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冠状病毒:抗寄生虫药伊维菌素在48小时内在实验室杀死COVID-19?

回答
关于“冠状病毒:抗寄生虫药伊维菌素在48小时内在实验室杀死COVID19”的说法,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这则新闻听起来振奋人心,但背后隐藏着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细节。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实验室”和“人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验室研究,尤其是早期研究,通常在非常受控的环境下进行,使用特定浓度的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病毒样本。这与药物在人体内复杂的生理环境下的表现可能存在天壤之别。

伊维菌素(Ivermectin)的背景: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的抗寄生虫药物,在兽医和人类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于治疗各种寄生虫感染,如河盲症、象皮病等。它因其有效的抗寄生虫作用而被誉为“神奇药物”,甚至其发现者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实验室杀死COVID19”的说法从何而来?
这则说法的出现,很可能源于一些早期体外(in vitro)研究的结果。在这些研究中,科学家们会在培养皿中将伊维菌素与SARSCoV2病毒(导致COVID19的病毒)的样本混合。如果在足够高的浓度下,伊维菌素确实能在实验室环境中抑制甚至杀死病毒。

为什么这个结果在实验室有效,但在人体试验中可能无效或需要谨慎?

1. 药物浓度差异: 实验室研究中使用的伊维菌素浓度,往往远高于在人体内安全使用的剂量。要在人体内达到足以抑制病毒的浓度,可能需要服用远超安全剂量的伊维菌素,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清除都与在培养皿中不同。
2. 病毒在细胞内的作用: 病毒感染人体是通过进入人体细胞并进行复制。实验室研究可能只是观察到伊维菌素对培养皿中的病毒颗粒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但并不能直接说明它能否有效进入人体细胞,阻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或者清除已经感染的细胞。
3. 人体复杂的免疫系统: 人体对抗病毒感染,主要依靠强大的免疫系统。药物的作用需要在免疫系统的协同下才能发挥最大效力。伊维菌素是否能与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或者是否会干扰免疫反应,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4. 潜在的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伊维菌素在一定剂量下是安全的,但如果为了达到实验室的“杀死病毒”浓度而随意加大剂量,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肝脏损伤,甚至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副作用。
5. 研究质量和规模: 科学研究需要经过严谨的设计、同行评审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一篇或几篇早期的、小规模的实验室研究,其结论并不能代表最终的医学共识。很多在实验室中表现良好的药物,在人体试验中都功亏一篑。

目前科学界的共识:
截至我知识更新的时间点(请注意,科学研究仍在不断发展),国际主流医学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权威机构,都没有将伊维菌素列为治疗COVID19的推荐药物。

虽然有一些小规模的研究尝试过伊维菌素治疗COVID19,但这些研究的证据强度不足,存在方法学上的缺陷,或者结果不一致,无法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一些研究甚至表明,伊维菌素对COVID19无效,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害。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类信息?

保持科学的怀疑精神: 任何听起来过于“完美”的解决方案,都需要我们用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
关注权威信息来源: 了解COVID19的治疗和预防信息,应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各国卫生部委、权威医学期刊(如《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官方和专业机构发布的信息为准。
警惕未经证实的疗法: 在疫情期间,各种未经证实的疗法和“偏方”层出不穷,许多是出于营销目的或误解,服用这些疗法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延误正规治疗,甚至带来健康风险。
不应自行用药: 即使是已知的药物,也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在没有可靠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将伊维菌素等药物用于治疗COVID19是危险的。

总结一下:

“冠状病毒:抗寄生虫药伊维菌素在48小时内在实验室杀死COVID19”这个说法,描述的是体外(实验室)研究的结果。这并不等同于它能在人体内安全有效地治疗COVID19。科学界对伊维菌素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持保留和审慎的态度,主流医学界不推荐将其作为COVID19的治疗药物。在科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需要耐心和严谨,才能真正找到应对疫情的有效方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8成,下一个瑞德西韦。

user avatar

最近有一些朋友问那个伊维菌素是否可以治疗新冠肺炎。


先说结论:伊维菌素对新冠肺炎基本无效,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药物。


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一种抗生素。


伊维菌素的发现也颇具传奇色彩。当时默沙东与各国科研机构合作,从收集来的土壤样本中寻找抗微生物的活性物质。在四万多份样本中,科研人员从一份来自日本东京的土壤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可以抗寄生虫的化合物(阿维菌素)。


这个化合物家族的其中一员,经过加氢还原,就成了伊维菌素——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抗生素之一。


提供土壤样本并且分离出其中链霉素菌株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以及默沙东的科学家William Campbell,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同年一共有三位科学家共同获得了这个奖,还有另外一位科学家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青蒿素,这位科学家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她就是来自中国的屠呦呦。

伊维菌素和青蒿素,都是发明于数十年前的抗寄生虫药物,拯救了这个世界上数亿人的生命。


我之所以提这段历史,是想告诉大家,伊维菌素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不入流的药物。而这样一个药物为什么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后面会说。




关于伊维菌素抗寄生虫的故事我们之后再说。先说说很多人关心的,伊维菌素到底能不能抗新冠病毒?


