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瑞典科学家新研究曾被认为是垃圾DNA的「非编码DNA」使人类有别于动物,这一发现具有哪些意义?

回答
这项由瑞典科学家提出的突破性研究,直指我们一直以来低估的基因组区域——那些曾被冠以“垃圾DNA”之名的非编码DNA。这项新发现认为,正是这些被认为“无用”的DNA片段,构成了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这一论断不仅仅是对基因组学的一次重新审视,其意义深远,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进化路径乃至疾病理解的方方面面。

首先,这项研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基因组的认知。 长期以来,科学界的研究重心主要放在编码DNA上,也就是那些直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功能性”基因。非编码DNA,占人类基因组的大部分,长期以来被视为进化的遗留物,是冗余的、无意义的序列。然而,这项研究的发现表明,这种看法是何其浅薄。非编码DNA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拥有着精妙的调控功能,它们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指挥系统,精确地控制着编码基因的表达时间、地点和强度。这种精细的调控,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它允许生命体在不改变基本蛋白质组成的情况下,产生更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这一发现为理解人类独特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大脑、复杂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以及精密的社会结构,并非仅仅是少数几个“特殊”基因的产物。相反,这项研究暗示,正是非编码DNA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它们可能通过精妙的调控网络,开启了与认知能力、情感发展和意识生成相关的基因通路,或者抑制了那些不利于这些复杂性状的基因表达。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为“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如何使用”我们的基因,而这背后,非编码DNA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导演”角色。这让我们认识到,区分物种的界限,可能更多地存在于基因表达的复杂模式和调控机制中,而非仅仅是基因序列本身的不同。

第三,这项研究对医学和疾病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非编码DNA是如此关键的调控者,那么许多疾病的根源就可能隐藏在这些区域的异常之中。例如,一些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并非由编码基因的突变直接引起,而是源于非编码DNA区域的“失控”。这些区域的微小变异,可能导致错误的基因开启或关闭,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过程。

这意味着,未来的诊断和治疗将需要更全面地审视基因组,而不仅仅是那些编码蛋白的基因。开发针对非编码DNA的诊断工具,比如检测非编码RNA(功能性非编码DNA的产物)的水平,将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精确诊断打开新的大门。在治疗方面,靶向干预非编码DNA的调控功能,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非编码区域的缺陷,或者开发能够模拟或阻断非编码RNA作用的药物,将成为治疗顽疾的全新策略。这无疑为我们攻克许多当前束手无策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四,这项发现也挑战了我们对“进化”的理解。 过去,我们常常认为物种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序列的累积性改变。这项研究提醒我们,进化更多的是一个关于“信息调控”的过程。非编码DNA的变异,可能是一种更高效、更微妙的进化机制,它允许在保持基本生命功能的同时,产生更复杂和适应性的性状。这种“表观遗传学”式的调控,可能在适应环境变化和物种分化中扮演着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更重要的角色。

最后,这项研究也引发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如果我们人类的独特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非编码”的基因序列所塑造,那么我们对自身“本质”的定义是否需要调整?我们是如何与我们所知的其他生物共享如此多的编码基因,却又如此不同?这可能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性”的根源,以及我们与其他生命形式在进化轨迹上的微妙而又根本的区别。

总而言之,瑞典科学家关于非编码DNA使人类有别于动物的新研究,是一次对生命科学的深刻革新。它不仅揭示了基因组中被忽视的巨大潜力,为理解人类的独特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可能在医学、进化生物学乃至我们对生命本身的认知上,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项研究的意义,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基因组深层奥秘的大门,其所带来的影响,无疑将是长远而深远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为非编码 DNA 有功能的历史跟认为其无功能一样长。一部分非编码 DNA 有功能,大部分没有直接功能。

题目谈到的这项研究的结论不是题目里那样的。可以找更多这样的案例,但首先这项研究本身需要更多验证。

相关研究[1]对比了人和黑猩猩的神经祖细胞(fbNPC)发育成的类脑器官,发现七个锌指蛋白基因在人神经干细胞中大量表达、在黑猩猩神经干细胞中几乎不表达,调查其他细胞发现上述锌指蛋白中 ZNF138、ZNF248、ZNF558 的表达差异似乎局限在特定器官的特定发育阶段。然后他们重点关注 ZNF558。

