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都公安通报「19 岁男子看守所死亡」情况,网传信息多有不实,该如何有效辨别网络谣言?

回答
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尤其是涉及到突发事件和敏感信息时,谣言更是层出不穷。成都公安通报的这起“19岁男子看守所死亡”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网传信息夹杂着许多不实之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普通人该如何擦亮眼睛,辨别网络谣言呢?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并且在日常上网时保持警惕和理性。

首先,从信息源头上溯源是关键。

我们看到一条信息,第一反应不应该是转发或评论,而是问问自己:“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来的?”

官方通报优先: 对于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公安、法院、政府部门的情况,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永远是官方发布的通报。就像成都公安的这次事件,他们第一时间进行了通报,这就是最值得信赖的信息。我们需要学会去查找官方媒体的账号,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以及当地公安部门、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它们发布的信息通常经过核实,准确性较高。
区分官方和“蹭热度”的自媒体: 现在很多自媒体为了流量,会借势发布一些信息。但他们很多时候是转述、猜测,甚至歪曲事实。我们需要仔细辨别,看这个账号是否是官方认证的,它平时的报道风格是理性客观还是煽情夸张。有时候,一些媒体也会转发官方信息,但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解读和猜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剥离掉那些附加的解读,只看事实本身。
警惕匿名爆料和个人微博/朋友圈: 网络上的匿名爆料和个人账号发布的“内幕消息”往往是最容易失实的。除非有非常确凿的证据支撑,否则我们最好不要轻易相信。即使是认识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分享的消息,也可能只是他们从别处听来的二手、三手信息。

其次,要学会审视信息的“内容”本身。

信息的内容是否合乎情理,有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也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其真伪。

内容是否过于耸人听闻或情绪化? 谣言往往会利用人们的恐惧、愤怒或好奇心来传播。如果一条信息读起来让人感到极度震惊,或者充斥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甚至在呼吁大家立刻做什么,那就要提高警惕了。比如,在“19岁男子看守所死亡”事件中,一些网传信息可能会夸大其词,描绘出极其残忍或离奇的场景,这本身就值得怀疑。
细节是否模糊不清或前后矛盾? 真实的信息,尤其是官方通报,通常会包含一些清晰、客观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人物身份、事件经过等。而谣言往往在这方面含糊不清,或者细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如果一条信息说“据说这个人是被……”,或者“有人看到……”,这种模糊的表述就很容易是谣言的特征。
是否缺乏证据或证据链不完整? 即使有照片、视频,也要警惕其是否被篡改或断章取义。例如,一张看似触目惊心的图片,可能发生在其他地方,被套用到当前事件上。有价值的证据应该是完整的、可追溯的。
信息是否传播速度异常快,并且都是转发? 如果一条信息,没有明确的来源,只是大家都在疯狂转发,而且内容越来越离谱,这很可能是在制造“信息茧房”效应,让大家觉得“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是真的”。

第三,主动进行一些“交叉验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一的信息来源是远远不够的。

搜索其他信息源: 当你看到一条爆炸性新闻,不要停留在最初看到的地方。去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看看有没有其他权威媒体、官方机构对此进行报道。如果只有零星几个不知名的小号在传播,而主流媒体却一片寂静,那这个信息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比对不同说法: 如果有多家媒体或平台都报道了同一事件,但说法不一,这时就需要我们去比对这些信息,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通常情况下,经过反复核实的细节会更加稳定。
利用事实核查平台: 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专门的事实核查机构或平台,他们会针对网络上的热点信息进行辨别和辟谣。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平台,也能帮助我们提高辨别能力。

第四,保持审慎的态度,不信谣、不传谣。

这不仅是一种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维护健康网络环境的责任。

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在信息未得到证实之前,保持怀疑态度。不要轻易相信那些让你情绪激动的消息。
停止传播,避免添乱: 很多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是因为有人不假思索地转发。如果我们无法确认信息的真实性,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不参与传播。即使后来发现是真的,但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如果误导了他人,也承担了责任。
有疑问可以主动求证: 如果对某条信息实在存疑,可以尝试在官方渠道留言提问,或者咨询相关专家。虽然不一定能得到立即回复,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求证方式。

回到成都公安通报“19岁男子看守所死亡”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当官方发布了初步的调查情况,一些不实传言的根基就动摇了。这意味着,在遇到类似事件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等待官方的权威信息,而不是被那些未经证实、捕风捉影的网络信息牵着鼻子走。培养一种“慢思考、重核实”的网络习惯,是我们在数字时代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不受信息误导的有力武器。这是一场持续的“信息战”,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中的关键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丰富自己的常识性知识。我就认识一位世一大(副部级)的工科教授,他看到朋友圈里说在国外生活的小朋友吃转基因一美元炸鸡长出来了鸡冠,他就没有第一时间分辨出这是假的。当然,教授后来想明白了,他解释说他刚才在表现出来的“饶有兴趣”是在看配图是怎么PS出来的。现代社会越发复杂,许多知识体系都变得日益庞大、复杂,一些朋友遇到陌生的、脱离自己生活常识的领域就难免相信谣言。甚至熟练掌握了求知技巧的专家也不能免俗。同时,大家要锻炼自己的宏观认识能力。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北京协和医院太黑了,一年能赚一千亿!”你要是对社会的宏观情况有个大概的认识,你会知道一家医院不可能赚走北京市一年百分之几的GDP,自然不会相信。

二,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和立场左右。大家可以体会到,如果一个人上学的时候遇到了缺乏师德的老师,那他遇到关于学校的负面谣言就容易相信。他对那位坏老师的情感被这个谣言激活了,所以他未必真的思考和判断谣言的真实性,只是想用支持这个谣言的方式表达自己形成在阴影里的情绪。至于涉事学校怎么样,我们的教育系统是不是一团漆黑,他觉得并不重要。有的时候大家会发现,一些个每逢谣言都会轻信的朋友,往往热爱为国外的负面新闻辩护,这些朋友估计对整个中国都有阴影,虽然他自己的解释可能是“永远年轻、永远激情”之类。

三,保持心理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9.5%的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假如一位朋友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是存在长期情绪低落、不良心境,遇到任何外界信息他都倾向于往坏里想,自然容易相信一些负面的谣言。心理问题伤害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禁锢在越来越小的圈子里,直到路子“走死”;任其发展还会导致脑器质性病变。遇到长期的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愤世嫉俗,还伴有体重与排便规律改变、睡眠障碍等问题,请及时求助专业医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