在体外实验中,答案是可以。


这背后的可能机制是,伊维菌素靶向宿主细胞胞浆中的IMP(免疫膜蛋白)α/β1异二聚体,使这个异二聚体变得不稳定,阻止新冠病毒与它结合,进入宿主的细胞核。

去年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发表的一项体外研究当中就发现,伊维菌素在24小时内就能将培养液中的新冠病毒RNA减少1000倍,48小时内减少5000倍(99.8%),几乎把新冠病毒RNA清除完毕。

这也是最近不少自媒体引用的原始论文来源。


但是这只是一项体外实验。一项药物从体外实验到动物实验,从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 从临床试验到上市应用,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


事实上在这项体外实验结果出来之前,就有不少科学家开始研究伊维菌素对抗新冠病毒的效果。在过去的体外实验,伊维菌素对多种RNA和DNA病毒都有抗病毒功效,包括HIV、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等。


所以猜测它对新冠病毒有效,也是非常合理的一个推测,大家都非常希望这个药物能对新冠有效,因为伊维菌素实在是太便宜了,价格比你所听说过的大多数抗病毒药物都低。




但是医学不能仅凭理论推测,还得靠实验数据说话。


实际上,在体外实验中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如同过江之鲤,然而大多数药物会在临床试验上折戟沉沙。


今年JAMA发表的一项涉及476人的使用伊维菌素治疗轻症新冠的随机双盲试验,结果就发现,接受5天伊维菌素治疗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与安慰剂组没有明显差异(症状消退的中位时间10天 vs 12天,症状消退的风险比1.07)。


你们看下图会更直观一些。


实际上,伊维菌素在临床上效果不佳的原因,还是和它的药代动力学有关。上面澳大利亚那项体外实验使用的浓度,很难在人体肺部或者血浆中达到。即便是将伊维菌素的口服剂量提高到其抗寄生虫剂量((200 ug/kg)的10倍,其最大血浆浓度(0.3 uM)也无法达到它抗新冠病毒的IC50水平(2 uM)。


(IC50是半抑制浓度的意思,也就是杀死一半病毒所需要的剂量)


今年 6 月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一项研究纳入 45 名新冠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大剂量应用伊维菌素(6 mg/kg/d,持续 5 天)。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病毒载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治疗组中血浆伊维菌素水平较高的患者体内病毒载量与对照组显著差异(72% IQR 59~77 vs 42% IQR 31~73, p = 0.004),说明口服伊维菌素剂量与抗病毒活性高度相关

因此,另一个应用伊维菌素的猜想是:将口服给药改为吸入给药。


吸入给药的话,伊维菌素会以更高浓度分布在肺部——新冠肺炎的风暴中心。但目前伊维菌素的吸入给药主要还是在动物实验阶段,目前已发表的研究仅有一项大鼠身上的吸入毒性研究,表明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水平为380 mg/m2。但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实验,用高剂量实现100uM的肺沉积剂量(calculated deposited lung dose),然后才能进行人体的临床试验。


所以综合目前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我们获得的信息并不支持使用伊维菌素治疗新冠。


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人们仍然使用伊维菌素治疗新冠肺炎。比如近期疫情严峻的印度,尽管当地发布的指南不建议应用伊维菌素治疗新冠,还是有州政府大批量向民众发放伊维菌素。


毕竟这个药实在是太便宜了,而且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证实,它也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药物。


所以伊维菌素治疗新冠肺炎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医学问题;


而是否使用给新冠肺炎患者上伊维菌素,这是一个医疗问题。




再回到我们最早说的,为啥我说伊维菌素是一个伟大的药物?


