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研究发现冠状病毒致命弱点,如何看待这一新发现?能否有效消除新冠病毒?

回答
标题:冠状病毒的“致命弱点”:新研究揭示的希望与挑战

最近一项科学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它宣称发现了冠状病毒的一个“致命弱点”。这个消息无疑给全球抗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那么,这个所谓的“致命弱点”究竟是什么?它能否有效消除新冠病毒?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项新发现呢?

要理解这个新发现,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新冠病毒是如何运作的。新冠病毒,也就是SARSCoV2,是一种RNA病毒。它的表面布满了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这些刺突蛋白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够精准地锁住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然后打开细胞大门,完成入侵和复制。这就是我们之前听到的疫苗和许多抗病毒药物主要攻击的目标。

而这次新研究的突破点,可能在于发现了病毒复制过程中某个极其关键且难以替代的环节,或者是病毒自身结构上一个比刺突蛋白更容易被攻击的脆弱点。

举个例子来说,病毒在进入细胞后,需要将自己的RNA遗传物质复制很多份,并且需要利用细胞的机制来制造自身的蛋白质组成部分,最终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复杂的工厂流水线,一旦流水线上某个最核心的机器出现故障,或者某个必不可少的原料供应中断,整个生产过程都会瘫痪。

这项新研究很有可能就找到了病毒这个“工厂流水线”上的一个这样的关键节点。这个节点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病毒RNA聚合酶的关键功能域: RNA病毒在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时,需要一种特殊的酶——RNA聚合酶。如果科学家们发现病毒的RNA聚合酶有一个核心区域,是它完成复制功能所绝对必需的,而且这个区域在结构上更容易被小分子药物干扰,那么这就可能是一个“致命弱点”。一旦这个区域被特异性地抑制,病毒的复制就会被大大减缓甚至终止。
病毒组装过程中的“粘合剂”或“支架”蛋白: 新的病毒颗粒是由病毒自身的RNA和蛋白质组装而成的。这个组装过程需要一系列的蛋白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维持。如果研究发现病毒的某些蛋白在组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粘合剂”或“支架”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很容易被某种外部因素破坏,比如某种特定的化学小分子,那么这就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靶点。
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监视的关键机制: 病毒为了在人体内生存和复制,会发展出各种逃避免疫系统侦测和攻击的策略。如果研究揭示了病毒利用某个独特机制来“隐身”于免疫系统之外,而这个机制又依赖于病毒自身的某个特定蛋白或 RNA 结构,那么我们就可以设计出针对性的疗法来打破这个“隐身衣”。

那么,这个新发现能否有效消除新冠病毒呢?

这需要我们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并区分“有效抑制”与“有效消除”。

有效抑制: 如果这个“弱点”被成功地转化为药物或疗法,最直接的效果可能是极大地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这意味着,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会显著下降,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从这个角度看,这项发现可以成为我们对抗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一样,它们能够有效控制病毒,但并不能直接“消除”体内的病毒。
有效消除: “消除”通常意味着彻底根除,让病毒在人体内不复存在。这通常需要更强的手段,比如能够清除所有被感染的细胞,或者在病毒复制的早期阶段就将其扼杀。要达到“消除”的程度,可能需要结合多种策略,或者要求这种“弱点”的疗法能够彻底摧毁病毒的每一个复制单元。

如何看待这项新发现?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一项新的发现往往是冰山一角,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但离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学的严谨性是关键: 任何声称发现“致命弱点”的研究,都需要经过同行评审和进一步的验证。我们需要等待更详细的研究数据、临床试验结果来确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病毒的变异性也意味着,一个针对当前病毒株有效的“弱点”,是否也能对抗未来的变异株,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挑战: 即使找到了一个理论上的“弱点”,将其转化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或疗法,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进行药物研发、临床试验,以及生产和分发。这中间会遇到许多技术和经济上的挑战。
“弱点”不等于“疫苗”或“特效药”的直接替代: 即便这个发现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也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万灵丹。现有的疫苗和治疗方法仍然是重要的,而这个新发现很可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或升级。

总结来说,这项关于冠状病毒“致命弱点”的新研究,无疑为我们对抗疫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可能意味着未来我们能够开发出更高效的抗病毒疗法,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科学的审慎,理解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应用之间漫长而复杂的道路。这不仅需要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球社会的支持和合作。让我们期待这项研究能够稳步推进,最终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想闹个大新闻。

医疗上没有那么多医学奇迹,除了在我们的新闻里:什么2块钱治好罕见病、几十年瘫痪的人站了起来,动不动就攻克了癌症、新冠,拍拍手肘就治好了心绞痛。

对待医疗信息,要学会冷静、客观的看待。

就是下面这篇文献吧:

什么是核糖体移码?