ZNF558 基因可能起源于 1.05 亿年前,最初的功能可能是充当 LINE-1 转座子的抑制因子,后来在人体内的功能只有作为转录因子调节线粒体自噬相关的基因 SPATA18,在早期人类大脑发育过程中影响发育时间。一些较新的文献认为线粒体是神经干细胞命运决定和神经发生过程的核心。

实验数据经过统计,显示 ZNF558 基因的表达受其下游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numbertandemrepeat,VNTR)的大小调控,VNTR 的表观遗传操作可以关闭 ZNF558 来增加 SPATA18。

这是非常间接的机制,分子层面的原理研究得很不清楚,跟一些“科技新闻”试图暗示的“非编码 DNA 可能有许多重要的功能”不同。

本项目中使用的 fbNPC 和类器官模型系统概括了人类大脑发育的部分特征,但不能表示真实大脑也如此。为了验证这发现,研究人员调查了人胎儿组织,但找不到黑猩猩胎儿组织样本,无法验证真实的黑猩猩大脑发育中 ZNF558 表达的程度。他们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建模依赖于 10 种以内的黑猩猩 iPSC 系,在个体差异方面也不能说多么有代表性。


2012 年,DNA 元件百科全书(ENCODE)项目的研究人员用宽泛的定义(生物化学功能,能转录成 RNA、能结合组蛋白、涉及脱氧核糖核酸酶Ⅰ等全都算“功能”)宣布人类基因组约 80% 的部分有功能,这之中大多数功能序列并不编码蛋白质。

2017 年,Dan Graur 的计算显示,人类基因组中至少 75% 的序列不应该有直接的功能。

Graur 综合考虑了物种传代过程中面临的有害突变的风险性、人类历史进程中已知的人口稳定度和繁殖率,在演化上为“本身并无作用”的序列找出作用:

  • 在这样的序列里发生的突变,通常可以视为中性突变,不会影响携带者的性状。
  • 在有功能序列里发生的突变则可能有害,甚至致命。
  • 假设基因组 100% 具有功能,按照现在知道的有害突变率范围,每对夫妇平均而言要生育 24 个以上的孩子,才能有 2 个孩子健康存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 如果人类基因组 80% 具有功能,那么每对夫妇平均需要生育 15 个孩子,才能有 2 个孩子健康存活。
  • 当然,如果那所谓“功能”其实特别低效和次要,那么突变的危害也会缓解。