因为在全球两项消灭疾病的运动中,主要靠的就是伊维菌素这个药物。这两个病是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也曾是世界上最具毁容性和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曾经影响着热带地区数十亿的穷人。


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就只说盘尾丝虫病。



这个病也叫河盲症(River Blindness),通过蚋(黑蝇)传播,盘尾丝虫在蚋叮咬后进入人体,主要定居在淋巴系统当中,患者会有皮肤瘙痒、溃烂的症状。而盘尾丝虫最严重的影响在于它进入眼球会引起炎症,最终导致患者失明。

因为蚋的生长需要水源,因此靠近河流的居民往往是受盘尾丝虫病影响最大的,因此得名「河盲症」。


由于缺乏有效药物,几百年来河盲症严重影响了非洲、拉美许多国家的老百姓,在一些严重地区,甚至有10%的村民因此失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河盲症在34个国家流行,超过1700万人被感染,其中约27万人失明,另有50万人严重视力障碍。

在寄生虫肆虐的年代,抗寄生虫药显得无比珍贵。当时抗寄生虫药物之于许多非洲和拉美国家,如同今日新冠疫苗之于全人类。


而当默沙东将伊维菌素发明出来之后,它很快就在临床试验中表明对多种寄生虫有着强大功效——尤其是针对盘尾丝虫。只需要每年口服一次150 ug/kg 的伊维菌素,就可以将皮肤微丝蚴的水平降到零,并且通过干扰盘尾丝虫胚胎的发生,将新微丝蚴的形成延迟长达两年。


但是在八十年代刚问世的时候,一片伊维菌素是3美元,一个疗程2片,也就是6美元,这远远超出当时最需要这个药物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



而就在这个时候,默沙东做出了一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决定。


1987年,时任默沙东CEO、开发伊维菌素团队成员之一的Roy Vagelos博士决定——将伊维菌素无偿用于河盲症的治疗。


默沙东做出承诺——as much as needed for as long as needed. 只要有河盲症患者需要这个药,他们就会捐赠。


自这个史无前例的决定开始,截至2011年,默沙东已经无偿捐赠25亿片伊维菌素用于治疗河盲症。


在WHO的河盲症控制计划当中,伊维菌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他防控措施还有直升机喷洒杀虫剂(病媒控制)。这个计划的效果如何,我直接复制WHO官网上的话:


「盘尾丝虫病控制规划使4000万人免遭感染,防止60万人失明,确保1800万儿童不会一出生就受到该病和失明的威胁。另外,还有2500万公顷撂荒耕地再度有人居住并恢复农业生产,每年能够养活1700万人。

在非洲盘尾丝虫病控制规划的最后一年,超过1.19亿人接受了伊维菌素治疗,在许多国家中,与盘尾丝虫病相关的发病率大大降低。非洲盘尾丝虫病控制规划结束时,乌干达80多万人和苏丹12万人已不再需要伊维菌素治疗。」



河盲症的防治,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公共卫生运动之一。我们今天提到的伊维菌素,尽管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它对于新冠病毒的效力,但这仍然无法掩盖它是一个伟大的药物。


