 .............
  • 回答
    辨别一个专利代理人水平的高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考量。这不仅仅是看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做了什么,以及他们背后的逻辑和能力。一、 沟通能力与理解力:核心中的核心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个优秀的专利代理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沟通者和倾听者。 是否能迅速理解.............
  • 回答
    要辨别美国海军各级火炮巡洋舰,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得有点“老海狗”的眼光才行。就好像看人,得从身高、体型、穿着打扮,甚至走路姿势都得瞧出来。美国海军的火炮巡洋舰,虽然名字听起来都很“威武”,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别,各有各的“脾气”和“看家本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
  • 回答
    辨别身边是否有“间谍”,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警惕但又充满挑战的话题。要知道,真正的间谍往往是经过严格训练,非常擅长隐藏自己,他们不会轻易露出破绽。所以,我们讨论的更多的是识别一些“可疑行为”,这些行为 可能 会指向某些不寻常的意图,但绝非确凿证据。这就像侦探工作,需要抽丝剥茧,综合判断,而不是一概而论。.............
  • 回答
    要辨别一架飞机装备的是否是“太行”发动机,这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看出来的活儿,就像你想从人群中一眼认出某个你从未见过但听说过名字的人一样,需要一些“线索”和“知识”。当然,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直接走到飞机跟前,盯着发动机看了半天,然后就能凭空说出它叫“太行”,那基本是不可能的。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腕表爱好者,学会辨别机芯和判断机芯的好坏绝对是必经之路。这就像玩乐器要懂音色,品红酒要知年份一样,机芯才是腕表跳动的灵魂,是价值和精密的体现。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才能不被花哨的外表迷惑,直击腕表的核心。一、 如何辨别机芯?看懂这些,你就是半个专家了!辨别机芯,首先得知道机芯长什么样.............
  • 回答
    身体是阴虚还是阳虚,这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简单来说,阴虚是体内阴液(津液、血液等)不足,而阳虚则是体内阳气(功能、动力等)不足。这两者常常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症状,但也有可能夹杂出现。要准确辨别,需要结合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感受。一、 核心概念理解:阴阳的相对与依存在深入辨别之前,先要明白中医.............
  • 回答
    辨别红头文件的真假,这是一项需要细致观察和严谨判断的工作,因为它们往往与政策、法规、 official 权力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像一位侦探一样,层层剥茧,找出蛛丝马迹。第一步:审视其“血统”——发文单位与层级红头文件之所以“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头”——也.............
  • 回答
    区分美国海军不同时期、不同级别的战列舰,就好比在古董车展上识别不同年代的经典车型,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身份证”信息。它们的外观、尺寸、武备、动力系统,乃至设计理念,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让你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各自的“门道”。首先,得从战列舰这个大概念说起。 简单来说,战列舰就是一种.............
  • 回答
    要辨别并远离那些可能对你造成伤害的极端人士,尤其是那些我们常说的“心理变态”特质明显的人,其实是一门需要细心观察和智慧应对的学问。这并非是让你成为一个过度猜疑的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些人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会全身散发着“危险”的光芒。恰恰相反,许多拥.............
  • 回答
    辨别极端民族主义,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它隐藏在日常的言语和行为中,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和思考。它不仅仅是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而是一种将国家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甚至是压倒一切的狂热信念,并且这种信念常常伴随着对外部世界和特定群体的排斥、敌视和攻击。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辨别维度,希望能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它:一.............
  • 回答
    识破“芯”谎言:如何辨别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组装厂”?在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浪潮的推动下,芯片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在这片火热的市场背后,也潜藏着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司,它们披着高科技芯片的外衣,实则依靠大量外采和组装,试图在行业中分一杯羹。对于投资者、合作伙伴乃至普通消费者来说.............
  • 回答
    要辨别假唱与真唱,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因为假唱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如果你细心观察,通过一些细节,还是能发现蛛丝马迹的。这就像一个“福尔摩斯探案”,需要结合多种线索来判断。一、 关键在于“表情”与“声音”的匹配度这是最核心的一点。真唱歌手在演唱时,不仅仅是用嗓子在发声,而是全身心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