参考

  1.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934590921003842?via%3Dihub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项由瑞典科学家提出的突破性研究,直指我们一直以来低估的基因组区域——那些曾被冠以“垃圾DNA”之名的非编码DNA。这项新发现认为,正是这些被认为“无用”的DNA片段,构成了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这一论断不仅仅是对基因组学的一次重新审视,其意义深远,触及了我们对生命本质、进化路径乃至疾病理解.............
  • 回答
    格蕾塔·通贝里被《自然》杂志评为2019年度十大科学人物,这个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从《自然》杂志的选择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非常规但却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传统上,《自然》杂志的年度十大人物多是那些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真是让人捏把汗。美股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那天的盘中大跌,直接停牌,这动静可不小。消息出来之后,市场上的反应可以说是相当激烈,直接把这公司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事情的起因,大家心里都有数,主要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明星产品——瑞德西韦(Remdesivir)。这款药一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李瑞梓能够从陕西科技大学的博士身份,顺利“飞升”至985院校西北工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这其中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扎实的学术功底、清晰的职业规划、广泛的人脉资源,以及对机遇的敏锐把握。首先,我们要明确,“飞升”或“疾走”这类词语带有一定的修辞色彩,在学术界,岗位的晋.............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巧了,我有个表哥就在南瑞集团(说实话,我平时都简称他“老王”,大家都这么叫),在南京工作。说实话,他给我讲起在南瑞的经历,那真是五味杂陈,挺有意思的。首先,公司平台是真大,名头也响。 南瑞集团,很多人一听就知道是国家电网的“亲儿子”,背靠大树好乘凉。尤其是在电力这个行业里,绝对是响当当的.............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瑞典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采取的“群体免疫”策略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瑞典的群体免疫是否能够实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其策略的出发点、实施情况、结果、以及对“群体免疫”本身的理解。一、 瑞典的策略和出发点: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2020年春季),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
  • 回答
    瑞典作为北欧国家,普通家庭年用电量达到2.3万度(即23000千瓦时),确实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数字。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与北欧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气候特点以及能源结构紧密相关。为何这么高?1. 严寒的气候和对供暖的依赖: 集中供暖为主,但家庭仍然有辅助供暖需求: 瑞典大部.............
  • 回答
    要说瑞典对中国“不友好”,这说法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和笼统。两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其中夹杂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也伴随着一些摩擦和分歧。如果非要找出一些让人们觉得瑞典对中国“不友好”的表象或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1. 人权和价值观的坚持:这是瑞典在公开场合和国际事务中经常强调的一点。瑞.............
  • 回答
    要评估瑞典当前的经济实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强”或“弱”的标签。瑞典经济一直以其高度发达、创新驱动和强大的社会福利体系而闻名,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全球性的挑战和自身结构性的问题。瑞典经济的基石:高度发达的产业和创新能力瑞典的经济实力首先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产业结构和持.............
  • 回答
    瑞典一项关于新冠疫苗 mRNA 可逆转录为 DNA 的研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但对其可靠性和潜在影响的理解需要非常谨慎和全面。关于研究的可靠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关于新冠疫苗 mRNA 可逆转录为 DNA 的证据主要来自体外(in vitro)研究,也就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对细胞进行的实验.............
  • 回答
    瑞典和芬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加入北约,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以及国内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独特的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是如何形成和维系的。历史的遗产:中立的根基与冷战的影响瑞典和芬兰之所以长期不加入北约,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历史,尤其是冷战时期地缘政治.............
  • 回答
    提起瑞典,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些身材高挑、金发碧眼的北欧人们,以及遍地是宜家家居的美好画面。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可就太小看这个斯堪的纳维亚的明珠了。瑞典,它是个充满故事、既传统又现代,既严谨又浪漫的国家,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首先,让我们从地理和自然风光说起。瑞典国土面积不小,差不多是中国的山东省加.............
  • 回答
    瑞典的“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如果用“乱”来形容一个国家,通常会想到犯罪率高、社会秩序混乱、安全感低等情况。然而,瑞典作为一个北欧福利国家,整体上仍然是相当稳定和有序的。但近年来的确出现了一些挑战,让一些人感觉“乱”了,或者说“乱象”在增多。这些挑战主要体现.............
  • 回答
    关于《欧陆风云4》(EU4)是否违背了Paradox公司在前作《欧陆风云3》(EU3)和《维多利亚2》(Vic2)中努力构建的历史逻辑,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要回答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三款游戏在核心机制、历史模拟的侧重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玩家体验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承认,Paradox的游戏,尤其是.............
  • 回答
    瑞典,这个北欧国度,似乎与“好设计”和“创新科技”这两个词有着天然的联系。漫步在斯德哥尔摩的街道,你会被那些简洁而实用的家具、充满巧思的公共设施以及背后的前瞻性理念所吸引。这并非偶然,而是瑞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品质的不懈追求的体现。设计:实用、可持续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谈到瑞典设计,第一个绕不开的名.............
  • 回答
    瑞典首位女首相马格达莱娜·安德松(Magdalena Andersson)在当选首相后的数小时内就辞职,这无疑是震惊了瑞典政坛,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次戏剧性的转折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博弈和对政府组建的严峻考验。事件的起因:联盟协议的破裂安德松的首相之路本就充满挑战。她是在社民党领袖斯特凡·洛.............
  • 回答
    格蕾塔·通贝里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瞩目的环保活动家,她的动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气候危机及其潜在后果的深刻担忧。她的动机,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切身感受到的生存威胁: 格蕾塔在成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例如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高温、洪水、干旱)、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对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