新冠病毒是正链RNA病毒,进入人体后,它自身的RNA可以直接指导合成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就是核糖体。

合成过程中,可以把RNA当作一串密码,核糖体挨个解码,比如ABCDEFABCD,ABC→我,DEF→是。顺位解码下来就是「我是我」。

毕竟病毒就一串RNA,为了携带更多的遗传信息,这时候就出现了「核糖体移码」,比如某些核糖体跨一位解读:BCD→你,EFA→爱。解读下来就是「你爱你」。

这样的机制早就已经不是秘密了,很多病毒上都有。这种会出现不同蛋白质,几种蛋白质的比例会影响病毒的复制,所以我们只要抑制了这种移码就可能打败病毒。

比如HIV翻译结构蛋白Gag和包含复制酶的Gag-Pol蛋白就是「核糖体移码」机制。在201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高光侠团队就发现了HIV相关机制的抑制剂,并发表在Cell杂志上。

瑞士和爱尔兰的这篇研究说了什么?

首先冠状病毒移码是保守的(也就是不怎么会发生突变,可以有针对性的制造药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药物都可以去识别这些部位,因为样子没怎么变化),并且移码编译的蛋白质具有重要功能——用来合成、校对病毒的RNA。因此只要干扰了这里,确实可以打败病毒。

他们发现的是新冠病毒的ORF1a基因编码的多蛋白存在移码机制,正常是多蛋白1a,移码产生的是多蛋白1ab。前期研究发现,即使移码区域单个核苷酸突变,都可能导致病毒复制消失。

在新冠病毒上的这种移码机制在人类细胞中没有发现过,说明可以作为一个合适的药物靶点。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会在RNA上打一个小结来促成这种移码,见下图[1]

在2020年11月时,耶鲁大学Junjie U Guo教授发现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美拉沙星也能抑制SARS-CoV-2和其他β冠状病毒的-1移码效率,发表在预印本bioRxiv网站[2]

而现在研究发现,Merafloxacin这个小分子化合物可能是更好的候选药物,显示出移码的浓度依赖性抑制。

不过原文也说了:

  • 尽管这些化合物的效价范围并非潜在候选药物所期望的范围,但它为高通量筛选提供了起点,并确定移码是针对SARS-CoV-2进行治疗性干预的可行目标。

换句话说,这位药物研发提供了方向,但是并没有说就一定能干嘛。

科研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待科研更应该以包容的心去看待,不要总是觉得科研发现了什么就一定划时代了,他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

参考

  1. ^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5/ez-tah051321.php
  2. ^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0.21.349225v1
user avatar

人与新冠的斗争必然是长期的,不可能靠某种药物一蹴而就,需要动态的看问题

1.特效药青霉素逐渐失效

20世纪20-40年代,科学家发现青霉素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灭菌,对人副作用不大。

1944年,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开始大规模地同德国法西斯作战,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对抗菌药物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青霉素在医治伤员时显示了极大的威力。由于效果立竿见影,被称为“神药”,价格堪比黄金。

然而,几十年后没有抗药性的细菌都被消灭了,剩下的都对原始版本的青霉素有耐药性。

2.药品是病原体进化的选择压

选择压_百度百科 原作者 贼窟:

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
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
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1]

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

高选择压下的种群变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要比例。

3.结论

只有进行社会层面的防控,搞“应收尽收”,才能限制病毒突变的发生和传播速度。

当突变速度降下来的时候,疫苗和特效药才能成为对抗疫情的有力武器。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9%E6%8B%A9%E5%8E%8B/149194?fr=aladdin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