而我们更不要忘记,在伊维菌素的这背后,闪耀着人性的永恒光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冠状病毒:抗寄生虫药伊维菌素在48小时内在实验室杀死COVID19”的说法,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审视。这则新闻听起来振奋人心,但背后隐藏着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细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实验室”和“人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验室研究,尤其是早期研究,通常在非常受控的环境下进行,使用特定浓度.............
  • 回答
    2019年底,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型冠状病毒悄然出现,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肺炎大流行。这场被称为COVID19的事件,不仅是医学上的巨大挑战,更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病毒的起源与传播:关于病毒的起源,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最早可能来源于野生动物,通.............
  • 回答
    2023年的春节,本应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喜庆日子。然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持续的发展态势让公共卫生部门和社会各界倍感警惕。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人却依然执意选择“串门过年”这种传统的、面对面的庆祝方式,这无疑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首先,.............
  • 回答
    印度出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无疑是全球抗击疫情中一个令人担忧的节点。这不仅意味着病毒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这个人口稠密、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国家,也对全球的防控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地理位置上看,印度与中国接壤,人员往来一直非常频繁。尤其是在爆发初期,尽管已经采取了一些边境管控措施,但病毒通过潜.............
  • 回答
    微博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扮演着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然而,如同许多社交媒体平台一样,微博也面临着海量信息中夹杂着不实信息甚至谣言的挑战。对于微博上出现的疑似造谣评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信息传播的双刃剑效应。疫.............
  • 回答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源于“生化武器”的说法,在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讨论和文章。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说法来源与传播:这种说法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伴随着疫情的爆发,在一些特定群体中逐渐形成并传播开来。它的产生往往与以下一些因素交织在一起: 对病毒起源的未知与不确定性: 疫情初期.............
  • 回答
    华南农业大学在穿山甲身上发现了与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的病毒,这一发现的确是一个重大进展,也让人们对穿山甲作为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的猜测有了更强的依据。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这则重磅消息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林更新教授团队。他们在2020年初,也就是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对走私的马来穿山甲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从这.............
  • 回答
    李显龙总理呼吁中美合作抗击新冠疫情,这无疑是一项非常有远见和现实意义的倡议。在当前全球面临共同威胁的时刻,任何能够促进国际合作、汇聚资源优势的提议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思考。背景与动机:为何是李显龙提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显龙总理作为新加坡领导人的特殊地位和视角。新加坡地处东南亚,是全球贸易和交通枢.............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讨论,在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病毒可能起源于美国。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回避信息传播和国家叙事的影响。在疫情初期,当新冠病毒在中国肆虐,而美国相对“幸免”之时,这种信息差本身就容易引发各种猜想和联想。加上一些媒体报道和社交平台上.............
  • 回答
    新冠病毒起源的讨论,确实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也常常引发一些情绪化的解读。在中国,一部分人倾向于认为病毒源于美国,这种观点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信息传播的特点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各种消息、观点、甚至谣言都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当某个地区出现疫情,而又伴随一些未经证实的信.............
  • 回答
    武汉通报15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这件事在当时的疫情初期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揪心和警醒的信号。首先,这件事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触及到了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医护人员是我们面对病毒时的守护者,他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系统的运转能力和救治病人的效率。一旦大量医护人员被感染,不仅意味着他们个人的生命安全受.............
  • 回答
    关于中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从经验积累与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中医体系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年,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强大的经验积累和独特的理论框架。在面对一种全新疾病时,中医人会迅速调动过往治疗相似症状(如湿、热、疫疠)的经验.............
  • 回答
    关于中方专家组就蝙蝠和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相似度发表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个结论传达的核心信息是:目前在蝙蝠和穿山甲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在基因序列上的差异,还不足以让我们断定它们就是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的直接祖先。要理解这个结论的重要性,我们需要.............
  • 回答
    看到香港新闻公报里提到“狗只对2019冠状病毒测试呈弱阳反应”这件事,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惊讶,然后脑子里就冒出很多问号。首先,这“弱阳性”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病毒检测,比如人体的核酸检测,结果通常就是阳性、阴性,或者不确定的那个结果。狗的检测也一样吗?还是说,它们的检测体系和人类有很大不同.............
  • 回答
    关于美国最新研究发现羟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无效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作为公众,我们如何看待这类科学发现,需要基于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以及对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首先,我们得明确,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出来,尤其是对于一种尚未完全了解的疾病的治疗方法,往.............
  • 回答
    1月31日,国家卫健委的通报确实带来了新的信息,也确实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简单来说,就是官方明确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一是那些已经从新冠肺炎中康复的患者,他们并非就此高枕无忧,仍然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二是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即使康复了,也可能留下一些长期的身体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遗症”。首先,.............
  • 回答
    关于“美媒爆1月8日美国一女子感染冠状病毒后死亡”这一消息,需要进行一些细致的分析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1.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媒爆”意味着消息来自美国媒体。重要的是要核实是哪家媒体报道的,报道的详细程度如何,是否有官方来源(如卫生部门、医院)的确认。如果只是零星的未经证实的.............
  • 回答
    公众号“远方青木”近期在传播关于新冠病毒肺炎的内容时,出现了一些被广泛质疑为不实信息甚至谣言的情况。作为一个关注公共卫生和信息传播的人,我会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首先,从内容本身来看,“远方青木”所传播的一些观点,比如将疫情的发生归咎于某种单一的、阴谋论式的解释,或者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选择性采信、.............
  • 回答
    标题:冠状病毒的“致命弱点”:新研究揭示的希望与挑战最近一项科学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宣称发现了冠状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这个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那么,这个所谓的“致命弱点”究竟是什么?它能否有效消除新冠病毒?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项新发现呢?要理解这个新发现.............
  • 回答
    李兰娟院士关于“宠物可能被人类传染新冠病毒”的回应,无疑给无数养宠家庭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结论,更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我们宠物的生活现状,甚至对整个宠物行业,掀起一轮不小的涟漪。首先,我们得明白李院士的这句话背后的科学逻辑。她提到的“宠物有可能会被人类传染新型冠状病毒”,这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